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生境改善是恢复城市景观水体健康水生态系统的关键,提高水体透明度是水体生境改善的重点和难点,水体透明度也是体现城市水体景观特征的重要水质指标。城市景观水体透明度不高的原因大多是由水体中大量的浮游植物引起的,而营养盐浓度和水体流动状态对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浓度有较大影响。本论文依托国家“863”课题“水体底部水平流复氧与生物膜联合生境改善技术”(2006AA06Z343),以提高水体透明度为目标,研究了降低水体中营养盐浓度和改善水体流动状态的技术方法、作用机理及工程应用效果。论文通过对实际景观水体的调查和监测,分析了北京典型景观水体的水质状况与生境特征;将凹凸棒石作为吸附剂用于降低水体中磷的浓度,在小试规模上进行了自配水和实际水的效果研究;采用推流曝气生物膜技术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和改善水体的流动状态,在中试规模上进行了0.5t实际水的多组实验槽效果比较,并对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进行了跟踪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什刹海与罗马湖水体中沉水植物较少,总氮浓度均处于劣V类水平,但什刹海前海东岸透明度达70cm,而罗马湖透明度却只有27cm。造成两水体透明度存在较大不同的原因是二者磷浓度存在较大差异,什刹海总磷仅为0.042mg/L,而罗马湖总磷达0.36mg/L。可见,磷的浓度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与水体透明度负相关。(2)柳荫湖和罗马湖的水质均较差,磷的浓度水平均较高,但柳荫湖没有蓝藻水华现象发生,而罗马湖夏季蓝藻水华严重、透明度较低。造成两水体透明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水体的深度不同,柳荫湖平均水深仅为0.5m,小于光补偿深度,满足水生植物生长的光合作用条件,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生长茂盛;而罗马湖水深为1m,大于光补偿深度,沉水植物不能生长。可见,水生植物对景观水体中浮游藻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水下光照强度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保障,只有在水体深度小于光补偿深度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建康的水生态系统,从而改善水体的透明度。(3)天然蛭石、凹凸棒石的除磷性能较差,酸洗改性对蛭石和凹凸棒石的除磷性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但效果提高不大。蛭石和凹凸棒石通过煅烧改性后吸附磷的效果明显增强,但是蛭石吸附除磷后,溶液pH值有较大升高,而凹凸棒石煅烧改性后溶液pH值升高不大,因此,应优先选用煅烧改性后的凹凸棒石作为除磷吸附剂。凹凸棒石煅烧改性的最佳条件是500℃煅烧2h。(4)用煅烧改性后的凹凸棒石,对含磷浓度为0.226mg/L、pH值为8.04的清河水样进行除磷试验,投加7g/L煅烧改性的凹凸棒石时,磷的去除率为83.53%,除磷后溶液中磷浓度为0.037mg/L。(5)在水体中加入生物膜填料,在不采取推流或曝气的措施时,氨氮和COD浓度略有降低。采用推流+生物膜填料技术措施,氨氮浓度与COD浓度大幅度降低,水体透明度由24cm提高到90cm。低有机物浓度条件下,在推流+生物膜填料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曝气措施,进一步提高透明度的效果不明显。(6)推流+生物膜填料技术改变了水体的流态与流速,降低了水体中的氨氮浓度,提高了水体的透明度,其中,氨氮浓度的降低可能是抑制水体中藻类暴发的重要影响因素。(7)推流+生物膜填料技术的工程应用表明:在低浓度的氮、磷条件下,该技术对透明度的改善效果明显。水深1m、面积10000m2的水体,治理投资为50万元,每月运行费用为1000元左右。该技术具有效果好、管理简便、运行费用低等特点。综上所述,采用煅烧方式对凹凸棒石进行改性可以有效降低景观水体中的磷,以达到控磷而提高水体透明度的目的;推流+生物膜填料技术可以降低景观水体中氨氮的浓度,改善水体的流态和流速,从而抑制藻类暴发而改善水体的透明度。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景观水体的污染状况与成因1.1.1 我国景观水体的污染状况1.1.2 景观水体的污染成因1.2 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要求1.2.1 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1.2.2 污水排放及再生水利用标准要求1.2.3 标准分析比较1.3 景观水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1.3.1 水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1.3.2 景观水体生境改善技术研究进展1.3.3 景观水体曝气生物膜技术研究进展1.3.4 景观水体吸附除磷技术研究进展1.4 景观水体的治理思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1.4.1 景观水体的治理思路1.4.2 研究问题的提出1.5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1.5.1 研究目的1.5.2 研究意义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6.1 研究内容1.6.2 技术路线第二章 典型景观水体特征研究2.1 研究目的2.2 研究对象2.3 研究方法2.4 柳荫湖景观水体研究2.4.1 柳荫湖概况2.4.2 区位特点2.4.3 水文、底质2.4.4 入湖水源2.4.5 岸带生态2.4.6 柳荫湖水质变化规律研究2.5 什刹海景观水体研究2.5.1 什刹海概况2.5.2 区位特点2.5.3 水文、底质2.5.4 岸带类型2.5.5 岸带生态2.5.6 什刹海水系富营养化治理简介2.5.7 什刹海水质变化规律研究2.6 罗马湖景观水体研究2.6.1 罗马湖概况2.6.2 区位特点2.6.3 来水情况2.6.4 湖岸生态2.6.5 罗马湖水质监测2.7 三个景观湖泊的对比研究2.7.1 三个湖的特征比较2.7.2 柳荫湖、罗马湖水质比较2.7.3 什刹海、罗马湖水质对比2.8 小结第三章 推流曝气生物膜技术改善生境的效果研究3.1 研究目的与内容3.1.1 研究目的3.1.2 研究内容3.2 实验装置与分析测试方法3.2.1 实验装置及实验用水3.2.2 水质指标分析测试方法3.3 单独放置生物膜改善生境的效果研究3.4 推流与生物膜联合改善生境的效果研究3.5 推流+生物膜+曝气联合改善生境的效果研究3.6 推流曝气生物膜法改善生境的机理分析3.7 小结第四章 水体生境改善的磷吸附剂筛选及机理研究4.1 研究目的4.2 研究内容4.3 试验材料及设备4.4 试验方法4.4.1 模拟含磷水样的配制4.4.2 吸附剂改性试验4.4.3 静态吸附试验4.4.4 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4.5 两种天然矿石的除磷性能研究4.6 改性后除磷性能研究4.6.1 酸洗改性研究4.6.2 煅烧改性研究4.6.3 改性后对低浓度含磷水样的除磷研究4.7 实际景观水体除磷小试研究4.8 煅烧改性凹凸棒石除磷机理分析4.8.1 差热(DTA)分析4.8.2 扫描电镜(SEM)分析4.8.3 X射线衍射(XRD)分析4.8.4 比表面积分析4.9 小结第五章 景观水体生境改善的机理、措施与应用研究5.1 景观水体生境改善的机理研究5.1.1 清水状态恶化的过程分析5.1.2 景观水体清浊状态的特征分析5.1.3 景观水体清水状态恢复的过程分析5.1.4 景观水体清浊状态拐点分析5.1.5 影响景观水体恢复清水状态的因素分析5.1.6 水生植物在景观水体中的作用分析5.1.7 景观水体生境改善的机理分析5.2 景观水体生境改善的技术措施研究5.2.1 磷吸附剂改善景观水体透明度技术5.2.2 推流曝气生物膜改善水体透明度技术5.3 景观水体生境改善技术的应用研究5.3.1 应用水体的位置及特点5.3.2 应用的技术方法5.3.3 工程应用研究结果5.4 小结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6.1 结论6.2 建议6.3 创新点附录1 缩略词表附录2 学习期间的论文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景观水体论文; 生境改善论文; 透明度论文; 吸附除磷论文; 推流复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