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自从电报和电话发明以来,网络与通信科技(ICT)的研发和应用速度以摩尔定律递增,短短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信息科技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城市空间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的复合载体,也不例外的被这种信息化的趋势所改变。本文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即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空间应当如何应对网络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首先文章分析了作为实体的城市空间和人们对城市或者环境的认知有什么样的联系。接下来就在当代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语境下,探讨人们的主观世界中对城市认知的改变。通过哲学和城市理论所提供的逻辑框架,研究网络信息化是如何通过改变城市认知,进而改变城市空间。整个的论述过程是从认知到价值观和需求,再到空间变化的逻辑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解决网络信息化使认识受到怎样的改变和城市空间如何应变的问题。其中城市空间对城市认知变化的回应是本文所关心的核心。在本文的结尾作者提出了对传统城市认知理论的反思和对未来城市研究的展望。建筑和城市所处的地域环境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和交融。城市不同类型的空间中容纳了复杂多样的人的不同的活动,各部分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空间本身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以建筑模式语言为代表的从空间到空间的静态分析框架可能已经不再适合分析指导当代的城市空间发展。我们应该试图找寻一种动态的,保持自我批判和更新的框架,来面对未来的地域建筑和城市。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目录第1章 绪论1.1 引言:被动的城市1.2 研究的背景与范畴1.2.1 科技改变生活1.2.2 信息社会与全球化1.2.3 研究范畴:城市认知1.3 问题的提出:重新思考技术与城市空间的关系1.3.1 体验认知的矛盾:信息化与空间体验1.3.2 空间认知的矛盾:虚拟与现实1.3.3 文化认知矛盾:文化趋同与个性发展1.3.4 本文的中心问题与研究意义1.4 相关文献综述1.4.1 经验,认知,与城市理论1.4.2 科技,媒介与人类的未来1.4.3 城市地理学1.4.4 全球化与城市空间1.4.5 国内的相关研究1.5 论文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1.5.1 研究原则:实证的感觉材料1.5.2 研究方法1.6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1.6.1 研究的创新点1.6.2 研究的局限性1.7 问题结构和论文框架1.7.1 问题结构图1.7.2 论文框架图第2章 传统的城市认知综述2.1 引言2.1.1 以人为本的城市观2.1.2 从思维到空间2.2 认知和城市认知2.3 城市认知的来源2.3.1 环境状态2.3.2 感官信息2.3.3 信息秩序:参照系2.4 城市认知的形成2.4.1 认知图式2.4.2 信息的秩序:认知地图2.4.3 对认知地图作为研究方法的反思2.4.4 小结2.5 城市认知的空间效应2.5.1 城市生活与城市空间的互构2.5.2 城市空间的动力:创造者的价值观2.5.3 一些被城市认知影响的价值2.5.3.1 关于引发认知活动:城市生活的“发生器”2.5.3.2 关于获取信息与资源:中心2.5.3.3 关于体验活动的线性规律:结构2.5.3.4 可识别和个性第3章 网络信息化对城市认知的改变3.1 引言:新世界和新秩序3.2 信息的状态和组织3.2.1 爆炸,杂糅,拼贴,互联3.2.2 WEB 2.0:清晰的混乱3.2.3 信息秩序:搜索引擎3.2.4 GPS 与认知地图解体3.2.5 认知地图调研:以东京为案例3.3 信息化的城市认知行为3.3.1 网络化的媒介3.3.2 图示化认知3.3.3 网络信息化的城市生活3.3.3.1 网上交易:淘宝3.3.3.2 社会关系网络化:SNS3.4 平面化的城市意象3.5 小结第4章 信息化城市认知的空间效应4.1 信息世界的价值标准4.2 图像化的城市4.2.1 图像转向与符号泛滥4.2.2 点击率4.2.3 “城市形象”4.3 从发生器到容器4.3.1 虚拟与现实4.3.2 公共?私密?4.3.3 非体验4.3.4 “超级博物馆”4.4 超链接:空间解体4.4.1 地铁的比喻4.4.2 空间引力消失4.4.3 中心消解4.5 小结4.5.1 城市的个体和个体的城市4.5.2 SNS 与城市第5章 反思与展望5.1 对城市研究的反思5.2 对未来的展望5.2.1 变化的地域环境5.2.2 多样的复杂的个性化的城市5.2.3 创新的动力参考文献图表索引致谢附录A 认知地图调查问卷附录B 《城市形态》中的城市价值附录C 城市意象及其设计原则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网络信息化论文; 城市认知论文; 城市空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