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

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

论文题目: 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作者: 胡培安

导师: 刘大为,胡范铸

关键词: 呈现性时间,指称性时间,时间词语,内部组构,转化规律,语义选择,参照功能,测度功能,本体功能,意象图式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词汇即时间词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时间词语内部组构和外部表达功能,其核心是时间词语内部构件之间的语义选择限制及时间词语在实现表达功能时和其它相关词语之间的语义选择限制。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人们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中感知时间,因此记录事物或事物的运动与变化的词语中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属性。这种时间属性在语言表达中一定场合的表现就是时间的潜在呈现,我们把这种时间叫做呈现性时间,它是语言系统中时间的表现方式之一。如果把呈现性时间加以提取,形成时间范畴,用一定的词语形式加以记录,就形成了语言系统中时间表现的另一种方式,即指称性时间。 既然语言系统中时间表现有两种方式,那么研究时间范畴就必然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呈现性时间研究,另一个是指称性时间研究。以前关于现代汉语时间范畴的研究集中于呈现性时间研究,体现在“时”、“体”研究和“动词的过程结构”研究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指称性时间研究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目前有限的对指称性时间即时间词语的研究由于没有一个宏观的理论视野,存在系统性和解释性等诸多不足。我们就是希望在指称性时间即时间词语研究方面做一些工作。 时间词语数量庞大,既有固化的时间词,又有大量的临时组合的时间短语。研究时间词语必须找到一个宏观的框架,将所有时间词语统领起来,才能跳出个别描写的小圈子,得出有价值的宏观规律。指称性时间是从呈现性时间中提取出来的,也就是说,指称性时间是从呈现性时间转化而来的,那么,考察这种转化的形式和规律,就能认清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规律,从而对时间词语的形成给出一个统一的解释,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在呈现性时间和指称性时间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分析了呈现性时间向指称性时间转化的方式和规律。得出转化的方式为有标转化和无标转化,有标转化的标记形式有命名标、方位标、介连标和复指标四种,无标转化有历时转化和共时转化两种形式。从语义选择关系上看,名词性成分在向指称性时间转化时,具有活动性、事件性、标志性语义特征的名词性成分及朝代假日类的名词性成分比较自由。不同类的名词和不同标记形式的组合能力有不同的表现,文章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了转化能力强弱的连续统。动词性成分在向指称性时间转化时,动作性和变化性是重要的语义要素,状态动词、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的转化受到了较多的限制。文章分析了动词性结构通过有标形式向指称性时间转化和典型时态助词“着、了、过”的共现限制,总结了动词的语义特征、“V+TC/D”格式义和这些助词共现时的制约关系。 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既有形式构成问题,也有意义构成的问题,在讨论了呈现性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选题的价值

2.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2.1.研究思路

2.2.本文的框架

3.研究方法

4.本文的语料来源

5.对时间的认识

5.1 时间是抽象的,是一种想象中的存在

5.2 时间是一种感知,人们从事物及其运动变化中感知时间

5.3 时间观念的产生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6.语言中的两种时间表现——呈现性时间和指称性时间

6.1 时间属性

6.2 呈现性时间

6.2.1 呈现性时间的定义

6.2.2 呈现性时间的语言表现形式

6.3 指称性时间

6.4 两种时间表现的内在联系

6.5 设立呈现性时间和指称性时间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6.5.1 可以将时间词语纳入一个宏观框架之中

6.5.2 可以合理解释相应的语法现象

7.时间词语

7.1 形式分类

7.2 功能分类

7.2.1 计量性时间词语

7.2.2 定位性时间词语

7.2.3 本体性时间词语

7.2.4 功能分类的意义

7.3 时间词语的表达功能

7.3.1 参照功能

7.3.2 测度功能

7.3.3 本体功能

8.语义特征、语义描述、语义选择限制

8.1 语义特征

8.2 语义描述

8.3 语义选择限制

第二章 呈现性时间向指称性时间转化的方式和规律

1.时间范畴命名词

2.呈现性时间向指称性时间转化的语言手段

2.1.命名标

2.2.方位标

2.3.介连标

2.4.复指标

2.5.零形标(无标)

3.呈现性时间向指称性时间转化的规律和限制——时间词语内部的语义选择限制

3.1.名词性成分向指称性时间转化的规律和限制

3.1.1.名词性成分和命名标组合的规律

3.1.2 名词性成分和方位标组合的规律

3.1.3.名词性成分和介连标组合的规律

3.1.4.小结

3.2.动词向指称性时间转化的规律和限制

3.2.1.动词和命名标组合的规律

3.2.1.1.“V+T_c”的组合规律

3.2.1.2 格式义与“V”后面“着、了、过”的隐现规律

3.2.2.动词和方位标组合的规律

3.2.2.1 动词的语义特征

3.2.2.2 方位标的制约

3.2.2.3 “V+T_d”格式义与“着、了、过”的隐现

3.2.3.动词和介连标组合的规律

3.2.4.动词和复指标组合的规律

4.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间词语的构成基准

1.时间基准

2.时间基准的分类

2.1 从时间词语的所表示的时间的构成理据分

2.1.1 天象基准

2.1.2 人为基准

2.1.3 经验基准

2.1.4 事件标准

2.1.5 当前标准

2.2 从时间词语内部基准的多寡分

2.2.1.单一基准

2.2.2.复合基准

2.3 从一些相互依存的时间词语的基准关系分

2.3.1.共点基准

2.3.2.互为基准

2.3.2.1.定义及特点

2.3.2.2.语用功能

3.从构成基准看几组时间词语的区别

3.1.“前(后)天(年)”和“前(后)一天(年)”

3.2.“前+T”和“T+前”

3.2.1.“前+T”和“T+前”的异同

3.2.2.“VP+(的)+前+T”结构歧义分析

3.3.“前(后)+T”与“上(下)+T”

4.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间词语的参照功能

1.时间参照的几种类型

1.1 隐性参照与显性参照

1.1.1 隐性参照

1.1.2 显性参照

1.2.普遍参照和特定参照

2.句法分布与语义制约

2.1 定语与语义制约

2.1.1 中心语的语义特征

2.1.2 时间词语的语义特征

2.2 状语与语义制约

2.2.1 时间词语的语义特征

2.2.2 充当状语的时间词语强烈的句首倾向

3.时间参照的管界分析

3.1 时间词语管界的向度

3.2 管界标记

3.2.1 新的时间词语的出现,常常对时间词语的管界有提示作用

3.2.2 续句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性质提醒时间词语管界的终止

3.2.3 话语的语义层面对时间词语的管界有制约作用

3.2.3.1 言说动词、意向动词和言说域和意向域

3.2.3.2 叙述和评注

3.2.3.3 概括与扩展

3.2.3.4 各种复句的分句

4.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时间词语的测度功能

1.实现测度功能的两种方式——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

2.直接计量句法表现与语义制约

2.1 补语与语义制约

2.2 定语与语义制约

2.2.1 中心语的语义特征

2.2.2 时量定语的述谓性转换

2.2.3.“V了+时量定语十名词”句式中时量定语的语义指向

2.3 宾语与语义制约

2.4 时量结构充当状语的限制

2.5 主语与语义制约

2.6 谓语与语义制约

3.间接计量

3.1 间接计量的几种方式

3.2 “才+T”与“T+才”句式

3.2.1 两种句式中“T”的类型

3.2.2 例外分析

4.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时间词语的本体功能

1.从时间的空间意象和旅行图式看时间词语和位移动词的语义选择限制

1.1.可以和位移动词组合的时间词语

1.2.从时间表达的图式看“前”“后”表示时间的区别

2.从时间的运动意象和河流图式看时间词语和位移动词组合的语义选择限制

2.1 具有[+位移]特征的时间词语

2.2.不具有[+位移]特征的时间词语

2.3.可以和具有[+位移]特征的时间词语组合的位移动词

2.4.与运动意象和河流图式有关的时间比喻

3.从时间的资源意象和消费图式看时间词语和相关动词的语义选择限制

3.1.可以和消费类动词组合的时间词语

3.2.可以和时间词语组合的消费类动词

4.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1.本文的主要观点

2.本文的不足和缺憾

附录:时间范畴问题研究述评

1.“体”范畴的研究

2.时制问题研究

3.动词内部的时间语义特征研究

4.时间认知研究

5.时间词语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相关论文

  • [1].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 刘雪春.华东师范大学2004
  • [2].俄、汉语时间范畴多视角对比研究[D]. 王彤.黑龙江大学2005
  • [3].现代汉语身体动词的认知研究[D]. 李金兰.华东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  ;  ;  ;  ;  ;  

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