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扩大离心式水泵使用范围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蓄[1](2021)在《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设计及流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是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关键性部件,冷却水泵的性能直接决定发动机能否长时间高效运转,但目前发动机冷却水泵仍存在效率低下、耗能较高等问题。为此本文以465Q发动机冷却水泵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泵结构设计、CFD数值模拟、试验台试验对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制出一款具有新型水力特性的冷却水泵。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冷却水泵的结构形式、工作原理进行简要介绍;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国内外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进行概括总结。2.在不改变水泵安装尺寸的前提下,通过采用非等变角螺旋线叶型、半开式叶轮、后弯式叶片及110°包角等完成新型叶轮及水泵蜗壳的参数设计。3.对原型水泵及新型水泵进行三维建模,利用ICEM软件获得流体域网格模型;运用Fluent仿真软件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SIMPLEC算法对新旧水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新旧水泵内部压力分布云图、速度分布云图、叶轮速度矢量图及汽蚀分布云图,结果表明:1)额定转速下随流量增加水泵内部压力升高,叶轮进出口速度增大,原型水泵出现较为明显的旋涡现象;2)额定流量下随转速升高水泵进口压力降低,出口压力增大,叶轮进出口速度增大,高转速下原型泵内速度过渡性较差,造成较大冲击损失。3)原型泵及新型泵汽蚀发展规律较为一致,汽蚀区域均由初始中轴位置逐渐向叶片流道内扩散。4.利用多工况模拟仿真数据计算获得新旧水泵外部特性参数,完成对设计新泵的性能预测。结果表明:新型冷却水泵额定工况下较原型泵功率降低0.0375k W,效率提高5.18%,完成冷却水泵性能提升。5.试制新型冷却水泵样机并自主设计搭建了冷却水泵试验平台。利用水泵试验平台对新旧水泵在n=3000r/min,qv=40L/min,80℃额定工况下分别进行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1)额定工况下,新型冷却水泵较原型泵功率降低0.0381k W,效率提升4.59%;2)通过对比额定工况下仿真及试验数据,其两者最大相对误差为9.4%;3)对比额定工况下模拟与试验性能曲线,发现其变化趋势一致且吻合度较高,证明了数值模拟的真实性及有效性。6.利用水泵测试平台对新旧水泵选取4种流体温度75℃、80℃、85℃、90℃下5种转速1000 r/min、1500 r/min、2000 r/min、2500 r/min、3000 r/min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1)相同转速下,水泵扬程及效率与温度成正相关,水泵功率与温度成负相关。2)额定温度下,水泵扬程及功率随转速升高而增大,最大效率点随转速升高逐渐向大流量方向偏移。
付保英[2](2020)在《高扬程多级离心式水泵的应用与发展——评《水泵与水泵站》》文中认为泵作为水利工程中的动力设备,在我国机电提水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泵种类较多,可分为容积式泵、动力式泵和其他类型泵3大类;其用途广泛,在石油开采、排水灌溉、防洪抗旱、煤矿冶金等领域中均有应用;水泵功能性强,可用来输送水、油、液态金属等液体,也可输送含有固体悬浮物的液体。因此,水泵站经常作为一个独立的构筑服务于社会各个项目工程中,在抗洪排涝、抗旱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工程效率、保证工业、企业和居民用水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松林[3](2020)在《煤矿供水传输泵站监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传输泵站是煤矿供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保证。但其存在能耗、成本、安全、设备监测监控、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监测量不全面以及集中监控系统缺乏的问题,本文以陕西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桑树坪二号井生产用水传输泵站的供水系统自动化监测监控技术改造项目为依托,利用工业以太网作为传输环节、PLC控制系统作为控制终端、结合数据库OPC等技术,开发了一套具有节能策略的泵站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文中首先对中间水池和高位各水池的供需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PLC控制的泵站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系统上位机采用西门子组态软件进行平台管理,上位机与PLC控制柜通过工业环网连接,实时上传各水池水位、管道流量、设备状态等在线数据,同时实现了远程集中控制。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减轻了劳动强度。在此基础上,结合优化调度理论提出了一种具有节能控制策略的控制算法。在优化调度控制策略研究中,遵照“避峰就谷”原则,建立了以泵组节能和节电两种不同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第一类采用动态规划模型,在离心泵总供水量为定值条件下,建立了求解总供水量在泵组之间的最优分配模型,使得消耗的电能最小;第二类将每个供水周期划分成多段,每时段内电费支出最小的优化问题。该项目成功地进行了实验测试,并顺利地通过了矿方验收。其中,监测监控系统安装于矿区集中控制室,提供了友好直观的人机操作界面,能够实现现场设备状态的实时显示,以及设备远程集中监控和自动化无人值守。该系统操作简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的生产效率和自动化集控管理水平。
张烑[4](2019)在《某商用车通用化设计水泵的水力设计与验证》文中指出近年来,汽车厂商提倡零部件的通用化,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汽车零部件的类型或规格进行简化和统一,使之在同类产品中具有互换性。可降低制造的成本,提高整车的市场竞争力。汽车水泵是一种特殊的离心泵应用方式,是汽车发动机水冷系统的动力源,对汽车的冷却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汽车水泵的工作环境复杂,工作温度和压力都比较大,如何生产出通用性程度高而且安全可靠的水泵,是工程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传统设计方法,汽车冷却水泵针对不同的发动机参数与工况单独设计,通用化程度非常低。对于冷却系统来说,不同的汽车发动机对冷却系统的需求虽然不同,但装机环境相近,具备通用化设计条件,因此,可对水泵零部件采取通用化设计,只对核心水力部件叶轮与蜗壳部分采用差异化设计以满足水力性能。本毕业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对汽车冷却水泵的工作原理、主要部件的结构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2)在通用化设计条件下,某系列商用车已限定了A、B两款发动机冷却水泵进出口管道直径,对冷却水泵的叶轮及蜗壳部件进行了水力设计,并按照需求进行了差异性设计,以满足不同发动机的冷却需求,两款水泵的其它零部件则进行通用化设计选型;(3)对两款通用化设计的发动机冷却水泵进行了建模,采用流体力学分析软件对不同转速下水泵特性进行了仿真校验;(4)采用汽车水泵综合性能试验台对两款发动机冷却水泵进行实物试验,确定两款水泵在一定的水温和转速条件下水泵的扬程、轴功率、效率与流量间的对应关系。本论文通过对水泵的叶轮与蜗壳部件的水力设计,运用流体力学仿真与分析,以及设计优化,得到同一系列下A、B两款发动机冷却水泵,并对其进行试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两款水泵均达到了保证点(设计工况点)要求,水泵的综合性能达到设计要求,水泵零部件除叶轮及蜗壳外全部通用,通用化系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在实际生产中简化管理,缩短水泵的设计时间,节约了工装和制造的工作量,减少了通用化水泵产品从设计到试制的时间,因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系列化冷却水泵产品的成本,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实用价值。
徐润花[5](2019)在《哈尔滨新世通电器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在过去,经济增长刺激下几乎每10年就增加1倍的电力需求书写了中国电工电气行业的成长史。而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对健康、环保的追求,政府对新能源供电网络、国家智能电网的战略布局,更是为服务于电力、电气市场的工业电器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然而,潜力无限的电气市场在为原有工业电器企业提供市场前景的同时,也对新的进入者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随着电气市场这块蛋糕争夺者数量的剧增,电器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势逐渐白热化。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人、财、物等资源均难以和大企业比肩的众多中小企业,如何通过新的发展战略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亟待探究,哈尔滨新世通电器有限公司也不例外。本文以哈尔滨新世通电器有限公司作为探究对象,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本立足点,依据战略管理具体进程,设计了哈尔滨新世通电器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首先,在梳理哈尔滨新世通电器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后,得知公司近几年虽运行稳定,业绩良好,但进一步的发展存在瓶颈,需要新战略的指引;其次,在重点分析哈尔滨新世通电器有限公司当前所处的宏观、行业环境以及拥有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资资源、组织资源等内部环境后,得知当前公司虽有着政策、技术与财务等机遇或优势,但也面临着经济下行,政局迷离、社会文化环境恶劣等外部威胁,发展战略的制定迫在眉睫;然后,根据SWOT分析,为哈尔滨新世通电器有限公司选择了密集型发展战略;最后,为保障哈尔滨新世通电器有限公司战略的落地实施,本文对相关战略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进行了细化设置,以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正确可实现的战略指引。
李伟[6](2018)在《寸草塔二矿供排水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井下供排水系统是煤矿正常安全生产的保障,同时也是煤矿电能消耗的重要部分,为了更好地提高煤矿排水效率,实现节能降耗,切实保障排水系统污水零排放,同时为了实现矿井供排水自动化水平。本系统根据寸草塔二矿现有供排水系统,从排水结构出发,优化污水净化和生产用水供排关系,从根本上解决污水处理问题,保证水资源在采掘层循环,达到节能减排降耗的目的。通过改造矿井网络系统,将矿井所有供排水点运行信息通过网络汇集至指挥中心,进行上位组态实时显示水泵运行状况,调度人员协调全矿供排水有序开展。寸草塔二矿供排水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各供排水点数据采集、网络传输、OPC Server、数据库、监控和网络通讯系统等。本系统选用西门子S7-300系列PLC,通过实时收集各系统信息,利用可编程控制器进行逻辑控制,实现对各台排水泵的控制和保护。最后将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实时上传至数据库进行存储,便于数据读取和控制分析。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运行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和处理,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提高设备运行效率、检修效率和决策效率,切实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便利。同时通过对调度策略的修改,错开生产检修时间减少电网波动,确保重要负荷安全运行,尽量保证水资源在低水平循环,降低水资源外排量,切实减少电能消耗,提高煤矿经济效益。设计中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矿井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将所有排水点数据实时上传、监控、分析、反馈、预警,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安全可靠,有效提高了供排水管理水平,降低了煤矿能耗,节约了供排水用电量。
贾锋[7](2018)在《山岭特长隧道斜井反坡排水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华丽高速公路营盘山隧道1号斜井和其担负的正洞段采用反坡排水施工。文章简要叙述了隧道大坡度反坡排水施工的特点,并从斜井施工和斜井转正洞施工两个阶段详细介绍了隧道排水系统的管路布置、设备选型、供电设施配置及施工管理和实施效果,为同类特长隧道斜井反坡排水施工提供借鉴。
张庆国[8](2018)在《东欢坨矿井下-690排水系统的改造及优化设计》文中提出东欢坨矿业公司300万吨续建工程大量开展,涌水量不断增加,同时-690水平临时泵房存在着管路设计不合理,无法实现集中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自动化程度低,人工劳动强度大,因此造成排水系统的可靠性、科学性差。-690水平临时泵房的排水能力已经严重不能满足排水要求。如果不能对-690排水系统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及优化,就极有可能造成煤矿排水事故,甚至产生矿井危害,危及到员工及设备的安全。研究依靠矿业公司提供的涌水量数据,按照GB 50451-2008排水设计规范相关要求,优化了排水系统。优选可靠的排水方案,自动控制方面以西门子S7-300PLC位控制核心,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实时的采集水仓水位、水位变化率、系统压力、流量等信息,辅以科学的数学模型,自动分析每台水泵运行效率,在确保系统可靠性的基础上达到节能的效果。系统通过工业以太网将泵房运行信息上传至地面能源管控中心,在上位机上采用Intouch组态软件完成了该系统的远程监控功能。通过此次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统一了该泵房的排水设备,采用直排地面的排水方式,在自动化方面系统实现了泵房手动、泵房一键启动、地面一键启动、全自动运行等运行模式,大大提高了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为排水系统自动化运行摸索了一条可行性方案。
庞懿元[9](2018)在《正压给水工况下的矿井主排水泵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煤矿主排水泵效率偏低导致能源浪费严重的现状,本文对正压给水工况下的矿井主排水泵进行了实验模拟与仿真验证。由于汽蚀是影响离心泵高效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以消除汽蚀,提高离心泵运行效率为主线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模拟实验将正压给水分为了两种模型:高水位正压给水(静态正压)、前置泵正压给水(动态正压),分别与传统的负压吸水进行比对分析。同时使用变频器和永磁调速器对子泵进行调速,实现主排水泵给水条件的变量控制,采集母泵的运行情况、耗能数据以及使用橡胶软接头前后水泵的振动情况。另外,仿真实验使用CFturbo制图分析软件和Pumoplinx有限元软件对以上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1、使用高水位正压给水,水泵运行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个别的工况点还存在效率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该正压给水方式只是静态的正压给水,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也属于负压吸水范畴,流速引起的额外管阻成为了影响其高效运行的不利条件。2、使用前置泵正压给水,母泵运行效率提升了5%左右,同时高效区间扩大了3.4倍,并且系统的流量及绝对扬程都得到了提升。3、采用变频器和永磁调速器调节工况点比使用节流方式的节能效果明显,同时二者之间永磁调速器节电效果更为显着。4、使用柔性连接可以很好的降低管网振动和水泵噪声。5、使用CFturbo和Pumoplinx软件进行的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从理论方面证实了正压给水的现实可行性。
周继昌[10](2017)在《煤矿井下水泵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矿井生产集约化水平的提升,生产设备工作的可靠与稳定性能必须随之得到提升,同时也需要精准、实时、及时查探设备工作情况的监控。主要由人工掌管的传统煤矿井下水泵控制系统有着诸多问题,例如由来已久的能源浪费陋习、低效、管理维护设备不力、极大损耗人力资源等。以纠正这些不足、有效综合管理企业为目的,本文将煤炭行业井下水泵控制系统作为参考,基于现场总线、数据库与现代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再针对煤炭业的特征来研发以组态监控软件和PLC为基础的矿井水泵自动化控制系统。这是一套以矿井真实状况为依据,基于先前设施而做出自动化改造,能做到即使是无人的状态下也可以实现独立诊察和工作自动化的系统。智能操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两者在系统内被融合,在煤矿井下排水自动化与远程监测地面中采用。保证其有安全可靠的性能后,选用传感器、电磁闸阀、工业控制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等相关设备,自动监测、自动操纵水泵设备的运作过程、与运作状态,让设备的工作状态实现最好水平,以此来推动矿井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削减工作人员的压力、提升信息传送和分析水平、使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使煤矿运行得到更佳的管理、使设备生命周期延长。水泵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核心是PLC,并同时拥有手动与自动控制性能,通过采收集长度、湿度、电压、水位、真空度等连续信号,分辨要不要进行智能开停,操控继电器启动或关闭以及有关设备进行开关等操作。大量数据由系统通过工业以太网(局域网的一种)向陆地监测平台运输,水泵电流与电压参变量由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电力子系统采集,在水泵上位机组态监测系统中被聚集在一起,水泵的远程监控与操控通过地面监测主机运用组态软件的操作来实现。
二、扩大离心式水泵使用范围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大离心式水泵使用范围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设计及流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来源及意义 |
1.2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冷却水泵简介 |
1.3 冷却水泵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冷却水泵试验研究现状 |
1.3.2 冷却水泵CFD研究现状 |
1.3.3 冷却水泵汽蚀研究现状 |
1.3.4 冷却水泵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离心式冷却水泵基本理论及结构设计 |
2.1 离心泵基本理论 |
2.1.1 离心泵基本参数及基本方程 |
2.1.2 离心泵相似定律及比转速 |
2.1.3 离心泵汽蚀理论 |
2.2 冷却水泵叶轮参数设计 |
2.3 冷却水泵蜗壳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却水泵数值模拟及流场分析 |
3.1 CFD数值模拟概述 |
3.2 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
3.2.1 流体基本控制方程 |
3.2.2 数值模拟湍流模型 |
3.2.3 数值模拟多相流模型 |
3.2.4 数值模拟汽蚀模型 |
3.3 冷却水泵内流场数值模拟 |
3.3.1 三维建模及流体域提取 |
3.3.2 水泵流体域网格划分 |
3.3.3 边界条件及求解器设置 |
3.3.4 求解设置及收敛条件 |
3.4 额定转速变流量工况下模拟结果及分析 |
3.4.1 变流量水泵内部压力云图分析 |
3.4.2 变流量水泵内部速度云图分析 |
3.4.3 变流量叶轮速度矢量云图分析 |
3.5 额定流量变转速工况下模拟结果及分析 |
3.5.1 变转速水泵内部压力云图分析 |
3.5.2 变转速水泵内部速度云图分析 |
3.5.3 变转速叶轮速度矢量云图分析 |
3.6 冷却水泵汽蚀数值模拟 |
3.6.1 求解器及边界条件设置 |
3.6.2 汽蚀模拟工况设置 |
3.6.3 新旧叶轮汽蚀分布对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冷却水泵试验台搭建及试验结果分析 |
4.1 冷却水泵试验台搭建 |
4.2 冷却水泵试验台试验内容及步骤 |
4.2.1 外部特性试验 |
4.2.2 汽蚀试验 |
4.2.3 试验不确定度分析 |
4.3 同转速变温度水泵试验结果分析 |
4.4 同温度变转速水泵试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465Q发动机冷却水泵原型泵试验数据 |
附录 B 新型发动机冷却水泵试验数据 |
附录 C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汽蚀试验数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3)煤矿供水传输泵站监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2 煤矿供水监测监控系统结构与研究 |
2.1 离心泵供水系统 |
2.1.1 离心泵简介 |
2.1.2 供水系统设备组成 |
2.1.3 离心式水泵的控制原理 |
2.2 系统总体研究方案 |
2.2.1 中间水池传输泵站 |
2.2.2 监控系统总体结构 |
2.2.3 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3 供水系统的硬件研究 |
3.1 PLC的选型与系统硬件结构组成 |
3.1.1 STEP7-200 SMART PLC选用 |
3.1.2 系统硬件结构组成 |
3.2 PLC监控系统研究 |
3.2.1 系统输入输出点数统计 |
3.2.2 PLC模块介绍 |
3.2.3 输入输出地址分配 |
3.3 系统相关设备选型 |
3.3.1 传感器研究及选型 |
3.3.2 电磁阀研究及选型 |
3.3.3 触摸屏及变频器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4 供水系统优化研究 |
4.1 优化调度的目标和内容 |
4.2 基于避峰就谷模型的优化策略 |
4.2.1 优化研究 |
4.2.2 避峰就谷化调度策略 |
4.3 基于动态规划模型的优化策略 |
4.3.1 动态规划模型的数学背景 |
4.3.2 节能调度模型 |
4.3.3 节省电费调度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供水系统软件的研究与实现 |
5.1 下位机的研究与实现 |
5.1.1 STEP7-Micro/WIN SMART软件简介 |
5.1.2 PLC程序的研究 |
5.1.3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2 上位机研究与实现 |
5.2.1 WinCC组态软件简介 |
5.2.2 软件整体研究结构 |
5.2.3 下位机与上位机的通讯和组态 |
5.2.4 主要界面的实现 |
5.3 触摸屏研究 |
5.3.1 触摸屏功能简介 |
5.3.2 触摸屏软件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某商用车通用化设计水泵的水力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目的综述 |
1.2 汽车水泵简介 |
1.2.1 一般汽车冷却水泵的结构形式 |
1.2.2 汽车冷却水泵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 |
1.2.3 汽车冷却水泵常见的主要故障 |
1.3 国内外离心水泵的设计和通用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汽车零件通用化研究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
1.3.2 国内汽车零件通用化研究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 |
第2章 水泵的水力设计 |
2.1 泵的基本设计参数 |
2.2 水泵的叶片部分水力设计 |
2.2.1 校核泵的进口流速 |
2.2.2 校核泵的出口流速 |
2.2.3 比转数 |
2.2.4 效率的估算与修正 |
2.2.5 轴参数及轴向进水速度的计算与确定 |
2.2.6 叶片进口高度及安装角的计算与确定 |
2.2.7 叶片进口其他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
2.2.8 叶片出口及其他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
2.3 水泵的涡道部分水力设计 |
第3章 绘型建模与CFD模拟数据分析 |
3.1 水泵部件的绘型建模 |
3.1.1 水泵叶轮绘型建模 |
3.1.2 水泵蜗壳绘型建模 |
3.1.3 水泵泵体绘型建模 |
3.1.4 水泵轴绘型建模 |
3.1.5 水泵泵盖绘型建模 |
3.1.6 水泵其它部件绘型建模 |
3.2 确定CFD计算流程图 |
3.3 网格的划分 |
3.4 边界条件与湍流方程的选择 |
3.4.1 动量的守恒方程式 |
3.4.2 能量的守恒方程式 |
3.4.3 质量的守恒方程式 |
3.4.4 湍流的方程式 |
3.5 CFD计算数据分析 |
3.6 A款B款设计总结对比 |
第4章 水泵试验 |
4.1 A款与B款水泵试验设定 |
4.2 A款水泵试验结果 |
4.3 B款水泵试验结果 |
4.4 水泵试验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哈尔滨新世通电器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工业电器企业研究现状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战略分析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哈尔滨新世通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2.1 哈尔滨新世通公司基本情况 |
2.1.1 公司概况 |
2.1.2 公司运营现状 |
2.2 哈尔滨新世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2 行业环境分析 |
2.3 哈尔滨新世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2.3.1 人力资源 |
2.3.2 财务资源 |
2.3.3 物资资源 |
2.3.4 组织资源 |
2.3.5 技术资源 |
2.3.6 其它资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尔滨新世通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
3.1 哈尔滨新世通公司的SWOT分析 |
3.1.1 SWOT识别与整理 |
3.1.2 SWOT矩阵匹配 |
3.2 企业使命、愿景与战略目标 |
3.2.1 企业使命 |
3.2.2 企业愿景 |
3.2.3 企业战略目标 |
3.3 哈尔滨新世通公司具体发展战略的制定 |
3.3.1 企业战略问题的诊断 |
3.3.2 密集型发展战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新世通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
4.1 哈尔滨新世通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原则 |
4.2 哈尔滨新世通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
4.2.1 以品质升级为核心 |
4.2.2 以市场扩张为助力 |
4.2.3 以企业合作为外援 |
4.3 哈尔滨新世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4.3.1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4.3.2 增强资金储备实力 |
4.3.3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6)寸草塔二矿供排水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寸草塔二矿供排水系统简介 |
1.2.1 供水系统 |
1.2.2 排水系统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矿井供排水现状分析与研究热点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2 矿井供排水监控系统设计与系统结构 |
2.1 监控系统设计 |
2.1.1 监控系统设计目标 |
2.1.2 开发方案比较与选择 |
2.1.3 系统环境与开发工具 |
2.2 系统总体构架 |
2.3 实施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寸草塔二矿供排水系统优化策略 |
3.1 优化供排水系统结构 |
3.1.1 矿井水处理工艺流程 |
3.1.2 矿井供排水系统结构设计 |
3.2 供排水设备系统设计 |
3.2.1 潜水泵系统设计 |
3.2.2 离心泵系统设计 |
3.2.3 水位控制器选型 |
3.3 基于“避峰就谷”模型的优化策略 |
3.3.1 优化设计思路 |
3.3.2 避峰就谷化调度策略 |
3.4 小结 |
4 基于PLC的井下排水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网络传输系统 |
4.1.1 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 |
4.1.2 系统通讯协议 |
4.2 PLC程序设计 |
4.2.1 数据采集与地址匹配 |
4.2.2 PLC编程控制 |
4.3 WinCC组态程序设计 |
4.4 小结 |
5 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 |
5.1 数据采集系统 |
5.1.1 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理论 |
5.1.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5.1.3 数据存储与显示 |
5.2 实时数据库的建立 |
5.2.1 实时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
5.2.2 实时数据库表的数据结构 |
5.3 数据分析处理 |
5.3.1 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
5.3.2 数据处理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6 供排水监控系统应用研究 |
6.1 供排水监控系统的应用 |
6.2 供排水监控系统的价值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山岭特长隧道斜井反坡排水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排水系统布置 |
2.1 第一阶段 |
2.2 第二阶段 |
3 设备选型原则 |
4 排水设备选型配套 |
4.1 第一阶段水泵选型及管路 |
4.2 第二阶段水泵选型及管路 |
5 排水供电 |
6 排水管理和实施 |
7 安全环保保证措施 |
7.1 安全保证措施 |
7.2 环保保证措施 |
8 结语 |
(8)东欢坨矿井下-690排水系统的改造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排水系统在煤矿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
1.2 主排水系统组成 |
1.2.1 水仓及配水系统 |
1.2.2 主要排水设备 |
1.3 排水系统自动化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东欢坨矿井下-690排水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690临时排水系统 |
2.2 排水方案的确定 |
2.3 排水系统理论分析 |
2.3.1 离心式水泵 |
2.3.2 离心式水泵的启动和停机理论分析 |
2.3.3 排水控制系统原理 |
第3章 东欢坨矿井下-690排水设备设计 |
3.1 东欢坨矿水文地质及泵房选址 |
3.1.1 东欢坨矿水文地质条件 |
3.1.2 -690中央泵房选址 |
3.2 排水设备的设计 |
3.2.1 水泵选型 |
3.2.2 水泵排水能力计算 |
3.2.3 水泵扬程计算 |
3.2.4 排水管路选择 |
3.2.5 管路阻力系数计算 |
3.2.6 水泵运行工况点的计算 |
3.2.7 验算水泵排水能力 |
3.2.8 实际流速计算 |
3.2.9 电动机选择 |
3.2.10 电耗计算 |
3.2.11 排水设备选型 |
3.3 排水设备的布置 |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控制策略分析优化 |
4.2 排水控制系统设计 |
4.3 传感器选型 |
4.3.1 主要传感器组成 |
4.3.2 传感器的选型 |
4.4 就地控制设计 |
4.5 集控柜设计 |
4.6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6.1 可编程控制技术 |
4.6.2 PLC优化控制的实现 |
4.6.3 PLC控制模式 |
4.7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7.1 PLC远程控制模式 |
4.7.2 水泵控制InTouch HMI控制界面 |
4.8 优化设计效果 |
第5章 排水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
5.1 手动控制模式 |
5.2 就地自动控制模式 |
5.3 触摸屏控制模式 |
5.4 上位机控制模式 |
5.5 故障处理模式 |
5.6 就地自动控制模式 |
5.7 紧急情况预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正压给水工况下的矿井主排水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实验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实验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离心泵理论及调速技术 |
2.1 离心泵介绍 |
2.1.1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
2.1.2 离心泵的基本构造 |
2.1.3 离心泵的性能参数 |
2.2 离心泵汽蚀 |
2.2.1 汽蚀的发生过程及原理 |
2.2.2 离心泵产生汽蚀的影响 |
2.2.3 离心泵汽蚀余量 |
2.3 离心泵汽蚀相似原理 |
2.4 离心泵相似原理及应用 |
2.5 离心泵调速 |
2.5.1 变频调速 |
2.5.2 永磁调速 |
2.5.3 变频调速与永磁调速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给水工况的水泵性能实验研究 |
3.1 矿井排水系统 |
3.2 实验室的整体布置及实验安排 |
3.3 实验系统仪器仪表的优化和计量 |
3.4 负压吸水实验 |
3.4.1 负压吸水实验数据采集 |
3.4.2 负压吸水实验结果分析 |
3.5 高水位正压给水实验 |
3.5.1 高水位正压给水实验数据采集 |
3.5.2 高水位正压给水实验结果分析 |
3.6 前置泵正压给水实验 |
3.6.1 前置泵正压给水实验数据采集 |
3.6.2 前置泵正压给水实验结果分析 |
3.7 不同工况调节方式实验 |
3.7.1 不同调节工况方式实验数据采集 |
3.7.2 不同工况调节方式实验结果分析 |
3.8 柔性连接振动实验 |
3.8.1 柔性连接振动实验数据采集 |
3.8.2 柔性连接振动实验结果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CFturbo与Pumplinx软件仿真验证 |
4.1 CFturbo仿真验证 |
4.1.1 建立水力模型 |
4.1.2 变频调速验证 |
4.2 Pumplinx仿真验证 |
4.2.1 泵内流场仿真验证 |
4.2.2 出口压力仿真验证 |
4.2.3 叶轮空化仿真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10)煤矿井下水泵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选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煤矿井下水泵自动化控制系统原理与组成 |
2.1 煤矿井下水泵自动化控制系统原理 |
2.2 煤矿井下水泵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 |
2.2.1 井下水泵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 |
2.2.2 离心式水泵的控制原理 |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1 某煤矿井下泵房现场情况 |
2.3.2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2.3.3 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
3 煤矿井下水泵自动化控制硬件系统 |
3.1 系统的硬件结构组成 |
3.2 PLC控制系统设计 |
3.2.1 系统输入输出点数统计 |
3.2.2 PLC模块介绍及选型 |
3.2.3 输入输出地址分配 |
3.3 其它设备选型 |
3.3.1 传感器设计及选型 |
3.3.2 电磁阀的介绍及选型 |
3.3.3 触摸屏及变频器选型 |
3.3.4 PLC防爆柜及矿用电缆选型 |
3.4 控制系统电气原理图设计 |
3.4.1 电磁阀的控制 |
3.4.2 出水闸阀的控制 |
3.4.3 就地操作箱的设计与控制 |
3.4.4 电机高压柜的控制 |
3.4.5 变频器的设计和控制 |
4 井下水泵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软件概述 |
4.1.1 STEP7软件介绍 |
4.1.2 Win CC介绍 |
4.1.3 数据自动采集与检测 |
4.1.4 通讯接口 |
4.2 控制系统软件流程 |
4.2.1 系统流程图 |
4.2.2 水泵的自动开启、运行、停止故障保护流程图 |
4.3 PLC程序设计 |
4.4 控制系统上位机的软件设计 |
4.4.1 设计要求 |
4.4.2 设计内容 |
4.4.3 上位机与PLC的通信 |
4.5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
5 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界面实现与测试 |
5.1 软件功能模块框图 |
5.2 无人值守系统软件界面设计 |
5.3 系统软件测试 |
5.3.1 井下泵房水位检测功能测试 |
5.3.2 报警功能测试 |
5.3.3 实时轴温曲线显示功能测试 |
5.3.4 历史数据查询功能测试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扩大离心式水泵使用范围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设计及流场试验研究[D]. 李春蓄.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1)
- [2]高扬程多级离心式水泵的应用与发展——评《水泵与水泵站》[J]. 付保英. 灌溉排水学报, 2020(07)
- [3]煤矿供水传输泵站监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陈松林.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某商用车通用化设计水泵的水力设计与验证[D]. 张烑. 南华大学, 2019(01)
- [5]哈尔滨新世通电器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徐润花.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寸草塔二矿供排水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D]. 李伟.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7]山岭特长隧道斜井反坡排水施工技术[J]. 贾锋. 公路, 2018(07)
- [8]东欢坨矿井下-690排水系统的改造及优化设计[D]. 张庆国.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5)
- [9]正压给水工况下的矿井主排水泵特性研究[D]. 庞懿元.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4)
- [10]煤矿井下水泵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 周继昌.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