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诱导信息的交通流动力学特性与非线性密度波研究

基于诱导信息的交通流动力学特性与非线性密度波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的工作旨在研究路段交通流理论中的若干前沿性问题:在现有交通流宏微观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效能和模型的实际可用性,提出改进的模型,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进而探讨宏微观模型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侧重于考察交通流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非线性密度波。全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在NaSch元胞自动机模型中考虑可变安全间距和期望效应对交通流演化的影响。 在NaSch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最近邻车辆对当前车辆运动状态的影响时,引入有效间距,并提出可变安全间距的新概念。传统的安全间距通常设置一个最小值,并且取为常数,而可变安全间距则与当前车速度成正比,亦即,当前车的车速越大,所需的安全间距也就越大。根据数值试验的结果,确定了可变安全间距与当前车速度的一个比例因子,称之为速度调节因子τ=0.5,从而建立一种新模型——计及可变安全间距的NaSch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改变慢化概率步骤在演化规则中的顺序对模型产生的影响,提出另一种新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可变安全间距敏感驾驶模型。模拟结果显示,两种改进的模型所得到的最大流量均大于NaSch模型得到的结果,更符合交通实测数据,而用敏感驾驶可变安全间距模型模拟得到的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我们还给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交通系统(ITS)考虑的元胞自动机新模型,即 合作驾驶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型中包括了刹车灯、可变安全间距以及慢启动等现实交通因素。文中还分析快车和慢车并存的混合交通流,数值模拟表明:车流中只要有慢车加入,不论比例大小,都会极大程度地影响整个交通流量,因此有必要严格执行快慢车分道行驶的规则,这应该成为解决我国当前交通难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还探讨该模型中提供诱导信息的最佳前方车辆数目,提出选取方案,并通过随后的跟驰模型和格子流体力学模型分析给出了理论说明。合作驾驶能够大幅度提高道路实际通行能力,从而进一步证实ITS是发展现代化交通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将车辆跟驰模型中方程的三种类型进行比较和归纳,导出KdV和mKdV方程的解的统一形式。 归纳了车辆跟驰模型中方程的三类表现形式:一阶常微分方程、二阶常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研究在不同交通流区域中密度波所呈现的形式,大致分为:稳定性区域,亚稳态区域和不稳定区域。对不同的区域可以导出各自的非线性发展方程:Burgers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交通流模型分类
  • 1.2.1 交通流宏观模型
  • 1.2.2 交通流微观模型
  • 1.2.3 交通流介观模型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的研究
  • 2.1 改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简介
  • 2.1.1 HS模型
  • 2.1.2 BL模型
  • 2.1.3 敏感驾驶模型
  • 2.2 可变安全间距模型
  • 2.3 可变安全间距敏感驾驶模型
  • 2.4 合作驾驶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三章 三类跟驰模型密度波的统一解
  • 3.1 三类跟驰模型的简介
  • 3.2 线性稳定性分析
  • 3.3 Burgers方程
  • 3.4 KdV方程
  • 3.5 mKdV方程
  • 3.6 实例分析
  • 第四章 基于ITS的车辆跟驰模型的研究
  • 4.1 基于ITS的次近邻跟驰模型
  • 4.2 多车辆作用模型简介
  • 4.3 合作驾驶车辆跟驰模型
  • 4.3.1 模型的提出
  • 4.3.2 线性稳定性分析
  • 4.3.3 mKdV方程
  • 4.3.4 数值模拟
  • 4.3.5 KdV方程
  • 4.3.6 数值模拟
  • 第五章 合作驾驶格子流体力学模型
  • 5.1 模型的提出
  • 5.2 线性稳定性分析
  • 5.2 非线性分析
  •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流体力学模型和非线性密度波
  • 6.1 速度梯度模型
  • 6.1.1 模型简介
  • 6.1.2 模型修正及线性分析
  • 6.1.3 非线性分析
  • 6.2 密度粘性流体力学模型
  • 6.2.1 模型的提出
  • 6.2.2 模型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7.2 交通流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发裹意见书
  •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探讨在体检中无创血流动力学及肢体动脉硬化度异常者血栓弹力图的表现与糖尿病的关系[J]. 名医 2020(06)
    • [2].辐照对水流动力学注射介导的小鼠体内基因表达的影响[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1)
    • [3].交通流动力学理论双分量模型参数与交通特性的相关性研究[J]. 科技风 2019(22)
    • [4].基于信息流动力学的通信网络性能可靠性建模与分析[J]. 通信学报 2011(08)
    • [5].水流动力学注射介导的IL-12基因对小鼠恶性腹水的治疗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2)
    • [6].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创转无创时机对无创血流动力学及疗效的影响[J]. 医疗装备 2018(02)
    • [7].水流动力学注射对小鼠肝损伤及肝脏的自然修复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2)
    • [8].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血液流动力学监测联合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05)
    • [9].无创血流动力学和血脑钠肽检测在老年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05)
    • [10].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超重及肥胖者早期左心功能的评估作用[J]. 河北医学 2016(08)
    • [11].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在冠心病及其合并症患者中的应用[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0(06)
    • [12].心功能不同时期患者的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分析[J]. 军事医学 2017(08)
    • [13].低剂量不同浓度盐水对于失血性休克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4(10)
    • [14].体检人群中无创血流动力学、肢体动脉硬化度异常者血栓弹力图的变化[J]. 血栓与止血学 2018(05)
    • [15].基于聚类分析的原发性高血压无创血流动力学特征的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5)
    • [16].老年患者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硬膜外阻滞研究[J]. 当代医学 2017(03)
    • [17].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有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及护理[J].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6(04)
    • [18].无创血流动力学评价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9(06)
    • [19].耦合内流动力学的海洋柔性立管振动控制[J]. 振动与冲击 2017(21)
    • [20].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2例危重病人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医学工程 2011(07)
    • [21].水流动力学注射PD-L1质粒在清髓预处理小鼠移植模型中的表达[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5(05)
    • [2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血流动力学检测方法的比较[J]. 海南医学 2011(22)
    • [23].3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脑利钠肽水平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09(02)
    • [24].被动抬腿试验在休克患者液体护理管理的应用[J]. 临床医学工程 2018(05)
    • [25].原发性肝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血液流动力学表现观察[J]. 吉林医学 2013(19)
    • [26].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连续性血液净化中的作用[J]. 广东医学 2015(08)
    • [27].中西医结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无创血流动力学的疗效评价与Meta分析[J]. 湖南中医杂志 2019(04)
    • [28].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评价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后心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J]. 军事医学 2017(05)
    • [29].含水率对水稻秸秆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11)
    • [30].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在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J]. 江苏医药 2019(02)

    标签:;  ;  ;  ;  ;  ;  ;  

    基于诱导信息的交通流动力学特性与非线性密度波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