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移位论文-冯晓杰,李雷

肌腱移位论文-冯晓杰,李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肌腱移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阴癌,大隐静脉,缝匠肌,生活质量

肌腱移位论文文献综述

冯晓杰,李雷[1](2018)在《缝匠肌腱膜移位联合保留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在外阴癌根治术中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改良外阴癌根治术腹股沟淋巴结清除过程中,通常将缝匠肌移位缝合于腹股沟韧带上面以覆盖保护股血管,但此法损伤大,并发症多。本研究比较在外阴癌根治术行腹股沟淋巴结清除过程中用缝匠肌腱膜移位代替缝匠肌移位的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02-05-2013-06-03收治的48例外阴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改良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术中保留大隐静脉(对照组),25例在改良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基础上行缝匠肌腱膜移位代替缝匠肌移位的方法,同时保留大隐静脉及其属支(观察组),就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生活质量KPS评分等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6.3±15.1)和(138.0±15.7)min(t=-0.381,P=0.699),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0.8±39.4)和(112.4±37.2)mL(t=1.664,P=0.1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Ⅰ期愈合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20,P=0.061;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显着减少,t=2.447,P=0.019。两组感觉异常及活动障碍等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水肿发生率显着下降(χ2=4.691,P=0.030),术后KPS评分提示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着提高,χ2=6.027,P=0.014。结论缝匠肌腱膜移位联合保留大隐静脉的方法可以减少外阴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部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李伟,白玉[2](2017)在《经改良骨道桡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改良骨道桡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5年6月,采用经改良骨道桡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手术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患者18例,男3例、女15例;年龄26~66岁,中位数46岁;左侧6例,右侧12例。均有明确外伤史;受伤至就诊时间4~18个月,中位数6个月。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腕关节疼痛缓解、拇指和腕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中位数18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拇指内收外展活动度,术前43.0°±7.2°,末次随访时55.6°±6.6°;拇指屈伸活动度,术前32.2°±4.1°,末次随访时46.8°±6.3°;患手握力术前(101.0±27.5),末次随访时(213.8±75.5)N;患手捏力,术前(13.7±3.9)N,末次随访时(37.2±7.8)N。腕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6.3±1.1)分,末次随访时(1.1±0.5)分;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前(33.0±9.1)分,末次随访时(89.8±9.2)分。均无关节再脱位发生。结论:经改良骨道挠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可缓解腕关节疼痛,有利于患手拇指和腕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7年02期)

王华柱,陈龙,吴兴,孙中平,张植生[3](2016)在《腹部带蒂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和自体肌腱移位修复手和前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部带蒂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和自体肌腱移位修复手和前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至2012年8月,采用腹部带蒂皮瓣对10例手及前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创面修复,并在创面修复后采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和自体肌腱移位重建手功能。男8例,女2例;年龄16~58岁,中位数25岁;左侧6例,右侧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10 cm至12 cm×30 cm,肌腱缺损长度10~24 cm。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手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中位数34个月。修复术后创面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腕关节主动背伸20°~40°;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均可主动完全伸直;拇指指间关节主动伸直0°~10°。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本组优7例、良2例、差1例。均无深部感染及明显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结论:对于手和前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腹部带蒂皮瓣移植进行创面修复、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和自体肌腱移位重建手功能,有利于创面愈合和手功能的恢复,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6年08期)

谢凯,张峻,武文,严孟宁[4](2016)在《背阔肌肌腱移位术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背阔肌肌腱移位术是治疗后上型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重要方法,它通过重建肩关节力偶、恢复外展旋转肌肌力,缓解疼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其适用于年轻、活动量大且无明显骨关节炎的肩袖撕裂患者。既往手术史、肩胛下肌撕裂、小圆肌功能受损等均会影响背阔肌肌腱移位术的疗效。随着该项技术的推广,手术方法也得到了一系列改进。该文对背阔肌肌腱移位术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杨焕友,杨振建,贾松,王斌,李瑞国[5](2016)在《指血管神经肌腱移位一期再植治疗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一期再植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9月,收治10例机器绞伤致拇指旋转撕脱离断患者。男9例,女1例;年龄18~48岁,平均36岁。左手2例,右手8例。均为机器绞伤。受伤至入院时间3~12 h,平均6 h。离断平面:近指间关节水平4例,近节指骨基底水平4例,掌指关节水平2例。取环指桡掌侧神经动脉束修复拇指指掌一侧神经动脉束,取手背桡侧静脉移位修复离断拇指静脉,并同时取环指屈指浅肌腱及示指固有伸肌腱重建拇长屈、伸肌腱。结果术后再植拇指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8个月。再植拇指外形良好,指腹饱满;术后6个月末节指腹两点辨别觉为5~9 mm,平均7.2 mm。末次随访时,再植拇指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7例,良3例,优良率100%。环指伸屈活动良好,无手指萎缩,未出现手指苍白等表现,切取侧指腹感觉均为S3。结论对于拇指旋转撕脱离断,可采用单侧神经动脉束及肌腱移位一期再植,术后可早期进行再植拇指功能锻炼,并获得较好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蒋昊靖,何向东,郭峰,金勤富[6](2015)在《半腱肌肌腱移位加固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17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膝关节内侧间室不稳主要由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引起。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收治膝关节MCL损伤患者17例,采用半腱肌肌腱移位加固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不稳,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22~56(36.5±7.83)岁;左MCL损伤7例,右MCL损伤10例;单纯MCL损伤9例,合并半月板或交叉韧带损伤8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运动伤9例,重物砸伤2例;根(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5年21期)

刘建惠,王爱国,王福义,陈亚伟,李伟[7](2014)在《肌腱移位治疗桡神经不可逆损伤60例临床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肌腱移位重建桡神经损伤后功能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Boyes提出的肌腱移位组合方式,重建桡神经不可逆损伤的伸腕、伸拇、伸指功能60例,术后48小时在弹性功能锻炼支具保护下轻微主动功能锻炼,术后1个月去除支具,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并配合中药洗药熏洗,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5年,平均7个月。按总关节活动度(TAM)评定标准评定,优36例,良17例,可7例,优良率为88%。结论肌腱移位治疗桡神经不可逆损伤,重建伸腕、伸拇、伸指功能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的手术方法 ,临床效果较满意,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骨伤科分会换届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9-19)

李国华,于素丽,杨海涛,杨伟欣,刘德群[8](2014)在《一期有限肌腱移位在前臂肌肉损伤病例中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0例前臂肌肉损伤进行一期有限肌腱移位治疗,随访1~4年,9例保肢成功,1例截肢。根据中华医学会上肢功能评判标准显示,优2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一期进行适当、有限的肌腱移位重建动力,能够缩短疗程。(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贾少华,冯全丽[9](2014)在《拇长屈肌腱移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24例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拇长屈肌腱移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8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实施跟腱牵引吻合治疗,观察组实施拇长屈肌腱移位治疗。术后随访1年,采用Arner-Lindholm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VS 79.2%,P<0.05)。结论拇长屈肌腱移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跟腱牵引治疗,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4年11期)

朱丽萍[10](2014)在《不可逆桡神经损伤后肌腱移位功能重建术6例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桡神经损伤多引起腕关节背伸、拇指伸指及外展、食指至小指伸指等功能障碍,对于部分无法恢复的桡神经损伤或桡神经修复困难的患者,采用肌腱移位功能重建术使其功能得以重建,疗效较为肯定[1]。本文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骨科行不可逆桡神经损伤肌腱移位功能重建术患者6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4年09期)

肌腱移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经改良骨道桡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5年6月,采用经改良骨道桡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手术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患者18例,男3例、女15例;年龄26~66岁,中位数46岁;左侧6例,右侧12例。均有明确外伤史;受伤至就诊时间4~18个月,中位数6个月。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腕关节疼痛缓解、拇指和腕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中位数18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拇指内收外展活动度,术前43.0°±7.2°,末次随访时55.6°±6.6°;拇指屈伸活动度,术前32.2°±4.1°,末次随访时46.8°±6.3°;患手握力术前(101.0±27.5),末次随访时(213.8±75.5)N;患手捏力,术前(13.7±3.9)N,末次随访时(37.2±7.8)N。腕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6.3±1.1)分,末次随访时(1.1±0.5)分;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前(33.0±9.1)分,末次随访时(89.8±9.2)分。均无关节再脱位发生。结论:经改良骨道挠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可缓解腕关节疼痛,有利于患手拇指和腕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肌腱移位论文参考文献

[1].冯晓杰,李雷.缝匠肌腱膜移位联合保留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在外阴癌根治术中应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

[2].李伟,白玉.经改良骨道桡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J].中医正骨.2017

[3].王华柱,陈龙,吴兴,孙中平,张植生.腹部带蒂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和自体肌腱移位修复手和前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医正骨.2016

[4].谢凯,张峻,武文,严孟宁.背阔肌肌腱移位术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6

[5].杨焕友,杨振建,贾松,王斌,李瑞国.指血管神经肌腱移位一期再植治疗拇指旋转撕脱离断[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6

[6].蒋昊靖,何向东,郭峰,金勤富.半腱肌肌腱移位加固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17例[J].浙江医学.2015

[7].刘建惠,王爱国,王福义,陈亚伟,李伟.肌腱移位治疗桡神经不可逆损伤60例临床体会[C].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骨伤科分会换届大会论文汇编.2014

[8].李国华,于素丽,杨海涛,杨伟欣,刘德群.一期有限肌腱移位在前臂肌肉损伤病例中的初步探讨[J].创伤外科杂志.2014

[9].贾少华,冯全丽.拇长屈肌腱移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24例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

[10].朱丽萍.不可逆桡神经损伤后肌腱移位功能重建术6例的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2014

标签:;  ;  ;  ;  

肌腱移位论文-冯晓杰,李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