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有无相成 ——沧浪亭化实为虚的营造手法之研究

虚实相生,有无相成 ——沧浪亭化实为虚的营造手法之研究

论文摘要

本篇《虚实相生,有无相成——沧浪亭化实为虚的营造手法之研究》的选题是笔者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研究领域的一次探究,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的一个主要审美课题,从先秦开始探讨有无的老庄哲学、到以“玄”主题的魏晋玄学和探讨“空与色”的佛教哲学。中国的文化中从未脱离对于“虚实”这个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探讨和研究。虚实,把两者拉拢到一起讲,它是一个根本性的美学观念。分开来看,虚实又构成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从中衍生出种种对于审美和对于艺术本质的理解。从这一层面来说,虚实构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主要线路。这个判断我们可以从各种古代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去做大量的印证,不仅仅是古代,当前的各种对于美的认知我们仍然可以用虚实的方式去进一步的审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印象主义,抽象主义和立体主义中,都存在着对于虚实审美方式的影子。刘敦桢先生在《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中提到:“中国古典园林式是有高度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体系。”笔者认为,虚实相生的造园手法是这个“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是中国艺术的一部分,它和诗歌、绘画、书法、小说、戏曲一起共同组成了这个复杂的体系。笔者通过对沧浪亭的个案研究,将提炼出沧浪亭在造园手法上的各种虚实相生、化实为虚的做法。任何一个审美主题都需要还原到现实的作品之中,而任何一个作品都体现着这种审美思想。在本文的编写体例和论述结构中,“虚实”始终作为一个研究载体和论述依据而贯穿文章始终。除此之外,文章运用大量的篇幅,重点分析了沧浪亭“化实为虚”的造园手法中空间的营造和具体的构景,希望通过对于沧浪亭个案的研究,提炼出园林中“化实为虚”的造园手法的一般规则和手法。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化实为虚"的基本概念
  • 1.1 "虚"的两层含义
  • 1.2 "化实为虚"的积极意义
  • 1.2.1 "虚"是"实"的审美感受之升华
  • 1.2.2 "咫尺山林"中的尚"虚"意义
  • 1.2.3 周边艺术与哲思中尚"虚"的审美影响
  • 1.3 空间与实体之间的"化实为虚"
  • 1.3.1 空间之中的实体
  • 1.3.2 实体之外的空间
  • 1.3.3 园林构建在空间中"化实为虚"的手法
  • 1.3.3.1 "虚实"变化中的对比关系
  • 1.3.3.2 虚体与实体的退让关系
  • 1.3.3.3 模糊轴线的非线性关系
  • 1.3.3.4 特殊"道具"的运用——光与雾
  • 2. 沧浪亭沧桑
  • 2.1 沧浪亭的地理位置
  • 2.2 沧浪亭的历史
  • 2.3 历史之中的尚"虚"之情
  • 2.3.1 苏氏沧浪亭的本源地位
  • 2.3.2 元明时期的过渡
  • 2.3.3 清时期的重新修补
  • 3. 沧浪亭的空间格局
  • 3.1 沧浪亭格局总述—先山水后建筑
  • 3.2 一动一静,顺"势"而行
  • 3.2.1 势与"动静"之间的关系
  • 3.2.2 沧浪亭中的动静关系
  • 3.2.2.1 环水之动,点水之静
  • 3.2.2.2 一山一水,一动一静
  • 3.2.2.3 山之野趣,室之雅静
  • 3.2.2.4 竹分两路,各取所需
  • 3.3 分隔有序,大小相宜
  • 3.3.1 化零为整——大空间的划分
  • 3.3.2 奥旷交替——子空间的作用
  • 3.3.2.1 北侧大水面的空间划分
  • 3.3.2.2 中心山体的空间划分
  • 3.3.2.3 南区庭院之间的空间划分
  • 3.3.3 几个过渡空间的穿插效果
  • 3.3.3.1 复廊的双重效果
  • 3.3.3.2 西侧庭院的过度作用
  • 3.4 空间循环
  • 3.4.1 化有尽为无尽
  • 3.4.2 沧浪亭中的环线设置
  • 3.4.3 岔路口的多样性
  • 4. 沧浪亭的"化实为虚"的造景手法
  • 4.1 建筑界面的化实为虚
  • 4.1.1 植物的虚化作用
  • 4.1.2 山体的虚化作用
  • 4.1.3 廊道的虚化作用
  • 4.2 墙体界面的虚化效果
  • 4.2.1 植物的虚化作用
  • 4.2.2 亭、廊、轩的虚化作用
  • 4.2.3 漏窗和门洞的虚化作用
  • 4.3 水体的化实为虚
  • 4.3.1 驳岸的虚化作用
  • 4.3.2 水头水尾的虚化作用
  • 4.3.3 桥的虚化作用
  • 4.3.4 荷花的虚化作用
  • 5. 沧浪亭"回归自然"的精神导向
  • 5.1 "虚"的两个层面
  • 5.2 沧浪亭的自然写意之情
  • 5.2.1 在历史序列中的文化个性
  • 5.2.2 沧浪亭简远的自然写意之情
  • 5.2.3 沧浪之源——苏舜钦的构园理念及发展
  • 5.2.3.1 苏舜钦的"回归自然"的情节
  • 5.2.3.2 苏氏的沧浪亭
  • 5.2.3.3 历史中的沧浪亭
  • 5.3 匾对中的道家"遁世"情怀
  • 5.3.1 门额:沧浪亭
  • 5.3.2 观鱼处
  • 5.3.3 明道堂
  • 6. 同质园林比较
  • 6.1 狮子林"化石为虚"的独特手法
  • 6.1.1 狮子林总体格局
  • 6.1.2 狮子林中"化实为虚"的营造手法
  • 6.1.2.1 内向集中的山水景观
  • 6.1.2.2 以"石"代"土"的山体处理手法
  • 6.2 留园"化实为虚"的营造手法
  • 6.2.1 留园的总体格局
  • 6.2.2 留园"化实为虚"的营造手法
  • 6.2.2.1 多点分散,各成一派
  • 6.2.2.2 建筑空间开和有序
  • 6.3 畅园"化实为虚"的营造手法
  • 6.3.1 畅园的总体格局
  • 6.3.2 畅园"化实为虚"的营造手法
  • 6.3.2.1 自然简远的中庭景观
  • 6.3.2.2 歇山顶山花的妙用
  • 6.3.2.3 依靠山墙构筑亭廊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虚实之间[J]. 油画 2019(03)
    • [2].虚实之间[J]. 海峡影艺 2017(04)
    • [3].巧妙运用虚实,文章摇曳生辉[J]. 课外语文 2017(30)
    • [4].“虚实”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作用[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04)
    • [5].数字化的建筑空间“虚实共存”设计观[J]. 现代装饰(理论) 2013(06)
    • [6].浅谈水彩画的虚实之美[J]. 艺术科技 2017(04)
    • [7].成功的标准[J]. 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文摘) 2008(09)
    • [8].摄影艺术创作中的虚实观念浅析[J]. 西部皮革 2017(04)
    • [9].水墨画的虚实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的运用[J]. 大众文艺 2011(19)
    • [10].“虚实”是怎么回事[J]. 家庭中医药 2014(07)
    • [11].古代小说虚实观探源——兼论唐前小说虚实观[J]. 蒲松龄研究 2011(04)
    • [12].汉英语言互译中虚实现象对比研究[J]. 林区教学 2008(05)
    • [13].浅谈宋代山水画虚实处理带来的审美意境[J]. 书画艺术 2008(04)
    • [14].虚实相生别样情——谈虚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J].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18(04)
    • [15].重复表现形式构成方法之探析[J]. 艺术品鉴 2018(20)
    • [16].虚实相生 洒脱自然——例说《元倪墓志》的虚实安排[J]. 长江丛刊 2019(29)
    • [17].诗从意外看风味——诗歌中虚实手法的赏析[J].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 2011(10)
    • [18].明清小说虚实观演变与小说创作之互动[J]. 江汉论坛 2011(10)
    • [19].当代英国政治制度中虚实并存现象及原因分析[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 [20].诗歌鉴赏:你知道虚实手法吗[J]. 高考金刊 2009(01)
    • [21].成功的标准[J]. 杂文选刊(下旬版) 2011(08)
    • [22].洪广祥虚实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03)
    • [23].气、象与山水画的虚实[J].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0(02)
    • [24].虚实在山水画《溪山清远》中的作用[J]. 艺苑 2009(05)
    • [25].中国传统“虚实”论[J]. 大众文艺 2015(20)
    • [26].虚实融合技术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应用[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3(11)
    • [27].《四库全书总目》虚实论的辩证结构[J]. 清史研究 2020(02)
    • [28].论篆刻艺术创作中的虚实理念[J]. 名作欣赏 2020(12)
    • [29].虚实转化:翻译中语义的引申——旅游宣传页译例解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 [30].感悟思维 虚实表达[J]. 东坡赤壁诗词 2012(03)

    标签:;  ;  ;  ;  ;  ;  

    虚实相生,有无相成 ——沧浪亭化实为虚的营造手法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