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晶状体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晶状体眼,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术
无晶状体眼论文文献综述
谢书萍,高自清,岳晓丽,邓丽英[1](2019)在《RGPCL与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治疗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与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治疗无晶体眼的效果,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的视力及散光情况。方法 38例(39眼)无晶状体眼患者分为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组(A组)和RGPCL组(B组),A组20例(21眼)行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术,B组18例(18眼)行RGPCL矫正,分别记录治疗前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治疗后7d、30d、90d视力和散光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视力和散光两者差别都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B组视力提高明显比A组视力提高较多,且B组残余散光明显小于A组。结论 RGPCL在矫正无晶状体眼时较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术视力提高更多,还能矫正患者部分不规则散光,同时并发症也少。(本文来源于《实用防盲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徐畅,宋籽浔,王明玥,肖伟[2](2019)在《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及无晶状体眼行IOL二期植入术患儿术后眼前节结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白内障摘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或无晶状体眼行IOL二期植入术的患儿术后眼前节结构的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2月至2018年1月于盛京医院行白内障摘出术联合IOL植入术或无晶状体眼行IOL二期植入术的患儿41例(62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一期IOL植入组25例(37眼)和二期IOL植入组16例(25眼)。另选取与末次随访时的儿童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正常眼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前房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通过UBM观察眼前节形态。结果一期IOL植入组和相应对照组CCT分别为(542.62±31.79)μm和(539.35±30.1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IOL植入组CCT为(573.56±46.58)μm,显着大于相应对照组(541.92±25.46)μm(P<0.01)。一期IOL植入组ACD为(3.37±0.38)mm,显着大于相应对照组(2.94±0.24)mm;二期IOL植入组ACD为(2.73±0.31)mm,显着小于相应对照组(3.03±0.30)mm(均为P<0.01)。一期和二期IOL植入组的ACA分别为(42.92±4.56)°和(40.58±6.84)°,均显着小于相应对照组ACA (48.73±7.49)°和(48.14±5.71)°(均为P<0.01)。一期IOL植入术后可见皮质增生主要位于IOL前方;二期IOL植入术后皮质增生主要位于IOL后方。结论儿童白内障摘出术联合IOL植入术或无晶状体眼行IOL二期植入术后眼前节结构与正常儿童相比发生了改变。(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肖潇,杜兆江,杨格强,张雯,王晟宇[3](2019)在《无晶状体眼行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无晶状体眼行人工晶状体(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8-06行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患者38例38眼的临床资料,包括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眼压、IOL位置,并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屈光状态。结果:术中出血6眼(16%),术后低眼压4眼(11%),高眼压11眼(29%),经治疗后恢复,IOL倾斜4眼(11%)。术后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术前预留屈光度数(球镜)与术后3mo实际屈光度数(球镜)无差异(P>0.05)。结论: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无晶状体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重视相关并发症。(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吕勇[4](2019)在《RGPCL与框架眼镜对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矫治效果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RGPCL)与框架眼镜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矫治效果。方法40例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患儿入组。A组为配戴RGPCL 14例(22眼),B组为配戴框架眼镜26例(41眼)。比较患儿术后配戴RGPCL及框架眼镜的矫正视力、眼球震颤及眼位、双眼同时视、屈光度、眼轴变化和戴镜不良事件。随访12个月。(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03-22)
陈珺珏,孙平,韦严,亢晓丽[5](2018)在《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无晶状体眼采用不同矫正方式的视功能及眼部并发症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无晶状体眼佩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RGPCL)及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IOL)患儿的视功能及眼部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无晶状体眼佩戴RGPCL及一期植入IOL患儿的视力、眼位、眼球震颤、遮盖依从性和角膜接触镜相关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结果·共60例患者入组。组1为单眼无晶状体眼患儿佩戴RGPCL 20例,组2为单眼先天性白内障一期植入IOL患者40例。组1患者的视力、眼位均显着改善(均P<0.05),组1及组2患者终末视力和终末眼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的眼球震颤缓解率高于组2。遮盖健眼依从性好的患者较依从性差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好(P<0.05)。组1患者未出现影响视力的眼部病理改变,组2患者较组1患者出现更多的眼部并发症。结论·佩戴RGPCL是一种对于单眼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安全、有效的光学矫正方式,尤其对2岁以下不适宜植入IOL的患者,可与一期植入IOL达到相似的矫正效果,且较少出现眼部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10期)
李萌萌,郑广瑛,李莉,蔡芳菲[6](2018)在《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婴幼儿时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若在此阶段视网膜没有得到足够的光线刺激,将导致患儿形觉剥夺,造成永久性弱视,因此,应及早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进行诊断和手术。手术作为治疗的第1步,只是打开了视觉的光学通路,术后的视觉效果还有赖于合理的屈光矫正方式和规范的视功能训练等。近年来,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机的提前为术后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带来了挑战。(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宋学英,王浩,杨惠春,齐绍文[7](2018)在《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行Ⅱ期悬吊折迭IOL植入术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行微创、精准Ⅱ期悬吊式折迭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推注器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3/2016-03我院25例25眼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患者,做透明角膜缘2.4mm切口,测度计定位2∶00、8∶00子午线,折迭IOL装入推注器植入,晶状体两襻悬吊线打结点测量与襻端距离等长。透明角膜缘辅助穿刺口放置灌注头持续灌注维持前房,人工晶状体"W"形悬吊线缝合固定于巩膜层。术后随访3~26mo,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角膜、IOL位置、眼底情况。结果:患者25眼术后1wk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在±1.5DC内,眼压正常。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术前为2394.33±201.31个/mm~2,术后3mo为2283.30±217.82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术前为(52.67±6.28)%,术后3mo为(51.81±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中央角膜厚度:术前为541.10±40.31μm,术后3mo为543.10±41.77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眼脉络膜下少量出血,1眼IOL坠入玻璃体,经玻璃体切割手术取出再植入。随访无IOL脱位、移位,无角膜失代偿、视网膜脱离等发生,无缝线裸露和排斥反应的发生。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行悬吊式折迭IOL推注器植入效果确切,采用微创、小切口、精准植入可增加安全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术后效果(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刘芳[8](2017)在《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无晶状体眼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采用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外伤后无晶状体眼患者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瞳孔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修补损伤虹膜,瞳孔成形后成功植入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52±0.17),较术前视力(0.04±0.02)及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44±0.13)提高。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1993.88±127.24)个·mm~(-2),较术前(2178.88±132.61)个·mm~(-2)减少(P<0.05),但术后未发现角膜失代偿。术前眼压(15.91±2.73)mm Hg(1 k Pa=7.5 mm Hg)与术后眼压(16.69±2.61)mm Hg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瞳孔大小(4.4±0.2)mm较术前(5.5±0.3)mm缩小(P<0.05),患者术后无明显畏光、眩光、复视等不适症状。结论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外伤虹膜损伤并无有效晶状体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的安全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7年10期)
苏锐锋,谭小波,郭立涛,董微丽[9](2017)在《超声生物显微镜辅助折迭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残留部分囊膜无晶状体眼患者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辅助折迭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残留部分囊膜无晶状体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50例(50眼),UBM检查显示晶状体囊膜残余大于等于18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5例(25眼)。两组均行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试验组根据术前UBM结果选择进针缝合部位,对照组根据经验选择进针缝合部位。分别观察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和散光度,比较术后3个月UBM测量计算所得的人工晶状体偏心值和倾斜度,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同术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UCVA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且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UCVA逐渐提高(均为P<0.05);两组间相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的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试验组UCVA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两组间术前和术后1周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试验组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试验组人工晶状体确切植入睫状沟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个月时试验组偏心值为(0.36±0.17)mm、倾斜度(2.13±0.90)°;对照组偏心值为(0.69±0.17)mm、倾斜度(4.78±1.90)°。试验组人工晶状体的偏心值和倾斜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为P<0.01)。术后对照组中有3例出现前房或玻璃体少量积血;试验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术后早期出现眼压升高,给予降眼压药物,3个月后眼压均降至正常,停药后无复发。结论 UBM辅助折迭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可以明显提高术后视觉质量且安全稳定,可以作为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常规术前检查。UBM为人工晶状体偏心值和倾斜度的计算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7年02期)
张伟,贾金辰,张卫红[10](2016)在《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术后儿童无晶状体眼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至2015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眼外伤科行玻璃体切割术后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48眼(男28眼,女20眼)的术后并发症、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并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屈光状态。结果术后出血8眼(16.7%),低眼压3眼(6.3%),一过性高眼压及角膜水肿4眼(8.3%),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没有出现明显的人工晶状体倾斜和偏心以及人工晶状体襻缝线脱落。术后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屈光度数预测值与术后3个月实际屈光度数无显着差异(P>0.05)。屈光度数预测值与实际屈光度数偏差:40眼(83.3%)<1.50 D,6眼(12.5%)1.50~2.00 D,2眼(4.2%)>2.00 D。结论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对玻璃体切割术后的儿童无晶状体眼的治疗安全有效,但仍不能忽视其并发症的出现。(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6年11期)
无晶状体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白内障摘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或无晶状体眼行IOL二期植入术的患儿术后眼前节结构的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2月至2018年1月于盛京医院行白内障摘出术联合IOL植入术或无晶状体眼行IOL二期植入术的患儿41例(62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一期IOL植入组25例(37眼)和二期IOL植入组16例(25眼)。另选取与末次随访时的儿童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正常眼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前房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通过UBM观察眼前节形态。结果一期IOL植入组和相应对照组CCT分别为(542.62±31.79)μm和(539.35±30.1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IOL植入组CCT为(573.56±46.58)μm,显着大于相应对照组(541.92±25.46)μm(P<0.01)。一期IOL植入组ACD为(3.37±0.38)mm,显着大于相应对照组(2.94±0.24)mm;二期IOL植入组ACD为(2.73±0.31)mm,显着小于相应对照组(3.03±0.30)mm(均为P<0.01)。一期和二期IOL植入组的ACA分别为(42.92±4.56)°和(40.58±6.84)°,均显着小于相应对照组ACA (48.73±7.49)°和(48.14±5.71)°(均为P<0.01)。一期IOL植入术后可见皮质增生主要位于IOL前方;二期IOL植入术后皮质增生主要位于IOL后方。结论儿童白内障摘出术联合IOL植入术或无晶状体眼行IOL二期植入术后眼前节结构与正常儿童相比发生了改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晶状体眼论文参考文献
[1].谢书萍,高自清,岳晓丽,邓丽英.RGPCL与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治疗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比较[J].实用防盲技术.2019
[2].徐畅,宋籽浔,王明玥,肖伟.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及无晶状体眼行IOL二期植入术患儿术后眼前节结构特点[J].眼科新进展.2019
[3].肖潇,杜兆江,杨格强,张雯,王晟宇.无晶状体眼行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J].国际眼科杂志.2019
[4].吕勇.RGPCL与框架眼镜对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矫治效果的比较[C].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2019
[5].陈珺珏,孙平,韦严,亢晓丽.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无晶状体眼采用不同矫正方式的视功能及眼部并发症评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6].李萌萌,郑广瑛,李莉,蔡芳菲.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J].河南医学研究.2018
[7].宋学英,王浩,杨惠春,齐绍文.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行Ⅱ期悬吊折迭IOL植入术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8
[8].刘芳.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无晶状体眼疗效观察[J].眼科新进展.2017
[9].苏锐锋,谭小波,郭立涛,董微丽.超声生物显微镜辅助折迭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残留部分囊膜无晶状体眼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7
[10].张伟,贾金辰,张卫红.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观察[J].眼科新进展.2016
标签:无晶状体眼;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