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双关语

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双关语

一、试论《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双关语(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1](2019)在《认知入场视角下莎士比亚译本双关语翻译入场策略对比分析——以《罗密欧与朱丽叶》译本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入场理论认为一个义项或者小句可以有无数种释义,如果缺乏合适的认知加工,各种认知加工手段就是该理论中的入场元素。认知加工处理或入场元素的添加的最终目的是使语法表现形式的语义从模糊上升到具体。双关集表现形式经济性,语义模糊性与多样性于一体的本质与认知语法的入场理论不谋而合。本文结合入场理论来解释文学作品的双关翻译,从而揭示一个事实双关语的翻译是与译者的认知规则相吻合的。

曹燕[2](2016)在《柏辽兹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两种创作思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研究对象,以创作思维为切入点,探索该作品中两种创作思维——即“交响性创作思维”和“戏剧性创作思维”的体现与融合,试图在全方位解读这部作品的同时,展现出该作品在柏辽兹的交响曲创作中,乃至交响曲体裁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与意义。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概况介绍,文章从创作背景、与莎剧的不同、各乐章戏剧内容和曲式结构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常规介绍;第二章是对本论文研究切入点的理论阐述,主要论述在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语境下,普遍意义上的“交响性创作思维”和“戏剧性创作思维”,总结这两种创作思维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内容;第三章为论文的具体分析部分,主要根据第二章所阐述的理论基础来剥离、分析和论证“交响性创作思维”和“戏剧性创作思维”在该作品中的各自体现,并对这两种创作思维的融合方式和融合结果进行说明;最后第四章,分别从几个方面对这部作品特殊的创作思维进行原因探究和意义诠释。

杨佩佩[3](2016)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 ——一种基于文学翻译的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莎翁经典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自问世起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莎剧的文学翻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本论文以文学翻译为重点考察对象,关注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目的是探究外国文学在成为我国民族文学构成的重要部分和在对文化中国形象重塑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时,读者的文学接受在其中充当了一种怎样的角色和身份问题。本论文是基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文学翻译视角下的一种文学接受的考察。将以文学翻译为研究主线,考察翻译文学作品在两类读者接受过程中所折射出的语言、文学、文化的特点,立体展开研究经典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两类读者的接受情况。本论文将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描述性翻译理论为指导工具,从文学翻译角度研究文学作品在经历精英读者(一次接受)的文学翻译后哪些方面对普通读者的接受产生了影响和改变的问题。这种改变是否也同样会对原作和读者的接受带来一种反作用即二次接受的实现和完成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出发点和创新点。本论文第一章主要是在现有基础上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考察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概貌,探究文学接受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第三章从文学翻译角度展开研究,考察翻译文学对译者作为第一次接受的影响问题,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问题,翻译文学进入普通读者二次接受后又会有产生哪些改变的问题;第四章主要从读者与文本、作家与读者、译者与读者三种对话模式关系来论证一种成熟的接受方式。《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莎翁的经典之作,在文学接受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它在读者的接受视域里不断地更新迭代。时间的流逝并没有使得作品的光辉折减一毫,而是随着文学接受的不断深入,作品的魅力更加异彩纷呈。本论文也希望通过这种文学接受研究,让读者更加清楚而多元的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孙会军,郑庆珠[4](2015)在《《罗密欧与朱丽叶》汉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莎剧汉译再次引起学界关注。本文拟以Romeo and Juliet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全面梳理该剧的汉译情况,结合具体的译例考察各个译本的翻译特色;另一方面则着重探讨该剧翻译在敏感内容的传递、尾韵的再现、十四行诗的处理以及素体诗的翻译等问题上,不同译者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译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文章力求以点带面、管中窥豹,对莎剧汉译的整体情况形成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引发对一些具体的翻译原则的探讨,以及对于文学名着重译之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刘宛灵[5](2014)在《莎剧秽语双关语汉译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三个汉译本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莎士比亚是举世闻名的剧作家,其文坛巨匠的地位得益于他对英语语言的匠心独运。大量使用秽语双关语,是莎士比亚剧作的显着特征之一。在英语世界之外,莎士比亚的剧作主要是经翻译后得到阅读和观赏的。如何再现其英语写作特征是译者面临的挑战。对莎剧汉译本的研究,可以揭示莎士比亚剧作的某些特征如何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得以再现。本文以秽语双关语的翻译为切入点,基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三个汉译本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分析三个汉译者在翻译秽语双关语时采取的翻译方法,并解释影响译者决定的因素。回顾莎剧秽语研究,本文发现:西方学者对于莎剧秽语研究较多,角度多样且内容深入,而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很有限。回顾双关语英汉翻译研究,本文发现,许多文献资料对于双关语的定义和术语界定模糊,且倾向于对双关语的定义进行狭义规约,对于双关语英汉翻译的传统研究也大多为规约性研究。区别于以往对双关语翻译的规约性研究,Dirk Delabastita对双关语的研究旨在尽可能全面地描述翻译双关语可供译者使用的方法以及译者实际采取的翻译方法,并解释译者采取翻译方法的原因。因此借用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有助于填补在英汉双关语翻译领域描述性研究的空白。最后,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秽语双关语翻译的少量文献也显示这一课题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汉译本进行个案分析,本文发现:首先,在翻译秽语双关语时,有十一种方法可供译者使用,即秽语双关语译为秽语双关语、秽语双关语译为非秽语双关语、秽语双关语译为秽语类双关语、秽语双关语译为非秽语类双关语、秽语双关语译为非选择性双关语、秽语双关语译为秽语非双关语、秽语双关语译为非秽语非双关语、秽语双关语省略不译、照抄原文秽语双关语、增译秽语双关语以及编辑手法。三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最多的方法是秽语双关语译为非秽语非双关语,秽语双关语译为秽语双关语和秽语双关语省略不译次之,采用最少的方法是增译秽语双关语和照抄原文秽语双关语。总体上可以看出三位译者对秽语双关语在秽语内容和双关语结构的消极态度。其次,从三个译本比较来看,朱生豪最常使用秽语双关语省略不译的方法,最少使用秽语双关语译为秽语双关语,可以看出朱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翻译莎剧秽语及双关语结构的消极态度。梁实秋最常使用秽语双关语译为非选择性双关语的方法,可以看出梁对翻译莎剧秽语内容的相对容忍的积极态度和翻译双关语结构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态度。方平在三位译者中最常使用秽语双关语译为秽语双关语的手段,可以看出方对翻译莎剧秽语内容及双关语结构的积极态度。最后,通过分析结构性因素和能动性因素对译者做出翻译决定起到的影响,本文提出语言环境、文化和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环境和翻译规范构成了影响译者翻译决定的结构性因素,而译者的翻译动机及与翻译相关的个人背景则构成影响其翻译决定的能动性因素。其中语言环境因素对译者翻译双关语结构同时造成消极和积极影响,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环境因素则对译者翻译莎剧秽语内容造成消极影响,翻译规范对译者的影响则因译本的出版时间、功能和文本类型而异。译者翻译动机及其相关个人背景因素如年龄和经验也造成了朱对秽语双关语持消极态度及梁与方持相对积极态度的差异。本文的研究旨在揭示翻译莎剧秽语双关语的可行方法以及三位译者实际采取的方法,并对三位译者的翻译决定做出合理解释,从而阐明莎剧暗示性秽语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的翻译的可能性及其原因,对莎剧复译做出合理预测以资借鉴。

黄波,熊辉[6](2013)在《中国最早版本《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特色》文中提出曹未风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最早出版的莎翁剧作集,由于时代久远,加之后来新出了多个版本的《莎士比亚全集》,所以今天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它。曹未风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具有很多优势和亮点:首先是能再现莎剧语言的幽默诙谐;其次是能弥合莎剧中的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第三是能传达出莎剧的风格特征,这些特征也反映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由此表明,曹未风先生的译文在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历程中是不应该被忽视的译本。

宋元源[7](2011)在《双关语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修辞艺术展示和翻译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为了增强文章的诙谐趣味及表达效果,通常会使用一些双关语来增强语言氛围。本文则结合一些实例,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了双关语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修辞艺术展示以及翻译的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刘桂兰[8](2011)在《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 ——在翻译活动与价值实现的交合点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基于译学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从一元规范到二元对立向多元系统的发展态势和必然,翻译研究从学术话语的边缘逐步趋向中心、从隶属于语言学和文学的“亚学科”走向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发展,旨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本位研究的文本回归出发,以翻译研究的成品即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对反复受到译介的文学经典所构制的文本以及多个译本,进行文本形式与内容各要素的历史和现实的考察,辨别重译文本生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世俗化取向和现实意义。论文既关注传统的译本语言对比,更关注多译本之间的联系,而从译本差异中寻找一本多译间的互文互照、和融共存的世俗化轨迹。本文借用“世俗化”这一概念来说明重译事件的价值取向,指出译文生产过程中的“合时”和“入世”的特点,它是重译活动适应时世的价值取向。论文以文本理论、翻译功能目的论、“深度翻译”等理论和“陌生化”诗学追求为依据,以重译文本研究为中心,从重译文本的外延和内涵、形式与内容、译者主体和译品评判等多向度展开论述和求证重译文本的世俗化取向,即分析重译文本世俗化取向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社会效果。通过多译本、重译本的个案分析和定量例举,说明同一原文本的不同译文本分布于同一译语中不同译者的个体风格差异,以及作为重译群体的总体特征;突出前后翻译文本历经文化启蒙、发展、和复兴繁荣的不同时期,通过改写、编译、重述等方式所呈现出的译者主体性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从“改编”到“重写”、从文化实用性翻译到政治诠释性翻译到商业多元化翻译的世俗化发展历程;构织翻译个体和翻译群体合力作用下的全译本运动,从而说明翻译活动是翻译主体的趋世向俗的结果,即在翻译活动与价值实现交合点上的世俗化取向。论文一方面说明重译文本通过展示各译家技路的不同,找到各自译本存在的理由和其自身建构的理据。另一方面由此进一步说明多译本受制于功能目的论的指导。论文中所列举的译例都旨在说明译本自变与他变的延移过程。译本语言、译本外形、译者手法、译本服务对象等的世俗化变异反映出合力作用下翻译活动的价值取向。在中英互译领域,翻译语言是越来越自白通晓,阐释是越来越全面深刻,译本的容量是越来越宽阔,翻译技法是越来越需要奇巧新颖。重译的世俗化取向是文学翻译现代性的属性和要求。一方面,译本的可读性要求和翻译行为对文本制造的“明晰化”效果,使得翻译文本逐渐走向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文学的艺术性本质要求文学翻译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审美性,促使翻译文本也有走向陌生化的艺术追求。读者群中的高端阅读强调文学作品的“功用性”,而普通读者群则要求文学作品的“趣味性”或“娱乐性”,这种两极走向使得译者不得不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寻找出路、在异化与归化中寻求发展、在直译与意译中寻取平衡、在主体个性张扬和适应读者及接受环境中求得和谐。最后论文归结“重译在语言文化双道上的世俗化取向——文以载道、译有所为”的主题。论文第一章为引论;第三至第六章为本论;第七章为结论。第一章论文要素简述。首先界定论题及其关键词,介绍整个研究的源起,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选题原因、定向,简要概括论文的内容和主要观点,以及论证方法、工具等。其后是翻译研究鸟瞰。对已有的国内外的研究动向作了一个整体性回顾,对本论题涉及的国内外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作了基本归纳,本章还特别把本论文的理论支持抽取出来作为论文展开论述的重要依托。第二章讨论重译内容的世俗化取向。在重译文本的内部研究中,也就是针对多译本的内容的实证研究,论文以二十世纪前期、中期、后期的三个时段划分,分别论述文学意识形态和翻译题材选择上的世俗化取向。实际上,不同时期译本的译者主体一直都“在场”,而且不同时代译者显形显能的方式不同,因此,文化启蒙、发展和复兴以及繁荣时期通过改写、编译、重述等方式所显现出来的译本内容会有重点的偏移。第三章阐释重译规范的世俗化取向,即在翻译规范指导下的重译策略和重译方法研究。讨论重译文本在语言与文化策略选择上的双向世俗化,也就是说明重译文本世俗化取向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文本内外两方面探寻译本世俗化的规约:翻译中文内语言策略的世俗化和翻译中文外文化策略的世俗化。不同译本的不同翻译规范制约和不同的策略选择,共同构成原文本到译文本的重译环节,不同译本的规范机制相互之间既有相同的规律性存在,也有相异的合理性分布。第四章论述重译形态的世俗化取向,针对文本范畴的扩大,拟对重译文本从其外部结构上进行研究。论述多译文本客观存在构成上的世俗化取向,首先引入多译本、全译本、主文本、副文本等概念,然后从多译本的历时性演生、多译本的共时性衍生互存、多译本演生的后效三方面阐发求证。不同时期的译文本在形式结构上是有变化的,由此引出本文论述的包括主文本和副文本在内的全译本的说法,并阐发多重译本的生产过程:初译的文本改写、再译的文本还原、重译的文本衍生,这样的历史生成创造了重译本的后起生命,构筑了多译本的互补存在,译本的不同生产都有其世俗化的取向。对于重译文本的形成机制研究寓于重译形态的历时性演生和共时性衍生的研究中,也就是从译者主体性、文化诗学、意识形态和历史时代多个视角探寻重译的成因和必要与必然。由此得出结论:翻译中的重译文本是对不同层面的个体经验、历史变迁、现实多元的重写的载体,是世俗化的结果。第五章阐述重译主体的世俗化取向。本章主题为多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操作,其目的在于探讨重译文本世俗化取向产生的原因。首先对多译本译者主体进行了群体与个体的划分,追溯重译文本中不同语义内涵的异变趋向,并把重译另类主体纳入本研究之中。多译本创作主体群分三类:本土译家与外域汉学译家、作家型翻译与学者型翻译、女性译者与男性译者。通过描述不同类别译家的同译作品现象,以及对译家异译策略和风格的比较分析,说明不同译家对同一原文本的不同理解和翻译。多译本创作主体的另类包括作者自译、同一译家对同一作品的前后完善。可以说,世俗化取向对译者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译者既要有学者型研究型的严谨的治学风范,又需具备灵性的有创作能力的和感知能力的作家素养。第六章论述重译评判的世俗化取向。展开对多译结果的阐述——译品社会评判的世俗化取向,或者说是重译文本世俗化取向的社会效果。通过不同译家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变异、同一译家对同一作品的前后完善,从文学作品多译的语料以及个案分析中探讨重译文本中的不同语言转换机制和语言风格;从散文重译突出闲散性、戏剧重译突出娱乐性、小说重译突出实验性、诗歌重译突出像似性四个方面,进行基于一定语料的分析和佐证;通过重译文本中意象再现之返真、形象塑造之落实、意趣表达之取巧,重构并呈现重译文本的审美效应的世俗化。第七章既对重译文本的合时入世作了归结,又对重译文本研究的延伸、多译文本的文本价值和重译功用进行进一层的演绎,全文题旨最终归结为“语言策略的世俗化取向——文以载道;文化策略的世俗化取向——译有所为”。无论是译本的共时比较还是历时变迁,译本本身都负载着原文的信息码,承受着来自现存先有文本的制约,涂抹上了现代社会的色彩,也试图在找寻它的现代发展形式和社会走向。译本以及译本的创造者对应着社会进步所急需的角色和使命,一方面呈现着现代社会必备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由此而产生的世俗化特征。无论是译本的呈现形式,还是译者主体的策略选择,还是译品的最终存在和后起生命,都仰仗于而且旨归于各自的世俗化取向。最后通过探索性的建模研究,尝试通过多译本的发生发展和共生机制模拟出译本的共通结构和文本形式,以及反映重译文本在内容上对前译本的规避策略和创新途径。本论文创新之处在于从译本的不同之处寻找规律、归纳分析群体共性和主体个性。超越译文的优劣评价,客观地看待不同译本背后的潜存规律,充分肯定各自的取道及其世俗化倾向。具体而言,本研究在观点上提出了重译世俗化取向的说法,为“明晰化”假说即“显化、简化、范化”之说补充了“世俗化”这一具体呈现方式,对重译活动的价值取向做了总体性的整合出新;在论据上,本论文对从事一本多译的不同译家作了群类划分,突出了作家型翻译和学者型翻译的差别,提出两者融合的可能性;在论证方法上,本论文结合翻译学理论、文化学理论和文学诗学理论阐述论证,尝试在较为广阔的视野上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考察。

边立红,王超[9](2010)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研究——《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文中指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活动发挥积极作用的主体因素。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斯坦纳阐释翻译观所描述的四步翻译过程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译者主体性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孙雪娥,何树勋,廉洁[10](2009)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关语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语言精炼、生动、形象、含蓄,产生幽默、讽刺的效果,还能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读者产生联想。英语双关语的翻译主要有对等直译法、意译法翻译、注释法以及代换法。

二、试论《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双关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双关语(论文提纲范文)

(1)认知入场视角下莎士比亚译本双关语翻译入场策略对比分析——以《罗密欧与朱丽叶》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罗密欧与朱丽叶》译作简介
三、 双关语翻译的不同入场策略在译本中的体现
    (一) 语音双关翻译的入场策略对比分析
    (二) 语义双关翻译的入场策略对比分析
四、 总结

(2)柏辽兹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两种创作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概况
    第一节 创作背景
    第二节 与莎剧的不同
    第三节 各乐章戏剧内容与曲式结构
第二章 对交响性与戏剧性两种创作思维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两种创作思维”研究角度的来源
    第二节 交响性创作思维
    第三节 戏剧性创作思维
第三章 两种创作思维在作品中的体现与融合
    第一节 交响性创作思维的体现
        一、交响乐队的主导作用
        二、隐藏的交响套曲布局
        三、乐队写法的交响化处理
    第二节 戏剧性创作思维的体现
        一、声乐的运用及其作用
        二、序曲(或开场白)
        三、墓地场景
        四、终曲
    第三节 两种创作思维的融合
        一、融合的方式
        二、融合的结果
第四章 原因和意义探究
    第一节 原因
        一、个人喜好与艺术追求
        二、19世纪初期交响曲体裁的“创新”需求
        三、来自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启示
        四、歌剧创作的经验
    第二节 意义
        一、对于标题音乐
        二、对柏辽兹交响曲创作的意义
        三、对交响曲体裁发展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各乐章歌词
    附录二、各乐章曲式结构及部分音乐材料谱例
    附录三、序言
后记

(3)《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 ——一种基于文学翻译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综述
        1.1.1 研究历史
        1.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
        1.1.3 存在问题
    1.2 本文的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2 文学接受与意识形态
    2.1 启蒙运动时期:个性解放的典范
    2.2 延安时期:人民群众的大众文艺
    2.3 文化大革命时期:接受的荒凉
    2.4 新时期及当下:告别政治意识形态
    2.5 文学接受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3 文学接受与文学翻译
    3.1 关于文学翻译
    3.2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多个译本
    3.3 作为翻译家的一次接受
        3.3.1 朱生豪译本与梁实秋译本比较
        3.3.2 朱生豪译本作为翻译经典
    3.4 作为普通读者的二次接受
    3.5 一次接受与二次接受的关系
4 成熟的接受是一种对话
    4.1 文本与读者的对话
    4.2 作者与读者的对话
    4.3 译者与普通读者的对话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罗密欧与朱丽叶》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5)莎剧秽语双关语汉译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三个汉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l 2 Thesis Statement and Research Questions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Shakespeare's Bawdy Language
        2.1.1 Studies on Shakespeare's Bawdy Language in the Source Cultural Context
        2.1.2 Studies on Shakespeare's Bawdy Language in the Target Cultural Context
    2.2 Previous Studies on Wordplay Translation
        2.2.1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Definitions of Wordplay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Wordplay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2.3 Literature on Bawdy Wordplay Translation in Romeo and Juliet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Introduction to Romeo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s
        3.1.1 Theme of the Play
        3.1.2 Linguistic Feature of the Play
        3.1.3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Play
    3.2 Working Framework of Bawdy Wordplays s for the Case Study
        3.2.1 Working Definition of Bawdy Wordplay
        3.2.2 Translation Modes of Bawdy Wordplay
    3.3 Summary of Findings
Chapter Four Exploring Influencing Factors at Work
    4.1 Structure vs.Agency
    4.2 Structural Factors
        4.2.1 Linguistic Context
        4.2.2 Cultural and Social Contexts
        4.2.3 Ideological Context
        4.2.4 Translational Norms
    4.3 Translators' Agency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6)中国最早版本《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2 再现莎剧语言的幽默诙谐
3 融合莎剧文化与译语文化的鸿沟
4 传达莎剧的整体风格

(7)双关语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修辞艺术展示和翻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
二、词义双关 (homographic puns) 的修辞效果
三、双关语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翻译方法研究
四、意义对等法双关语
五、代换法英汉语言

(8)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 ——在翻译活动与价值实现的交合点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重译世俗化取向”题义
    1.2 本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本文选题缘由和研究目的
        1.2.2 研究对象的定位
        1.2.3 研究内容、研究范围
        1.2.4 研究方法和论证过程、分析工具
    1.3 本题研究文献回顾
        1.3.1 重译描述的前研究
        1.3.2 重译理论的前研究
        1.3.3 重译应用的前研究
    1.4 本研究的理论支持
        1.4.1 互文性理论与重译文本研究
        1.4.2 译文“明晰化假说”与译文形式世俗化
        1.4.3 文本“改写”与重译世俗取值
    1.5 “重译世俗化取向”论题框架
第二章 重译内容的世俗化取向
    2.1 重译内容的世俗化进程
        2.1.1 翻译意识形态的世俗化指向
        2.1.2 翻译题材的世俗化为用
    2.2 重译内容的世俗主张——厚译
        2.2.1 原文本内容理解层面的“深度”阐释
        2.2.2 重写中表达层面的深度翻译
第三章 重译规范的世俗化取向
    3.1 “翻译规范”与重译规范本质
        3.1.1 翻译规范的概念内涵
        3.1.2 翻译规范的动变
    3.2 重译规范的世俗演变
        3.2.1 翻译原则的世俗化流变
        3.2.2 翻译研究的普遍性探讨
    3.3 重译规范在语言文化上的世俗化
        3.3.1 语言结构表层的呈现
        3.3.2 文化层面的呈现
        3.3.3 “陌生化”追求和“入世”向度
第四章 重译形态的世俗化取向
    4.1 重译形态的客观存在
        4.1.1 深度翻译理论在重译形态取向上的应用
        4.1.2 多译本、全译本、主文本、副文本的概念介入
    4.2 重译的历时演生
        4.2.1 译文本构成的演变历史
        4.2.2 译文本时域的结构方式
    4.3 重译的共时衍生
        4.3.1 重译共生中的语境景观
        4.3.2 重译演生后的效果差异
第五章 重译主体的世俗化取向
    5.1 重译主体世俗之旅
    5.2 重译主体群一:本土译家与外域汉学译家
        5.2.1 两译名着之改写
        5.2.2 《红楼梦》小说两译比对
        5.2.3 《茶馆》话剧两译比对
    5.3 重译主体群二:文学家翻译与学者型翻译
        5.3.1 《快乐王子集》童话两译比对
        5.3.2 《尤利西斯》现代小说两译比对
        5.3.3 剧作家实践戏剧翻译
    5.4 重译主体群三:女性翻译与男性翻译
        5.4.1 两译作品文风笔法的摹拟传达
        5.4.2 两译作品人物形象的重塑再现
    5.5 重译主体另类
        5.5.1 重译另类一:作者自行翻译
        5.5.2 重译另类二:译者自我修订
第六章 重译评判的世俗化取向
    6.1 多译文本语体风格评判
        6.1.1 重译散文突出闲适性
        6.1.2 重译戏剧突出娱乐性
        6.1.3 重译小说突出实验性
        6.1.4 重译诗歌突出象似性
    6.2 重译文本审美世俗取向
        6.2.1 意象和形象的真切再现
        6.2.2 意义与情趣的巧妙取舍
第七章 结语
    7.1 重译本体的合时入世动机
        7.1.1 译本是个体经验的应世重写
        7.1.2 重译是主体意向的世俗选择
    7.2 “重译世俗化取向”论题研究延伸
        7.2.1 文学重译模式探讨
        7.2.2 “重译世俗化取向”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兰亭集序》一文多译
    附录2 《丑奴儿》多种译文
    附录3 论文中涉及的多译文本列举
Summary

(9)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研究——《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与译者主体性
二、基于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的译者主体性探索

(10)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
    1、谐音双关 (homophonic puns) 产生的修辞效果。例如:
    2、词义双关 (homographic puns) 产生的修辞效果。例如:
二、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1、对等直译法 (即双关译法)
    2、意译法
        (1) 完全意译
        (2) 意译为主
        (3) 本义寓意分译
    3、翻译加注释法
    4、代换法
三、英美文学中的双关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试论《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双关语(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入场视角下莎士比亚译本双关语翻译入场策略对比分析——以《罗密欧与朱丽叶》译本为例[J]. 王超. 考试周刊, 2019(39)
  • [2]柏辽兹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两种创作思维研究[D]. 曹燕. 上海音乐学院, 2016(02)
  • [3]《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 ——一种基于文学翻译的接受研究[D]. 杨佩佩. 海南大学, 2016(07)
  • [4]《罗密欧与朱丽叶》汉译研究[J]. 孙会军,郑庆珠. 外语研究, 2015(02)
  • [5]莎剧秽语双关语汉译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三个汉译本为例[D]. 刘宛灵.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09)
  • [6]中国最早版本《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特色[J]. 黄波,熊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7]双关语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修辞艺术展示和翻译方法研究[J]. 宋元源.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09)
  • [8]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 ——在翻译活动与价值实现的交合点上[D]. 刘桂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04)
  • [9]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研究——《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J]. 边立红,王超. 绥化学院学报, 2010(03)
  • [10]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J]. 孙雪娥,何树勋,廉洁. 商洛学院学报, 2009(05)

标签:;  ;  ;  ;  ;  

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双关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