导读:本文包含了志留泥盆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地层,锆石定年,沉积学,闭合期
志留泥盆系论文文献综述
蔡雄飞,黄兴,廖群安,罗中杰,樊光明[1](2018)在《新疆卡拉麦里碰撞带闭合时间的讨论——来自卡拉麦里小区志留、泥盆系、下石炭统地层约束的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卡拉麦里碰撞带一直存在"构造热",而地层和沉积学研究显得十分滞后,尤其与造山作用紧密相关的泥盆纪研究几乎是空白。从卡拉麦里碰撞带最基础的地层工作入手,进行了精细的生物地层和碎屑锆石定年以及沉积学深入工作,建立了本区地层新老及上下关系。发现泥盆纪记录了洋盆转换的剧烈时期。下、中泥盆统卡拉麦里组自下而上沉积特征是由深水相向浅水相演化,表明,卡拉麦里洋盆并没有关闭。晚泥盆世克安库都克组磨拉石发现是对卡拉麦里造山事件的沉积响应,是陆陆碰撞造山阶段的沉积产物。之后,早石炭世地层进入板内沉积阶段。表明,新疆卡拉麦里碰撞带,碰撞时间应在晚泥盆世,而不是目前普遍认为的早石炭世。(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8年03期)
师晓林[2](2016)在《北祁连构造带东北缘志留系和泥盆系砂岩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祁连构造带(NQB)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阿拉善)陆块与中祁连地块之间,该构造带东北缘的志留系照花井组地层时代、志留系和泥盆系碎屑岩的沉积物源环境及其与北祁连早古生代晚期构造演化的关系等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野外地质剖面勘测和样品采集的基础上,重点采用碎屑岩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系统开展了志留系和泥盆系碎屑岩的沉积物源环境及其与北祁连早古生代晚期构造演化关系研究。主要取得如下一些研究进展和成果认识:(1)同心县塌石头沟剖面志留系照花井组下段的碎屑锆石U-Pb定年数据分析揭示,照花井组碎屑锆石的年轻年龄组分主要集中在426±6~447±7Ma,相应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37±28Ma,其中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U-Pb谐和年龄为426+6Ma,结合照花井组已发现的古生物资料和上部被上志留统旱峡组侵蚀不整合覆盖、下部不整合覆盖于上奥陶统之上的地质事实,综合分析认为照花井组的沉积时代基本接近或小于国际地层年代学标准的中志留统底界年龄(433.4±0.8Ma),主体应该属于中志留世的沉积地层单元,因而不支持将其归之于中下志留统的已有认识。(2)北祁连构造带东北缘河西走廊东段的志留系和泥盆系砂岩碎屑组分和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志留纪和泥盆纪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其南侧相邻祁连山地区;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显示,塌石头沟剖面的志留系砂岩以长英质火成物源为主,而泥盆系砂岩则以石英岩物源和长英质-基性岩混合物源为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对比结果进一步揭示,志留系和泥盆系砂岩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其南侧的北祁连早古生代陆缘增生杂岩带和中祁连晚前寒武纪基底岩系,少量来自于其北侧的华北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陆块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系。(3)照花井组(S_2z)和旱峡组(S_3h)砂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谱基本相似,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420~480Ma、500~660Ma、700~850Ma、890~1450Ma、1600~1910Ma和2000-2700Ma等六个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445Ma、550Ma、 800Ma、990Ma、1700Ma和2500Ma。其中,峰值年龄接近2.5Ga的古老碎屑锆石相对较少,应该主要来自于华北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陆块;数量相对较多和较年轻的晚前寒武纪锆石U-Pb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990Ma,它们有可能属于祁连和阿拉善地块混合物源的产物;数量最多和最年轻的早古生代锆石U-Pb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445Ma和550Ma,它们显然主要来自于北祁连早古生代陆缘增生杂岩带的花岗岩类和基性岩类。(4)照花井组(S_2z)和旱峡组(S_3h)砂岩样品的锆石Th/U比值主体大于0.4,它与锆石的稀土配分曲线均显示为岩浆成因锆石类型。锆石微量元素Hf-U/Yb与Y-U/Yb判别图(Grimes et al.,2007)的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锆石的原始岩浆岩源区多为陆壳岩浆成因(95%),少量源于洋壳岩浆成因(5%);锆石源岩类型的微量元素CART分类(Belousova et al.,2002)判别结果进一步表明,这些锆石的原始岩浆岩类型主要以花岗岩类(63%)和辉绿岩类(23%)为主,另有少量前寒武纪锆石的原始岩浆岩类型属于超基性岩类(12%)和碱性岩类(2%)。(5)通过志留系和泥盆系碎屑锆石的事件年代学与地层不整合构造事件的综合分析对比,探索界定了北祁连构造带东北缘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两次重大构造事件时间和属性。第一期主要发生在中志留统照花井组沉积之前,大致对应于445Ma的锆石U-Pb峰值年龄事件,突出表现为照花井组碎屑岩沉积层系以高角度地层不整合关系覆盖在强变形、浅变质的中-上奥陶统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之上,主体代表了北祁连构造带东段早古生代洋盆消减闭合的碰撞变质变形事件;第二期主要发生在志留纪末至泥盆纪初,主要表现为上志留统旱峡组与其上覆泥盆系老君山组砾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大致对应于北祁连花岗岩类接近420Ma的锆石U-Pb峰值年龄事件,主体代表了北祁连构造带东段早古生代洋盆俯冲碰撞晚期的强烈造山隆升事件。(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06-01)
蔡雄飞,王富明,廖群安,樊光明[3](2015)在《新疆东准卡拉麦里碰撞带南缘志留-泥盆系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精细的生物地层学工作,从时代和生物群组合入手,重新厘定了志留-泥盆系各时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时序,在卡拉麦里碰撞带南缘建立较为合理的地层序列。研究认为,该区中-上志留统白山包组第一段可建立扭图瓦贝(Tuvaestrophiasp.)-薄扭贝(Leptostrophiasp.)-原始戟贝(Protochonetes sp.)生物群组合,第二段可建立大型图瓦贝(Tuvaella gigantea Tschernyschew)-近平无洞贝(相似种)(Atrypacf.depressa Zhang)-盖嘴贝(Stegerhynchus sp.)生物群组合,第叁段可建立大型图瓦贝(Tuvaella gigantea Tschernyschew)-拉氏图瓦贝(Tuvaella rackovskii Tschernyschew)-扁平薄皱贝(Leptaenacf.depressa)-新疆高面石燕(Tannuspirifer xinjiangensis Zhang)生物群组合。上志留统老沟组可建立小鸽小无洞贝(Atrypellacf.columbella Barrande)-单褶准无窗贝(Athyrisinacf.uniplicata Grabau)-安嘎西盖嘴贝(Stegerhynchus angaciensis Tschernyschew)生物群组合。顶志留统-下泥盆统红柳沟组可建立肥厚灌木孔珊瑚(Steatothamnopora sp.)-沟孔珊瑚(Striatopora sp.)-拟灌木孔珊瑚(Parathamnoporasp.)动物群组合,下-中泥盆统卡拉麦里组可建立中华薄腔贝(相似种)(Leptocoeliacf.sinicaSu)-肠状珊瑚(未定种)(Enterolasmasp.)-双锥珊瑚(未定种)(Diplochonesp.)动物群组合,上泥盆统克安库都克组出现先鳞木(未定种)(Prelepidondronsp.)。志留-泥盆系生物地层单位时序的建立,对研究卡拉麦里碰撞带及志留-泥盆系地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资源调查与环境》期刊2015年04期)
程胜东,方俊钦,赵盼,徐备,鲍庆中[4](2014)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两岸志留-泥盆系碎屑锆石年龄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通过碎屑岩的物源对比讨论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笔者选择西拉木伦河北侧林西双井子地区和南侧奈曼旗下石碑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北侧样品LX0831-11为粉砂质板岩,采于西拉木伦河北岸上志留统杏树洼组。碎屑锆石年龄分为叁组:385~531Ma(N=52)、872~1097Ma(N=11)、1344~1901Ma(N=11),碎屑锆石的最小年龄限定地层沉积下限为中-晚泥盆世。南侧样品130417-06为石英岩屑砂岩,采于奈曼旗下石碑组顶部砂岩中。碎屑锆石年龄分为四组:370~523Ma(N=34)、884~1481Ma(N=21)、1573~1900Ma(N=6)、2369~2588Ma(N=8),碎屑锆石的最小年龄限定地层沉积下限为晚泥盆世。这两个分别来自西拉木伦河南、北两侧原志留纪样品,显示一致的志留-泥盆纪及晚元古代碎屑锆石年龄谱,表明两者从泥盆纪开始即具有相同的沉积物源;而代表兴蒙造山带的元古代碎屑锆石在奈曼旗地区的出现,说明泥盆纪以来兴蒙造山带的剥蚀物已到达华北板块北缘。因此,本次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暗示华北板块与其北部松辽地块在中-晚泥盆世之前已经完成拼合过程,即此时两者间已不存在古亚洲洋。(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林斌[5](2014)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系与泥盆系油气成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楚-麦盖提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西部,跨越巴楚断隆和麦盖提斜坡两个二级构造单元。2000年以来,中石油、中石化先后在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群6井、BT4井及BK8井等钻井的泥盆系储层中见到油气显示和低产油层。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勘探程度较低,基础地质资料薄弱,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匹配关系不清。针对研究区现状,开展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系-泥盆系油气成藏机制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利于解决研究区内油气勘探的一些难题,并且对于同类型盆地的勘探、开发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利用野外露头观察描述、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岩石样品镜下分析及物性分析测试等方法,首先对研究区目的层位开展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的研究,进而分析油气藏成藏基础条件,分析油气藏的类型、油气分布规律及油气富集的影响因素等,进一步运用盆地模拟技术及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划分油气藏成藏期次,建立油气藏成藏模型。研究区志留-泥盆系为滨浅海沉积环境,可划分出叁种沉积相(滨岸相、潮坪相、叁角洲相),十种沉积亚相及若干沉积微相;油气成藏基础条件分析表明:研究区泥盆系、志留系本身不发育厚层暗色泥岩,不具备生油条件,属于非生油层,油气来源为两套古生代海相烃源岩地层:寒武-奥陶系及石炭-二迭系。泥盆系储层砂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其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岩石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高,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其次为次生孔隙;志留系储层砂岩的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为主,岩石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较泥盆系低,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原生孔隙发育程度较差。巴楚-麦盖提地区主要发育两套区域性盖层:一套为志留系上统依木干他乌组泥岩层,岩性以红色、棕红色泥岩为主,厚度稳定,分布广泛且连续,成岩程度高;另一套为巴楚组厚层泥岩,岩性以泥岩为主,夹膏泥岩、粉砂质泥岩,全区均有分布。通过借鉴前人总结的油气藏类型,结合研究区内失利井的分析,进而归纳总结本区志留-泥盆系油气的分布规律及油气富集的影响因素。巴楚-麦盖提地区已发现的油气田(藏)均位于斜坡上倾部位和隆起区上的局部构造带结合区,在分布上主要受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和古斜坡、构造带所控制;结合已有失利井的分析,归纳油气富集的影响因素:古隆起和古斜坡、断裂、不整合、圈源匹配关系和沉积相特征。运用盆地模拟技术进行研究区埋藏史、热史的恢复,结合流体包裹体技术,进行研究区油气藏成藏期次的划分: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存在叁期油气运移:第一期为268Ma-252Ma,为二迭纪末期,海西晚期大规模的构造运动,沟通寒武-奥陶系烃源岩,为此期油气的大规模运移提供通道。第二期为12.5Ma-7Ma,为新第叁纪中期,本期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07.8℃-114.7℃,主要为高成熟油的运移为主;第叁期为6Ma-2Ma,对应新第叁纪末期-第四纪晚期,本期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30.8℃-137.7℃,主要为高成熟天然气的运移为主。综合以上研究,针对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成藏机制和分布、富集特征,提出四种基本成藏模式:①断背斜油气成藏模式,该油气藏由单条或数条相向断裂控制的断背斜型圈闭组成,油气藏形状不规则,面积小,以断裂为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②古构造残留油气成藏模式,该模式油气藏以研究区内早期形成的断裂为主要运移通道,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至有效圈闭中,聚集形成古油气藏,经历喜山期构造运动,部分油气藏经历重新改造在原地或附近圈闭中保存下来,形成现今油气藏;③岩浆岩刺穿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区内志留-泥盆系地层早期形成以背斜为主的圈闭,经历海西晚期强烈的岩浆岩侵入活动,部分背斜圈闭被重新改造,形成岩浆岩刺穿圈闭,在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形成接触变质带,作为侧向封堵油气运移的遮挡层;④后期天然气注入成藏模式,此种模式对应喜山晚期存在的高成熟天然气运移,赋存于断裂发育较少,砂体物性相对较好、展布规模大的地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5-01)
田景春,邵晓岩,张翔,林小兵[6](2013)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层序界面的“四位一体”响应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盆地周缘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盆内典型钻井岩心详细描述、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解释,详细研究了盆地内志留系—泥盆系沉积演化过程中关键层序界面(主要包括S/O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07,上、中下志留统之间的层序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16,上、中泥盆统之间的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06,石炭系、泥盆系之间的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75)的"四位一体"响应特征,即层序界面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测井曲线及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结果表明:层序界面在露头剖面、钻井岩心上通常为不整合或冲刷侵蚀面,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突变,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上超、下超或削截。进而详细论述了层序界面形成的油气地质意义,具体表现为:(1)层序界面反映了关键时期盆地性质的转化;(2)层序界面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3)层序界面有利于圈闭的形成。该研究成果将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的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3年05期)
李赫,董清水,楼仁兴,张凯文,张勇[7](2012)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以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为烃源岩,志留—泥盆系叁角洲-滨岸砂岩为储层,潮坪环境形成的致密泥岩为盖层,形成了断裂型生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通过对研究区志留—泥盆系沉积相带展布、断层发育特征以及古隆起和古斜坡的综合研究,结合烃源岩排烃及已发现油气特征,认为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主要受沉积和构造的共同控制,在二迭纪末,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排烃期已经形成的单斜构造或斜坡带,被长期活动断层沟通了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的志留—泥盆系储层分布区易于形成油气藏。区内有利油气成藏区带主要为康2-方1井之间的断裂带与玉1-BK8-巴5井之间的斜坡带,可能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为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2年04期)
赵文金,王念忠,朱敏,贾连涛[8](2012)在《西秦岭地区志留/泥盆系过渡带中的鱼类微体化石及其组合序列(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秦岭是开展华南板块志留/泥盆系界线层序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该区普通沟剖面中的志留/泥盆系过渡带包括羊路沟组上部和下普通沟组下部,产丰富的鱼类微体化石,包括花鳞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及盾皮鱼类。这些化石构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鱼类微体化石组合:羊路沟组合和下普通沟组合。通过与波罗的海等地区鱼类微体化石带的对比,羊路沟和下普通沟组合的地质时代分别为志留纪普里道利世晚期和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早期。西秦岭地区志留/泥盆系过渡带中的鱼类微体化石及其组合序列的研究,为该区志留/泥盆系界线的精确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古鱼类学证据。(本文来源于《古脊椎动物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楼仁兴[9](2012)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岩相古地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楚-麦盖提地区处于塔里木盆地西部,构造位置上覆盖中央隆起区西部的巴楚隆起和塔西南坳陷区的麦盖提斜坡。近年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勘探表明,该区勘探前景广阔,急需对其砂体展布特征及规律、沉积相类型、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精细研究,为研究区志留-泥盆系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本文在广泛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及测井等资料的系统分析,综合各层位砂体及地震相平面展布等特征,识别出研究区志留—泥盆系发育滨岸、叁角洲和潮坪等四个沉积体系,并详细描述了其沉积相、亚相及微相特征,最后归纳得出叁角洲—滨岸—浅海沉积和叁角洲—潮坪—浅海沉积两种沉积模式。根据研究区沉积相类型、特征及演化规律、沉积模式的展布特征,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系统编制了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组级地层单元的岩相古地理图。总体上,研究区的古地理演化既有继承性,又有差异性。继承性主要表现为各沉积期古剥蚀区和古沉降区基本构造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物源区供给主要以西南和东南方向为主。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各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面貌不同,从志留纪早期到晚期,研究区海水深度和沉积范围逐步减小,物源供给逐渐减弱,叁角洲规模逐渐减小。至早中泥盆世,差异隆升作用增强,物源供给重新加大,并于中泥盆世之后,发生了区域性隆升剥蚀。晚泥盆世早期,区内再次发生区域性海侵,形成了叁角洲与滨岸砂体广布的叁角洲—滨岸—浅海沉积体系。晚泥盆世晚期,地势再次趋于平缓,海域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源供给减弱,形成了仅有小规模物源、潮坪广泛的叁角洲—潮坪—浅海沉积体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6-01)
丁鸿儒[10](2012)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储层微观特征与成岩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巴麦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勘探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储层研究薄弱的问题,其制约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本文在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铸体薄片,x衍射实验,流体包裹体,常规压汞等石油地质先进实验技术基础上,对研究区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孔隙类型和组合特征,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储层成岩阶段及成岩相类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巴麦地区志留系塔塔埃尔塔格组(S1-2t)砂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柯坪塔格组(S1k)砂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泥盆系东河塘组(D3d)储层砂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克孜尔塔格组(D1-2k)砂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其中泥盆系的成分成熟度相对较高,而志留系则较地。它们的结构成熟度都较高。志留—泥盆系储层砂体中依木干塔乌组发育较差,累计厚度较小,东河塘组累计厚度小,但是在研究区广泛分布,其余各目的层段储层砂岩均发育较好,累计厚度均较大。储层砂体的成因类型主要为扇叁角洲、滨海体系砂体,储层砂体的分布特征和厚度变化明显受同生断裂、古地形及沉积相。通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的观察,志留系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溶蚀孔隙,次生溶蚀孔隙相对含量为81.73%,原生孔隙仅为18.27%,次生溶蚀孔隙主要为岩屑粒内溶孔和溶蚀粒间孔,相对含量分别为45.24%和35.28%。泥盆系储层与志留系储层的孔隙类型有着较大的差异,储层的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含量为53.51%;次生溶蚀孔隙相对含量为46.49%。原生孔隙中主要为剩余粒间孔,剩余粒间孔的百分含量为30.78%,原生粒间孔的百分含量为14.54%。次生溶蚀孔隙中主要为粒内溶蚀孔隙,相对含量为43.61%。志留系储层微观特征较差,塔塔埃尔组储层为ⅢB类储层;柯坪塔格组储层为ⅢA类储层;泥盆系储层微观特征较好,克孜尔塔格组储层为ⅡA,东河塘组储层为ⅡB。志留系储层的碎屑颗粒的接触类型主要为点—线接触和线接触类型;泥盆系储层砂岩碎屑颗粒的接触类型主要为点接触、点—线接触。志留系的压实作用强于泥盆系。胶结作用是研究区另一种主要的研究作用,硅质胶结在不同的地层时代均有一定程度的发育,而东河塘组硅质胶结作用是发育最好的,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巴楚—麦盖提地区另一类重要的胶结作用类型,其集中发育在研究区泥盆系各层位中,志留系层位中发育不明显。粘土矿物也是主要的储层破坏作用,但是在各层段不是很发育,而交代和溶解则是储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成岩作用。志留系的依木干塔乌组、塔塔埃尔塔格组储层的主要成岩阶段为中成岩岩阶的早—晚期,而柯坪塔格组储层的主要成岩阶段为中成岩阶段的晚期;泥盆系储层的主要成岩阶段为中成岩阶段的早期。巴麦地区主要的成岩相类型为:原生孔隙弱压实成岩相、原生—次生孔隙硅质胶结成岩相、原生—次生孔隙钙质胶结成岩相、次生孔隙溶解—交代成岩相、超大孔隙溶解成岩相、致密压实—胶结成岩相。其中原生孔隙弱压实成岩相、超大孔隙溶蚀成岩相是主要的孔隙扩容作用,其他四种成岩相是孔隙的破坏作用。成岩相的作用控制因素为古地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6-01)
志留泥盆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祁连构造带(NQB)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阿拉善)陆块与中祁连地块之间,该构造带东北缘的志留系照花井组地层时代、志留系和泥盆系碎屑岩的沉积物源环境及其与北祁连早古生代晚期构造演化的关系等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野外地质剖面勘测和样品采集的基础上,重点采用碎屑岩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系统开展了志留系和泥盆系碎屑岩的沉积物源环境及其与北祁连早古生代晚期构造演化关系研究。主要取得如下一些研究进展和成果认识:(1)同心县塌石头沟剖面志留系照花井组下段的碎屑锆石U-Pb定年数据分析揭示,照花井组碎屑锆石的年轻年龄组分主要集中在426±6~447±7Ma,相应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37±28Ma,其中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U-Pb谐和年龄为426+6Ma,结合照花井组已发现的古生物资料和上部被上志留统旱峡组侵蚀不整合覆盖、下部不整合覆盖于上奥陶统之上的地质事实,综合分析认为照花井组的沉积时代基本接近或小于国际地层年代学标准的中志留统底界年龄(433.4±0.8Ma),主体应该属于中志留世的沉积地层单元,因而不支持将其归之于中下志留统的已有认识。(2)北祁连构造带东北缘河西走廊东段的志留系和泥盆系砂岩碎屑组分和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志留纪和泥盆纪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其南侧相邻祁连山地区;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显示,塌石头沟剖面的志留系砂岩以长英质火成物源为主,而泥盆系砂岩则以石英岩物源和长英质-基性岩混合物源为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对比结果进一步揭示,志留系和泥盆系砂岩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其南侧的北祁连早古生代陆缘增生杂岩带和中祁连晚前寒武纪基底岩系,少量来自于其北侧的华北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陆块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系。(3)照花井组(S_2z)和旱峡组(S_3h)砂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谱基本相似,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420~480Ma、500~660Ma、700~850Ma、890~1450Ma、1600~1910Ma和2000-2700Ma等六个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445Ma、550Ma、 800Ma、990Ma、1700Ma和2500Ma。其中,峰值年龄接近2.5Ga的古老碎屑锆石相对较少,应该主要来自于华北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陆块;数量相对较多和较年轻的晚前寒武纪锆石U-Pb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990Ma,它们有可能属于祁连和阿拉善地块混合物源的产物;数量最多和最年轻的早古生代锆石U-Pb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445Ma和550Ma,它们显然主要来自于北祁连早古生代陆缘增生杂岩带的花岗岩类和基性岩类。(4)照花井组(S_2z)和旱峡组(S_3h)砂岩样品的锆石Th/U比值主体大于0.4,它与锆石的稀土配分曲线均显示为岩浆成因锆石类型。锆石微量元素Hf-U/Yb与Y-U/Yb判别图(Grimes et al.,2007)的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锆石的原始岩浆岩源区多为陆壳岩浆成因(95%),少量源于洋壳岩浆成因(5%);锆石源岩类型的微量元素CART分类(Belousova et al.,2002)判别结果进一步表明,这些锆石的原始岩浆岩类型主要以花岗岩类(63%)和辉绿岩类(23%)为主,另有少量前寒武纪锆石的原始岩浆岩类型属于超基性岩类(12%)和碱性岩类(2%)。(5)通过志留系和泥盆系碎屑锆石的事件年代学与地层不整合构造事件的综合分析对比,探索界定了北祁连构造带东北缘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两次重大构造事件时间和属性。第一期主要发生在中志留统照花井组沉积之前,大致对应于445Ma的锆石U-Pb峰值年龄事件,突出表现为照花井组碎屑岩沉积层系以高角度地层不整合关系覆盖在强变形、浅变质的中-上奥陶统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之上,主体代表了北祁连构造带东段早古生代洋盆消减闭合的碰撞变质变形事件;第二期主要发生在志留纪末至泥盆纪初,主要表现为上志留统旱峡组与其上覆泥盆系老君山组砾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大致对应于北祁连花岗岩类接近420Ma的锆石U-Pb峰值年龄事件,主体代表了北祁连构造带东段早古生代洋盆俯冲碰撞晚期的强烈造山隆升事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志留泥盆系论文参考文献
[1].蔡雄飞,黄兴,廖群安,罗中杰,樊光明.新疆卡拉麦里碰撞带闭合时间的讨论——来自卡拉麦里小区志留、泥盆系、下石炭统地层约束的报告[J].地质论评.2018
[2].师晓林.北祁连构造带东北缘志留系和泥盆系砂岩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年代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6
[3].蔡雄飞,王富明,廖群安,樊光明.新疆东准卡拉麦里碰撞带南缘志留-泥盆系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J].资源调查与环境.2015
[4].程胜东,方俊钦,赵盼,徐备,鲍庆中.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两岸志留-泥盆系碎屑锆石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14
[5].林斌.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系与泥盆系油气成藏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
[6].田景春,邵晓岩,张翔,林小兵.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层序界面的“四位一体”响应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13
[7].李赫,董清水,楼仁兴,张凯文,张勇.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J].世界地质.2012
[8].赵文金,王念忠,朱敏,贾连涛.西秦岭地区志留/泥盆系过渡带中的鱼类微体化石及其组合序列(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12
[9].楼仁兴.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岩相古地理特征[D].吉林大学.2012
[10].丁鸿儒.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储层微观特征与成岩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