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增长意味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扩大就业和减少失业也是维持社会稳定、使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劳动力就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且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以及在新的贸易格局下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配置。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农业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劳动力过剩是经济的重要特征。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劳动力也会相应地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部门劳动力过剩现象会逐步得到消除,并最终形成一个与产业结构大体近似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刘易斯,1954)。但这一般是以劳动力自由流动为前提的。如果经济中存在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就会被人为阻断。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通过某种非市场化的途径加速工业化过程,但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不可能与工业化过程同步,出现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的现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致力于实现国家工业化。经济改革之前,中国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农业产值结构的重大转变。但同期农村劳动力就业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转换的比例和速度。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政策,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一直限制着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过去20多年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急剧社会变迁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由从事农业转向从事非农产业、由农村流向城市算得上是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随着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市场经济体制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取代,曾经被长期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在非农产业寻找就业机会。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劳动力配置结构的变化,无论是从回顾历史还是展望未来的角度看,都是激动人心并具有启发意义的。毫无疑问,对于已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的全面解析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改革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机制、作用的理解,更加重要的是这种解析对于政府制定更加合理的劳动力利用政策也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尽管在过去20多年,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已经促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但农村劳动力过剩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是伴随于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过程。由于中国正处于重要的经济转型时期,这一过程能否协调顺利地进行,关键取决于政府能否选择合理的机制和设计有效的政策对这一过程加以引导和规范。经济改革以来所发生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实际上包含着许多极其重要的政策信息,只有通过解析这一过程,我们才能够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作用,并发现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为政府制定更加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政策提供依据。正是基于以上考虑,笔者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为题,拟从实际出发,解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过程,评价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宏观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等的影响,识别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分析扩大劳动力就业机会的潜力和途径。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了理论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涉及了与之相辅相成的经验研究方法。理论研究部分主要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和本质做出理论上、逻辑上的分析和概括,运用经济史的知识和方法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能够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检验的理论命题或理论陈述。在现代经济学中,经验研究已成为经济研究的重要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本文的经验研究部分主要是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测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除此之外,经济分析中通常采用的对比分析法也在本文中得到较多运用。全文共分为七章,结构设计如下:第一章是引言。主要说明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全文组织结构,综合阐述本文的写作概貌。第二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理论综述。主要回顾国内外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对国内外学者就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概括或评述,尝试厘清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脉络,把握这一领域的理论发展前沿。第三章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进程回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别对中国经济改革之前和之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进行了总体进程回顾,运用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阶段的转移特点。本章具有创新之处,主要是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过程的回顾,发现了一条清晰的制度因素作用的轨迹以及一些相当独特的特点:(1)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过程的启动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密切呼应;(2)在整个改革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在不同阶段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变动的影响很大;(3)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呈现出了一系列与制度安排密切相关的独有特征:(4)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与其留在农村地区的家庭之间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第四章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因素分析。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中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总体上讲,造成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主要有以下因素: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这些重要的基本因素导致中国农村出现了劳动力过剩却又未能及时转移的问题。第五章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状况及乡城转移模式。本章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质量及其就业等基本状况,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就业地域、部门等特征,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主要模式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六章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途径分析。主要研究了农业集约经营、农户兼业经营、建设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城镇化以及发展第三产业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作用。第七章是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措施条件。本章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创造就业条件和制度条件两个方面,提出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具体对策,主要包括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赋予农民部分土地所有权、建立公平自由的劳动就业制度、建立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城乡衔接的福利保障制度。在这一章中,提出了两个创新之处,一是设计了一个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部分土地所有权的建议方案;二是提出现阶段只能建立一种既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又适合当前国情的、过渡性的、能够使城乡社会保障有机衔接的“三层次”社会保障模式。最后,需要说明本文存在若干有待改进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农村转移劳动力普遍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从而导致难以获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准确数量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经验研究,进而获得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二是本文仅分析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典型的制度改革。事实上,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制度有待改革。例如与劳动力转移有关的产权制度(包括农民资金财产制度、房屋农具等财产制度、农产品财产制度、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等):与劳动力转移有关的非产权制度(包括创业投资制度、教育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等)。限于篇幅,本文无法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不足之处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动力所在。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理论综述
  • 2.1 国外迁移理论研究综述
  • 2.1.1 主要迁移理论与模型
  • 2.1.2 国外迁移理论研究的特点
  • 2.2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 2.2.1 主要理论和观点
  • 2.2.2 对上述理论和观点的总结
  • 2.3 比较与启示
  • 2.3.1 国外主流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
  • 2.3.2 国内外主要理论流派在制度分析上的相对薄弱问题
  • 第3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进程回顾
  • 3.1 中国经济改革之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
  • 3.1.1 总体进程回顾
  • 3.1.2 特点
  • 3.2 中国经济改革以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
  • 3.2.1 总体进程回顾
  • 3.2.2 特点
  • 第4章 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因素分析
  • 4.1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 4.1.1 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
  • 4.1.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特征
  • 4.2 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
  • 4.2.1 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 4.2.2 农业生产力水平
  • 4.2.3 经济势差
  • 4.3 农村人口增长与劳动力剩余
  • 第5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状况及乡城转移模式
  • 5.1 中国农村劳动力及其就业状况
  • 5.1.1 农村劳动力数量、质量及就业情况
  • 5.1.2 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
  • 5.1.3 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比较
  • 5.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特征分析
  • 5.2.1 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就业地域分布
  • 5.2.2 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就业部门分布
  • 5.2.3 不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差异
  • 5.2.4 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状况与非农业就业的关系
  • 5.2.5 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非充分性
  • 5.2.6 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表现出“永久性迁移”特征
  • 5.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 5.3.1 转移不足
  • 5.3.2 转移的组织方式低级化
  • 5.3.3 转移巩固率低
  • 5.3.4 转移产业层次低
  • 5.3.5 转移存在负面社会效应
  • 5.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模式
  • 5.4.1 就地转移模式
  • 5.4.2 异地转移模式
  • 5.4.3 小结
  • 第6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途径分析
  • 6.1 农业集约经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
  • 6.1.1 农业集约经营对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作用
  • 6.1.2 如何搞好农业集约经营
  • 6.2 农户兼业经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
  • 6.2.1 农村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
  • 6.2.2 农户兼业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 6.2.3 现阶段农户兼业特点
  • 6.2.4 农户兼业化与农村发展
  • 6.3 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
  • 6.3.1 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特点
  • 6.3.2 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对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作用
  • 6.3.3 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的发展
  • 6.4 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
  • 6.4.1 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背景和过程
  • 6.4.2 现阶段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及发展对策
  • 6.4.3 发展乡镇企业的基本构想
  • 6.5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
  • 6.5.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 6.5.2 中国城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 6.5.3 加快中国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进程的对策
  • 6.6 第三产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
  • 6.6.1 第三产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
  • 6.6.2 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
  • 第7章 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措施条件
  • 7.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任务艰巨
  • 7.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而且还在不断产生
  • 7.1.2 全国总人口还在不断增长,农村人口比重高、增长快
  • 7.1.3 城市失业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 7.2 赋予农民部分土地所有权
  • 7.2.1 土地制度的沿革
  • 7.2.2 目前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3 借鉴土地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
  • 7.2.4 一个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方案
  • 7.3 建立公平自由的劳动就业制度
  • 7.3.1 与劳动力转移有关的劳动就业制度沿革
  • 7.3.2 建立公平自由的劳动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7.4 建立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
  • 7.4.1 户籍制度沿革
  • 7.4.2 必须进一步维护户籍制度改革
  • 7.4.3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户籍制度
  • 7.5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 7.5.1 中小企业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 7.5.2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3 借鉴境外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
  • 7.5.4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建议
  • 7.6 建立城乡衔接的福利保障制度
  • 7.6.1 城乡二元福利保障制度的形成
  • 7.6.2 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 7.6.3 用“三层次”社会保障模式将城乡社会保障衔接起来
  • 7.7 本章小结和全文基本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J]. 青海农牧业 2010(03)
    •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四大困境[J]. 财经政法资讯 2008(03)
    • [3].重庆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J]. 决策导刊 2009(02)
    • [4].外商直接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复杂网络视角[J]. 经济经纬 2020(01)
    • [5].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J]. 就业与保障 2020(01)
    • [6].对如何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问题探究[J]. 农家参谋 2020(07)
    • [7].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8)
    • [8].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 2020(03)
    • [9].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对策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2)
    • [10].二元经济结构转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4)
    • [11].大数据助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路径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7)
    • [12].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路径研究[J]. 农家参谋 2020(21)
    • [13].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二、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3)
    • [14].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21)
    • [15].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与对策[J]. 中外企业家 2018(29)
    • [16].我国农村电商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研究[J]. 当代经济 2018(24)
    • [17].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19(04)
    • [18].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档案管理的重要性[J]. 黑龙江档案 2019(02)
    • [19].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国企研究 2019(08)
    • [20].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因素与变化趋势[J].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8)
    • [21].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甘肃省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法与路径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81)
    • [22].农村电商背景下江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机制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9(11)
    • [23].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 [24].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03)
    • [2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发展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05)
    • [26].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 山西农经 2018(05)
    • [27].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07)
    • [2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6(22)
    • [29].新疆四县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学历教育意愿分析[J]. 新疆农垦科技 2016(11)
    • [30].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01)

    标签:;  ;  ;  ;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