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芝田硫化叶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菌,硫化叶菌,DNA连接酶,DNA结合
芝田硫化叶菌论文文献综述
赖小勤,黄力[1](2005)在《极端嗜热古菌——芝田硫化叶菌DNA连接酶的生化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端嗜热古菌——芝田硫化叶菌DNA连接酶(Ssh连接酶) 的最适辅因子为ATP,在dATP存在时,该酶也能表现出较弱的连接活性. ATP或dATP都能够使该酶发生腺苷化,腺苷化的Ssh连接酶能够将腺苷基团转移至含切刻的DNA上. 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表明,Ssh连接酶能够结合双链DNA,且与含切刻及不含切刻的DNA结合的亲和力相同,但不结合单链DNA. 酵母双杂交实验显示,硫磺矿硫化叶菌(与芝田硫化叶菌亲缘关系很近) 的DNA连接酶,与该菌所含的3个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同源蛋白中的一个(PCNA-1) 有相互作用,而与另外2个同源蛋白(PCNA-like和PCNA-2) 则无相互作用. 在古菌中高度保守的Sac10b蛋白家族成员Ssh10b能够激活Ssh连接酶的活性,而硫化叶菌中的主要染色体蛋白——7 ku DNA结合蛋白(Ssh7) 则对该酶活性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05年02期)
吴襟,于炜婷,王辉,刘莉,王绍校[2](2003)在《耐热古菌芝田硫化叶菌海藻糖生成相关酶的基因克隆、表达和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耐热古菌海藻糖芝田硫化叶菌B12中分别克隆出海藻糖生成相关酶———麦芽寡糖基海藻糖合酶的基因treY和麦芽寡糖基海藻糖基水解酶的基因treZ,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并进行了表达.其中treY编码的蛋白质有 72 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 86ku;treZ编码的蛋白质有 5 5 9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 6 5ku.它们与已报道的其他微生物的两个海藻糖生成相关酶的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treY和treZ的同源性分别为 93%和 76 % (硫矿硫化叶菌P2)、97%和 95 % (硫矿硫化叶菌KM1)、6 3%和 6 6 % (嗜酸热硫化叶菌ATCC3390 9)、4 8%和 5 0 % (节杆菌Q36 )、4 8%和 5 2 %(根瘤菌M11)、5 0 %和 5 2 %(短杆菌).通过PHYLIP软件进行这些基因序列的分类聚类计算,获得这几种微生物间两个酶类的蛋白质系统进化树;经过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还发现,所有的海藻糖生成相关酶都含有糖苷酶家族 13中几个高度保守的α 淀粉酶催化活性区,推测这些海藻糖生成相关酶都可能有着共同的进化来源(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03年05期)
戴鹏高,黄力[3](2003)在《极端嗜热古菌—芝田硫化叶菌反向旋转酶的快速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向旋转酶是一种I型拓扑异构酶 ,它可以利用ATP水解的能量向DNA分子中引入正超螺旋。通过阴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从芝田硫化叶菌 (Sulfolobusshibatae)中分离得到一种反向旋转酶。SDS PAGE显示 ,该酶分子量约为 1 2 6kD ,N 末端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该酶为芝田硫化叶菌中一种新的反向旋转酶(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刘莉,吴襟,陈炜,张树政[4](2003)在《芝田硫化叶菌新型α-淀粉酶基因工程菌表达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本室构建的生产海藻糖的基因工程菌株 ,即来自古细菌芝田硫化叶菌B1 2的新型α 淀粉酶基因的工程菌的表达外源蛋白条件进行宿主菌 ,培养基 ,诱导时间 ,诱导温度和诱导菌浓的起始OD60 0 等条件的优化 ,发现在宿主菌为大肠杆菌DH5α ,培养基为改进的LB ,诱导时间 4小时 ,诱导温度 41℃ ,OD60 0 为 0 6~ 0 8时 ,基因工程菌ESBAM中新型α 淀粉酶的表达量最高 ,新型α 淀粉酶活力也最高 ,与重组酶MTSase一起作用底物直链淀粉 ,经HLPC检测在反应产物中有海藻糖的生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03年01期)
陈绪林,郭荣,黄力,R,Hong[5](2002)在《芝田硫化叶菌Ssh7蛋白的进化保守性及DNA结合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嗜酸热古菌——芝田硫化叶菌(Sulfolobus shibatae)合成大量7kD DNA结合蛋白Ssh7.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该菌基因组中含有两个编码Ssh7蛋白的基因,分别命名为ssh7a和ssh7b.对这两个基因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和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测序结果表明,两个Ssh7多肽仅在3个氨基酸位置上有差异;此外,ssh7a和ssh7b的顺式调控序列也十分相似,提示存在着维持两个基因的序列和表达都不变的选择压力.杂交结果还显示,与芝田硫化叶菌一样,硫磺矿硫化叶菌(Sulfolobus solfataricus)基因组中也含有两个编码7 kD蛋白的基因.结合其他报道,这一结果提示编码7kD蛋白的基因可能在硫化叶菌种间分歧形成之前发生了基因复制.采用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EMSA)分析了天然及重组Ssh7蛋白与双链DNA片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天然和重组蛋白的EMSA行为相似,说明Ssh7与DNA的相互作用既不受发生在天然蛋白赖氨酸残基上的甲基化的影响,也不受两种多肽异构体之间在序列上的差异的影响.在所采用的实验条件下,Ssh7与双链DNA片段结合时的结合位点大约为6.6bp,表观解离常数为(0.7~1.0)×10-4mol/L.此外,Ssh7与负超螺旋DNA的结合强于与线性和松弛DNA的结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期刊2002年04期)
刘丹旭,黄力[6](2002)在《芝田硫化叶菌SSV1病毒DNA复制的诱导》一文中研究指出芝田硫化叶菌(Sulfolobus shibatae)是一种极端嗜热古菌,其所携带的温和病毒SSV1是研究古菌DNA复制的一个非常合适的系统.杂交分析表明,静置培养时,芝田硫化叶菌细胞内几乎检测不到游离SSV1 DNA,病毒 DNA主要以整合状态存在.经紫外或丝裂霉素诱导后,细胞内游离SSV1 DNA含量明显增加,但整合SSV1 DNA拷贝数不变.丝裂霉素诱导作用的重复性明显高于紫外诱导.另外,当细胞由静置培养改为摇床培养时,SSV1 DNA也被诱导复制.据此,建立了 SSV1 DNA复制的丝裂霉素诱导方法.采用此法,芝田硫化叶菌细胞内游离 SSV1 DNA含量在诱导后 10h开始明显增加,并在12~15h达到最大值.诱导后细胞内游离病毒 DNA的拷贝数可达到 50.上述诱导方法的建立以及对诱导后SSV1 DNA复制行为的描述为确定 SSV1病毒 DNA的复制原点、分析其复制模式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2年05期)
吴襟,于炜婷,王辉,孙博钰,刘莉[7](2001)在《芝田硫化叶菌海藻糖生成相关酶的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藻糖(trehalose)是两个葡萄糖残基经α-1,1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非还原二糖,广泛存在于酵母、蘑菇和昆虫体中。海藻糖对生物体和生物大分子有非特异性的保护功能,能使生物在许多不利环境(如高温、脱水、冷冻、高渗透压等)下,维持细胞膜和蛋白质的稳定,故具有应用于食品、(本文来源于《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期刊2001-09-13)
李昉,郝福英,黄力[8](2001)在《极端嗜热古菌——芝田硫化叶菌DNA解旋酶的分离纯化和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Q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磷酸纤维素P1 1吸附层析、肝素琼脂糖吸附层析、Su perdex 2 0 0凝胶过滤和PhenylSuperose疏水层析等步骤 ,从嗜酸热芝田硫化叶菌细胞裂解液中分离纯化了一个DNA解旋酶。该解旋酶具有受DNA激活的ATP酶活性。根据SDS PAGE测定结果 ,该酶的分子质量约为 63kD。芝田硫化叶菌DNA解旋酶可以解开底物上 70bp的双链区 ,其解旋活性依赖于双链区旁的单链分叉。该解旋酶的活性依赖于Mg2 + 和ATP的水解 ,在NaCl浓度超过 2 0 0mmol L时受到抑制。该酶的最适pH为 6 7。该酶在 40℃~ 80℃之间均有活性 ,70℃时活性最高。芝田硫化叶菌DNA解旋酶是从古菌中分离得到的第一个天然DNA解旋酶。(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陈绪林,唐玉秋,黄力[9](2000)在《芝田硫化叶菌ssh7a和ssh7b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重组蛋白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端嗜热古菌———芝田硫化叶菌DNA结合蛋白Ssh7a和Ssh7b的编码基因 (ssh7a和ssh7b)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 ,表达量均达到细胞蛋白总量的 1 0 %~ 1 5%。重组蛋白通过一个包括热处理步骤的简单纯化程序得到纯化。重组Ssh7a和Ssh7b与松弛及负超螺旋DNA的结合与天然Ssh7蛋白无异 ,与天然Ssh7相似 ,Ssh7a在与DNA结合时能够固定负超螺旋 ,每固定一个负超螺旋约需 2 2个Ssh7a分子。这些结果表明天然Ssh7蛋白中的两个同源多肽与DNA结合时无明显差异。另外 ,Ssh7的甲基化与否似乎不影响该蛋白对DNA的亲和力及固定DNA超螺旋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刘莉,陈炜,金城[10](2000)在《芝田硫化叶菌新型α-淀粉酶基因在大肠杆菌的克隆和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A novel α amylase gene was amplified from Sulfolobus shibatae by using PCR technique. The amplified 1.7kb DNA fragment was inserted into an expression vector pBV220 to yield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SBAM. The novel α amylase gene in pSBAM was expressed in E. coli . The production of the novel α amylase activity reached over 8 units/100mL of the culture.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his enzyme was about 61kD by SDS PAGE. The expressed novel α amylase protein in E.coli DH5α accounted for about 20% of the total protein in the recombinant cell. The cooperative action of the novel α amylase and the maltooligosyltrehalose synthase from Sulfolobus shibatae was investigated and trehalose was detected by using HPLC analysis when using amylose and partial starch hydrolysates as substrates.(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芝田硫化叶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耐热古菌海藻糖芝田硫化叶菌B12中分别克隆出海藻糖生成相关酶———麦芽寡糖基海藻糖合酶的基因treY和麦芽寡糖基海藻糖基水解酶的基因treZ,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并进行了表达.其中treY编码的蛋白质有 72 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 86ku;treZ编码的蛋白质有 5 5 9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 6 5ku.它们与已报道的其他微生物的两个海藻糖生成相关酶的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treY和treZ的同源性分别为 93%和 76 % (硫矿硫化叶菌P2)、97%和 95 % (硫矿硫化叶菌KM1)、6 3%和 6 6 % (嗜酸热硫化叶菌ATCC3390 9)、4 8%和 5 0 % (节杆菌Q36 )、4 8%和 5 2 %(根瘤菌M11)、5 0 %和 5 2 %(短杆菌).通过PHYLIP软件进行这些基因序列的分类聚类计算,获得这几种微生物间两个酶类的蛋白质系统进化树;经过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还发现,所有的海藻糖生成相关酶都含有糖苷酶家族 13中几个高度保守的α 淀粉酶催化活性区,推测这些海藻糖生成相关酶都可能有着共同的进化来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芝田硫化叶菌论文参考文献
[1].赖小勤,黄力.极端嗜热古菌——芝田硫化叶菌DNA连接酶的生化性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5
[2].吴襟,于炜婷,王辉,刘莉,王绍校.耐热古菌芝田硫化叶菌海藻糖生成相关酶的基因克隆、表达和序列分析[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3
[3].戴鹏高,黄力.极端嗜热古菌—芝田硫化叶菌反向旋转酶的快速纯化[J].微生物学报.2003
[4].刘莉,吴襟,陈炜,张树政.芝田硫化叶菌新型α-淀粉酶基因工程菌表达条件的优化[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
[5].陈绪林,郭荣,黄力,R,Hong.芝田硫化叶菌Ssh7蛋白的进化保守性及DNA结合特性[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2
[6].刘丹旭,黄力.芝田硫化叶菌SSV1病毒DNA复制的诱导[J].科学通报.2002
[7].吴襟,于炜婷,王辉,孙博钰,刘莉.芝田硫化叶菌海藻糖生成相关酶的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C].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2001
[8].李昉,郝福英,黄力.极端嗜热古菌——芝田硫化叶菌DNA解旋酶的分离纯化和性质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1
[9].陈绪林,唐玉秋,黄力.芝田硫化叶菌ssh7a和ssh7b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重组蛋白的性质[J].微生物学报.2000
[10].刘莉,陈炜,金城.芝田硫化叶菌新型α-淀粉酶基因在大肠杆菌的克隆和表达[J].微生物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