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江苏省种植模式优势度评价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江苏省种植模式优势度评价

论文摘要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人口密集,耕地资源紧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农业发展方式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江苏省农作制现今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是江苏省农作制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生态、经济、社会综合系统的角度,应用比较优势分析法进行种植模式生产比较优势分析。在依据传统研究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较分析基础上,还进一步关注种植模式生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初步弥补目前种植模式比较优势分析对生态环境考虑不足的问题。同时,本文在对江苏省不同种植模式的生产现状进行全面、完善的比较优势分析的同时,还对种植模式生产发展潜在剩余空间(即生态、经济、社会综合系统的承载潜力)的存在与否以及大小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初步探寻了其定量分析方法,弥补了目前种植模式比较优势分析较少考虑其发展空间,以及种植模式发展潜力分析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等不足。基于以上思路和方法本文提出种植模式生产现状优势度与发展潜力优势度两个全新的概念,并构建种植模式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优势度评价模型。本文运用种植模式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优势度评价模型,对江苏省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实例分析,通过研究其评价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文提出的种植模式生产现状优势度评价模型,既反映出种植模式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比较优势,又充分关注其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评价分析结果能够作为种植模式是否应该扩大生产规模的依据,对于相关研究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2)本文提出的种植模式生产发展潜力优势度评价模型对种植模式生产发展潜在空间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价结果对于确定区域是否能够扩大某种种植模式的生产规模提供一定的参考,另外种植模式生产发展潜力优势度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是对于种植模式生产发展潜力定量分析的初探,值得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与完善。(3)本文提出的种植模式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优势度的概念和评价思路,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按照该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对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适宜力度的确定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外农作制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对农作制核心成分的研究
  • 1.3.3 种植模式的分析与评估
  • 1.4 理论基础
  • 1.4.1 比较优势理论
  • 1.4.2 承载力理论
  •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
  • 2.1.1 自然环境特征
  • 2.1.2 研究区农业资源概况
  • 2.1.3 社会经济特征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来源
  • 2.2.2 分析方法
  • 2.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2.4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江苏省农作制演变特征与发展趋势
  • 3.1 江苏省主要种植模式的确定
  • 3.1.1 作物布局
  • 3.1.2 主要种植模式分析
  • 3.2 江苏省农作制演变规律
  • 3.2.1 江苏省经济结构演变规律
  • 3.2.2 种植制度演变规律
  • 3.2.3 种植模式的演变规律
  • 3.2.4 土壤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
  • 3.2.5 施肥制度演变规律
  • 3.3 江苏省农作制发展趋势
  • 3.3.1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 3.3.2 复种指数稳步回升
  • 3.3.3 粮食安全仍需高度关注
  • 3.3.4 蔬菜产业增长迅速
  • 第四章 江苏省主要种植模式生产现状优势度评价
  • 4.1 种植模式生产现状优势度内涵分析
  • 4.2 种植模式生产现状优势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种植模式生产现状优势度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2 种植模式生产现状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及其量化方法
  • 4.3 种植模式现状优势度分析
  • 4.3.1 评价结果
  • 4.3.2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江苏省主要种植模式发展潜力优势度评价
  • 5.1 种植模式发展潜力优势度内涵分析
  • 5.2 种植模式发展潜力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量化
  •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2 指标体系的依据
  • 5.2.3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及其量化方法
  • 5.2.4 种植模式发展潜力优势度评价模型表达式
  • 5.3 江苏省种植模式发展潜力分析
  • 5.3.1 评价指标的赋权
  • 5.3.2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4 江苏省种植模式发展优先序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6.3 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住宅优势度的理论与评价方法[J]. 人文地理 2016(04)
    • [2].城市住宅优势度时空分异的一般规律[J]. 城市学刊 2016(06)
    • [3].县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潜能测度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05)
    • [4].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县域交通优势度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以广西为例[J]. 经济研究参考 2017(05)
    • [5].江苏县域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02)
    • [6].绵阳市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空间耦合关系分析[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 [7].辽宁省县域交通优势度评价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1(06)
    • [8].南京城市内部景区的公交优势度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04)
    • [9].西北地区交通优势度格局及空间分异[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02)
    • [10].山西省交通优势度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12)
    • [11].南阳市城镇交通优势度与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耦合[J]. 上海城市管理 2018(06)
    • [12].风景名胜区交通优势度评价与分析[J]. 中国园林 2015(03)
    • [13].河南省县域交通优势度综合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J]. 地理科学 2014(03)
    • [14].黄淮海平原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J]. 经济地理 2012(08)
    • [15].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的改进及其在河南省的应用[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16].县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以江西省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05)
    • [17].吉林省县域交通优势度评价[J]. 北方经济 2013(22)
    • [18].重庆市公路交通优势度分析[J]. 绿色科技 2014(07)
    • [19].湘江流域综合交通优势度测度与分析[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20].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21].中原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J]. 经济地理 2012(06)
    • [22].广东省交通优势度及空间差异[J]. 热带地理 2012(06)
    • [23].区域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实证——以山东省为例[J]. 人文地理 2010(01)
    • [24].一种基于综合优势度指标排序模糊数的新方法[J]. 广西科学 2009(03)
    • [25].连片特困区交通优势度评价及其与贫困关系研究——以武陵山片区及其周边四省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08)
    • [26].徐州市交通综合优势度分析[J]. 中国市场 2016(28)
    • [27].福建省区域经济与交通优势度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6(23)
    • [28].改进优势度决策法及其排序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8(01)
    • [29].银川市城市居住空间区位优势度分析[J]. 宁夏工程技术 2011(03)
    • [30].基于空间分析的区位优势度模型及其应用分析[J]. 林业调查规划 2013(02)

    标签:;  ;  ;  ;  ;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江苏省种植模式优势度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