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民间戏班的流动性研究 ——以江西省樟树市经楼戏班为例

村落民间戏班的流动性研究 ——以江西省樟树市经楼戏班为例

论文摘要

作为传承地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民间戏班,在经历了流动——固定——流动三个过程后,重又出现在村落仪式中,流动于乡间舞台,为地方戏曲的传播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给单调的农村文化生活增添色彩,给偏僻的山村带来村落之外的声音。笔者通过多次对江西省樟树市经楼戏班和地方戏曲实地调查与分析,以流动性为突破口,阐释了一个跨地域流动经营的民间戏班,如何在一定社会结构中通过流动实践活动产生文化认同,在现代语境下流动中体现文化价值与市场经济价值等多方面含义。尽管在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和行政意志作用下,土生土长的地方小剧种面临流失,但它们仍在村落的仪式活动中,通过民间戏班的表演,整合成新的地方文化认同,展示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村民的喜爱,并在当前民众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特有的社会意义。在整个戏班的流动过程中,演出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戏班的生存方式,也调节着戏班经营管理方式、演出形式等。从戏班的经营管理模式上看,经楼戏班的生存方式极大地保留了原生性,其适应市场、灵活的生存法则,给当地低迷的官办剧团管理制度以反思。在戏班流动的表演场合中,流动的村落仪式活动已经成为戏班演出的主要生存方式。这些仪式活动已转化为民俗,成为当地人的一种心理寄托和村落凝聚力的认同所在。戏班的演出是仪式活动中的核心所在,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从戏班的表演形式——幕表戏上看,它的表演是依靠演员的创造与揣摩而不再是剧本的傀儡,在舞台演出中通过与观众的互动随时改变剧本,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审美与互动,给当代的戏曲发展创作提供借鉴。同时,地域文化也通过戏班的传播,在中国社会变革中流动产生新的变化与含义。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流动交融,取长补短,创造出各地不断发展的文化新形式,从而构成千姿百态的多元文化整体,彰现民族性和新的地方性。只有正确公正地对待民间日趋兴旺的戏班,关注其生存方式和经营模式,给以适量的政策和指导,营造出良好的乡村戏曲市场演出环境,才会给陷入困境申请保护的地方戏发展以新的生机。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几个名词的解释
  • 二、国内相关课题研究情况
  •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 研究时间与地理位置的介绍
  • 五、 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历史语境
  • 1.1 清江采茶戏与高安采茶戏流动的渊源关系
  • 1.2 戏班发展史
  • 第二章 流动的经营和管理模式
  • 2.1 演员的流动与撬撬班
  • 2.2 流动的戏班生活
  • 2.3 流动的管理运转机制
  • 2.4 流动的收入与开支
  • 第三章 流动的表演场合和演出剧目
  • 3.1 流动的表演场合之一-----庙会
  • 3.2 流动的表演场合之二---祠堂及其它
  • 3.3 演出剧目
  • 第四章 流动的表演形式——幕表戏
  • 4.1 幕表戏的起源与发展
  • 4.2 幕表戏的提纲与经典唱段的展示
  • 4.3 幕表戏的音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索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村落民间戏班的流动性研究 ——以江西省樟树市经楼戏班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