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生活,真情感——我的作文教学观

真生活,真情感——我的作文教学观

吴高喜

摘要: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情真意切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指导学生立足生活选择材料,怎样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抒写真情,如何客观真实地写人状物,如何保持个性化的语言特征几个方面浅谈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生活;真实;抒写;真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正确的写作理念,提高作文质量是作文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话题。通过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中学生作文最大的不足有两点:一是内容大而空,脱离现实生活;二是情感造作,缺乏感染力。其实,我们身边不是没有感人的内容可写,只因缺少“发现”,缺少敏锐的感知力。所以,要使学生作文时“有米下锅”并能烹出美味可口的“饭菜”,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如何立足于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一、选取材料,立足生活

中学生在写作时为了追求材料的新颖,总是寄希望于“惊天动地”的大事,往往编造一些离奇故事,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如此凭空造作,不仅使写作背离了抒发真实情感的初衷,更使学生迷失了写作的方向,养成了不良的写作习惯。笔者认为指导学生选材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择平常的人和事

因为我们生活、生长在和平时代,“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事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每天耳闻目睹的是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只有在这些平凡的事物中看到了或感受到了其具有的价值、意义,我们将其写出,以此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所以我们应瞄准平常的人和事,尽量不要去猎奇。文学大家朱自清不就是以父亲为他买橘子这样的平凡小事来表现父爱的吗?同理,学生生活中这样的生活小事不胜枚举。放学回到家中父母早已为孩子们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并把孩子喜欢吃的菜摆到孩子坐的那边。细微之处见真情,一个细小的情节饱含了父母对儿女的深情。只要能够从真实、细微处着眼,写身边平凡的人和事,创作时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2.选择熟知的材料

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感人的。也才能下笔千言,滔滔不绝。用这样的材料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自然流畅。然而,这样的材料也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如何从熟知的材料中捕捉到闪光点,这便需要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

3.旧材料新用

学生常常会说,我看到的,想到的,他人已用过不再新鲜。其实,对于旧材料,是可以再次使用的。但是,不应完全照搬,而要经过处理做到常用常新;可以进行延伸拓展,沿着原有的故事设想后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可以逆向解读,撇开一般性的认识观点,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对同一事物,我们可以从事物的相对、相对、相似等几方面来写。也可以转换视角,从叙事主体、切入角度上创新。

二、主题表达,抒写真情

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情真意切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共鸣,否则,就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缺乏生命活力。没有真情的文章叙事状物不可能生动形象,议论说理不可能言之凿凿,语言脉络不可能自然流畅。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文章中写出真情实感呢?笔者认为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很重要。

1.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所以,要想学生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就必须教会学生面向社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客观事物并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进写作中去。学生被客观事物所感染,将其思想表达于文字的过程是其心灵净化的过程,是他们身上真善美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

为了引导让学生做一个有心人,用心去感悟生活,笔者常常领学生观察生活。例如,晨练时看到几个老人在冬泳,笔者让学生们停下来观看他们的动作表情,并发表自己的感想;看到病人家属在医院前闹事,笔者让学生就医患关系发表见解,并从院方和患者不同角度换位思考,从中体味如何做才合理、合法,符合人性。笔者常让学生到街边观察车流、人流、卫生等状况的变化,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体味生活。笔者规定学生写周记、日记,让学生将每周内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事在小组上交流,让大家共同分享生活感悟生活之美。

2.激发学生写己得之见,抒自然之情

“山不在高,有仙则鸣,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等较为有限,所以文章的思想不一定深邃精妙,形象不一定完美无瑕,然而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文章就具备了生命活力。教师就该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只有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宽松的写作氛围,学生自我感悟、自主表达、自我展现的愿望才能得到满足,才能激起他们抒发自然之情的写作激情。如此作文,笔者经常能够看到他们内心的热情澎湃、感激涕零、义愤填膺、慷慨陈词,总能在文中看到一颗火热的心。

当然,同样的话题,同样的材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学在文中表现的是积极的一面,而有的同学表现的是消极的一面。一种是积极的真情,一种是消极的真情。无论是哪一种,只要以真实为前提,必然能够起到梳理思维作用。只有以“真”为前提,为根本,我们才能发现学生的潜力与不足,才有可能因势利导,为其解惑。

三、写人状物,要客观真实

学生在写人的时候,为了突出人物的高大形象和高尚品质,往往疏于考虑生活的真实,缺乏逻辑力量。文章中千人一面,出语不凡,行为夸张。同样在写景状物时也将他人他处的美景佳物一一搬来,堆砌成一个“百花园”或一座“海市蜃楼”,仿佛不如此,他们就觉得人物形象不鲜明,景物环境不优美。这不仅不能引起读者共鸣,反而让读者质疑。

在作文中我强调写人状物要客观真实,描写人物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写景状物要符合景物特征。为了避免人物形象不鲜明,景物特征不诱人的毛病,指导学生写人时要抓细节描写。真实的细节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一句朴实的话语,一个生动的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精神品质。生动形象的细节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写景状物时要善于抓生景物的特征,这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重要标志,只有抓住生景物的特点,所写景物才有特色,才能有不同于彼景的此景,才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四、语言表达,保持个性

许多学生平时说话谈笑风生,风趣幽默,语言流畅。可一到写文章时,便艰涩呆板乏味。原因是平时说话无拘无束,是率真本性的流露。一到写文章时就严肃认真起来,于是生搬硬套,把文章写得半文不白,平时那种生动活泼气息荡然无存。当然,这并不是说写作时不需要选词炼字,而是让我们在尽量使用规范的书面语的同时,尽量保持青少年原来的个性。或风趣、幽默,或真率、朴实,只要语句通顺,符合用语规范就可,不必娇柔做作。保持本性的文章才是个性鲜明的文章,才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总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就没有感人的文章。笔者提倡“真实的我,写真实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标签:;  ;  ;  

真生活,真情感——我的作文教学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