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她是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她把写作视为一种思考方式,致力于描绘黑人文化价值的失落、黑人对自我的寻找以及对文化之根的追觅。莫里森的创作结合了西方传统文学因素与黑人民族文学特色,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生活。《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前三部小说,它们对美国黑人妇女自我身份的寻求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国内外学者对这三部小说做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数是从女性或女权主义角度对单个作品进行人物、主题及文学意义的分析。很少有研究者从成长小说的角度用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对这三部作品进行纵向对比,细致综合分析三位小说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延伸和发展,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改变了传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议题和内涵,为传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性别不是影响妇女命运的唯一决定因素,她们首次把种族因素引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同时使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成为身份批评的先声。本研究运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观点和理论,从黑人妇女在性别歧视、种族与阶级压迫的环境下寻求自我价值这一角度入手,分别对“佩克拉”、“秀拉”及“派拉特”三位女主人公从黑人妇女身份的缺失、对黑人妇女身份叛逆实验性的追求、在守卫和保护民族文化中追寻并实现自我三方面展开了深刻的研究,从而得出黑人妇女在种族压迫与性别歧视下的环境中生存并实现自我都离不开自己的社区,并且一定要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挣脱白人价值观的桎梏,走出沉重历史记忆,成为崭新的黑人女性主体。同时,通过对三位主人公不同的实现自我方式的分析,我们还可看到莫里森的女性主义观的逐渐成熟过程。希望本文对托尼·莫里森的女权主义思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并对黑人女性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建议。本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写作背景,托尼·莫里森和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的大体情节。同时介绍了本论文的结构。第二章是文献回顾。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这一理论的研究回顾。第二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这三部作品的研究。但大多数是从女性或女权主义角度对单个作品进行人物、主题及文学意义的分析,很少有人对这三部女性成长作品做纵向对比分析以发现托尼·莫里森的女权主义思想的变化。第三章概括了身份与身份构建的定义。由于黑人妇女面临种族与性别双重身份矛盾,所以再现美国社会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自我主体意识的追寻一直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作品的重要议题。第四章主要分析小说《最蓝的眼睛》的主人公“佩克拉”在美国主流文化的强势挤压下、在遭受家人及社区的遗弃下,寻求自我身份和存在价值的艰难与无助。同时由于缺乏自我保护与反抗意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在第五章里,本文分析了一个与被动消极的“佩克拉”截然不同的角色—“秀拉”。她独立、勇敢,但却以自我为中心。她采取了脱离黑人传统与社区的激进方式去追寻自我身份,最终成为了一个孤独的实验者,无法形成明确的自我主体意识。在第六章里,本文分析了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一位成熟的黑人女性形象—帕拉特。她善良博爱、勇敢独立,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她克服了“秀拉”身上所有的缺点,珍视并守护着黑人文化传统。这些使她最终能够找到并保持完整的自我。第七章是整篇论文的结论。从消极被动的“佩克拉”到激进的“秀拉”再到黑人自我身份寻求的领路人—“派拉特”,莫里森再现了美国社会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自我主体意识追寻的漫长艰难路程。同时,通过对三位主人公不同的追寻自我方式的分析,我们还可看到莫里森的女性主义观的逐渐成熟过程。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ContentsChapter 1 Introduction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2 The Introduction to Toni Morrison and The Bluest Eye, Sula, and Song of Solomon1.3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1.4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sis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2.1 The Research on Black Literature and Black Feminism2.2 Literature Review on Toni Morrison and her Three Major WorksChapter 3 Concept of Identity and Identity-Construction in Black FeministLiterature3.1 Concept of Identity3.2 Identity-Construction in Black Feminism CriticismChapter 4 The Loss of Self-Identity in The Bluest Eye4.1 External Influences upon Pecola's Loss of Self-Identity4.1.1 Suffering from the Abandonment of Family and the Black Community4.1.2 The Effect of White Culture on Pecola's Self-Image and Self-Esteem4.2 The Loss of Consciousness of Self-Protection and Self-Resistance4.3 Failure in Searching for Self-IdentityChapter 5 A Lonely Experimentalist in Searching for Self-Identity in Sula5.1 External Influences upon Sula's Formation of Selfness5.1.1 Complicated and Intricate Love in Sula's Family5.1.2 Friendship between Sula and Nel5.2 A Lonely Experimentalist in Searching for Self-Identity Departing from Black Community5.3 Failure in Searching for Self-IdentityChapter 6 A Pilot in Searching for Self-Identity in Song of Solomon6.1 Growing Up Independently and Bravely under the Prejudice and the Exclusion6.2 A Pilot of Black Native Culture and Spirit6.3 The Fulfillment of Self-IdentityChapter 7 Conclusion7.1 The Main Findings in the Study7.2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tudy7.3 The Limitations of Present Study and the Trend of the Further StudyBibliography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Acknowledgements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黑人女性主义论文; 自我身份论文; 最蓝的眼睛论文; 秀拉论文; 所罗门之歌论文;
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艰难路程 ——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莫里森女性成长小说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