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华学术思想研究

林耀华学术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林耀华是享誉海内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论文以林耀华发表在各大期刊和报纸的诸多文章为主要研究材料,不仅如此,笔者还对曾经在林耀华身边的一些人进行访谈,比如他所带的博士以及他的家人,得到更多对于论文有价值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对林耀华的有关学术思想进行探析,并由此挖掘出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本论文共分6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相关的研究综述以及论文所采取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等。第二章,介绍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首先分析和阐述林耀华汉人社会形成的学术背景,论证林耀华的汉人社会和当时社会学中国化之间的关联,然后介绍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形成的社会背景,论证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与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之间的关系,再次分析林耀华汉人社会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和学术影响。第三章,介绍林耀华的少数民族研究。首先阐述林耀华由汉人社会研究转向边疆少数民族研究的背景,中国当时为满足抗战需要对边疆研究而兴起的“边政学”,近代凉山“夷患”,西南大后方建设,林先生的研究经费来源等,乃至当时的国际社会影响等;其次,阐述了林耀华少数民族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和学术影响;再次,阐述了林先生进行的少数民族识别问题;最后,描述了林先生对于凉山彝家的现代化做出的贡献。第四章,介绍林耀华的社会发展史研究,林耀华在原始社会史和经济文化类型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章把这两部分归纳在一起,其目的是为了阐释林耀华关于社会发展史的学术思想。首先阐述林耀华社会发展史形成的学术背景,当时苏维埃学术研究对林耀华的影响等;其次阐述林耀华社会发展史研究形成的社会背景,比如跟当时的国家构建理论以及当时的国家需要有关系,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国家话语控制权和构建理论的需要必然影响到林耀华的社会发展史研究,再次阐述林耀华社会发展史研究所产生的社会和学术影响。第五章,阐述林耀华对中国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所作出的努力,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后,他对这些学科所作出的贡献。结语部分,对林耀华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的一些评述,附录部分是访谈笔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述评
  • 一、汉人社会研究
  • 二、少数民族(边疆)社会研究
  • 三、社会发展史研究
  •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理论、思路与方法
  • 一、指导研究的理论
  • 二、论文写作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
  • 第一节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化与林耀华的汉人社会研究
  • 社会学、人类学引入中国的背景
  • 二、吴文藻等早期学者对社会学、人类学中国化的解读
  • 三、林耀华对社会学、人类学中国化的探索研究
  • 第二节 乡村建设运动与林耀华的汉人社会研究
  •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时代背景
  • 二、林耀华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 第三节 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作品及其社会和学术影响
  • 一、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的学术背景
  • 二、家族研究的切入点:拜祖
  • 三、义序的宗族研究
  • 四、家族的变迁:金翼
  • 第三章 林耀华少数民族研究
  • 第一节 林耀华边疆少数民族研究形成的背景
  • 一、边疆社会建设的历史背景
  • 二、林耀华边疆少数民族研究形成的背景
  • 三、如何进行边疆研究
  • 第二节 林耀华少数民族研究作品及其社会和学术影响
  • 一、贵州苗民
  • 二、凉山彝家
  • 三、康北藏民的社会状况
  • 四、川康北界的嘉戎
  • 五、西藏社会历史调查
  • 第三节 林耀华与少数民族识别
  • 一、民族识别提出的背景
  • 二、林耀华的民族识别研究
  • 第四节 林耀华与凉山彝家的现代化
  • 一、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概述
  • 二、林耀华关注凉山彝家现代化的背景
  • 三、林耀华关于凉山彝家现代化的成果
  • 第四章 林耀华社会发展史研究
  • 第一节 社会发展史研究的时代背景
  • 一、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造
  • 二、高校学科体系的调整
  • 第二节 林耀华社会发展史研究的社会和学术背景
  • 一、宏观社会背景
  • 二、微观学术背景
  • 第三节 林耀华社会发展史的主要成果及影响
  • 一、从猿到人的研究
  • 二、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
  • 三、原始社会史研究
  • 第五章 林耀华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重建
  • 第一节 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重建的历史背景
  • 一、舶来品的成长与中断
  • 二、改革开放给予的第二次生命
  • 第二节 林耀华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重建
  • 一、民族学、社会学学科的重建
  • 二、课程设置及专业要求
  • 第三节 人才培养、薪火传承
  • 一、民族学、人类学人才培养
  • 二、学科发展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器二不匮”——中国传统农具文化的人类学透视[J]. 西北民族研究 2019(04)
    • [2].发展“中医人类学”的必要性与意义[J]. 医学与哲学 2020(01)
    • [3].人类学视角下的绘画形态研究和创作实践[J].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19(04)
    • [4].人类学视域下的“臼”字探源[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5].农业人类学关键词提要[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人类学的评论与反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名栏“人类学研究”观察记[J]. 贵州民族研究 2019(12)
    • [7].体育人类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01)
    • [8].在“一纵两横”上把握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思想[J]. 学术探索 2020(02)
    • [9].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一种信息传输由微信而及快手的文化转型人类学[J]. 中原文化研究 2020(02)
    • [10].门与墙:一种合作的而非分离的文化转型人类学[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1].都市构形的文化基因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的启示[J]. 时代建筑 2020(02)
    • [12].从地域走向场域——刍议人类学的田野工作[J]. 福建茶叶 2020(04)
    • [13].向死而生——楚科齐人“自愿死亡”的人类学考察[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01)
    • [14].戴维·兰西的儿童人类学思想初探[J]. 凯里学院学报 2020(01)
    • [15].文学与人类学摭论[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0(03)
    • [16].跨界合作人类学的实验——“绘画人类学国际研讨会暨人类学绘画展”在昆明举行[J]. 思想战线 2020(04)
    • [17].熟人对象型人类学片中的“我说”与“你说”[J]. 戏剧之家 2020(16)
    • [18].俗文化与人类学——呼唤“民俗人类学”[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9].体育人类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界限——范可教授体育人类学思索访谈录[J]. 体育与科学 2020(02)
    • [20].人类学教学之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可能贡献——基于实际教学的一些思考[J]. 教育现代化 2020(17)
    • [21].田野工作与“行动者取向的人类学”:巴特及其学术遗产[J]. 民族研究 2020(01)
    • [22].视觉人类学的阐释学根基[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3].中国戏剧人类学的进程与展望[J]. 江汉论坛 2020(06)
    • [24].关于道德自我的“第一人称”叙述——从马丁利近著看人类学道德研究的一种思路[J]. 社会学评论 2020(04)
    • [25].人类学的公共责任与社会价值:以美国与挪威为例[J]. 社会学评论 2020(04)
    • [26].第一届和第二届建筑人类学论坛综述[J]. 建筑创作 2020(02)
    • [27].序二 迟到的建筑人类学[J]. 建筑创作 2020(02)
    • [28].边域的建筑人类学——第三届建筑人类学论坛综述[J]. 建筑创作 2020(02)
    • [29].迈向建筑人类学——建筑学与人类学能相互借鉴什么[J]. 建筑创作 2020(02)
    • [30].倡议书:走向建筑人类学的共同体[J]. 建筑创作 2020(02)

    标签:;  ;  ;  ;  

    林耀华学术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