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主动悬架论文-周亚倬

汽车主动悬架论文-周亚倬

导读:本文包含了汽车主动悬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动悬架,液压,电控,阻尼调节

汽车主动悬架论文文献综述

周亚倬[1](2019)在《汽车电控液压式主动悬架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行驶的平稳性与操作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汽车悬架系统的好坏,传统形式的被动悬架系统只能够有取舍的进行汽车的平稳性和操作性的平衡。而主动式悬架系统,能够按照实施的路面、车辆情况,主动、自适应的产生力来进行车身的减振,使平稳性与操作性很好的结合。本文对主动悬架从动悬架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对电控空气悬架系统和电控液压悬架系统进行比较,介绍了电控液压式主动悬架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对其悬架阻尼调节机构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23期)

徐广琳,刘雅荣[2](2019)在《基于CMAC-PID的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运动姿态,建立了7自由度整车主动悬架模型,并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针对悬架系统非线性、强耦合性的问题,利用小脑模型神经网络(CMAC)学习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提出一种基于CMAC-PID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从而实现系统参数的实时在线调整。同时,以车身垂向、俯仰、侧倾等相关参数为性能指标进行仿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真实体现悬架系统的全面运动过程,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有效减弱车身因路面激励而产生的振动;车身垂直方向位移、车身垂向加速度、悬架平均动行程和车轮平均动位移分别减少了33. 78%、22. 58%、16. 83%、25. 71%,车身平均俯仰角位移和车身平均侧倾角位移分别减小了29. 77%、26. 67%,大幅改善了汽车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及乘坐舒适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许伟,高远[3](2019)在《基于遗传算法的汽车主动悬架LQR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汽车主动悬架为研究对象,借助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二自由度汽车非线性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首先将系统模型近似线性化,再以汽车性能指标中的车身振动加速度、悬架动挠度、轮胎形变和主动控制力构建二次型最优控制目标函数,设计了LQR最优控制器。其中为了提高控制器的设计效率和保证最优性能,控制器的加权系数由遗传算法全局搜索优化获得。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参数不可调的传统被动悬架系统,采用该控制方法的主动悬架能有效地改善车身垂直振动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和轮胎形变,进一步保证汽车乘坐的舒适性、驾驶的平顺性与安全性,能够为汽车主动悬架系统控制策略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段建民,黄小龙[4](2019)在《汽车主动悬架H_2/H_∞多目标优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协调主动悬架各项相互冲突的性能,采用基于H_2/H_∞混合控制进行约束优化,解决半车电液主动悬架系统多目标优化控制问题。选择路面扰动到悬架质量垂直加速度和俯仰角加速的闭环传递函数的H_2范数为平顺性指标,路面扰动到悬架动行程、主动控制力和轮胎动位移的闭环传递函数的H_∞范数为操纵稳定性指标,选择合理的γ1值,最终求出全状态最优控制律。仿真中假设平整路面上有一个包块,作为路面扰动脉冲输入,将该控制方案与半车被动悬架的时域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舒适性与操纵稳定性指标之间的矛盾。(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来飞,胡博[5](2019)在《汽车主动悬架技术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汽车主动悬架技术的两个关键要素,即控制算法和执行器,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和分析。不同种类的控制算法之间彼此并不孤立,可结合使用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悬架系统和整车性能。主动悬架执行器的研究已从传统的空气/液压单元,逐渐转移到电磁单元。通过对上述两方面的回顾和分析,为主动悬架设计和开发人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段建民,黄小龙[6](2019)在《汽车主动悬架多目标最优鲁棒控制LMI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要求行驶平顺性的垂直加速度和俯仰角加速度、悬架的动行程、车轮和路面间的动位移均较小。然而,这叁个评价标准在客观上存在矛盾。为了解决半车电液主动悬架系统多目标优化控制问题、改善车辆乘坐舒适性以及行驶安全性,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方法进行约束优化,设计鲁棒H_∞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器。将汽车主动悬架的控制输出问题归结为鲁棒干扰抑制问题,最小化系统的性能输出,减少垂直加速度和俯仰角加速度。对悬架行程约束和接地性约束,采用Shur引理转化求解有LMI约束的问题,求出全状态最优控制律。仿真中假设平整路面上有一个包块,作为路面扰动脉冲输入。与被动悬架在时域和频域仿真结果对比,该控制方案在舒适性与操纵稳定性方面均得到改进,较好地解决了舒适性与操纵稳定性指标之间的矛盾。(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仪表》期刊2019年08期)

王英舜[7](2019)在《基于IPSO模糊PID的汽车主动悬架电液伺服控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主动悬架的自适应控制,在整车7自由度主动悬架模型中加入阀控非对称液压缸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动力学分析。针对粒子群算法易早熟、寻优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算法,对模糊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优化。同时,以B级模拟路面为输入,采用AMESim和Matlab软件对车辆行驶平顺性进行了联合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能真实体现悬架系统的运动过程,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有效降低路面对车身垂向振动、俯仰、侧倾等性能指标的影响,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12期)

习慈羊,黄文韬,吴浩苗,廖国美[8](2019)在《基于人车路模式的汽车主动悬架LQR控制及MATLAB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身与座椅间的非刚性连接及轮胎阻尼因素对汽车主动悬架的振动有一定影响,但该影响往往在悬架研究中被忽略,为此,建立1/4汽车叁自由度模型,利用LQR控制理论对其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与被动悬架进行对比,车身垂直加速度由-4~4m/s~2降低到-2~2m/s~2,而悬架和轮胎动位移变化很小,极大改善汽车平顺性。另外,LQR控制器受性能指标加权系数影响很大,优化其系数,可进一步提高汽车平顺性,为主动悬架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韩佐悦[9](2019)在《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设计与集成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车辆性能需求的提升及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需要,智能化、集成化的线控底盘及其集成控制技术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与线控制动系统作为控制车辆垂向动力学与纵侧向动力学的重要手段,对车辆性能有重要影响。如何针对两系统动力学耦合关系,设计集成控制系统,提升车辆行驶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对于发展线控底盘及集成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参考国内外研究现状,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与线控制动集成控制系统的设计尚需解决叁个核心问题:(1)如何建立磁流变减振器结构参数优化方法,设计出满足车辆性能需求的磁流变减振器;(2)如何针对磁流变减振器响应特性及不同工况悬架控制需求,设计出集成控制系统架构下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3)如何针对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与线控制动系统的耦合关系及执行器输出限制,设计出集成控制系统,提升紧急工况下车辆操纵稳定性与行驶平顺性。本文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1)面向整车性能的磁流变减振器结构参数优化。针对现有研究中磁流变减振器参数优化与车辆性能脱节的问题,基于对双线圈磁流变减振器构型的分析,建立了以整车性能为目标的结构参数优化问题描述,设计了结构参数优化流程,搭建了包含磁流变减振器多物理场模型的整车优化仿真平台,并对减振器结构参数采用改进遗传算法进行了优化。在优化过程中,利用BP神经网络创建的磁场有限元替代模型及参数动态边界模型显着提高了优化仿真计算效率。对优化后的减振器试制样件进行了台架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优化的减振器可以满足悬架控制需求且阻尼力输出具有良好线性度。(2)磁流变减振器双闭环驱动控制系统设计。首先,针对磁流变减振器的动态响应特性,提出了一种磁流变减振器双闭环驱动控制系统架构。然后建立了磁流变减振器非线性互感特性模型,明确了减振器驱动电路特性需求并设计了一种新型变结构电流驱动器。随后基于变结构电流驱动器控制需求设计了电流环自抗扰切换控制器,并针对系统惯性环节设计了阻尼环Dahlin补偿控制器。最后搭建了Simulink-PSpice联合仿真平台,进行了典型工况下双闭环驱动控制系统仿真分析,验证了双闭环驱动控制系统对磁流变减振器电流及阻尼力的控制效果。(3)非紧急工况半主动悬架自适应预测控制算法研究。首先针对不同工况车辆振动特性与悬架控制需求不同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路面不平度辨识并考虑纵侧向惯性力的多工况自适应预测控制算法架构,创建了整车模型预测控制器。随后提出了基于悬架输入功率估算的路面不平度分类支持向量机并设计了考虑制动转向引起纵侧向惯性力的多工况预测控制权重自适应调节器。最后搭建了半主动悬架预测控制器Matlab-Carsim联合仿真平台,仿真验证了自适应预测控制算法在多种非紧急工况下的控制效果。(4)紧急工况半主动悬架与线控制动集成控制研究。基于课题组自主研发的线控制动系统,提出了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与线控制动集成控制系统架构。针对两系统耦合关系及执行器输出限制,在执行器预测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建立了集成控制机制。而后依次设计了集成控制系统中的半主动悬架混合地棚控制器、线控制动系统车轮滑移率跟踪预测修正滑模控制器、整车稳定性模糊PID控制器以及车轮制动压力跟踪分时控制器。搭建了包含磁流变减振器与线控制动执行器模型的集成控制系统Matlab-Carsim联合仿真平台,并对线控制动系统部分参数进行了辨识。最后使用联合仿真平台在紧急工况下对集成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测试,验证了控制算法有效性及合理性。(5)半主动悬架与线控制动集成控制系统试验研究。搭建了包含半主动悬架系统试验台、线控制动系统试验台、中央计算控制平台的集成控制系统硬件在环试验平台。利用试验平台进行了非紧急工况下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测试,验证了双闭环驱动控制系统以及自适应预测控制算法控制效果。最后利用试验平台进行了紧急工况下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与线控制动集成控制系统测试,验证了集成控制算法以及执行器驱动控制算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志强[10](2019)在《离散冲击路面工况下汽车半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行驶在离散冲击路面工况下时,剧烈的冲击会给乘车人带来不适感,影响乘车舒适性。本文基于此工况出发,以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为执行器,考虑对离散冲击路面进行识别,并设计半主动悬架控制器以抑制离散冲击路面带来的垂向、俯仰和侧倾运动,此外本文还进行了半主动悬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本文首先对离散冲击路面激励信号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离散冲击路面的一般数学描述,通过在不同悬架阻尼下进行仿真,探究了悬架阻尼与响应特性的关系。建立了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动态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带有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能反映俯仰和侧倾特性的七自由度整车模型。进一步与车辆动力学仿真软件进行对比,验证了建立的模型能正确反映离散冲击路面工况下的响应特征。针对离散冲击路面具有作用时间短,激励频率高的特点,而现有半主动悬架控制多采用单一控制参数,在该工况下控制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考虑对离散冲击路面进行识别及控制。对于有激光雷达等环境传感器的车辆一般假设路面可直接识别,本文针对未装备用于路面识别的环境传感器的一般车辆,考虑基于前轮悬架获取的动态信息进行路面识别,并设计了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路面信息估计器。前轮获取的离散冲击路面信息可基于轴距预测的概念提供给悬架控制系统。在前轮可获取离散冲击路面信息的前提下,本文设计了最优预瞄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可以有效抑制由离散冲击路面带来垂向,俯仰和侧倾运动,改善乘车舒适性。最后本文对面向半主动悬架整车测试的软硬件系统进行了设计。设计包括软硬件的顶层框架及控制器的软硬件设计,并通过模块测试验证了控制器硬件的可用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汽车主动悬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运动姿态,建立了7自由度整车主动悬架模型,并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针对悬架系统非线性、强耦合性的问题,利用小脑模型神经网络(CMAC)学习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提出一种基于CMAC-PID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从而实现系统参数的实时在线调整。同时,以车身垂向、俯仰、侧倾等相关参数为性能指标进行仿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真实体现悬架系统的全面运动过程,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有效减弱车身因路面激励而产生的振动;车身垂直方向位移、车身垂向加速度、悬架平均动行程和车轮平均动位移分别减少了33. 78%、22. 58%、16. 83%、25. 71%,车身平均俯仰角位移和车身平均侧倾角位移分别减小了29. 77%、26. 67%,大幅改善了汽车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及乘坐舒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车主动悬架论文参考文献

[1].周亚倬.汽车电控液压式主动悬架系统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9

[2].徐广琳,刘雅荣.基于CMAC-PID的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3].许伟,高远.基于遗传算法的汽车主动悬架LQR控制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9

[4].段建民,黄小龙.汽车主动悬架H_2/H_∞多目标优化控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来飞,胡博.汽车主动悬架技术的研究现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6].段建民,黄小龙.汽车主动悬架多目标最优鲁棒控制LMI方法研究[J].自动化仪表.2019

[7].王英舜.基于IPSO模糊PID的汽车主动悬架电液伺服控制(英文)[J].机床与液压.2019

[8].习慈羊,黄文韬,吴浩苗,廖国美.基于人车路模式的汽车主动悬架LQR控制及MATLAB仿真[J].汽车实用技术.2019

[9].韩佐悦.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设计与集成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0].李志强.离散冲击路面工况下汽车半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标签:;  ;  ;  ;  

汽车主动悬架论文-周亚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