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情绪适应关系的追踪研究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情绪适应关系的追踪研究

论文摘要

未来取向(future orientation)是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心理结构,对个体当前的认知活动具有重要的动力引导作用,并且促使个体当前的行为指向和服务于未来的目标(Nurmi, 1991)。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不仅有利于其当前的心理社会适应,对其以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McCabe & Barnett, 2000; Schoon & Parsons, 2002; Vansteenkiste, Simons, Lens, Soenens, & Matos, 2005)。未来取向是一个多阶段、多维度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动机、规划和评价三个过程,其中动机过程是指个体对未来建构的目标和产生的担忧,规划过程是指个体计划怎样去实现未来目标,评价过程是指个体对实现未来目标的预期、重要性和影响因素的评估及其产生的情绪体验(Nurmi, 1991)。近年来受到发展情境论思想的影响,研究者对多个变量之间具有的动态交互作用以及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变化性、多样性特点的关注日益增加。以往对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特点的研究主要考察的是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很少有研究系统地考察未来取向三个过程的发展特点。同时,已有对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其学业适应、情绪适应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基于横断数据,且很少有研究考察未来取向与学业适应和情绪适应之间具有的整合性、多向性交互作用。本论文在梳理未来取向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追踪设计,结合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分析方法,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适应、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模式进行了考察,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建构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适应和情绪适应的关系模型。本论文以我国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为被试,采用追踪设计进行了三项研究、六项子研究。研究1考察了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特点。其中研究1-a以变量为中心的分析方法考察了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特点;研究1-b以个体为中心的分析方法考察了青少年未来取向具有的不同亚类别。两个子研究均以来自山东省5所初中和4所普通高中的1103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对这些青少年进行了调查。未来取向问卷的测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青少年提及的对未来的希望和担忧,二是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家庭领域发展的探索、投入以及对实现相应领域目标的内归因、外归因、情感体验、积极预期和个人价值。研究发现:(1)随年龄增长,男生对未来的受教育、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希望减少,女生对未来的受教育和个人婚姻家庭的担忧增多;初中生对近期学业适应、工作和父母家人安康的希望和担忧减少,高中生的休闲希望和对个人婚姻家庭的担忧增多;城市青少年对近期学业适应和父母家人安康的希望与担忧以及对未来的受教育希望减少。(2)随年龄增长,总体上青少年报告的未来受教育、工作和个人婚姻家庭希望和担忧实现的时间跨度缩短,但休闲希望实现的时间跨度延长。(3)随年龄增长,城市女生对未来教育领域的积极情感和农村女生对未来职业领域的个人价值感下降,男生对未来家庭领域目标实现的内归因倾向增加;高中生对未来教育领域的探索水平提高,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家庭领域目标实现的外归因倾向增加;农村青少年对未来教育领域的投入和内归因倾向增加,城市青少年对未来职业和家庭领域目标实现的外归因倾向增加。(4)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家庭领域的规划和评价具有不同亚类别;青少年归属于不同的未来教育、职业和家庭规划-评价亚类别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青少年归属于未来规划和评价的不同类别以及在类别之间的稳定性和变化性由于性别、城乡和年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研究2与研究1的被试相同,考察了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学业适应、情绪适应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采用青少年自我报告问卷,包括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学业价值感、自感学业成绩、学校考试成绩、教育效用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这些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其中未来取向问卷测查的内容同研究1;学业适应的测查内容包括:学业价值感、自感学业成绩、学校考试成绩和教育效用;情绪适应的测查内容包括:抑郁和状态-特质焦虑卷。研究2共包括三个子研究:研究2-a以交叉滞后分析方法考察了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适应之间的纵向关系;研究2-b以交叉滞后分析方法考察了青少年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之间的纵向关系;研究2-c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适应和情绪适应的整合性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提及的未来受教育希望和担忧数量与其学业价值感、自感学业成绩和客观学业成绩之间可以相互促进;提及了工作希望和担忧的青少年的自感学业成绩高于没有提及工作希望和担忧的青少年,但提及较多工作担忧的青少年的客观学业成绩低于提及较少工作担忧的青少年;青少年提及个人婚姻/家庭希望会降低他们的学业价值感,但有助于提高客观学业成绩;青少年有较高的学业价值感、自感学业成绩和客观学业成绩,他们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家庭领域提及的希望和担忧实现的时间跨度也较长。(2)青少年报告较多的未来受教育希望负向预测他们的抑郁、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水平;青少年未来受教育和工作担忧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可以相互正向预测;青少年报告的未来受教育希望实现的时间跨度与抑郁和焦虑可以相互负向预测。(3)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和学业价值感、对教育领域的积极预期和自感学业成绩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可以提高自感学业成绩;自感学业成绩和学业价值感可以增强对教育领域的个人价值感和积极情感体验;客观学业成绩的提高对学业价值感和对教育领域的投入、个人价值、积极预期和情感体验具有促进作用;对实现教育目标进行内归因的趋势越明显,越有助于提高学业价值感、自感学业成绩和客观学业成绩。(4)对职业领域的投入、内归因和积极预期间接通过教育效用提高自感学业成绩和客观学业成绩;自感学业成绩间接通过教育效用增强对职业领域的内归因和个人价值感,并直接增强对职业领域的积极预期和情感体验。(5)在短时间内,抑郁和状态焦虑对学业价值感和自感学业成绩有消极影响作用,但状态焦虑可以提高客观学业成绩;对教育和职业领域的投入与抑郁有相互消极影响作用;对教育和职业领域的积极情感体验与抑郁和特质焦虑具有相互负向预测作用;对教育和职业目标的内归因可以降低抑郁水平,对教育和职业目标的外归因与抑郁和焦虑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研究3与研究1的被试相同,在研究1-b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青少年归属于不同未来取向亚类别与其学业适应、情绪适应的关系,使用的问卷包括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自感学业成绩、学校考试成绩、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结果表明:(1)青少年归属于未来教育和职业领域的规划和评价亚类别以及亚类别的变化类型从规划和评价水平上分析,与其自感学业成绩和客观学业成绩之间具有相互正向预测作用;(2)青少年归属于未来教育和职业领域的规划和评价亚类别以及亚类别的变化类型从规划和评价水平上分析,与其抑郁、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之间具有相互负向预测作用;(3)归属于从家庭领域的较高规划-评价组过渡到中等偏高规划-评价组的过渡类别中的青少年,他们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归属于从较高规划-评价组过渡到高规划-评价组和从较低规划-评价组过渡到高规划-评价组的过渡类别中的青少年。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青少年未来取向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2.青少年的未来规划和评价表现为不同的亚类别,且既有稳定性也有变化性;3.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学业适应、情绪适应存在动态的多元交互影响;4.青少年归属于不同的未来规划-评价亚类别从规划-评价水平上分析,与其学业适应可以相互正向预测,与其抑郁和焦虑可以相互负向预测。本论文采用追踪设计,将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分析方法相结合,考察了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适应、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论文获得的重要结果和新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推进了中国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研究,对指导青少年的人生规划和积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1 青少年未来取向研究的意义
  • 1.1 未来取向在青少年期的发展
  • 1.2 未来取向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 1.3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基本特点
  • 2 未来取向与学业适应、情绪适应的关系
  • 2.1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适应的关系
  • 2.2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 3 青少年未来取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 3.1 发展情境论
  • 3.2 以变量为中心与以个体为中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 4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4.1 对已有研究的突破
  • 4.2 本论文的研究问题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研究1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
  • 研究1-A 以变量为中心的方法考察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
  •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研究工具
  • 2.3 施测程序
  •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青少年的未来希望和担忧的发展特点
  • 3.2 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家庭领域的规划和评价的发展特点
  • 4 讨论
  • 4.1 青少年的未来希望和担忧的发展特点
  • 4.2 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家庭领域的规划和评价的发展特点
  • 5 结论
  • 研究1-B 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考察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
  •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研究工具
  • 2.3 施测程序
  •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青少年对未来教育领域的规划和评价的潜转移分析
  • 3.2 青少年对未来职业领域的规划和评价的潜转移分析
  • 3.3 青少年对未来家庭领域的规划和评价的潜转移分析
  • 4 讨论
  • 4.1 青少年对未来教育领域的规划和评价的潜转移分析
  • 4.2 青少年对未来职业领域的规划和评价的潜转移分析
  • 4.3 青少年对未来家庭领域的规划和评价的潜转移分析
  • 5 结论
  • 研究2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适应、情绪适应的关系——以变量为中心的分析
  • 研究2-A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适应的关系
  •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研究工具
  • 2.3 施测程序
  •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价值感和自感学业成绩的关系
  • 3.2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客观学业成绩的关系
  • 4 讨论
  • 4.1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价值感、自感学业成绩的关系
  • 4.2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客观学业成绩的关系
  • 5 结论
  • 研究2-B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研究工具
  • 2.3 施测程序
  •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抑郁的关系
  • 3.2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关系
  • 4 讨论
  • 4.1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抑郁的关系
  • 4.2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关系
  • 5 结论
  • 研究2-C 青少年的未来规划和评价与学业适应、情绪适应的关系
  •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研究工具
  • 2.3 施测程序
  •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青少年的未来规划和评价与自我感知的学业适应、情绪适应的关系模型
  • 3.2 青少年的未来规划和评价与客观学业成绩、情绪适应的关系模型
  • 4 讨论
  • 4.1 青少年的未来规划和评价与自我感知的学业适应、情绪适应的关系模型
  • 4.2 青少年的未来规划和评价与客观学业成绩、情绪适应的关系模型
  • 5 结论
  • 研究3 不同未来取向类别的青少年的学业适应和情绪适应特点——以个体为中心的分析
  •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
  • 2.2 研究工具
  • 2.3 施测程序
  •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未来教育取向青少年的学业适应和情绪适应特点
  • 3.2 不同未来职业取向青少年的学业适应和情绪适应特点
  • 3.3 不同未来家庭取向青少年的学业适应和情绪适应特点
  • 4 讨论
  • 4.1 不同未来取向类型青少年的学业适应特点
  • 4.2 不同未来取向类型青少年的情绪适应特点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 1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特点
  • 2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适应关系的文化特异性
  • 3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适应、情绪适应的关系
  • 4 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分析方法在未来取向研究中的运用
  • 5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四部分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
  • 附录2:学业价值感
  • 附录3:自感学业成绩
  • 附录4:教育效用
  • 附录5: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 附录6: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职学生未来取向的现状研究[J]. 商业故事 2018(23)
    • [2].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研究述评[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8)
    • [3].高中生未来取向、学业倦怠与幸福感的关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34)
    • [4].在准新婚个体中验证未来取向应对的序列模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4)
    • [5].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述评[J]. 上海教育科研 2012(04)
    • [6].试论大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相互关系[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07)
    • [7].未来取向应对的双阶段序列模型及其时间透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1)
    • [8].大学生未来取向和学习投入的关系[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4(06)
    • [9].未来取向应对、工作记忆及未来思考[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 [10].未来取向应对与产前心理痛苦的相关研究[J]. 齐鲁护理杂志 2020(18)
    • [11].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未来取向问题研究[J]. 中国商贸 2011(28)
    • [12].戒烟意愿与戒烟计划的关系:矛盾态度和未来取向的共同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2)
    • [13].未来取向的发展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J]. 教育与职业 2013(24)
    • [14].未来取向的认知——动机观在青少年生涯规划辅导中的应用[J]. 当代教育科学 2008(05)
    • [15].中学生未来取向的研究综述[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19)
    • [16].大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02)
    • [17].未来取向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自我认同与专业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研究 2019(06)
    • [18].大学生自尊与未来取向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J]. 青少年学刊 2015(05)
    • [19].青少年未来取向研究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J]. 基础教育 2012(01)
    • [20].未来取向下高职生“就业无意识”现象分析——基于Seginer的动机—认知—行为观[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2)
    • [21].高中生“未来取向”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20)
    • [22].未来取向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5(02)
    • [23].儿童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杀意念: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04)
    • [24].大学生家庭义务感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未来取向的中介作用[J]. 决策探索(下) 2019(08)
    • [25].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未来取向及其学习投入研究[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0(11)
    • [26].未来取向研究回顾与展望[J]. 社会心理科学 2011(03)
    • [27].大学生对个人未来的规划和态度及其与抑郁的关系[J]. 心理科学 2009(04)
    • [28].新高考背景下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J]. 教育现代化 2020(26)
    • [29].成就动机与学业倦怠、学业投入:未来取向应对的纵向中介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30].不确定性反应风格和未来取向应对的关系探究:预期情绪的中介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标签:;  ;  ;  ;  ;  ;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情绪适应关系的追踪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