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自古以来常被论及,而作为西方文学主要渊源的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圣经》都提及到人性本恶的观念。因此诸多西方文学作品都试图借助不同的方法来表达这一观点。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凭借反映人性本恶的小说《蝇王》获得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反映人性本恶这一主题。而生活于比戈尔丁早半个世纪的作家约瑟夫·康拉德也在小说《黑暗之心》中反映了这一观点,这部反映人心黑暗的小说是作家根据自己在刚果河上的航行经历写成的。更为相似的是两个故事都发生在远离文明社会的原始背景下,两部小说中主人公在人间天堂的堕落与《圣经》中人类在伊甸园中的第一次堕落相似,两部作品的神话色彩使其与神话传说产生诸多联系。论文运用盛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弗莱的神话一原型批评方法,就两部作品中的文学原型进行研究比较,旨在发掘两位作家对人性本恶这一问题认识的异同。论文由引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正文分四章。引论部分简单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康拉德、戈尔丁及两部作品的综合研究,并重点介绍了关于两部作品的原型解读。第一章介绍了弗莱原型批判理论的来源、发展,并结合两部作品重点介绍了其著作《批评的解析》中关于文学总体观的理论。第二章和第三章就两部作品中出现的相同的原型意象做了比较研究。第二章研究发现两部作品都沿用了黑暗或黑色在文学中的传统原型象征意义,而颠覆了其对立面一白色和光的传统原型象征意义;而两部小说中的人间天堂背景随着主人公的堕落变成了人类原罪发生地失乐园。第三章就两部作品中出现的狄俄尼索斯原型及替罪羊原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四章主要对比研究了两部作品中包含的通过仪式这一原型主题。文学作品中的通过仪式大致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论文逐一比较了两部作品中通过仪式的三个阶段,研究发现两个仪式在最后回归这一阶段有所不同并发现戈尔丁在作品中提出了人性恶对社会的毁坏这一观点。此外,本章还分析了两部小说中对某些原型主题的颠覆。结论部分列出了两部小说反映的共同主题,包括人性的黑暗和文明的脆弱,并比较了两位作家对这些主题认识的异同,最终认为戈尔丁意识到人性恶最终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毁灭性打击,他对人性恶这一问题的理解比康拉德更深入更透彻。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AcknowledgementsContentsIntroductionChapter 1 Frye's Theories on Literary Criticism1.1 The Origin of Frye's Theory on Archetype1.2 Frye's View of Considering Literature as a Complete System and the Positions of the Two Novels in the SystemChapter 2 Archetypal Images2.1 Darkness and Its Antithesis2.1.1 Darkness and Light in Lord of the Flies2.1.2 Darkness and White in Heart of Darkness2.2 Island, Water and Forest—Archetypal Background Settings2.2.1 The Background Setting of Lord of the Flies2.2.2 The Background Setting of Heart of DarknessChapter 3 Archetypal Characters3.1 Dionysus3.1.1 Dionysus in Lord of the Flies3.1.2 Dionysus in Heart of Darkness3.2 Scapegoat3.2.1 Scapegoat in Lord of the Flies3.2.2 Scapegoat in Heart of DarknessChapter 4 Archetypal Themes4.1 Rite of Passage4.1.1 The Rite of Passage in Lord of the Flies4.1.2 The Rite of Passage in Heart of Darkness4.2 Subverted Archetypal Themes in the Two NovelsConclusionsBibliography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原型论文; 弗莱论文; 狄俄尼索斯论文; 替罪羊论文; 通过仪式论文;
An Archetypal Study on Lord of the Flies and Heart of Darkness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