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思想史
作者: 陈峰
导师: 王学典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唯物史观,社会经济史,社会科学化,理论与材料
文献来源: 山东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发生于1927—1937年间的社会史论战是现代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大事件。以往学术界对论战的认知,多侧重于政治方面,将某种特定的政治立场作为基本预设。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遮蔽了史学史的研究。本文拟采用学术史的研究方法,主要着眼于学术演进的内在理路,适当兼顾制约学术生长的社会语境。具体做法是将论战置于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程中,抽取20世纪史学变迁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追索论战与这些问题的关联。 本文分上、下两编。 上编是对作为一个学术史事件的社会史论战的总论和概说。 第一章梳理论战的发生脉络。论战是在近代中国史学随西潮而动的过程中激发的。西方史学对中国史学影响,可分解为两部分:西方史学主流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西方汉学为中国史学提供了直接示范。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是西潮汹涌的产物。作为一种西方学理的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既深且巨的影响。唯物史观史学与国际汉学也有关联,与之同气相求的是当时尚未当令的葛兰言学派。论战发生的思想语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流行,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大量出版,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大学讲坛,三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思想事件频繁发生。从此,马克思主义由涓涓细水汇为滔滔洪流。 第二章追踪论战的过程。广义的论战包括社会性质论战、社会史论战、农村性质论战三部分,是环绕中国社会形态一个问题而展开的三个方面。狭义的社会史论战可区分为概说阶段、论战阶段和研究阶段三部分。在概说阶段,各家初步提出论点,自拉自唱,各不相谋。后来各种观点发生冲突,进入论战时期。论战在《读书杂志》上达到高潮。《读书杂志》停刊后,陶希圣创办《食货》半月刊,转而从事史料搜讨;郭沫若、吕振羽等从史料方面充实建构理论,开始了相对平静扎实的研究活动。此为研究时期。1937年论战终局,但胜负无定论。 第三章是关于论战定位问题的商榷。主流看法将其作为一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争。它以政治立场界分学术派别,武断地缩小了马克思主义史家范围,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真正对手。毛泽东的“文化围剿”说是形成这一看法的重要依据。从纯学术的角度看,论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系统内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现状述评
二、本文思路与方法
上编 概说
第一章 社会史论战的发生脉络
一、学术理路: 西潮冲击下现代中国史学的嬗递
二、思想语境: 唯物史观风靡于世
第二章 社会史论战的过程
一、广义的社会史论战
二、狭义社会史论战的三个阶段
第三章 社会史论战的学术定位
一、以往的定位及其缺失
二、学术视野中的重新审视
第四章 “海外战场”: 社会史论战在苏联和日本
一、苏联思想界的交锋
二、日本史学界的论争
三、苏、中、日三国的学术互动
下编 专论
第五章 在学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社会史论战
一、“中国往何处去”: 以学术研究关怀社会现实
二、论战的意识形态性
三、意识形态化的是与非
第六章 论战对社会经济史的催生和形塑
一、论战与两种经济史路向的开辟
二、《食货》与经济史研究的专业化
三、论战对经济史研究方法与特色的塑造
第七章 走向跨学科之路: 论战的方法论意义
一、跨学科与现代史学方法
二、论战中的跨学科研究
第八章 理论、方法与材料: 论战的成就及困惑
一、论战在理论方法上的得与失
二、论战对新材料的开掘运用
三、对理论与材料关系的反省
结语
一、论战与唯物史观派史学的确立
二、论战之后的民国史坛
附录: 相关人物生平简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发布时间: 2005-10-17
参考文献
- [1].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 刘俐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 [2].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 吴忠良.华东师范大学2005
- [3].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 谢进东.东北师范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钱穆史学思想研究[D]. 徐国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 [2].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 郑先兴.华东师范大学2004
- [3].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 彭国良.山东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