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第五中学浦江322200)
【摘要】从“知识的课堂”到“能力的课堂”再到“创新的课堂”,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以人为本、以学习委中心的理念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浦江县课堂教学模式转型的试点学校的一名教师,如何适应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尽快的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结合两年来的课堂模式转型的教学尝试,谈谈自己对数学教学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转型
课堂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一堂课45分钟,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三要点,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呢?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体,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有效的互动交流和激励评价,来共同完成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型的思想认识
以往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人说了算,是教师引领学生完成教师所定内容的教学,在这种被动状态下,学生一无求知兴趣,二无求知欲望,一味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主求知的乐趣。那课堂就处于一种死气沉沉的局面,甚至出现唯有老师一人着急而全班学生无动于衷的麻木状态。
课堂教学模式转型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过去我曾因自己的学识充满自信,学生也因为钦佩言听计从,可是如今的学生信息量大,思维广阔,表达欲望强,所以在课堂上,我与学生做平等的交流者,在学生分析点评题目时,我不再作为一个终极裁判,对他们的答案指手画脚,而是要求自己“蹲下来”,和他们认真交流。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能教学相长。
二、课堂教学模式转型的前提要编制好导学案
以前备课,教师们做到了备教材,钻透挖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备教法,力求形式多样,使学生有兴趣。然而我们精心准备的“大餐”,有时下场很惨:小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大部分学生“食之无味”,有些学困生干脆直接“绝食”。现在把备课的教案改为编制导学案,那么教师如何编制导学案呢?经过两年的探究,个人认为导学案的编制要呈现“四化”:即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梯度渐进化。导学案的核心是“学”(即“三学”:学生、学情、学法),重点是“导”,“案”是基于“学”设计的。导学案主要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学法指导,对问题如何提出、思维难点如何突破、解决问题策略如何寻找、学习结果如何评价等学习的核心环节与关键之处给予指导和帮助;三是练习实践,如学生凭借教材能完成的填空题、简答题,以及指导学生实验、实践的提示等。
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合作学习的要求,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进行合作学习。同时,目标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层次性、方向性、挑战性。
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学生,不再从教师如何来教的角度来备课,而是从学生如何学会、会学的角度来思考课堂教学时,我们的备课思路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教师就要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实情,考虑所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哪里较容易,哪些学科间有相通的地方,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自学便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哪里是重点,如何让学生动脑、动手掌握;哪里是难点,预设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瓶颈,以及怎样点拨才能让学生自己找到突破口,享受到探索发现的乐趣;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怎么样才能吸引全部学生都乐于参与学习?怎样实现分层学习,让学习能力各异的学生能各得其所,都有提高?如何让学习走出死记硬背的怪圈,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三、课堂讨论应追求实效
课堂教学模式转型的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更是当下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举行各类公开课时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学习氛围,对于简单的问题也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频繁地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从而导致合作学习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讨论、合作学习有效开展呢?
我个人认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应精心设计,在一节课中安排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对此,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合作的时机要准确把握。不要把合作学习当成“灵丹妙药”,一味的追求“时髦合作”。
合作与交流需要作为一种兴趣和主动意识为前提。首先,教师应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兴趣和意识,还要设计出适合于学生探讨的问题,把全班学生分成数个合作讨论小组,确认好他们所承担的探究任务。
其次,在时间上要有充分的保障。教师要给学生想、做、说、写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空间。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进行学习活动,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过程。教学中要避免来去匆匆,草草收场,限制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也要避免强行给学生设圈套,不允许学生有偏离或走它路,限制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维持学生的创新火花,使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化”过程。
针对上述课例中提出的教学问题,我们进行改进设计让我们一起努力,告别课堂教学“无效提问”,提倡“有效提问”和“生成性提问”;丢弃形式上的合作,追求课堂讨论之实效,共同演绎课堂教学的优质与实效。
总之,实效性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是根据学生和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节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追求教学真实性敢于放手,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再现“原汁原味”的课堂生活。
【参考文献】
【1】《导学案》编制使用指南
【2】李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
【3】《浅谈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新华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