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的和谐之道 ——以共和理论为视角的研究

公共生活的和谐之道 ——以共和理论为视角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公共权力的视角来论证共和的内在价值,说明共和理念的正当性依据。本文首先以社会冲突为逻辑起点论证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对于保障社会秩序的价值与意义,批判了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其次,文章说明了作为支配的权力的性质及其运用方式,探讨了为支配性权力提供正当性证明的权威的本质,辩证地分析了乌托邦思想在追求社会和谐理想中的价值与缺陷;随后,文章从权威、权力与身份三个方面剖析了政治解放的基本涵义,阐释了政治解放所体现出来的无支配的原则与精神,指出共和意味着在无支配的前提下通过协商与包容的和平方式来实现共同治理。在政治社会中,人们对优良政治生活的追求决定了他们不仅需要追问共和的内在价值与正当性依据,而且还需要讨论共和国的实现条件。在关于共和国的实现条件的论证中,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公正是共和国的社会基础,它包涵着恢复性正义与分配正义两个方面的内容;随后,文章从民主与法治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共和国的治理机制;最后,文章探讨了共和国的公民化机制,认为共和国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公民教育机制与公民人格的培养。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导言
  • 一、国外共和理论研究回顾
  • 二、当代国内外共和理论研究现状简介
  • 三、当代国外规范共和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
  •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公共权力正当性理由的追问
  • (一) 社会冲突、公共权力与无政府主义
  • 1. 社会冲突:政治论证的逻辑起点
  • 2. 政治生活的基本主题:通过公共权力实现社会秩序
  • 3. 无政府主义的社会和谐理想
  • (二) 作为支配的权力、权威与乌托邦理想
  • 1. 作为支配的权力及其运用
  • 2. 作为支配的权力的正当性依据
  • 3. 乌托邦主义的社会和谐理想
  • 二、共和:从政治解放到共同治理
  • (一) 政治解放:共和生活的基本前提
  • 1. 作为政治权威原则的人民主权观念
  • 2. 作为无支配的权力
  • (二) 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 1. 公民身份:公共领域的身份基础
  • 2. 协商:公共冲突的解决之道
  • 3. 包容:公共空间的构建之道
  • 三、社会公正:共和国长治久安的基础
  • (一) 恢复性正义:社会和解的基本原则
  • 1. 共和精神与恢复性正义
  • 2. 暴力之后的社会和解与正义
  • (二) 分配正义:社会价值再分配的基本原则
  • 1. 共和精神与分配正义
  • 2. 分配正义何以实现
  • 四、民主与法治:共和国的治理机制
  • (一) 民主:共和国的生命
  • 1. 代议制民主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分析
  • 2. 协商民主:代议制民主的超越与完善
  • (二) 法治:共和国的基石
  • 1. 共和:法治的精神意蕴
  • 2. 法治社会中的立法者与“阐释者”
  • 五、共和国的公民化机制
  • (一) 共和国的公民教育机制
  • (二) 公民人格的实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犹太问题到穆斯林问题——共和严格主义,文化差异主义与强制解放的矛盾[J].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16(00)
    • [2].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斯宾诺莎与马克思的比较[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8(03)
    • [3].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治解放思想探析[J]. 唯实 2012(02)
    • [4].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的政治思想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11)
    • [5].超越政治解放:从革命操作走向文明积累——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而作[J]. 江海学刊 2008(05)
    • [6].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制度价值旨归分析的历史向度[J]. 山东社会科学 2019(11)
    • [7].女性解放与政治解放的互动——共产党革命中的农村妇女动员[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3(06)
    • [8].论马克思超越政治解放的市民社会批判[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6)
    • [9].人的解放:对政治解放的批判——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释义[J]. 晋阳学刊 2018(03)
    • [10].马克思政治解放批判的逻辑后果及其现实意义[J]. 理论月刊 2017(12)
    •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生成逻辑[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8(03)
    • [12].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经验批判的限度与考量[J]. 湖北社会科学 2019(11)
    • [13].从解放到振兴:列宁的乡村图景与辩证路径[J]. 理论月刊 2020(02)
    • [14].用学术讲政治是党校教育的本质特征[J].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9(04)
    • [15].女性解放与政治解放的互动——以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妇女动员为例[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04)
    • [16].毛泽东与中国人的政治解放[J]. 学术探索 2018(02)
    • [17].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对人权的现代性困境的解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11)
    • [18].毛泽东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与实践[J]. 江汉论坛 2010(04)
    • [19].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24)
    • [20].世俗化:作为现代性批判的导言[J]. 政治法学研究 2016(01)
    • [21].马克思人类解放阶段论[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2].毛泽东新民主革命时期农民观范式的重新思考[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04)
    • [23].试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24].现代性状况下人的形象——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家 2013(08)
    • [25].从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内在理路探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12)
    • [26].论朗西埃理论中的“文学”与“政治”[J]. 当代文坛 2018(02)
    • [27].读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浅谈人类解放[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01)
    • [28].马克思自由范畴的历史维度[J]. 东岳论丛 2012(04)
    • [29].走向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的“条件论”[J]. 政治学研究 2019(04)
    • [30].“美丽的误会”:马克思笔下的“人权”与“人的权利”[J]. 湖湘论坛 2014(06)

    标签:;  ;  ;  ;  ;  

    公共生活的和谐之道 ——以共和理论为视角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