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勇杨秀萍(贵州省修文县人民医院外科贵州修文550200)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192-02
【摘要】目的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它是膝关节的一个组成部分,髌骨骨折是常见多发的下肢骨折,本文旨在探讨镍钛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9年12月利用镍钛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患者69例。结果本组69例其中54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关节面平整,髌骨爪固定良好无脱落,骨折线消失,骨折愈合时间为7~16周。疗效标准根据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优48例,良4例,中2例。结论利用镍钛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是目前治疗髌骨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髌骨骨折记忆合金髌骨爪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2003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髌骨骨折患者69例。男42例,女27例,年龄19~78岁,平均38.6岁。按髌骨骨折分类[2]分为:①有移位的横行骨折43例;②粉碎性骨折18例;③有移位的下极横行骨折8例。手术时间4h~22d。
1.2手术方法上止带,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暴露术野。采用髌前纵形切口,长约6~10cm,切开皮肤及皮下筋膜,暴露骨折断端,清除凝血块,显露断端,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给予复位,两把巾钳临时固定,从两侧髌支持带进入关节内检查复位后关节面是否光滑平整,如复位不满意,松开巾钳调整至满意为止。对于粉碎性骨折,可用粗丝线或可吸收线环形缝扎。然后根据髌骨的大小选择比髌骨直径小10%~20%的合适的髌骨爪,将其放入0~4℃无菌冰生理盐水中,浸泡3~5分钟,然后用钳子将其5个爪及腰部适当展开,按其5个爪在髌骨上下极的固定位置用尖刀纵行划开上下极处韧带,三支爪对应髌尖,两支爪钩住髌底,以牢固固定髌骨上下极。同时按压髌骨爪腰部使之与髌骨贴服,待髌骨爪恢复固有形态,从扩张部裂隙触摸髌骨关节面,检查复位是否满意。术中屈膝90°以上检查固定是否牢固,必要时再用冰盐水纱布冷敷后重新调整,直到满意为止,术中摄X线检查,见复位满意,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逐层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术后取出也采用此方法。
1.3术后处理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3~7天预防感染,一般不用石膏固定。第2天开始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逐渐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8周后下床负重锻炼。对粉碎严重者,用石膏托固定3~4周后再进行功能锻炼。
2结果
治疗结果:本组术后54例得到随访,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髌骨骨折全部愈合。患者平均术后2个月下床。复查X线片,所有骨折在手术后7~16周愈合。其中优48例,良4例,可2例,总有效率达96%。疗效评定标准:疗效标准根据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优:骨折对位良好,关节面平滑,骨折愈合,功能完全恢复,活动无不适。良:骨折对位好,关节面基本平滑,骨折愈合,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在150°左右。中:骨折对位较好,关节面基本平滑,骨折愈合,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小于120°,活动稍感不适。差:骨折对位不良,关节面不平滑,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小于90°。
3讨论
髌骨是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切除髌骨,将使伸膝力减少30%左右[1]。故除不能复位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外,应尽量保留髌骨,且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滑,以减少髌股关节炎的发生。髌骨骨折的受伤机制:髌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多为外力直接打击在髌骨上,骨折多为粉碎性。间接暴力,多由于股四头肌猛力收缩,所形成的牵拉性损伤。镍钛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的优点:镍钛记忆合金具有优良的形状记忆功能、生物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是非常理想的人体生物功能材料。髌骨爪固定髌骨后,可持续自动地向髌骨中心施加凝聚力,使骨折断端固定牢固,不易分离。金鸿宾[2]采用抓髌器治疗髌骨骨折,优点是无需开刀,无需石膏外固定。缺点是固定不够精确,皮肤容易感染,对破裂的关节囊无法修补。与此相比,髌骨爪外形光滑,紧贴髌骨表面,不占据过多的空间,有助于膝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另外,使用本方法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手术方法简单,人为损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髌骨爪在冰盐水中浸泡3~5分钟,即可以轻松伸展,在髌骨骨折复位满意后,将伸展的髌骨爪放置在髌骨表面,髌骨爪在温热的环境中自动收缩,贴敷髌骨表面,紧紧环抱,达到固定目的。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减少了对髌骨的骨质损伤。
总之,利用镍钛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好,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髌骨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实用骨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702-709.
[2]金鸿宾.应用抓髌器治疗髌骨骨折的体会[J].中国骨伤,1993,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