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跨越的鸿沟 ——赫西笔下中国形象的蕴意

难以跨越的鸿沟 ——赫西笔下中国形象的蕴意

论文摘要

在二十世纪中美文化交流史上,人们很少论及美国作家、职业记者约翰·赫西(John Heresy,1914~1993)对中美文化交流所作出的思考和贡献,约翰·赫西这个在中国天津出生的美国传教士的儿子,在他一生的不同时期,分别创作了三部与中国有关的长篇小说,它们分别是1956的《孤石》(A Single Pebble)、1965年的《白莲》(White Lotus)和1985年的《召唤》(The call: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在这些小说中,约翰·赫西以特定的文学描绘,想象创作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而这些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分别是在下列层面上得到体现的。约翰·赫西的这三部小说集中展示了文化三个层面内涵,即通过这三个层面来显示了中美文化的相互隔阂与冲突,最终体现作者对中美文化观点认识:《孤石》显示了西方现代科技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所形成的巨大的落差;《白莲》是从种族问题入手,探讨了黄种人与白种人的之间存在的种族冲突问题;《召唤》则是展示了西方宗教信仰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无所作为的现实表现。本文认为,正是通过这三个文化层面的表现,揭示出作家所创作的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的意义,在这些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中,隐含了约翰·赫西对中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深刻思考,其结果虽然显示作家对中美文化间交流所持有的是一种较为悲观的认识,但其创作过程也充分显示了作家对中美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期许与期待。作为二十世纪美国的职业记者,也作为美国艺术学院最年轻的成员,约翰·赫西留给我们有关中美文化交流的许多问题,仍将激发我们的思考与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约翰·赫西简介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本人的写作意图
  • 第2章 《孤石》:现代美国与古老中国的差异
  • 2.1 时间与空间
  • 2.2 科学与玄学
  • 2.3 孤石与大坝
  • 第3章 《白莲》:黄种人与白种人的冲突
  • 3.1 暴力与迁徙
  • 3.2 差异与认同
  • 3.3 “黄祸”与“白祸”
  • 第4章 《召唤》:西方信仰与中国现实的矛盾
  • 4.1 召唤与回应
  • 4.2 分歧与对抗
  • 4.3 信仰与变迁
  • 第5章 悲观思考:赫西的中美交流观
  • 结论 悲观的中美交流观——满足期望还是另有期待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难以跨越的鸿沟 ——赫西笔下中国形象的蕴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