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农户生计的协调研究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农户生计的协调研究

论文摘要

在生态建设中,农户的作用举足轻重。农户通过种植、畜牧、灌溉、薪柴等生计活动,直接或间接与草原、森林、土地、水源等生态要素发生联系,农户是与生态环境发生关系的基本单位。生态建设最基本的评价标准是生态建设有利于农户生计可持续。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典型样本。从农户生计入手,研究生态建设区农户的生计水平、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以及生计变迁,考察生态建设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及农户生计活动对生态建设的反作用,研究发现: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恶化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农户生计方式多样化、非农化,生计水平提高,生计策略不断优化:有五分之一的农户实现就业转型,脱离传统农牧业生产;居村农户普遍的生计模式是兼业,务农、务工、养殖、林果各业多样化发展。农户生计方式变化使得农户生计的生态影响发生改变,纯农户、农兼户、兼农户的生态影响各不相同。在农户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场域——村落层面,封闭的人口-生态资源系统被打破,村庄乃至整个区域可以向外输出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输入外部资源,人口对生态的压力减低,客观上降低了区域生态环境的人口资源压力,为生态恢复和建设奠定基础。同时,村落“整体衰落,少数复兴”,出现大量空巢社区,产生农村建设的问题。陕北黄土高原区生态好转的根本途径是对丘陵山区居民实行历史性的战略转移,减少人口承载量,建设生态大后方。必须牢牢抓住这一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大力协调农户生计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继续推进生态建设。(一)细分农户,加大扶持。改革户籍制度,使进城农民能够进得去、留的下、过得好;大力支持在村农户,实行注册农户制度,精确瞄准,拓宽农户生计渠道;加强对生计困顿农户的社会保障力度;(二)地理细分,继续生态退耕。居村农户既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力量,也是生态建设的潜在力量;(三)因地制宜,调整生态林与经济林草结构。大建生态林没有群众基础,农户出于生计需要毁林,只有经济林果草业先行发展支持农户生计,生态林才有存在的基础;(四)新农村建设配合生态建设。建设基本农田,推广农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务农收益。重点建设自然条件好的大村落和中心村,加快生态移民,促进生态脆弱区人口减少并向河谷、阔塬等自然条件较好地收缩。在人口消退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实现“移一户人家,绿一个山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探讨的问题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农户生计
  • 1.3.2 生态建设与农户生计
  • 1.3.3 研究评述
  • 1.4 相关概念
  • 1.4.1 家庭与农户
  • 1.4.2 生计与可持续生计
  • 1.4.3 生态建设与生态建设政策
  • 1.5 理论依据
  • 1.5.1 关于农户的若干理论
  • 1.5.2 可持续生计理论
  • 1.5.3 环境社会学
  • 1.6 研究视角与方法
  • 1.6.1 研究视角
  • 1.6.2 研究方法
  • 1.7 调研基本情况
  • 1.7.1 调研地点
  • 1.7.2 具体调查情况
  • 第二章 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
  • 2.1 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 2.1.1 地理地貌
  • 2.1.2 气候与植被
  • 2.2 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变迁
  • 2.3 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
  • 2.3.1 水土流失
  • 2.3.2 植被退化
  • 2.3.3 水污染
  • 2.3.4 干旱与沙漠化
  • 2.4 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
  • 第三章 生态建设区农户生计资本的测量与分析
  • 3.1 农户生计资本的概念
  • 3.2 农户生计资本的测量
  • 3.2.1 人力资本
  • 3.2.2 社会资本
  • 3.2.3 自然资本
  • 3.2.4 物质资本
  • 3.2.5 金融资本
  • 3.3 农户生计资本的特征
  • 3.3.1 人力资本
  • 3.3.2 社会资本
  • 3.3.3 自然资本
  • 3.3.4 物质资本
  • 3.3.5 金融资本
  • 3.4 生态退耕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
  • 第四章 农户生计策略对生态建设的影响
  • 4.1 农户主要的生计活动
  • 4.1.1 种植业
  • 4.1.2 务工
  • 4.1.3 畜牧养殖
  • 4.1.4 林果
  • 4.1.5 其他生计活动
  • 4.2 农户的生计策略
  • 4.2.1 农户生计策略组合
  • 4.2.2 不同生计策略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
  • 4.3 农户生计策略的生态影响
  • 4.3.1 纯农户
  • 4.3.2 农兼户
  • 4.3.3 兼农户
  • 第五章 基本认识与对策讨论
  • 5.1 基本认识
  • 5.1.1 对农户生计的评价
  • 5.1.2 对农村生态的判断
  • 5.1.3 对村庄的认识
  • 5.1.4 退耕后的毁林与粮食问题
  • 5.1.5 农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问题
  • 5.2 生态建设与农户生计可持续的协调策略
  • 5.2.1 农村村落层面
  • 5.2.2 生态建设政策层面
  • 5.2.3 农户支持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分析[J]. 现代园艺 2015(08)
    • [2].听风者[J]. 初中生世界 2017(33)
    • [3].陕北黄土高原研学实践精彩瞬间[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9(15)
    • [4].陕北黄土高原水利建设“四位一体”模式探究[J]. 陕西水利 2013(04)
    • [5].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门窗 2014(04)
    • [6].人口数量与区域生产能力的关联度分析——以清至民国陕北黄土高原为例[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7].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初探[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36)
    • [8].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0)
    • [9].陕北黄土高原适生桑树种质资源及栽培特点和生态防护作用[J]. 蚕业科学 2012(01)
    • [10].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06)
    • [11].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农机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 2015(04)
    • [12].陕北研学旅行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中地参”陕北黄土高原地貌研学活动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01)
    • [13].集雨水窖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运用[J]. 江西水利科技 2009(02)
    • [14].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区土壤酶活性研究[J]. 土壤通报 2020(01)
    • [15].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0)
    • [16].清末民初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村庄与自然环境[J]. 甘肃社会科学 2008(05)
    • [17].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小城镇建设绿化项目植物搭配探析[J]. 现代园艺 2013(06)
    • [18].基于MODIS-Landsat时空融合的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19].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榆林市清涧县为例[J].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7(09)
    • [20].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优质牧草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 2015(06)
    • [21].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效应评价[J]. 水土保持通报 2010(04)
    • [22].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土壤水分的影响[J]. 陕西水利 2011(05)
    • [23].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质量评价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6)
    • [24].某黄土隧道口溜塌和错落共生成因分析[J].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19(01)
    • [25].广电总局正式批准拍摄45集电视剧《梁家河》[J]. 现代企业 2015(10)
    • [26].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利用潜力评价及模式研究[J]. 陕西水利 2019(11)
    • [27].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25)
    • [28].基于MODIS影像数据的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区划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04)
    • [29].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9(02)
    • [30].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分形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3)

    标签:;  ;  ;  ;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农户生计的协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