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从二战后初期争取与维护民族独立的外交到冷战后全方位、多样化外交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不断调整外交目标与任务,变化外交方式以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当前,随着综合国力提高,在世界市场的影响逐渐扩大,国际地位也随之提升,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更多的外交契机和发展条件。本文从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背景入手,对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首先,通过发展中国家整体的南南关系、南北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趋势来阐述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舞中地位的崛起与逐步攀升。其次,通过新兴经济体的兴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民族宗教对世界的影响,来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最后,阐述发展中国家在外交途径上的发展与变化。本文在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的特点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思考,并且提出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调整以及与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发展趋势进行讨论。这些经验和教训对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大调整中国对第三世界外交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启示。更加坚定了我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准则下,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关系,应立足于兼顾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之上,以经济利益作为合作的出发点;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领域与途径应随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而更新;对外援助既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困难,更要增强其自主发展的能力。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甲骨文中的军事信息[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4)
- [2].脱欧将如何影响英国对外关系[J]. 世界知识 2017(04)
- [3].知识、能力和情怀相统一的一轮复习策略——以人民版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为例[J]. 教学考试 2020(44)
- [4].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J]. 文史知识 2015(09)
- [5].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J].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09(Z2)
- [6].欧盟对外关系的动态评析[J]. 当代世界 2008(02)
- [7].全球边疆:美国对外关系中的比较史与边疆研究路径[J]. 民族学刊 2019(02)
- [8].“文明论”视野下的晚清中国及其对外关系——以《中国评论》(1872-1901)为考察对象[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7(04)
- [9].基于高考试题特征的二轮复习路径——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为例[J]. 教学考试 2020(08)
- [10].法国与欧洲对外关系一体化:战略观、政策与局限性[J]. 国际论坛 2010(06)
- [11].韩国学的“古代对外关系史”视角[J]. 当代韩国 2015(01)
- [12].中国的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09(06)
- [13].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刍议[J]. 安徽史学 2008(01)
- [14].浅论文莱的对外关系及其特点[J]. 东南亚之窗 2010(01)
- [15].中国崛起、对外关系法与法院的功能再造[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 [16].长输管道项目的对外关系协调概述[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14)
- [17].欧洲联盟对外关系中的“人权条款”初探[J]. 国际论坛 2008(03)
- [18].江南对外关系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9].海合会对外关系的政策逻辑考察[J].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3(01)
- [20].欧洲议会对外关系权能的演进趋向[J]. 新东方 2014(04)
- [21].宗教与韩国对外关系研究状况述论[J]. 世界宗教文化 2012(06)
- [22].近代区域对外关系史研究综述[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17(02)
- [23].从档案史料中发现历史——读陈谦平《民国对外关系史论》[J]. 档案 2017(03)
- [24].论欧盟对外事务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职位的法律创新——基于欧盟对外关系权能的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25].再探中苏论战中的对外关系总路线问题[J]. 考试周刊 2014(70)
- [26].试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其基本条件——美国对外关系史对中国的启示[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04)
- [27].“非政府组织与美国对外关系”研讨会综述[J]. 美国研究 2012(04)
- [28].“英国脱欧”对英国自身对外关系的影响分析[J]. 晋中学院学报 2017(06)
- [29].建国初期中国体育对外关系的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J]. 体育学刊 2011(06)
- [30].思维导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教学中的应用[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