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Kumkol-North油田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南图尔盖盆地,为一东高西低的构造-岩性油藏,构造内部断层发育,主要目的层是下白垩统底部的阿雷斯库姆组和上侏罗统的库姆科尔组。由于研究区已经进入到中后期开发阶段,储层具有断层复杂、沉积相类型多、油水分布复杂等特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精细的描述,了解目前油层的水淹状况和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论文以储层地质学、储层沉积学、测井地质学以及开发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为指导,通过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将目的层自下而上划分为J4~J1、M2~M1六个小层。通过综合分析各种沉积相标志,并综合区域沉积背景,认为目的层M1期为曲流河沉积体系、M2期为辫状河沉积体系、J1~J4期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物源均来自东南方向,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的油气储集体。从储层特征和四性关系研究出发,以试油结果和岩心地质参数统计结果为依据,建立了油水层的识别图版,确定了储层参数的下限,明确了研究区油层的分布特征。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水淹层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总结了研究区的水淹模式,并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提出了四种水淹层的定性识别方法,建立了水淹层的定量解释模型,继而明确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为高含水油田下一步调整挖潜、实现深度开发提供了依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2.2 国内外发展趋势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3.1 研究内容1.3.2 技术路线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第二章 地质概况2.1 区域概况2.1.1 区域地质概况2.1.2 区域沉积背景2.2 油田开发概况2.3 构造特征第三章 小层划分与对比3.1 地层概况3.2 小层划分与对比方法3.3 小层划分与对比3.3.1 资料的选取3.3.2 确定标准井、建立骨架网3.3.3 确定标志层3.3.4 小层划分与对比结果第四章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4.1 沉积相标志4.1.1 岩石颜色4.1.2 岩石类型4.1.3 沉积构造4.1.4 古生物化石4.2 沉积相、微相特征4.2.1 曲流河沉积相4.2.2 辫状河沉积相4.2.3 三角洲沉积相4.3 沉积微相图版的建立4.4 单井相分析4.5 沉积相及微相平面展布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5.1 储层岩石学特征5.1.1 碎屑成分5.1.2 填隙物5.1.3 粒度及分选性5.2 储层物性特征5.3 储层电性特征5.3.1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5.3.2 物性与电性的关系5.3.3 含油性与电性的关系5.3.4 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5.3.5 流体识别标准5.4 储层砂体展布5.5 油层展布第六章 高含水期水淹层测井评价6.1 油层水淹特征分析6.1.1 油层水淹影响因素分析6.1.2 油层水淹特征分析6.2 水淹层常规测井响应特征6.2.1 电阻率响应特征6.2.2 自然电位响应特征6.2.3 声波时差响应特征6.2.4 含水饱和度响应特征6.3 油层水淹模式6.3.1 均质油层水淹特征6.3.2 正韵律油层水淹特征6.3.3 反韵律油层水淹特征6.3.4 复合韵律油层水淹特征6.4 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6.4.1 电阻率下降程度法6.4.2 曲线重叠法6.4.3 双饱和度法6.4.4 综合分析法6.5 水淹层解释及应用效果分析6.5.1 水淹层解释6.5.2 应用效果分析第七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7.1 剩余油成因类型7.1.1 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7.1.2 垂向剩余油成因类型7.2 生产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7.2.1 理论基础7.2.2 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分布7.3 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7.3.1 隔夹层7.3.2 微构造7.3.3 断层7.3.4 注采系统7.3.5 其它因素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致谢参考文献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详细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 [1].Kumkol-north油田主力油层三角洲前缘砂体内部结构解剖[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33)
标签:沉积相论文; 储层特征论文; 水淹层解释论文; 剩余油分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