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铭郝婷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150080
摘要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农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在分析我国农户个体农业科技应用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推广问题进行的分析,针对农户的行为特征提出了农业科技服务商业化推广模式。
关键词农户行为农业科技服务商业推广模式
引言
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个体农户的农业生产行特征为由于自身主观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体现为过于趋利化、趋同化和过度依靠经验种植,导致盲目跟风,过度依赖农药化肥,致使生产投入无效、土壤环境劣化、农作物质量、产量下降,农户生产行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户生产行为的被动性较强,农户生产行为兼业化等。运用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助于应对目前中国农业主要面临着的耕地锐减、水资源面临危机、劳动成本逐渐升高、农业资金外流加速、农业环境恶化等问题;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利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农业与科技有效结合的最优途径。
一、农户行为特征分析
所谓农户指的是“生活在农村,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并且经济生活和家庭关系紧密结合的多功能的社会组织单位”
它是由血缘关系组合而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与绝大多数城市家庭不同的是,在我国农村,农户不仅是一种生活组织,更是一种生产组织;农户的行为也不只是个体的消费行为,而且是有组织的群体生产行为。农户是社会经济组织最小的单元。
中国农户生产,是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生产,它是以农业集体经济为基本组成部分。这种农户生产是生产容量很大的农业经营方式,它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生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本课题通过调查问卷采集黑龙江省种粮农户基础数据,对自然因素、农户自身因素、资金因素、市场因素、科技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对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农户自身因素、市场因素与科技因素是农户生产行为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对种粮农户的品种选择及种植规模、资源投入决策和产生影响。
农户自身因素是农户生产的内部因素,从种粮农户的主观意识上影响着农户技术认知及决策行为的选择,普通农户受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土地规模和耕地性质、农资和粮食价格及粮食补贴增收效果等影响较显著。而种粮大户主要受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是否参与合作社、耕地租期、粮食价格和粮食补贴、技术指导和种粮效益等因素的影响突出。
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黑龙江省农民生产主要以家庭规模经营为主,以种粮收入为主。农业家庭小规模经营的成本要高于大农场经营的成本,种粮比较效益低,再加上教育的普及、城市生活和非农高收入的吸引,农村的劳动力转移,愿意从事粮食生产的青年越来越少。使得从事粮食生产的文化程度不高的劳动者、老人和妇女在家务农,因接受新兴农业技术和理念思维滞后,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种粮效益差。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粮食的增长涉及到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资源投入的多维变量,最终均取决于农户生产行为。
二、农户生产行为现状及其现存的问题分析
行为经济学理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行为经济现象及其规律。该理论关心的是人的行为,包括个人和群体的经济行为,以及行为的外部和心理条件。
行为经济理论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例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该理论通过抽样、谈话调查,研究人们的行为的决策过程,分析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作出经济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等。该理论还修正了传统经济学的关于理性行为人和效用极大化的基本假设。
种粮农户生产行为是指种粮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在一定制度安排下,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家庭效用最大化目标而根据市场需求,对粮食生产要素(如土地、本、劳动力、技术等)优化配置等综合性活动农户作为一个经营组织单位与其经营组织不同,本身存在着自有的自然属性和特点。
其一,在农户生产选择(决策)行为过程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理性的行为,指参加经济活动的主体,都是按经济原则进行活动和只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人。其二,在农户粮食生产决策行为中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行为。例如,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由于所在当地农户受所处的自然资源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投入生产中时农户的边际收益低于边际成本,但仍会继续追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当比较收益低于其他非农业生产获得的收益时,仍坚持从事粮食生产(因为无其他事可做),在农户回答问卷调查中“继续经营土地生产的原因”问题时回答“因为大家都在种地”和“有地才有安全感”。
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户的生产行为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如对粮食价格“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对种植品种都随大流等等。这种多样性也普遍存在,由于农户种种条件异质性,如土地规模、经济条件、劳动力、农民的文化素质、自然环境等因素,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生产。
三、农业生产科技要素投入中存在的问题
农户农业生产行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必然对农业中各种生产资源要素(耕地、劳动力、资金、农业生产资料等)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不同的经营行为产生不同的效果,而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因此,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较大影响。
但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较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户生产资料的投入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由于农户种粮比较利益较低,生产成本投入增加。农户在粮食生产中大量投入化肥、农药,但化肥利用率仅30%左右,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而且大量含有磷、韩等元素的化肥大量渗入到土壤里,致使土地板结,使土地生产率降低。
第二,农户兼业化行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表现为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留下进行农业生产的大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这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低,农业科学技术及其推广效果不明显,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土地生产率下降,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做得不够,没有实现“最后一公里”。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摆上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目前,粮食单产增长速度减缓,背后掩藏隐忧,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缺少创新突破,尤其缺少关键技术。粮食单产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因此,农业科技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四、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现状——以黑龙江省为例
黑龙江省为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的需要,到2012年初共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万个,参与经营农户达到300万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基地面积9000万亩,但从总体运行效果来看,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尚不能满足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要求,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推广机构运行低效、农技人员素质偏低、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一些地方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具有“小而全”的特点,推广机制、方式、手段以及经费渠道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发展,新阶段农民增收致富的需求难以满足。对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针对农户行为特征的商业化科技推广模式的建设
农业推广服务效率取决于四类因素:(1)推广服务子系统的扩散效率;(2)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接受效率;(3)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4)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与法律环境、经济与结构性条件、科技推广机构设置与组织体系、社会文化环境及农村区域环境等。
为了推广完善服务,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创新推广模式是关键。商业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经营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改善了自身经济实力与工作条件,还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业务、经营、管理方面进行全方面发展。
商业化运营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实施的具体策略为:
第一、创新思想,制订全新的农业为技术推广服务模式,采用合同承包制、一体化模式,将技术服务直接与农业耕作收益成果挂钩,解除农户前期投入与收益不对等的顾虑。
第二、营造法制环境,为创建全新的、组织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新结构提供条件和保障,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为操作主体,形成有深入到乡镇分支服务机构的连锁运营有限公司,用市场效益推动组织运作;
第三、由市场需求拉动技术的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技术的创新的应用效率,能够有效地促进土壤检测技术、配方化肥、农药的定制化生产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
第四、商业化运营的公司是农业科技推广的资源社会化,在资金保障、人才培养方面得到加强,同时由于摄入农户的技术服务项目的推动,加强了农民的科技素质的培育和提升,使农业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效率得到提高。
[研究课题: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林豪森.世界农业推广体制变革对中国的启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聂闯.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现状[J].世界农业,2000,(1).
[3]张俊飚.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原理与运行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91-94.
[4]范素芳.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6:5.
[5]王慧军.中国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3
[6]柳岩,张正河.农业科技推广主体间差异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