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鸟工作流管理系统监控工具的设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谢勇[1](2021)在《基于微服务与工作流技术的推荐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面向广电用户的推荐系统中,涉及到了较多的业务范围,例如电影、电视、新闻,由于不同的业务范围和用户特点,产生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不同的内容下需要针对用户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推荐策略,因此需要将这些业务多层级多模块的划分和配置。其次的是若实现了上述的多种业务场景,系统的业务流程逻辑将较为复杂,普通的实现方法是硬编码,这导致管理人员难以清晰的查看业务流程动态。而第三个问题则是由于广电节目推荐系统的计算资源需求波动较大,导致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推荐效果受影响。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围绕广播电视内容推荐系统的业务范围划分、业务流管理以及在有限资源下的推荐计算量提升问题,使用推荐技术、微服务、工作流以及容器部署技术对系统进行了研究和实现。首先,本文构建了一个业务管理系统。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在管理系统中手动添加业务模块与策略算法,并可将业务模块与策略算法通过灵活的配置结合起来,组成多种推荐场景。在推荐场景的实现是基于推荐系统的三层架构,包括离线、在线和近线三层,通过选择适当的组合,实现相关推荐、个性化推荐和热点推荐等场景。其次本文使用了工作流引擎对业务的流程进行管理,工作流引擎应用了业务流程建模符号标准来描述工作流,使业务流程更加的清晰且可控制业务的动态更改。传统的工作流是通过单体应用实现,本文使用微服务作为工作流引擎的单个任务实现,从而实现业务变更对系统部署的控制。最后,作为补充,为了在有限资源下提升推荐计算量,从而提升整体推荐效果,本文采用了部署层的动态热更新设计,即在推荐系统运行期间,根据系统负载变化对近线层和在线层的部署状态进行动态的更新。业务的灵活配置使得系统对于不同推荐需求的适配性更高,使系统可以基于固定推荐计算架构实现多种应用场景。通过工作流可将业务流程进行可视化与标准化的管理,使得推荐业务流程的静态组成和动态变化更加清晰直观。工作流与微服务的结合方便了推荐计算任务的部署和扩展,从而使得系统底层部署具有动态变更特性,使推荐计算量总是维持在高水平,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推荐效果。
王刚[2](2020)在《基于BPMN规范的工作流引擎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工作流技术逐渐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得到应用,提高了企业的办事效率和业务处理规范。但是,由于企业业务复杂多变的特性,传统的工作流系统在支撑企业业务处理时仍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架构复杂,可伸缩性、灵活性和可用性较低,且难于与业用系统进行集成。因此,业务系统基于工作流产品进行业务开发时难度很大,业务数据处理也及其复杂。针对上述问题和实际应用背景,本文提出了一种轻量级的分布式工作流引擎。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分析了国内外工作流的研究现状,然后对涉及到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介绍,进而分析了引擎的需求,为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和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针对传统工作流产品的弊端,本文基于工作流技术和BPMN规范进行引擎运行原理设计,提出流程模型的形式化定义、解析设计、规范化设计以及流程对象的定义与状态变迁,并结合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对引擎进行总体架构设计。最后,在上述研究和设计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分析对每个引擎核心微服务进行详细的设计和实现。本文采用轻量级引擎设计原则,即重点实现引擎的稳定性、高可用性、高扩展性、高灵活性以及轻量化等特性,不追求过于复杂的系统架构,只实现引擎必要的功能。本文通过流程设计规范化定义实现了流程模型解析和流程模型形式化验证;引擎针对使用频率较高的流程对象进行不同时态的数据存储设计,极大的提高了引擎的运转效率;同时引擎运转核心也保证着流程实例的快速启动、任务的高效办理、流程路由控制、流程监控以及数据的统一查询;为了提高流程的复用性,针对不同的需求简化流程部署,引擎设计了高复用性的流程模板,可快速基于模板进行流程部署和节点配置;并且引擎支持灵活的动态表单与文件管理。引擎采用分布式微服务架构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构建了一个灵活性高、可配置性高、可扩展性高的轻量级高效工作流引擎。
胡瑞[3](2018)在《交通物流大数据处理的元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大数据处理技术开始在很多的行业内部得到了深度的研究以及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淮安市物流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采用Map Reduce作为基本的结构,以Hadoop作为技术的支撑,可以为交通以及政府部门开展相关的服务,对于SaaS基础技术的应用开展大数据处理与相关工作。因为交通物流大数据处理应用开发涉及众多领域,为此如何更好地综合多数据多目标来解决问题是本文所研究的关键。同时对于Map Reduce模块含有的工作引擎以及Oozie支撑的大数据处理具有的组装流程操作,如何避免Oozie在执行的时候因为其节点间的数据依据导致执行效率低的情况,也是本文所研究的关键内容所在。对于上述的背景分析,本文利用在Map Reduce、Hadoop、Oozie等相关技术开展介绍的层面下,通过提出上下游节点模块部分并行的Map Reduce工作流程,继而优化交通物流大数据的处理模式。通过最后的测试与实际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系统是有效及可行的。同其他的系统比较,本文特点如下:首先是对于Map Reduce工作流程具有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采用Map Reduce内部具有的Reduce Task作业特征进而实现对于不同时间的操作模式,下游节点可以部分优先于上游节点工作操作,进而实现上下游节点模块可以同时的开展,使得系统的工作效率大幅度的提升。其次在原有的Hadoop基础之上,采用的是支持实现并追加输入的Map Reduce基本操作的结构。对于正在执行的Map Reduce操作就可追加输入数据,使得上下游的模块可以并行操作,为自身的工作提供保证。在原有的Oozie模块上,开展的支持上下游并行操作的Map Reduce工作模式,这个模块具有的双执行器结构,进而可以识别得到内部含有的Map Reduce作业的上下游模块开展执行并分析。通过实际的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对于Reduce Task数量大于集群的Reduce Slot含有的并发数的时候,通过部分的执行模式使得自身的工作效率提升的幅度在20%左右。最后是对于多决策模块具有的大数据处理问题开展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开发者提出大数据处理模块含有的集成开发操作。基于这个集成模块含有的HadoopEclipse插件,提出测试沙箱模块,使得开发人员可以在这一个环境之下实现本文的具体测试、实际部署等操作。
陶留锋[4](2014)在《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快速构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GIS已被应用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策层面的推动下和应用需求的牵引下,我国GIS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GIS业务系统从单纯的数据管理、地图制图软件,转变为智能分析、辅助决策的软件密集型系统,GIS业务软件的规模和复杂度超过了传统方法能够控制的范围,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GIS软件开发效率相对较低,业务敏捷性不高;(2)软件复用程度低;(3)GIS软件开发成本较高。本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地理空间信息处理分析与服务工具集研发(项目编号:2011BAH06B00)”,重点围绕GIS产品线模型、GIS产品线核心资产开发与维护、GIS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GIS软件开发的特征,提出了GIS产品线过程模型和GIS产品线概念模型,将GIS产品线核心资产划分为:体系结构、标准资源、构件资源、地图数据可视化资源等;将GIS产品开发维护工具划分为:框架界面设计工具、资源目录设计工具、权限资源绑定工具等。(2)研究并提出用于大规模可复用GIS构件管理的GIS构件库的概念,并对其概念模型和实现机理进行研究,包括构件管理形态、入库管理、目录管理、查询与提取、重构与聚合等,实现了多源异质构件资源的集成管理和调度。(3)研究工作流技术原理及方法,根据国际流行的工作流参考模型,设计了GIS业务逻辑控制系统,提供工作流引擎、工作流设计器、过程定义工具和管理与监控工具等功能,实现GIS业务流程和系统流程的自动化流转。(4)研究了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集成构建环境。对GIS业务系统可视化搭建工具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和实现,如工作空间工具、界面设计工具和权限管理工具等。(5)基于GIS产品线核心资产和开发维护工具,设计了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构建流程和构建步骤。依托GIS产品线理念,进行园林绿化GIS业务系统快速构建。试验证明,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开发方式,在开发成本、开发技术难度以及开发效率上均比传统开发模式有很大的优势,相同任务、相同人员情况下,工作效率可显着提高。
彭铭泽[5](2014)在《基于工作流的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工作流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基于工作流的管理系统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开始采用工作流管理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高等院校中的实验室建设项目,由于其持续周期长,业务繁多,涉及人员广,如果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明显不利于管理人员对项目的进程进行监控,且容易发生各种错误,因此将工作流技术应用于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监控和管理,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本文对工作流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将工作流应用到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主要工作如下:1.对工作流相关技术进行综述,参照工作流联盟发布的工作流参考模型,详细描述了工作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并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流模型进行归纳和总结。2.研究工作流开发框架obpm,对其工作流的模型和引擎源代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验证了其是适合于自动化办公领域的应用开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扩展obpm的方式,为系统功能的扩展打下了基础。3.整理和分析实验室建设项目的业务需求,提炼并绘制出五个工作流程,调研分析每个流程以及每一个任务节点的运作状况,以工作流为主轴,对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确定系统涵盖了从项目规划到实施阶段的设备仪器采购的所有流程,提供了全方位的流程监控和管理,最后在obpm框架的基础上,完成了整个系统的研发。本文深入研究了工作流相关技术和工作流开发框架obpm,并基于obpm研发出了一套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目前系统正处于良好的试运行中,显着提高了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效率,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申[6](2013)在《大型天线结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机电紧密结合的系统,大型天线涉及机械结构、高频电磁场、伺服控制、计算机、制造工艺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产品研制过程中需要不同专业设计人员的充分交流、协同,从机械-电磁-控制角度综合考虑问题并优化设计,才能在较短的周期内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为解决大型天线研制过程中存在的设计流程建模复杂、数据传递效率低、协同设计能力差等问题,本文开展了大型天线结构设计过程协同的工作流建模方法和异构系统数据协同方法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产品结构树的动态工作流建模方法。首先,在传统的产品结构树中增加了设计流程的节点信息,建立了面向设计流程的产品结构树模型。然后,给出了面向产品设计的流程节点定义形式,引入了抽象节点和动态节点的概念,通过运行时的替换规则与动态节点细化实现设计流程建模的柔性。建立了产品结构树与设计流程模板之间的映射关系。在运行时,当产品结构树变化后,基于流程框架模板实例化算法自动生成产品设计的工作流模型实例。(2)提出了一种面向参数的数据流建模方法。首先,给出数据参数MPara的定义,将数据参数分为基本参数和复杂参数两类,建立了两者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参数级的数据传递机制。针对产品设计过程反复迭代的特点,建立了包括节点信息与迭代信息的全息数据版本机制。其次,基于有向图构建了设计流程的参数网络模型,并建立参数与流程节点的映射关系。最后,基于参数网络模型和参数节点映射表,实现了数据流模型中节点数据端口和数据连接的自动生成。(3)针对大型天线结构CAE分析过程中建模困难、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的CAD/CAE集成建模方法。首先,建立工程分析专家的分析特征处理知识库。其次,基于分析规则为零件的CAD模型添加分析特征,通过动态配置CAD模型分析特征处理规则,由程序自动实现模型的简化降维处理和分析特征信息的提取,并在CAE环境下重构其几何模型。最后应用组合结构处理技术,确保网格划分时节点的连续性,并依次对各个分析特征进行网格自动划分,合并后得到产品的有限元网格模型。(4)为了实现产品设计过程中数据参数的自动提取与传递,提出了一种通用文本文件数据解析的方法。基于格式描述脚本中数据块、数据行和数据参数三种语义的应用,定义出需要解析的文本文件的描述脚本,通过实现数据参数解析算法,解析程序只需读入不同的格式脚本,即可实现在统一接口程序下对不同类型文本文件的参数提取功能。(5)设计并实现了大型天线结构设计过程的协同系统。详细描述了系统的模块结构、系统框架及流程设计,最终在该系统中实现了基于流程的设计管理。在系统中对以上方法进行了应用验证,通过15米口径S/Ka频段天线的主设计控制流建模和“反射面、背架与中心体设计”过程的数据流建模的应用,表明工作流与数据流建模方法可以动态生成工作流模型实例,有效缩短建模的时间,提高数据传递效率;通过7.3米口径S/X/Ka三频段天线案例的应用,说明CAD/CAE集成建模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Ansys结果文件与HFSS的信息文件的格式定义与参数提取应用验证,表明了通用文本解析方法对不同文本文件参数解析能力。
孟广学[7](2012)在《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的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Petri网是描述具有并发和离散特性事件有效的建模工具。利用Petri网对工作流进行建模,为了使所建立的模型能全面、系统地描述企业管理和任务的执行过程,在对所建立模型的性能分析中,计算该模型总的服务时间是工作流模型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实际中,模型往往规模巨大而复杂,这给计算模型总的服务时间带来很大的困难。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基于Petri网的基本理论对工作流建模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具体内容为:首先,依据Petri网工作流的四种基本模型,给出了对复杂工作流模型进行分层简化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使复杂的工作流模型变得直观易于定量分析。其次,利用数学中的顺序统计量、分布函数、概率密度函数、卷积分等推导出了对串联模型、并联模型和选择模型的等价服务时间计算公式。然后,利用Petri网对工作流的描述,建立一个计算机的销售过程实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分层简化,利用推导出的等价服务时间公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验证其合理性。最后,利用ExSpect仿真软件对计算机的销售过程模型进行了仿真实现,将理论计算的结果与仿真实现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夏欣[8](2011)在《基于工作流与Web服务的构件组装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软件开发技术难以适应软件产品在规模和复杂度上的不断增大。基于这个基本现实,软件复用技术应运而生。构件技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通过构件组装应用系统,诞生了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CBSD)。大量的构件被各家构件生产机构生产出来,这些构件在格式、描述、组织结构和访问方式上各不相同,从而造成从多方获取的构件组合成系统时的调用、共享及互操作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解决以上问题的可行方案是使用Web Service技术,将构件“服务化”。WebService是一项应用于分布式计算和资源共享的新技术,使用该技术的好处有两点。1.可以屏蔽异构构件的底层细节,使其“标准化”,从而达到协同工作之目的;2.可以将软件系统或功能模块封装之后在网络上发布,从而实现“软件变服务”的目标。基于服务QoS属性的综合评价及选择,是Web服务组装的关键。影响服务QoS属性的参数有多个,综合分析,选取Web服务的QoS属性通用属性即执行时间、执行费用、信誉,以及与领域相关的QoS属性即领域可用性、领域适配性等五个属性,作为Web服务的QoS的最小完备性属性集。选取层次分析法进行Web服务的综合求优和选定。为更好地进行多参数的综合求优,在优选过程中,对其最小完备集中的5个不同值域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导出方案层判断矩阵;由于服务QoS属性的影响权重不尽相同,根据领域专家的定性判断,使用[1-9]标度法将对参数权重的定性判断向定量分析转化,导出准则层判断矩阵。从而构架出层次分析法的计算体系,通过计算,实现Web服务的寻优。基于工作流技术的Web服务组装,实现业务过程逻辑和业务活动的分离,从而柔性支持业务系统的构建和重组。将构建业务系统中实现业务功能的Web服务定义为功能性Web服务(FWS),将构建业务系统中实现业务过程流转的定义为控制性Web服务(CWS)。通过工作流管理系统完成工作流的定义,利用工作流引擎对业务过程进行创建、激活,并按依据工作流技术创建业务过程,进行过程节点的Web服务请求、Web服务的优化选取,并完成业务过程的实例化和执行。当业务过程发生变化,重新创建其业务过程,从而,柔性适配业务过程的的重构。最后以肉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为应用背景,基于工作流技术构建肉品安全溯源的业务过程,利用基于QoS属性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和选择构建肉品安全溯源业务系统的功能性Web服务和控制性Web服务。通过原型系统的实现验证其可行性。
蔡章利[9](2011)在《基于BPMN的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普及深化,信息技术对企业的提升作用已被人们广泛认可。企业希望引入信息技术来提升市场竞争力,但信息化面临的高投入、高风险却又让他们时常望而却步。因此,破解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企业的信息化投资没被有效转化为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没有效形成信息化能力,已形成的信息化能力没有理想地转化为商业价值效果,已取得的商业价值边缘效果偏离了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价值”问题,即信息悖论是一个值得人们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破解信息悖论不能只从管理上想办法如何调动企业的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还应在技术上想办法支持业务人员切实参与信息系统应用建设。为此,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①针对现有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所存在的没有让业务人员实际参与信息系统开发,业务人员的个人能力及存在价值没有在信息系统中得到充分展现等不足,提出了一种由企业主导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即让业务人员基于IT人员开发的信息系统平台,以定义可计算机实现的业务流程模型的方式来搭建满足业务工作所需的信息系统应用,让信息化成为业务人员的一种常态工作,并指出实现该模式的关键是要提出一种既易于业务人员学习使用,又易于计算机实现业务流程模型的建模方法。②针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建模理论及方法无法直接支持业务人员创建可计算机实现的业务流程模型,以及人们在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不同阶段需用不同方法重复建模同一业务流程导致模型的一致性难以得到保证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概念,并对其定义及内涵进行了探讨,提出业务人员可以用一种方法来统一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不同阶段的业务流程建模工作;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业务人员完成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的主要步骤及方法,即业务人员按照“过程概念建模→过程仿真建模→过程执行建模”内嵌资源建模、组织建模、功能建模和数据建模的方式,首先用业务流程建模符号(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Notation,BPMN)可视化描述业务流程得到业务流程概念模型,然后再将业务流程概念模型逐步扩展为业务流程物理模型。③为支持计算机直接实现BPMN模型,基于业务流程执行是面向“系统”物理实现业务流程这一理念,本文通过改进BPMN符号/元素的语法及语义,和从系统、过程和活动三个层次分析计算机实现业务流程所需信息,设计了一种支持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的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有限状态机理论,设计了适用于BPMN模型的过程状态机和活动状态机,并采取一个进程同时启动多个线程策略,设计了一种包括Process触发、Process推进、Activity执行、Event处理、Gateway处理五个子机制的业务流程执行机制。④为支持计算机可以直接仿真BPMN模型,本文基于设计的过程状态机和活动状态机,给出了业务流程动态性能评价指标计算方法;通过扩展定义BPMN流对象元素Process、Activity、Event和Gateway的仿真属性,设计了支持业务流程仿真的元模型;基于现有的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理论、方法和技术,采取事件调度法仿真策略,设计了用于BPMN模型的业务流程仿真机制;⑤为支持计算机形式化分析业务人员创建的BPMN模型是否正确,通过分析现有的工作流模型正确性评价标准,提出以业务流程模型能否被化简为一个良构的原子工作流模式(Well-WCP1)为标准来判断BPMN模型是否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工作流模式的形式化编码方法及组合化简规则。⑥为检验提出的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方法是否可行,本文首先面向业务人员设计了一个支持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架构;然后开发了一个名为YDLBPMS的业务流程管理原型系统;最后以某公司技术中心的产品研发管理为例,阐述了业务人员如何在该原型系统中完成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以及如何在该原型系统中使用创建的信息系统应用。
宁振刚[10](2008)在《基于Petri网的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软件系统,它完成工作流的定义和管理,并按照在计算机中预先定义好的工作流逻辑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是由工作流执行部件、工作流功能部件和外部应用系统构成的。本文论述的是一个基于Petri网技术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出了一种将工作流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通用架构,阐述了经典Petri网调度算法在工作流引擎中的应用与实现,分析并实现了工作流引擎对两种常见的流程模型的适应性支持。
二、青鸟工作流管理系统监控工具的设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鸟工作流管理系统监控工具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服务与工作流技术的推荐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本文的目标和主要工作内容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和技术介绍 |
2.1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2.1.1 微服务与工作流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推荐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2.2 应用框架Spring与 Spring Boot |
2.3 微服务框架Spring Cloud Alibaba |
2.4 容器技术Docker |
2.5 面向微服务的工作流管理工具Zeebe |
2.6 容器集群编排工具kubernetes |
2.7 分布式大数据平台Hadoop |
2.8 消息队列工具kafka |
2.9 内存化数据库Redis |
2.10 前端Java Script框架Vue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概述 |
3.2 拟解决问题 |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微服务与工作流技术的推荐系统软件设计 |
4.1 推荐系统的架构设计 |
4.2 推荐系统的技术架构设计 |
4.3 数据接口与数据库设计 |
4.3.1 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2 物料数据接口 |
4.3.3 行为数据接口 |
4.3.4 近线层推荐列表Redis |
4.3.5 近线层消息队列Kafka |
4.3.6 离线层数据存储Hbase |
4.3.7 在线层数据存储与查询Elastic Search |
4.4 管理系统设计 |
4.5 推荐计算框架详细设计 |
4.5.1 数据聚合与模型建立模块 |
4.5.2 离线计算模块 |
4.5.3 在线计算模块 |
4.5.4 近线计算模块 |
4.6 推荐业务场景与工作流详细设计 |
4.6.1 工作流基本设计 |
4.6.2 相关推荐工作流 |
4.6.3 个性化推荐工作流 |
4.6.4 热点推荐工作流 |
4.7 微服务与容器编排详细设计 |
4.7.1 微服务划分 |
4.7.2 Kubernetes容器编排设计 |
4.7.3 微服务组件及其Kubernetes部署设计 |
4.8 高可用集群与监控详细设计 |
4.8.1 高可用集群设计 |
4.8.2 集群监控与反馈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微服务与工作流的推荐系统实现 |
5.1 管理系统实现 |
5.1.1 前端实现 |
5.1.2 后端实现 |
5.2 推荐计算流程实现 |
5.2.1 数据聚合模块与模型建立的实现 |
5.2.2 相关推荐场景实现 |
5.2.3 个性化推荐场景实现 |
5.2.4 热点推荐场景实现 |
5.3 工作流实现 |
5.4 微服务业务管理 |
5.5 初始部署与热更新部署 |
5.5.1 准备工作 |
5.5.2 服务编排文件 |
5.5.3 在Kubernetes中部署Nacos集群 |
5.5.4 部署推荐计算业务程序 |
5.5.5 Kubernetes容器动态更替 |
5.6 监控与反馈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和评估 |
6.1 测试环境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BPMN规范的工作流引擎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介绍 |
2.1 工作流技术 |
2.1.1 工作流概述 |
2.1.2 工作流参考模型 |
2.1.3 工作流管理系统 |
2.1.4 工作流引擎 |
2.2 BPMN规范 |
2.2.1 BPMN定义 |
2.2.2 BPMN基本元素 |
2.3 微服务架构 |
2.3.1 微服务架构简介 |
2.3.2 Spring Boot技术 |
2.3.3 Spring Cloud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作流引擎需求分析 |
3.1 系统概述 |
3.2 系统目标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4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4.1 响应时间需求 |
3.4.2 稳定性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作流引擎概要设计 |
4.1 基于BPMN的引擎运行原理设计 |
4.1.1 流程模型的形式化定义 |
4.1.2 流程模型规范化设计 |
4.1.3 流程模型解析设计 |
4.1.4 流程对象的形式化定义 |
4.1.5 流程对象的状态变迁 |
4.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2.1 单体架构的问题 |
4.2.2 服务组件化分解 |
4.2.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 性能优化设计 |
4.4.1 引擎轻量化设计 |
4.4.2 数据存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作流引擎详细设计和实现 |
5.1 流程仓库管理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
5.1.1 数据库设计 |
5.1.2 服务接口设计 |
5.1.3 核心模块实现 |
5.2 引擎核心运转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
5.2.1 数据库设计 |
5.2.2 服务接口设计 |
5.2.3 核心模块实现 |
5.3 流程模板管理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
5.3.1 数据库设计 |
5.3.2 服务接口设计 |
5.3.3 核心模块实现 |
5.4 流程附件管理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
5.4.1 数据库设计 |
5.4.2 服务接口设计 |
5.4.3 核心模块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性测试 |
6.3 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交通物流大数据处理的元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章 交通物流业务元数据模型与数据整合方法 |
2.1 元数据标准、分类及管理模式 |
2.1.1 元数据标准 |
2.1.2 企业元数据及ETL元数据 |
2.1.3 元数据管理模式 |
2.2 SDMX信息模型 |
2.2.1 信息模型元素 |
2.2.2 SDMX-ML |
2.3 RDF数据立方词汇表 |
2.3.1 数据立方体 |
2.3.2 词汇表元素 |
2.4 交通物流业务元数据模型 |
2.4.1 交通和物流领域业务元数据分类 |
2.4.2 基于SDMX信息模型扩展的交通物流业务元数据模型 |
2.4.3 交易订单实例 |
2.5 业务元数据与技术元数据的映射 |
2.5.1 交通物流技术元数据 |
2.5.2 元数据映射模型 |
2.6 基于元数据的交通物流数据整合方法 |
2.6.1 数据整合流程 |
2.6.2 ETL相关技术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交通物流大数据处理业务概述 |
3.1.2 交通物流大数据处理面临的问题 |
3.1.3 交通物流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2.1 交通物流大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目标 |
3.2.2 功能视图 |
3.2.3 逻辑视图 |
3.2.4 部署视图 |
3.2.5 系统的实现环境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支持部分并行的Map Reduce工作流执行优化 |
4.1 Map Reduce作业执行框架 |
4.1.1 Map Reduce作业提交及初始化过程分析 |
4.1.2 Map Reduce任务调度分析 |
4.1.3 Oozie工作流引擎技术剖析 |
4.2 优化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
4.2.1 Map Reduce工作流执行效率分析 |
4.2.2 优化方案基本思路 |
4.2.3 优化方案设计 |
4.2.4 优化方案实现 |
4.3 实验验证 |
4.3.1 实验环境 |
4.3.2 实验设计 |
4.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数据处理组件集成开发环境 |
4.4.1 组件开发环境 |
4.4.2 测试沙箱管理模块 |
4.4.3 测试沙箱连接器 |
4.5 测试沙箱系统 |
4.5.1 测试沙箱代理服务器 |
4.5.2 测试沙箱分配模块 |
4.6 集群监控工具 |
4.7 服务接口层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
5.1 系统测试 |
5.1.1 功能测试 |
5.1.2 性能测试 |
5.2 系统应用 |
5.2.1 运行实例 |
5.2.2 应用效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快速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GIS 应用发展迅猛,市场空间大 |
1.1.2 GIS 业务系统复杂度高,开发难度大 |
1.1.3 传统开发模式效率低,难以满足应用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IS 软件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
1.2.2 GIS 软件重用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软件产品线基础理论 |
2.1 软件产品线定义 |
2.2 软件产品线模型 |
2.2.1 STARS 软件产品线过程模型 |
2.2.2 SEI 软件产品线框架模型 |
2.2.3 Pohl 软件产品线框架模型 |
2.2.4 Tri-Lifecycle 模型 |
2.2.5 PuLSE 模型 |
2.2.6 FAST 模型 |
2.3 产品线开发实施条件 |
2.4 产品线开发优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GIS 软件产品线模型 |
3.1 GIS 产品线过程模型 |
3.2 GIS 产品线概念模型 |
3.3 GIS 产品线核心资产 |
3.3.1 体系结构 |
3.3.2 标准资源 |
3.3.3 构件资源 |
3.3.4 地图数据可视化资源 |
3.4 GIS 产品开发维护工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GIS 构件资源复用及调度模型 |
4.1 构件库概念模型 |
4.2 构件管理机制 |
4.2.1 构件管理形态 |
4.2.2 构件入库管理 |
4.2.3 构件目录管理 |
4.2.4 构件查询与提取 |
4.2.5 构件重构与聚合 |
4.3 构件运行 |
4.4 构件调度机制 |
4.5 构件库扩展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GIS 业务逻辑柔性控制模式 |
5.1 工作流原理 |
5.1.1 引言 |
5.1.2 工作流设计时 |
5.1.3 工作流运行时 |
5.2 工作流参考模型 |
5.3 GIS 工作流分类 |
5.3.1 业务工作流 |
5.3.2 系统工作流 |
5.4 GIS 业务逻辑控制系统 |
5.4.1 工作流引擎 |
5.4.2 工作流设计器 |
5.4.3 过程定义工具 |
5.4.4 管理与监控工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GIS 业务系统快速集成构建环境 |
6.1 GIS 业务系统快速集成构建环境 |
6.2 工作空间工具 |
6.2.1 工作空间结构 |
6.2.2 工作空间组成 |
6.2.3 工作空间特点 |
6.3 界面设计工具 |
6.3.1 C/S 界面设计工具 |
6.3.2 B/S 界面设计工具 |
6.4 权限管理工具 |
6.4.1 权限管理机制 |
6.4.2 权限管理特点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GIS 业务系统构建流程及验证 |
7.1 产品线模式 GIS 系统开发优势 |
7.2 基于产品线 GIS 业务系统构建 |
7.2.1 构建流程 |
7.2.2 构建步骤 |
7.3 园林绿化 GIS 系统构建 |
7.3.1 建设背景 |
7.3.2 系统目标 |
7.3.3 系统需求 |
7.3.4 系统设计 |
7.3.5 系统搭建 |
7.3.6 系统功能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总结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基于工作流的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作流管理系统 |
1.2.2 工作流技术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文章组织结构 |
第2章 工作流技术综述 |
2.1 工作流相关概念 |
2.2 工作流标准和参考模型 |
2.3 工作流模型和定义语言 |
2.3.1 工作流元模型 |
2.3.2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 |
2.3.3 事件驱动的过程链模型 |
2.3.4 BPMN2.0及其定义语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obpm工作流开发框架的分析和扩展 |
3.1 平台简介 |
3.2 工作流模型分析 |
3.2.1 节点元素 |
3.2.2 连接符元素 |
3.2.3 工作流模型定义文件 |
3.3 工作流引擎分析 |
3.3.1 组成结构 |
3.3.2 调度算法 |
3.4 obpm的扩展设计和实现 |
3.4.1 开发工具 |
3.4.2 运作方式 |
3.4.3 整合方式 |
3.4.4 安全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1.1 业务流程分析 |
4.1.2 业务功能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功能模块划分 |
4.2.2 组织架构和角色 |
4.3 业务流程设计 |
4.3.1 特殊仪器设备采购预申请 |
4.3.2 学院中长期规划申报 |
4.3.3 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 |
4.3.4 设备仪器采购申请 |
4.3.5 项目验收申请 |
4.4 业务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实现 |
5.1 工具介绍 |
5.1.1 软件开发工具 |
5.1.2 系统运行环境 |
5.2 系统架构 |
5.2.1 组件划分 |
5.2.2 工作流制定 |
5.2.3 脚本设计和组织 |
5.3 界面设计 |
5.3.1 菜单设计 |
5.3.2 主页设计 |
5.3.3 文档详情页设计 |
5.4 扩展包功能增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6)大型天线结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工作流技术 |
1.2.2 CAD/CAE 集成建模技术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大型天线结构协同设计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引言 |
2.2 大型天线结构的设计过程分析 |
2.2.1 大型天线结构设计的工作流程 |
2.2.2 大型天线结构设计的数据流程 |
2.2.3 大型天线结构设计过程的特点 |
2.3 大型天线系统研制存在的过程协同问题 |
2.4 系统体系框架 |
2.5 系统模块结构 |
2.6 大型天线结构过程协同功能分析 |
2.6.1 面向产品设计的工作流管理 |
2.6.2 面向设计参数的数据流管理 |
2.7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产品结构树的动态工作流建模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本思想 |
3.3 面向设计流程的产品结构树模型 |
3.3.1 面向流程的产品结构树定义 |
3.3.2 产品结构树实例化 |
3.4 动态流程模板库的构建 |
3.4.1 流程模板定义 |
3.4.2 流程模板节点分类 |
3.4.3 流程模板的动态特性 |
3.4.4 流程模板库体系结构 |
3.5 产品结构树与流程模板的映射 |
3.6 设计流程实例的构建 |
3.6.1 流程实例定义 |
3.6.2 流程模板实例化算法 |
3.6.3 动态节点实例流程控制 |
3.7 实例验证 |
3.8 小结 |
第四章 参数级的产品设计过程数据流建模方法 |
4.1 引言 |
4.2 工作流模型中的数据 |
4.2.1 数据类型 |
4.2.2 数据源 |
4.3 产品设计过程中数据需求 |
4.3.1 参数级的数据传递 |
4.3.2 可追溯的数据版本 |
4.3.3 异构数据转换 |
4.4 数据参数网络模型的构建 |
4.4.1 数据参数的定义 |
4.4.2 数据参数分类 |
4.4.3 数据参数版本定义 |
4.4.4 基于有向图的参数网络模型定义 |
4.4.5 参数网络模型的管理 |
4.5 数据流模型的自动构建 |
4.5.1 基于参数映射的节点数据端口自动生成 |
4.5.2 基于参数网络模型的数据连接自动生成 |
4.6 实例验证 |
4.7 小结 |
第五章 异构系统数据协同的关键技术 |
5.1 引言 |
5.2 基于特征的 CAD/CAE 集成建模技术 |
5.2.1 现有 CAE 建模方式存在的问题 |
5.2.2 CAD/CAE 集成建模方案 |
5.2.3 基于规则的分析特征处理 |
5.2.4 基于分析特征的网格模型自动生成 |
5.2.5 CAD/CAE 集成建模应用实例 |
5.3 通用文件数据解析技术 |
5.3.1 基本思想 |
5.3.2 文件结构分析 |
5.3.3 数据参数解析算法 |
5.3.4 格式描述脚本 |
5.3.5 通用解析技术实例验证 |
5.4 小结 |
第六章 大型天线结构过程协同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过程协同系统模块结构 |
6.3 系统框架与流程设计 |
6.3.1 系统框架结构 |
6.3.2 系统数据流程 |
6.3.3 系统工作流程 |
6.4 基于流程的设计 |
6.5 工程案例应用 |
6.5.1 流程模板库的构建 |
6.5.2 流程实例运行 |
6.5.3 应用效果分析 |
6.6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 |
1.2 国际国内研究状况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工作流技术简介 |
2.1 工作流技术起源 |
2.2 工作流技术基本概念 |
2.3 工作流模型的研究现状 |
2.4 工作流的建模技术 |
2.5 工作流的建模方法 |
2.6 目前工作流技术存在的不足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 |
3.1 企业工作流模型描述 |
3.2 工作流的基本模型构成 |
3.3 Petri网概述 |
3.4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方法 |
3.4.1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定义 |
3.4.2 基于Petri网工作流模型的执行 |
3.4.3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分析 |
3.4.4 建立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的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etri网工作流模型的验证和分析 |
4.1 工作流模型的合理性 |
4.1.1 工作流模型的正确性 |
4.1.2 工作流网合理性 |
4.2 模型合理性分析 |
4.2.1 基于可达树的分析方法 |
4.2.2 关联矩阵分析方法 |
4.3 模型的性能分析与评价 |
4.3.1 性能分析方法综述 |
4.3.2 工作流模型的性能参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5.1 工作流管理系统 |
5.1.1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功能 |
5.1.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组成 |
5.2 工作流模型服务时间的等价分析方法 |
5.3 模型的建立 |
5.4 模型的正确合理性分析 |
5.5 模型的性能等价分析 |
5.6 仿真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工作流与Web服务的构件组装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构件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构件组装技术研究状况与不足 |
1.2.3 Web Service技术及基于QoS的Web Service选取研究现状 |
1.2.4 工作流技术及其在构件组装中的应用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文章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工作流的Web服务组装相关技术 |
2.1 构件技术 |
2.1.1 软件复用理论及关键技术 |
2.1.2 构件基本概念 |
2.1.3 构件组装技术与构件模型 |
2.2 Web Service技术 |
2.2.1 Web Service基本概念 |
2.2.2 Web Service的体系结构 |
2.2.3 Web Service关键技术 |
2.2.4 Web Service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
2.2.5 基于Web Service的构件封装 |
2.3 工作流技术 |
2.3.1 工作流的发展历程 |
2.3.2 工作流技术的相关概念 |
2.3.3 工作流管理系统及工作流模型 |
2.3.4 基于工作流的Web服务组合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基于QOS的Web服务选取策略 |
3.1 Web服务的QoS属性 |
3.2 Web服务的综合QOS属性计算 |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及QOS的候选服务选取 |
3.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
3.3.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3.3.3 示例 |
第四章 基于工作流的Web Service组装 |
4.1 基于工作流的Web Service组装框架 |
4.2 基于工作流的Web Service动态组装性能 |
4.2.1 对过程级别动态性的支持 |
4.2.2 对活动级别动态性的支持 |
4.2.3 动态修改对流程执行的影响 |
4.3 基于工作流的Web Service组装模型 |
4.4 组装示例 |
第五章 基于工作流的肉品溯源Web服务组装设计 |
5.1 EPC编码技术 |
5.2 RFID技术 |
5.3 跟踪追溯流程分析 |
5.3.1 跟踪系统流程分析 |
5.3.2 追溯系统分析 |
5.3.3 系统相关业务流程图 |
5.4 系统的Web服务设计与组装 |
5.4.1 系统环境及架构 |
5.4.2 节点采集的数据 |
5.4.3 系统流程描述 |
5.4.4 系统流程组装 |
5.4.5 系统流程重组 |
5.4.6 部分系统界面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基于BPMN的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课题来源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1.2.1 企业信息化 |
1.2.2 工作流管理 |
1.2.3 业务流程管理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内容组织 |
1.4.1 创新之处 |
1.4.2 内容组织 |
1.5 本章小结 |
2 面向业务人员的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方法研究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业务人员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分析 |
2.3 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阶段划分 |
2.4 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定义及内涵分析 |
2.4.1 基本定义 |
2.4.2 主要内涵 |
2.4.3 研究意义 |
2.5 实现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的主要方法及关键技术 |
2.5.1 主要方法 |
2.5.2 关键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 BPMN 模型执行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BPMN 元素及符号改进 |
3.3 支持业务流程执行的相关信息分析 |
3.4 业务流程执行元模型设计 |
3.4.1 现有的模型存储方法分析 |
3.4.2 元模型设计 |
3.4.3 主要元素的形式化定义 |
3.5 基于FSM 的业务流程执行机制设计 |
3.5.1 有限状态机FSM 简介 |
3.5.2 过程与活动的FSM 设计 |
3.5.3 业务流程执行机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离散事件驱动的 BPMN 模型仿真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评价业务流程动态性能的量化指标分析 |
4.2.1 时间 |
4.2.2 成本 |
4.2.3 资源利用率 |
4.2.4 产量 |
4.2.5 队列长度 |
4.3 支持业务流程仿真的相关信息分析 |
4.4 业务流程仿真元模型设计 |
4.5 事件驱动的业务流程仿真机制设计 |
4.5.1 仿真策略分析 |
4.5.2 仿真时钟推进方法分析 |
4.5.3 仿真机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工作流模式的 BPMN 模型验证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语义验证BPMN 模型的设计理念及标准 |
5.2.1 设计理念 |
5.2.2 评价标准 |
5.3 BPMN 模型语义验证方法实现基础 |
5.3.1 工作流模式编码方法设计 |
5.3.2 工作流模式化简规则设计 |
5.4 BPMN 模型语义验证方法设计 |
5.4.1 模型编码 |
5.4.2 模型化简 |
5.4.3 结果判断 |
5.4.4 错误识别 |
5.5 语义验证BPMN 模型方法示例 |
5.6 本章小结 |
6 支持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的 BPMS 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系统设计 |
6.2.1 架构设计 |
6.2.2 功能设计 |
6.2.3 存储设计 |
6.3 系统实现 |
6.3.1 流程定义 |
6.3.2 模型检验 |
6.3.3 流程仿真 |
6.3.4 流程执行 |
6.4 应用示例 |
6.4.1 案例说明 |
6.4.2 操作过程 |
6.4.3 应用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 |
(10)基于Petri网的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工作流的起源与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工作流基本理论 |
2.1 工作流 |
2.2 工作流参考模型 |
2.3 工作流管理系统 |
2.4 工作流管理系统框架结构 |
2.4.1 工作流管理系统组成部分 |
2.4.2 工作流管理系统组件说明 |
第三章 Petri 网基本理论 |
3.1 Petri 网的基本元素 |
3.1.1 库所 |
3.1.2 变迁 |
3.1.3 有向弧 |
3.1.4 标记 |
3.2 Petri 网的路由 |
3.3 Petri 网的发散与汇聚 |
3.4 Petri 网的触发器 |
第四章 系统分析 |
4.1 业务过程描述 |
4.2 业务模型描述 |
4.3 系统组成 |
4.4 系统功能划分 |
4.4.1 流程定义工具 |
4.4.2 流程监控与管理 |
4.4.3 客户端交互 |
4.4.4 工作流运行服务 |
第五章 工作流引擎设计 |
5.1 任务调度策略 |
5.1.1 Petri 网调度算法 |
5.1.2 调度实例说明 |
5.2 对流程模型的支持 |
5.2.1 固定流程支持 |
5.2.2 自由流程支持 |
5.3 任务表管理器 |
第六章 系统实现 |
6.1 数据库设计 |
6.1.1 模型定义数据 |
6.1.2 模型引用数据 |
6.1.3 实例静态数据 |
6.1.4 实例动态数据 |
6.2 图形建模工具 |
6.2.1 引用VML 命名空间 |
6.2.3 调用脚本功能函数或方法 |
6.2.4 相关的属性设置 |
6.2.5 模型定义的输出 |
6.3 过程模型转换器 |
6.3.1 DM 转换器 |
6.3.2 MD 转换器 |
6.4 工作流引擎核心代码分析 |
6.4.1 FindTransitionsCanBeEnabled |
6.4.2 EnableATransition |
6.4.3 FireAnEnabledTransition |
6.4.4 PushAnEnabledTransitionToWorkitem |
6.4.5 InstantiateAWorkflow |
6.4.6 CommitATransition |
6.4.7 GetWorkitemFromEngine |
6.4.8 CommitAWorkitem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青鸟工作流管理系统监控工具的设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服务与工作流技术的推荐系统研究与实现[D]. 谢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BPMN规范的工作流引擎设计与实现[D]. 王刚.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3]交通物流大数据处理的元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胡瑞. 江苏大学, 2018(01)
- [4]基于产品线模式的GIS业务系统快速构建技术研究[D]. 陶留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9)
- [5]基于工作流的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彭铭泽.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
- [6]大型天线结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李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4)
- [7]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的研究与分析[D]. 孟广学.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6)
- [8]基于工作流与Web服务的构件组装技术研究[D]. 夏欣.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9]基于BPMN的业务流程一体化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D]. 蔡章利. 重庆大学, 2011(07)
- [10]基于Petri网的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宁振刚.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