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地方做“一站式”

如何在小地方做“一站式”

一、小地方怎样搞“一站式”(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伟[1](2021)在《中国吉隆口岸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国的边境口岸不仅是与邻国互联互通的重要平台,而且在促进沿边区域经济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吉隆口岸作为中国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与尼泊尔之间规模最大的口岸,在中国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和促进西藏沿边和内陆地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吉隆口岸在历史上就是中尼两国间重要的通道,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纷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吉隆口岸经济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吉隆口岸在南亚大通道建设中的枢纽位置,决定了它的经济发展必然对于促进西藏经济发展、中尼两国经济合作意义重大。因此,吉隆口岸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国家与西藏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梳理、田野调查、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力求从不同维度的分析吉隆口岸经济发展以及它在促进中尼经济合作中的作用。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并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同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不足之处等;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分析了概念和理论间的关系,以及吉隆口岸经济发展与中尼经济合作的关系;第二章主要以实地调研获得的大量资料为依托,分析了吉隆口岸的历史、布局及口岸经济的发展情况,同时总结归纳了吉隆口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第三章主要是在参考专家学者有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第四章在对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口岸发展模式进行解析的前提下,根据吉隆口岸的现状与发展目标,提出吉隆口岸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第五章在前文的基础上,对如何促进吉隆口岸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随着面向南亚大通道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经济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背景,吉隆口岸在带动西藏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中尼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因而,应更加重视吉隆口岸经济发展建设,从而在带动边境和内陆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中尼两国的经济合作,推动南亚大通道建设,造福两国人民。

张燕[2](2020)在《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档案与记忆共生相长,恒久绵长。“社会记忆”现已成为学界共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域。社会记忆再生产属于一种普遍性社会现象,档案领域为其重要领域和典型场域。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是近几年档案学界出现的新课题,以探索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在机制、参与社会再生产发展规律为问题导向。本文引入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汲取档案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营养,综合运用档案记忆理论、社会记忆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媒介传播理论等,从档案、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出发,深入阐释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实质、运作过程与作用机理,从学理上就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抽象与分析,并以变革中的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与分析语境,探讨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发展与推进机制。本研究采用“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范畴统摄多方面的档案实践,进一步提炼其概念、要素、结构、性质、功能、运行机理等,初步构建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档案记忆表现为从中介切入的“刻写”的社会记忆形态。档案记忆再生产是行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融文本形式、内容、意义再生产于一体,经由生成、加工到消费的往复更新过程,实现档案记忆的累积、更新、展演、传播与共享。作为一项典型的记忆实践活动,档案记忆再生产以记忆传承、社会治理、文化认同三大社会功能的发挥,作用于整体社会记忆再生产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借鉴文件连续体模式,本文构建了档案记忆再生产参与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将既往受忽视的媒体要素纳入其中,从档案记忆社会化、社会记忆档案化两个维度突出加工性和往复更新性。结合实践考察,本研究探析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以及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情境变化。档案记忆再生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时空,从古至今呈现出由封闭、分散、单一走向开放、系统、多元的演变轨迹。档案记忆再生产受档案记忆系统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媒介技术等外部因素,以及档案记忆再生产主体、档案记忆制度、档案记忆资源等内部因素。步入快速演进的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度嵌入社会结构,社会转型、国家治理、文化消费、媒体融合等社会情境的变化共同推动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发展。聚焦具体环节,本文深入解析档案记忆再生产在生成、加工、消费三方面的变化。档案记忆生成环境从传统、单一、单向度转向电子环境、竞争记忆场域和交互语境;生成主体从官方、精英走向民间、大众;生成对象从传统形态记忆转向数字记忆,并扩展到新媒体档案记忆、个体档案记忆。档案记忆加工目的趋向意义再生产,从注重史学研究到追求共享记忆;加工形态由文本到可视化,并以空间记忆和影像记忆为代表;加工方式转向数字化、叙事化、创意化、融合化。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由传统用户到数字消费者;消费对象从内容到注重情感、认同、价值等的意义消费,并成为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主要内容;消费方式转向数字化、个性化、品牌化、休闲化,消费途径趋向在线获取。本研究提炼概括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探究这一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推进机制。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在路径、取向、内容、方式、范围五方面,由单向性、生产性、凝固性、单一性、区域性转向多元化、消费性、流动化、融合化、全球化。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将产生多重影响,包括数字记忆迈向智能、媒体记忆加速融合、共享记忆趋向反思、社会记忆竞争加剧、社会记忆遗忘凸显。档案部门可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主旨、主体、客体、中介、关系等维度,实施价值引导、协同参与、消费者培育、多维叙事、媒体融合和伦理约束等六大机制,提升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能级,促进社会记忆及整个社会再生产。研究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蕴涵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深度关切。当下媒体融合浪潮方兴未艾,对档案领域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媒体不仅作为记忆中介,更作为重要的记忆机制作用于档案记忆再生产。本文将档案和档案工作视作一种社会建制,统摄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论域,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实践活动的热点问题予以回应,从理论层面进行抽象与建构,在丰富档案记忆理论研究的同时,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工作转型发展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郜清攀[3](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农民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升级。而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却愈益无法满足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同时,也为当前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使人们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认识水平上升至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乡镇政府处于国家与农村社会交互作用的关键节点,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中枢和纽带。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者、协调者和践行者,不仅负责各项具体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决定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对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乃至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现阶段,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内容结构性失衡、服务供需脱节以及服务效能滞后,成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现农业农村全面振兴的制约因素。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出发,以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为依据,系统分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及能力不足表现的考察,从不同视角探析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加强基层政府改革的实践经验,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详细考察了政府、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概念。基于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与基本要求,全面考察了新时代新矛盾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渊源、现实依据、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并从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以及治理和善治理论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及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第二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分析。基于“要素构成—内部结构—外显结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要素条件的检视,深入透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目标和理念为指导,从静态(结果)和动态(过程)两个维度设计了一套用以测量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基层群众的服务需求、满意度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三个方面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不同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行系统考察。立足于实证分析的成果,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当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困境,从政府职能定位、财权与事权关系、考评机制、供给方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阐释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对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的分析。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结合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实践,详细探讨了国内一些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集约化、市场化、民主化、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实践,以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为例,从政府向市场放权、政府之间放权、政府向社会放权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权化、社会化改革等领域的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上述实践在政府组织机构改革、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间权责划分以及社会组织培养等方面对现阶段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启示。第五章,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进而从乡镇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供给机制、服务供给模式等多个层面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针对性措施。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从整体上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概况、总结及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可分为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内部结构是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本身所凭借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外显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服务结果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文化教育服务能力、生态环境服务能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公共安全服务能力。从服务过程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民意聚合与甄别能力、资源获取与配置能力、公共决策和执行能力、监督问责与评估能力、民意诉求回应能力。第二,影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包括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策略性要素四个方面。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形成就是通过乡镇政府的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以及策略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共同作用,将政府潜在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转化为政府各种外显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第三,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的分析可知:从服务内容来看,首先,医疗卫生条件、养老保障服务、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污水治理属于基层群众最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的领域;其次,道路交通、基础教育、合作医疗保险属于基层群众比较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强的领域;再次,在水电气供给、社会治安、生产安全、贫困救助、农田水利、垃圾处理、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良好;最后,在法律援助、失业救济、公共文化、环境绿化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同时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从服务过程来看,乡镇政府在民意聚合与甄别、公共决策与执行、监督问责与评估、对民意诉求的回应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尽管较为平衡,但普遍偏低,在资源获取与配置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第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规模不足,二是服务内容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三是乡镇政府对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模糊清晰,四是服务供给脱离农村基层社会的实际需要,五是乡镇政府应对基层群众服务需求升级的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制约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体制性因素包括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制度性因素主要表现为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不健全;主体性因素主要是指乡镇政府服务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以及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欠缺;策略性因素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第五,针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应当以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目标要求,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促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基本原则,逐步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具体而言,一是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完善以服务为导向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乡镇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五是探索多元主体协同的服务供给模式。

郑妹珠[4](2019)在《FR木地板市场营销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欧洲传入中国,木地板行业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进入了成熟市场,但也面临较多问题。一方面,木地板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间存在着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来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居民消费的升级,人们对木地板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2016年,国家开展专项环保整治行动,一些不规范的木地板企业被淘汰,这给木地板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契机。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原来的低价格竞争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市场发展,企业如何快速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来满足市场需求,摆脱低价格竞争的格局,进入到品牌、网络、服务、人才、管理及规模等因素的复合竞争层级,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是木地板品牌企业市场竞争的致胜关键所在。本文选取FR木地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模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探讨FR公司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下的木地板营销策略。首先概述了木地板行业的发展概况以及FR公司发展情况,从宏观环境到行业环境,从发展现状到未来趋势,对FR木地板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作了全面分析。紧接着根据FR公司所采取的差异化竞争战略,运用STP理论对木地板的市场进行细分,确定了FR木地板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最后,结合4C营销理论,从客户需求、客户沟通、客户便利、客户愿付成本四个方面,制定了符合FR木地板发展的营销策略,并运用到FR木地板市场营销实践工作中。通过新的营销策略的实施,FR木地板重新获得了市场竞争优势,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利润,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

张俊[5](2019)在《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的规划管控研究 ——以广州科学城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上广泛地把高科技园区作为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与空间载体。在科技园区自身的迭代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地理现象,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对传统高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与规划管控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同时传统的规划管控方式也越来越难以适应高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需求。本文在理论研究层面对相关概念进行解析,并梳理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园区有关于规划管控的研究进展,形成文章的理论研究背景;在实践案例研究层面,通过对广州科学城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两个案例进行深度剖析与比较分析,总结创新导向下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纬壹科技城的规划管控经验,并对我国创新导向下科技园区的规划管控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以期能够丰富和深化高科技园区创新发展与规划管控的既有研究,并对我国的高科技园区的转型升级有所借鉴。本文通过文献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相对系统而全面地剖析广州科学城目前转型升级在规划管控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我国创新导向下科技园区规划管控提出相应的建议。全文共七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选择以及研究方法与框架等进行阐述;第二章为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综述,对创新、科技园区与规划管控概念进行解析并对国内外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形成文章的理论研究背景;第三章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实证研究,在梳理广州科学城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广州科学城在知识创新背景下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问题;第四章创新导向下新加坡纬壹科技城规划管控案例研究,在梳理纬壹科技城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在建设实践中在园区开发运营、总体规划以及精细化配套服务等规划管控方面的经验;第五章纬壹科技城与广州科学城的比较研究,从园区的开发建设与管理、总体规划理念与土地管理以及创新空间营造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比较论证;第六章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的策略与建议,从突破传统的开发模式创新科技园区运营管理实践、以总体规划与土地管理为核心的园区空间供给侧改革以及园区用地与功能空间的精细化管控三个方面对广州科学城转型升级提出相关的建议;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进一步提炼文中的主要结论,根据论文中的主要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闫泽文[6](2019)在《流动法庭与司法服务 ——基于西藏N区车载流动法庭的实证调研》文中指出司法又被称为“法的适用”,通常指具有法定职权的国家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依据法定程序,按照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而司法服务对象更多的是普通人民,人民对司法的需求会受到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尤其在宗教信仰浓厚的地区,人民对司法服务的需求不同,这使得司法服务有实证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对象是N区车载流动法庭,基于西藏N区车载流动法庭的实证调研,本文提出N区车载流动法庭的运行模式是主动提供司法服务,运行逻辑是司法为民。N区车载流动法庭除了具有审判职能,纵向上,形成了一套“联动性”预防、化解纠纷的方式;横向上,参与法治宣传、排解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服务活动。对于流动法庭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管理机制不健全、过度调解、基层司法实践同理论的分离。本文提出从司法资源重心下移、健全基层法官考核机制、将善良风俗融入地方法规、通过立法确立基层司法服务制度四个方面进行路径构建。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首先从藏区农牧民的现实需要、司法服务的意义这两个方面论述N区车载流动法庭主动提供司法服务的原因;其次,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主动司法服务的运行逻辑是司法为民;最后,提出司法服务的建构路径,并具体指出,为了维护藏区良好的风俗习惯,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地方立法将本地的善良风俗习惯融入地方法规。

陈莹[7](2019)在《兰溪市Y街道“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也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城镇化率已达68%。近年来,该省出现了很多人口数量过万甚至超过十万的超大社区,社区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信息化和智能化是“互联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优势,如何全面、充分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智能化,是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必须直面和回应的课题。本文将社区治理创新立足于信息互联的时代背景之下,选取浙江省兰溪市Y街道为样本,研究分析街道“互联网+社区治理”的具体做法和存在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建设和治理,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新路径。全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调查统计、案例分析等方法,从互联网和社区治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兰溪市Y街道“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现状及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建设经验借鉴、Y街道“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对策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具体来说,第一部分,从社区治理,互联网+,网格管理和相关的智能信息治理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互联网+社区治理”的学术支持。第二部分,结合现实例子,把Y街道探索实践“互联网+社区治理”的路径作为样本,展示了一种新的社区治理模式,着重对“互联网+社区治理”实践中存在的新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分析借鉴了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上海周浦镇、广州联合街道、湖北京山等社区治理先进地区“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经验。第四部分,基于前述的原因分析和经验借鉴,从规划构建“互联网+社区治理”平台、多元参与互动、社区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个可行的“互联网+社区治理”推广路径。

谢静[8](2018)在《时空之流:移动新媒体的城市尺度》文中认为传播新闻信息的移动客户端、移动社交应用等新媒体可视为时空机器,媒体形态变化构造的城市时空体验可从三个层面探讨:在宏观层面,信息流生产出整体的流动时空体;在微观层面,叙事流展示了多样化的时间与空间形态,构造出拼图式的场景汇聚;在不可见的中观层面(中间时空),则是由个体的体验合成共在时空的体验。移动新媒体构建的上述三个层面的城市时空彼此相关却不完全统一,为流动城市设定了新的时空尺度。

闫高辉[9](2018)在《旅行社线上线下商业模式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化进程加快,生产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消费者旅游需求推动了旅行社的产生,旅游业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产生了在线旅游,具有与线下旅行社业不同的商业模式及特征。旅行社线上线下在发展过程中,凭借各自独特优势,相互影响,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趋势,旅行社行业的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变化。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对中国旅行社线上与线下发展历程梳理为基础,将旅行社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运营模式及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旅行社商业模式发展变化过程。同时对旅行社线上和线下的商业模式分别进行分析,分析出线上、线下旅行社商业模式的优劣势及存在问题。通过对线上线下商业模式纵向与横向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旅行社及其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描述在线旅游平台的发展对传统旅行社行业的冲击影响。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当前线上线下融合旅行社存在的八种商业模式进行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旅行社企业分类分析,了解当前旅行社商业模式的情况及特征,进一步深化旅行社商业模式的对比分析,为探究旅行社未来商业模式提供借鉴。在文中的实证部分,对线上线下旅行社商业模式从创新性、性价比、信息提供、情感体验、资源配置五个维度进行评价,运用问卷调查法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进行数据收集,之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对数据质量进行分析是,信度和效度都很高,说明数据质量较高;从数据输出结果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适合做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但最终的数据输出结果显示,商业模式与五个维度间的相关性并不显着,这说明旅行社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并得出改进各个维度需要加强的要素。本文最后综合对旅行社商业模式的定量分析以及评价结果,提出了进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阶段的旅行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在定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旅行社商业模式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探究性的提出未来旅行社商业模式,本文认为未来旅行社商业模式分四种:全产业链性旅行社、资源型旅行社、区域性旅游企业、平台化旅行社。总的来说,本文对旅行社进行了阶段划分,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对线上线下商业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对当前旅行社中主要的八种商业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并对线上线下商业模式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旅行社存在的五个问题,分角度提出了对策,并探究性提出了未来旅行社发展的四种商业模式。

董浩[10](2018)在《基于CNN的物体检测与识别算法在不同FPGA平台上的适配和优化》文中指出随着CNN在物体检测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基于FPGA的CNN加速器被设计出来。这些CNN加速器一般只针对某些特定FPGA平台进行优化,缺乏可配置性,当需要迁移到其他FPGA平台上时会出现很多问题,导致必须针对新FPGA平台重新设计该CNN加速器。同时这些加速器忽略了内部处理系统与外部输入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路优化,导致外部输入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FPGA的CNN加速器设计,具体工作如下:1.采取了多种优化措施对CNN加速器进行优化,包括可配置卷积计算策略、定点化、DSP复用以及分段流水线技术,其中可配置卷积计算策略和分段流水线是本文的创新之处。这些措施大大提供了加速器的数据处理速度。2.首次针对内部加速器与外部输入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路进行优化,采取了格式转换硬件化以及帧间压缩技术,使得输入数据能够更快地得到处理,从而使得整体系统性能得到提升。3.设计了配置优化算法,该算法以最大化计算并行度和最小化内部与外部DDR交互为目标,以CNN模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和FPGA的资源情况为输入,通过对计算与存储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使得CNN加速器能够针对新的FPGA平台做到适配和优化。最后,本文在ZCU102和Zed Board上对CNN加速器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针对ZCU102设计CNN加速器可以不需要修改就迁移到Zed Board上,并在两个FPGA平台上都能达到很好的性能。

二、小地方怎样搞“一站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地方怎样搞“一站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吉隆口岸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口岸及其相关概念
        二、边境贸易与国际贸易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边疆学理论
        二、地缘经济学理论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四、民族经济理论
        五、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 吉隆口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吉隆口岸基本情况
        一、吉隆口岸的基本情况
        二、吉隆口岸经济运行现状
    第二节 尼泊尔概况与吉隆口岸促进中尼经济合作情况
        一、尼泊尔国家概况
        二、吉隆口岸促进中尼经济合作情况
    第三节 吉隆口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自然地理条件方面
        二、贸易额与贸易结构方面
        三、口岸物流运输业方面
        四、口岸加工业方面
        五、口岸金融服务业方面
        六、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七、口岸招商引资方面
第三章 吉隆口岸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第一节 吉隆口岸经济发展规模评价
        一、评价方法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测度评价与结果分析
    第二节 吉隆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进出口贸易额与吉隆县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三、通关过货量与吉隆县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
        四、出入境客运量与吉隆县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
第四章 口岸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与选择
    第一节 口岸经济发展模式
        一、口岸经济发展的特征
        二、口岸经济发展模式概括
    第二节 吉隆口岸经济发展思路与模式选择
        一、吉隆口岸的定位与发展思路
        二、吉隆口岸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第五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政策法规,提高服务水平
        一、完善政策与法规
        二、健全对话协商机制
        三、改善口岸环境
    第二节 加强口岸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互通
        二、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贸易结构
        三、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2)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1.2.1 主要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1 国外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2 国内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 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1 国外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2 国内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 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1 国外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2 国内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阐释
    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
        3.1.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双重维度
        3.1.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表现
        3.1.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比较分析
    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结构
        3.2.1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形式、内容与意义
        3.2.2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主体、客体与关系
        3.2.3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加工与消费
    3.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性质与功能
        3.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性质
        3.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功能
    3.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运行机理
        3.4.1 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启示
        3.4.2“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构建
        3.4.3“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内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与转型情境
    4.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
        4.1.1 古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2 近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3 现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演变轨迹
    4.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影响因素
        4.2.1 档案记忆系统外部环境因素
        4.2.2 档案记忆系统内部构成因素
        4.2.3 档案记忆再生产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4.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情境
        4.3.1 新媒体时代社会转型的发展
        4.3.2 新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的转变
        4.3.3 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的兴起
        4.3.4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变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转型
    5.1 档案记忆生成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5.1.1 档案记忆生成的内容与方式
        5.1.2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5.1.3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5.2 档案记忆生成环境的转变
        5.2.1 从传统环境到电子环境
        5.2.2 从单一场域到竞争记忆场域
        5.2.3 从单向语境到交互语境
    5.3 档案记忆生成主体的转变
        5.3.1 从官方走向民间
        5.3.2 从精英走向大众
    5.4 档案记忆生成对象的转变
        5.4.1 从传统记忆到数字记忆
        5.4.2 新媒体档案记忆的兴起
        5.4.3 个体档案记忆的显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加工转型
    6.1 档案记忆加工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6.1.1 档案记忆加工的内容与类型
        6.1.2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6.1.3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6.2 档案记忆加工目的的转变
        6.2.1 传统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
        6.2.2 从公共记忆到共享记忆
    6.3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转变
        6.3.1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社会化
        6.3.2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协同化
    6.4 档案记忆加工形态的转变
        6.4.1 档案记忆加工的视觉化转向
        6.4.2 档案记忆加工之影像生产
        6.4.3 档案记忆加工之空间生产
    6.5 档案记忆加工方式的转变
        6.5.1 档案记忆加工的数字化
        6.5.2 档案记忆加工的叙事化
        6.5.3 档案记忆加工的创意化
        6.5.4 档案记忆加工的融合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消费转型
    7.1 档案记忆消费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7.1.1 档案记忆消费的过程与特点
        7.1.2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7.1.3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7.2 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的转变
        7.2.1 从传统档案用户到数字消费者
        7.2.2 档案记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融合
    7.3 档案记忆消费对象的转变
        7.3.1 从档案记忆资源到记忆资本
        7.3.2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新动向
        7.3.3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边界
    7.4 档案记忆消费方式与途径的转变
        7.4.1 档案记忆的数字化消费成为基本方式
        7.4.2 档案记忆的个性化消费成为重要方式
        7.4.3 档案记忆的品牌化消费成为优选方式
        7.4.4 档案记忆的休闲化消费成为新兴方式
        7.4.5 档案记忆的在线消费成为主要途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影响与推进机制
    8.1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
        8.1.1 档案记忆再生产路径:单向性转向多元化
        8.1.2 档案记忆再生产取向:生产性转向消费性
        8.1.3 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容:凝固性转向流动化
        8.1.4 档案记忆再生产方式:单一性转向融合化
        8.1.5 档案记忆再生产范围:区域性转向全球化
    8.2 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
        8.2.1 数字记忆迈向智能
        8.2.2 媒体记忆加速融合
        8.2.3 共享记忆趋向理解
        8.2.4 社会记忆竞争加剧
        8.2.5 记忆遗忘冲突凸显
    8.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推进机制
        8.3.1 面向主旨的价值引导机制
        8.3.2 面向生成、加工主体的协同参与机制
        8.3.3 面向消费主体的消费者培育机制
        8.3.4 面向客体的多维叙事机制
        8.3.5 面向方式的媒体融合机制
        8.3.6 面向关系的伦理约束机制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乡镇政府、政府能力与公共服务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二)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四)治理和善治理论
    三、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一)是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是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三)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依据
        (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内部结构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外显结构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形成的要素条件
        (一)体制性要素
        (二)制度性要素
        (三)主体性要素
        (四)策略性要素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基于结果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二)基于过程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一、调查数据和资料的来源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调查
        (三)实地调查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现状的考察
        (一)对农民群体公共服务需求的考察
        (二)基于满意度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三)基于供给过程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综合表现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二)服务供给内容的结构性失衡
        (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认知模糊
        (四)脱离农村基层社会实际需要
        (五)应对服务需求升级能力不足
    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归因分析
        (一)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
        (二)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
        (三)人才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
        (四)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不合理
        (五)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科学
第四章 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
    一、国内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一)“政务中心”:公共服务集约化改革
        (二)“以钱养事”: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三)“民主恳谈”:公共服务民主化改革
        (四)“互联网+”:公共服务信息化改革
    二、国外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二)地方政府分权化改革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
    三、国内外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经验启示
        (一)优化乡镇政府的组织结构
        (二)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三)合理划分政府间权责关系
        (四)积极培育服务类社会组织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探讨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
        (一)加快推进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利益诉求
        (四)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为核心
        (二)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
        (三)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准则
        (四)以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宗旨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三)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四)革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五)探索多元服务供给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FR木地板市场营销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第一节 市场营销的定义
    第二节 主要市场营销理论
第三章 木地板行业概况
    第一节 木地板分类及生产工艺
    第二节 木地板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第四章 FR木地板概况及现状
    第一节 FR木地板概况
    第二节 FR公司SWOT分析
第五章 木地板市场细分和FR公司市场定位
    第一节 市场细分
    第二节 目标市场选择
    第三节 FR木地板市场定位
第六章 FR木地板营销策略分析
    第一节 客户需求
    第二节 客户沟通
    第三节 客户便利
    第四节 客户愿付成本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5)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的规划管控研究 ——以广州科学城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范围内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1.1.2 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1.3 科技园区作为创新发展主体“以升促建”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
        1.1.4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科技园区建设再出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选择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创新概念解析
        2.1.2 高科技园区概念解析
        2.1.3 规划管控概念解析
    2.2 国内外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的相关研究
        2.2.1 高科技园区空间需求转向研究
        2.2.2 国内外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的相关研究
        2.2.3 国内外关于高科技园区整体性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实证研究
    3.1 广州科学城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3.1.1 广州科学城区位概况
        3.1.2 广州科学城的发展历程
        3.1.3 广州科学城发展现状
    3.2 广州科学城调查概况及现状问题
        3.2.1 广州科学城实证调查概况
        3.2.2 广州科学城受调查者需求特征分析
        3.2.3 广州科学城空间邻近度及其满意度评价
        3.2.4 广州科学城与企业供需矛盾小结
    3.3 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的问题剖析
        3.3.1 传统路径依赖下园区惰性的开发政策与管理体制
        3.3.2 既有规划理念与技术方法滞后于企业创新的需求
        3.3.3 精细化规管缺失下园区粗放的土地出让与空间供应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导向下纬壹科技城规划管控案例研究
    4.1 目标导向下纬壹科技城建设缘起与超前规划设计
        4.1.1 纬壹科技城地理区位
        4.1.2 纬壹科技城概念规划
    4.2 纬壹科技城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4.2.1 纬壹科技城建设历程
        4.2.2 纬壹科技城开发现状
        4.2.3 纬壹科技城建设成就
    4.3 纬壹科技城开发与规划管控经验
        4.3.1 面向企业创新的园区开发与运营
        4.3.2 面向企业创新的园区总体规划设计
        4.3.3 面向企业创新的园区土地与配套服务的精细化管控
    本章小结
第5章 纬壹科技城与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比较研究
    5.1 科技园区管理与开发建设比较
        5.1.1 科技园区的管理组织架构比较分析
        5.1.2 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比较分析
    5.2 科技园区总体规划比较
        5.2.1 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理念比较分析
        5.2.2 科技园区土地供应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5.2.3 科技园区地块规划指引比较分析
    5.3 科技园区微观创新空间比较
        5.3.1 生物医药组团对比分析
        5.3.2 生态公园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创新导向下我国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策略与建议
    6.1 突破传统的开发模式探索科技园区运营管理实践
        6.1.1 科技园区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变革
        6.1.2 灵活多元化的产业园区开发与培育模式
        6.1.3 构建中介机构服务网络促进创新要素流动
    6.2 以园区规划与土地管理为核心的园区空间供给侧改革
        6.2.1 创新转型下第三代科技园区规划思路转变
        6.2.2 创新城市规划土地供应与分类体系
        6.2.3 灵活弹性的土地出让与动态的过程管理
    6.3 科技园区用地与功能空间的精细化管控
        6.3.1 科技园区转型下既有低效用地二次释能
        6.3.2 创新相关功能用途与空间的精细化配套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研究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广州科学城内就业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2:广州科学城内管委会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3:广州科学城内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4:广州科学城内就业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5:广州科学城内受访者基本资料与访谈时间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流动法庭与司法服务 ——基于西藏N区车载流动法庭的实证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N区和N区车载流动法庭
    (一) N区概况
    (二) N区车载流动法庭概述
    (三) N区车载流动法庭运行模式
    (四) N区车载流动法庭运行特点
三、N区车载流动法庭与司法服务
    (一) 必要性: 契合藏区现实需要
    (二) 意义: 司法服务功能的发挥
    (三) 问题: 运行模式的不足
四、小地方,大问题: 司法服务的建构路径
    (一) 司法资源重心下移
    (二) 健全基层法官考核机制
    (三) 将善良风俗融入地方法规
    (四) 通过立法确立基层司法服务制度
五、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兰溪市Y街道“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社区治理
        2.1.2 互联网+社区治理
        2.1.3 社区网络化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合作治理理论
        2.2.2 社区自治理论
        2.2.3 网络化治理理论
3 兰溪市Y街道“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现状分析
    3.1 兰溪市Y街道“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情况
        3.1.1 所采取的举措
        3.1.2 取得的成效
    3.2 兰溪市Y街道“互联网+社区治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2.1 缺乏明确的建设目标和计划
        3.2.2 平台建设缺乏广泛参与
        3.2.3 资源难以整合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
        3.2.4 缺乏专业人才和组织机构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建设规划及保障机制不健全
        3.3.2 各方参与共建的合力未形成
        3.3.3 部门间缺少信息交互和管理沟通
        3.3.4 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概况
        4.1.1 新加坡设立“一站式”电子公民服务中心综合网站
        4.1.2 美国构建由公共图书馆所支持建设的社区网络(TRFN)
        4.1.3 日本建设电子政府、电子自治体及国民电子私人专用信箱
    4.2 国内其它地区“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概况
        4.2.1 上海周浦镇深化服务的“镇管社区”模式
        4.2.2 广州联和街道构建“信息化+网格化”精细治理模式
        4.2.3 湖北京山创新廖承枫社区警务室模式
    4.3 经验借鉴
        4.3.1 加强综合智能治理平台建设
        4.3.2 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
        4.3.3 注重多方参与、多元共治
5 兰溪市Y街道“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对策分析
    5.1 加强“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保障能力
        5.1.1 对社区的构建进行科学性的规划以及设计
        5.1.2 加强组织、法律、资金保障
        5.1.3 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多元共享
        5.1.4 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运维
    5.2 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平台建设
        5.2.1 打造本土特色治理模式
        5.2.2 提高群众参与度
    5.3 加强基层“互联网+社区治理”互动平台建设
        5.3.1 推动社区治理平台信息化、互动化
        5.3.2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互
    5.4 打造专业的建设和服务团队
        5.4.1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制度
        5.4.2 优化人才结构
        5.4.3 建立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时空之流:移动新媒体的城市尺度(论文提纲范文)

时空机器与城市尺度
信息流:时空机器的宏观层生产
叙事流:时空机器的微观尺度
中间时空:个人体验合成的共存世界
结语

(9)旅行社线上线下商业模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业蓬勃发展
        1.1.2 在线旅游市场快速发展
        1.1.3 线下旅行社发展亟待转型
        1.1.4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技术路线图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商业模式概念
        2.1.2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2.1.3 商业模式评价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商业模式概念
        2.2.2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2.2.3 商业模式评价
第3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2 旅游消费者行为理论
        3.2.1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3.2.2 旅游消费行为学
    3.3 市场细分理论
    3.4 旅行社商业模式的四个要素
第4章 旅行社商业模式分析
    4.1 旅行社运营发展过程
        4.1.1 改革开放前,旅行社产生及曲折发展阶段
        4.1.2 改革开放到1996年,垄断到竞争阶段的旅行社
        4.1.3 1997年-2010年,线上线下平行发展阶段的旅行社
        4.1.4 2010年至今,竞合发展阶段的旅行社
    4.2 旅行社线上线下商业模式比较分析
        4.2.1 线下商业模式分析
        4.2.2 线上商业模式分析
        4.2.3 旅行社线上线下商业模式对比分析
    4.3 旅行社商业模式存在问题
        4.3.1 线下旅行社商业模式的问题
        4.3.2 线上旅行社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4.4 线上旅行社对线下旅行社的冲击
    4.5 旅行社发展趋势分析
第5章 融合后旅行社商业模式类型分析
    5.1 线下融合线上
        5.1.1 大型旅行社融合模式
        5.1.2 中小型旅行社融合模式
    5.2 线上线下合作
        5.2.1 强强联合型——以众信和悠哉网为例
        5.2.2 线下入驻线上——以内蒙古盛祥旅行社为例
    5.3 线上融合线下
        5.3.1 铺设线下门店型
        5.3.2 开展线下活动——以马蜂窝为例
第六章 基于问卷调研的旅行社商业模式评价
    6.1 旅行社商业模式评价体系
    6.2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
        6.2.1 结构方程模型
        6.2.2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
        6.2.3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步骤
    6.3 基于问卷调查的旅行社商业模式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6.3.1 实证对象的选择及调查问卷的设计
        6.3.2 数据收集录入及样本的特点
        6.3.3 问卷的数据质量分析
        6.3.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及假设检验
第7章 融合后旅行社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发展趋势
    7.1 存在的问题
    7.2 对策分析
    7.3 未来旅行社商业模式的探究
        7.3.1 旅行社商业模式发展趋势
        7.3.2 未来旅行社商业模式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研究生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后记与致谢

(10)基于CNN的物体检测与识别算法在不同FPGA平台上的适配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FPGA开发设计与高级综合语言
    2.1 FPGA开发设计
        2.1.1 FPGA简介
        2.1.2 传统FPGA开发流程
        2.1.3 采用高级综合语言的开发流程
    2.2 高级综合原理
    2.3 高级综合语言编码方式分析
    2.4 FPGA的一站式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器设计
    3.1 卷积神经网络
        3.1.1 CNN基本原理
        3.1.2 CNN的基本结构
        3.1.3 CNN的训练算法
    3.2 CNN卷积并行计算方案
        3.2.1 卷积核内并行
        3.2.2 卷积核间并行
        3.2.3 卷积核混合并行
    3.3 CNN加速器设计与优化
        3.3.1 卷积计算策略
        3.3.2 定点化
        3.3.3 DSP复用
        3.3.4 分段流水线
    3.4 CNN数据通路优化
        3.4.1 格式转换硬件单元
        3.4.2 帧间压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置优化算法研究
    4.1 CNN算法跨FPGA平台迁移的问题
    4.2 可配置的CNN加速器设计
        4.2.1 计算可配置
        4.2.2 存储可配置
    4.3 配置优化算法
        4.3.1 计算和存储资源的分配
        4.3.2 配置优化算法详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框架
    5.2 加速器实现细节
    5.3 测试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小地方怎样搞“一站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吉隆口岸经济发展研究[D]. 李世伟.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2]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D]. 张燕. 上海大学, 2020(02)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D]. 郜清攀.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FR木地板市场营销策略分析[D]. 郑妹珠. 厦门大学, 2019(08)
  • [5]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的规划管控研究 ——以广州科学城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为例[D]. 张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6]流动法庭与司法服务 ——基于西藏N区车载流动法庭的实证调研[D]. 闫泽文. 云南大学, 2019(03)
  • [7]兰溪市Y街道“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问题研究[D]. 陈莹.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8]时空之流:移动新媒体的城市尺度[J]. 谢静. 探索与争鸣, 2018(10)
  • [9]旅行社线上线下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 闫高辉.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8(01)
  • [10]基于CNN的物体检测与识别算法在不同FPGA平台上的适配和优化[D]. 董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如何在小地方做“一站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