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北坝上旱薄沙地缓释氮肥效应及豆科固氮效应研究

冀西北坝上旱薄沙地缓释氮肥效应及豆科固氮效应研究

论文摘要

冀西北坝上高寒半干旱区,是承接内蒙古牧区与华北农区的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何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协调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关系,特别是氮素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关键。本研究以高效施肥、高效合理的开发和安全利用氮素资源为目标,通过新型缓释氮肥的研究,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浪费和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优质豆科作物的选种,研究其在旱沙地上种植的固氮量,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减少化肥施用,从而达到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旱薄沙地豆科固氮与作物高产稳产,生物资源优化配置与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因此,本研究对合理开发利用坝上地区水、肥、土、植等农业资源,确保坝上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旱薄沙地缓释氮肥效应研究试验,比较了普通尿素和新型缓释氮肥在不同施肥量下,大白萝卜对氮素吸收利用情况、产量和环境方面的影响。结论表明:自制的缓释氮肥能显著的提高萝卜产量,比不施肥空白对照增产5.67%~19.40%,比施用等氮量的普通尿素增产1.98%~8.19%,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施用缓释氮肥能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最高产量施肥量为纯氮18.89kg/667m~2,比尿素少施纯氮1.11kg/667m~2。缓释氮肥能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最高可达52.79%,比普通尿素高出4~10个百分点。缓释氮肥能有效降低硝酸盐在萝卜体内的积累,最高施肥量N30处理的萝卜硝酸盐含量为435mg/kg,未超过无公害蔬菜萝卜类最高硝酸盐含量标准。自制的缓释氮肥在土壤中的释放曲线基本呈抛物线型,与普通尿素相比明显推迟了在土壤中养分的释放高峰,且在作物生长后期养分释放明显高于普通尿素,能够供给作物更充足的养分,协调了肥料的供肥特性和作物需肥规律之间的矛盾。通过连续两年旱薄沙地微区豆科固氮效应试验,比较了六种豆科作物的产量和固氮量,结果表明:苜蓿在产量和固氮量上都表现比较稳定,产量可达240~300kg/667m~2,固氮量可达3.8~7.2kg/667m~2。大豆第一年种植籽粒产量和固氮量分别为180~200kg/667m~2和5.1~8.1kg/667m~2。但重茬种植明显减产,固氮量也随之降低,不适宜连作。蚕豆虽第一年产量比较低,但其固氮量可达4.5~8.0kg/667m~2;第二年蚕豆的产量和固氮量都比较高,分别为224kg/667m~2和4.8kg/667m~2,值得进一步研究。豌豆两年种植产量都不高,但固氮量比较高,为2.9~7.5kg/667m~2。一粒传和红芸豆两年种植产量虽然比较高,但固氮量都比较低。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旱薄沙地缓释氮肥效应研究
  • 1.1.1 缓释氮肥研究背景
  • 1.1.2 缓释肥料国外研究现状
  • 1.1.3 缓释肥料国内研究现状
  • 1.1.4 缓释材料的选择
  • 1.1.5 冀西北坝上地区研究缓释肥料的意义
  • 1.2 旱薄沙地豆科固氮效应研究
  • 1.2.1 豆科固氮效应研究背景
  • 1.2.2 豆科固氮效应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坝上地区研究豆科固氮效应的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和自然条件
  • 2.2 供试土壤理化性质
  • 2.3 供试材料
  • 2.3.1 供试作物
  • 2.3.2 供试肥料
  • 2.4 试验设计
  • 2.4.1 缓释肥料肥效模拟测定试验
  • 2.4.2 旱沙地缓释氮肥效应研究试验设计
  • 2.4.3 旱沙地豆科固氮效应研究试验设计
  • 2.5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方法
  • 2.5.1 植物样品采集及测定
  • 2.5.2 土样采集及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坝上旱薄沙地缓释肥料效应研究结果分析
  • 3.1.1 缓释肥料肥效模拟测定试验结果分析
  • 3.1.2 施用缓释氮肥对萝卜产量的影响
  • 3.1.3 施用缓释氮肥对萝卜全氮含量及氮素利用率影响
  • 3.1.4 施用缓释氮肥对萝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3.1.5 缓释氮肥投入产出及经济效益分析
  • 3.1.6 不同时期各肥料处理土样中碱解氮含量分析
  • 3.1.7 相同施肥量不同肥料品种土样中碱解氮含量随时间变化分析
  • 3.2 旱薄沙地豆科固氮效应研究
  • 3.2.1 豆科作物产量分析
  • 3.2.2 豆科作物固氮量分析
  • 4 结论
  • 4.1 旱薄沙地缓释氮肥效应研究试验结论
  • 4.2 旱薄沙地豆科固氮效应研究试验结论
  • 5 问题与讨论
  • 6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肃不同生态区豆科与非豆科间套作高效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03)
    • [2].云南干热河谷区野生豆科草种资源调查[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1)
    • [3].高压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豆科6种中药材中的砷和汞[J]. 光谱实验室 2012(05)
    • [4].上海豆香园豆科新优种类开花及观叶树木观察[J]. 上海农业科技 2010(05)
    • [5].八种豆科树种根瘤的形态与结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6].豆科禾本科间作促进磷高效吸收利用的地下部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18(04)
    • [7].湖北省豆科一个新纪录种——花木蓝[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04)
    • [8].类黄酮豆科接种增效剂研究进展[J]. 农技服务 2017(14)
    • [9].豆科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动物生产的影响[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05)
    • [10].豆科花类药物鉴别专用术语[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13)
    • [11].8种豆科灌木栽培种丛枝菌根真菌种类及分布[J]. 草业科学 2016(02)
    • [12].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中作物和土壤氮素相关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3(09)
    • [13].中国豆科观赏乔木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23)
    • [14].豆科 何曾一日离开它[J]. 中国三峡 2020(03)
    • [15].到底谁的官司[J].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012(06)
    • [16].豆科间作对番茄产量、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5(04)
    • [17].干热河谷豆科树种结瘤调查及其影响因子[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01)
    • [18].毛豆科绿1号栽培技术[J]. 现代化农业 2009(07)
    • [19].几种优质豆科饲用灌木营养价值评定[J]. 草业与畜牧 2015(03)
    • [20].西藏纳木错高寒草原豆科与非豆科优势植物群落碳氮储量及收支的对比研究[J]. 生态科学 2015(05)
    • [21].济南地区豆科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综合评价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 2013(06)
    • [22].决明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2(06)
    • [23].云南热带亚热带优质豆科饲用灌木栽培技术[J]. 农村实用技术 2018(05)
    • [24].豆科凝集素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1(07)
    • [25].锦鸡儿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中成药 2008(11)
    • [26].豆科苜蓿草的实验研究[J]. 现代畜牧科技 2016(09)
    • [27].庆元县豆科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2(08)
    • [28].饿蚂蝗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18)
    • [29].九龙藤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30].豆科芳香植物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 现代园艺 2020(15)

    标签:;  ;  ;  ;  ;  

    冀西北坝上旱薄沙地缓释氮肥效应及豆科固氮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