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甲、乙、丙型副伤寒43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琴[1](2021)在《儿童副伤寒的临床分析及其并发症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重庆儿童医院近32年间住院副伤寒儿童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988年-2020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副伤寒且行住院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儿童副伤寒的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特点、菌株抗菌药物敏感性变迁趋势、并发症及并发症相关因素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收集到56例儿童副伤寒,全年各季节均有发病,以6-9月为发病高峰。本组发病年龄为17天7小时至16.6岁,以婴幼儿和学龄期儿童好发。(2)本组中,儿童副伤寒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98.2%)、消化系统表现(91.1%)、呼吸系统表现(60.7%)为主。儿童副伤寒的平均发热时长为:15.1±8.3天、平均腹泻时长为:5.9±3.1天。具有表情淡漠、玫瑰疹、相对缓脉表现的患儿少见,且仅在大年龄副伤寒儿童中出现。(3)儿童副伤寒易被误诊,本研究中,入院时确诊或疑诊沙门菌感染者仅8.9%(5/56例)。入院后平均需5.0(4.0-7.0)天才可确诊,发病至确诊平均需13.5(9.8-19.2)天。(4)本组中,副伤寒患儿中白细胞值正常者为63.0%(34/54例),白细胞降低者占25.9%(14/54例)。贫血者有51.0%(26/51例),其中轻度贫血73.1%(19/26例)。血小板减低者有18.4%(9/49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者占41.2%(7/17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消失者占23.5%(4/17例)。血沉增快者有64.3%(18/28例)。细菌培养总的阳性率为89.3%(50/56例),其中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为64.7%(11/17例),血液培养阳性率稍低于骨髓培养为62.5%。粪便培养和尿液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27.3%(9/33例)、0.0%。肥达试验阳性率为18.9%(7/37例),其中有6例患儿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5)本研究中,阳性培养菌株对氨苄西林敏感性低为48.8%(20/41例),对复方新诺明、氟喹诺酮类的敏感性较氨苄西林较高,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则普遍敏感。在49个菌株中,多重耐药率为30.6%(15例)。我院分离的阳性菌株在研究的32年间,环丙沙星的敏感性近10年有下降,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近20年有下降,其余抗菌药物(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敏感性无显着变化。分组研究后发现: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较乙型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氨苄西林更加敏感,以>3岁年龄组更为显着;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较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更加敏感。(6)本研究中,以三代头孢为主的联合治疗方式效果较好:三代头孢联合喹诺酮类治疗11例、三代头孢联合青霉素治疗5例、三代头孢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1例、三代头孢联合泰能治疗1例均有效。患儿治疗后的平均热退时间为5.0(3.0-9.0)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0.8±4.5天。(7)儿童副伤寒易发生并发症,本研究中,并发症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支气管肺炎19.6%(11/56例)、支气管炎14.3%(8/56例)、中毒性心肌炎14.3%(8/56例)、中毒性肝炎10.7%(6/56例)。其中有72.0%(18/25例)为单个系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感染的菌株是否为多重耐药菌株相关(OR:5.750;95%CI;P:0.011)。结论:本组儿童副伤寒全年散发,以6-9月为发病高峰,婴幼儿和学龄期儿童好发。副伤寒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消化道表现为主,表情淡漠、玫瑰疹、相对缓脉典型表现少见,且仅见于大年龄儿。婴幼儿并发呼吸道炎多见。少数副伤寒儿童的白细胞值可降低,轻度贫血见于多数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对副伤寒的诊断具有参考意义,且阳性率较白细胞计数减少率高。本研究中,菌株培养以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血培养,对培养阴性的患儿,肥达试验仍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在纳入研究的32年间,我院临床分离菌株对头孢菌素的敏感性无显着改变。三代头孢现仍为副伤寒儿童治疗的一线用药。本组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较乙型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氨苄西林更加敏感,尤其在>3岁年龄组更为显着;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较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更加敏感。儿童副伤寒易发生并发症,以感染多重耐药菌株的患儿为着。
牟春燕[2](2018)在《150例确诊伤寒及副伤寒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感染科近5年伤寒及副伤寒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该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01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确诊为伤寒及副伤寒的150例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年来临床诊断沙门菌感染1243例,分离到150株沙门菌,阳性率为12.1%。其中伤寒沙门菌1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36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2.流行病学特征:时间分布:2013-2017年收治例数分别为:71例,27例,25例,16例,11例,逐年下降;1-12月病例数分别为:8例,3例,4例,6例,25 例 23例,21例,20例,15例,13例,7例,5例,全年均有流行,集中分布在5-10月份。人间分布:男性91例,女性59例,男:女为1.54:1;0-6岁4例、7-17岁18例、18-40岁98例、41-65岁29例、66岁以后1例,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1岁,平均年龄30.24 ±13.10岁,发病年龄集中在18-40岁;其中职员48例(占32%),学生36例(占24%),无业33例(占22%),农民16例(占10.7%),个体户7例(占4.7%)、工人6例(占4%)、儿童4例(占2.7%)。空间分布:昆明市112例、曲靖市15例、红河州6例、昭通市4例、楚雄州3例、玉溪市2例、普洱市2例、外省2例、保山市1例、大理州1例、瑞丽市1例、丽江市1例。3.临床特征:主要症状:发热150例(占100%),伴头痛51例(占34%)、伴消化道症状50例(占33.3%)、伴肌肉酸痛27例(占18%)、伴咳嗽咳痰12例(占8%)、伴头晕5例(占3.3%);主要体征:最常见的是脾肿大有82例(54.7%),其次是伤寒舌14例(9.3%)和肝肿大10例(6.7%),表情淡漠仅2例(1.3%)。其中发热以高热为主,80.6%患者体温高峰在39.0℃以上,热型多呈不规则热。辅助检查:EO消失102例(占68%),EO降低31例(占20.7%),ALT和(或)AST升高98例(占65.3%),尿蛋白阳性43例(28.7%),FOBT试验阳性 59 例(占 39.3%);CRP 升高<100mg/L 的有 115 例,占 85.2%,PCT升高29例(占23.6%),ESR升高75例(占81.5%),WBC降低42例(占28%),WBC正常107例(占71.3%);130例行肥达试验检测的患者阳性的有36例(占27.7%),阳性率在病程第7天为25.5%,第2周为26.5%,第3周为27.8%,第4周为66.7%,第5周为28.6%,第6周检测1例为阴性,第7周检阳性率100%。4.病原分离及药敏结果:伤寒沙门菌1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36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药敏分析结果:敏感抗生素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头孢曲松、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氯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中介抗生素排名第一的是环丙沙星,耐药抗生素排名前五的分别是萘啶酸、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唑啉。多药耐药率3.3%(5/150),多药耐药组合为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2例,氨基糖苷类、呋喃类1例,磺胺类、氯霉素类1例,磺胺类、第三代头孢菌素1例。5.并发症:105例出现并发症,中毒性肝炎98例,急性支气管炎6例,肠出血1例。6.治疗:最常用的的经验性抗感染方案为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第三代头孢菌素;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的患者和多药耐药病例,确诊后根据药敏结果用药100%有效。[结论]1.2013-2017年我院收治的伤寒及副伤寒病例数呈下降趋势。2.发病季节以5-10月份为主,发病以男性为主,年龄多集中在18-40岁,职员和学生是主要发病人群。3.发热、头痛及消化道症状是我院伤寒及副伤寒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以发热为主,半数病人伴脾肿大,部分伴伤寒舌、肝肿大;常见的并发症是中毒性肝炎,急性支气管炎少见,严重的并发症肠出血更少见。4.与其他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不同,沙门菌感染者的CRP和PCT仅轻-中度升高。5.本组确诊的伤寒及副伤寒肥达试验阳性率不高,仅27.7%。6.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为本研究中的最常见菌群。7.敏感抗生素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头孢曲松、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氯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氯霉素为本地区伤寒及副伤寒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提供了更多的药物选择。
徐道俊[3](2016)在《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O-特异多糖制备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副伤寒(paratyphi)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病原菌引起的一种人肠道传染病。隶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属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病原菌(甲、乙、丙)为沙门氏菌亚种中的3个血清型,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疫苗作为人类预防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侵袭的主要武器,相关研究已经走过了大约70年的历程,从最初的粗缺制品到现今的精制纯化疫苗,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伤寒和副伤寒疫苗逐渐分成了两大类:即全菌体疫苗和精制纯化亚单位疫苗。全菌体疫苗为伤寒、伤寒甲型乙型副伤寒联合疫苗、ty21a减毒活菌苗;精制纯化亚单位疫苗为伤寒Vi多糖苗;目前无市售的甲型和乙型副伤寒疫苗。现今,国际国内的研究方向,主要以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脂多糖为目标抗原前体物,经脱毒水解后的O-特异多糖(O-SP)抗原作为开发思路进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研究。当前国内并没有副伤寒疫苗的上市,大多处于临床申报阶段和临床研究阶段,其中有三家获得了临床批件,正进行不同阶段的临床研究。在本研究中,为了获得可供研究水解、纯化工艺使用的合格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湿菌体,我们选用了WH0推荐的保存于中国食品药品生物制品检定研究院的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 CMCC 50074株,首先建立了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三级种子库系统,然后遵循WH0及中国2015版药典发布的副伤寒疫苗制造和检定规程进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湿菌体的制备,以供下一步的脂多糖提取、O-特异多糖水解及纯化工艺研究。在进行脂多糖提取、O-特异多糖水解及纯化工艺研究中,实验从不同菌体溶解方式的选择对副甲伤寒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苯酚溶液、不同CaCl2浓度及不同的酒精浓度对乙型副伤寒疫苗的脂多糖提取效果进行研究;从不同的冰乙酸浓度及水解温度对脂多糖的脱毒效果的影响;采用乙醇分级沉淀及柱层析法、O-特异多糖中有机溶剂的去除(甲醛、乙醇、苯酚)来对O-特异多糖纯化工艺进行研究。并辅助考察提取的脂多糖中蛋白含量、核酸含量、固体总量、苯酚含量、甲醛含量、O-乙酰基、内毒素及鉴别实验,从而最终确定适宜的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抗原(O-特异多糖)提取工艺。我们的研究表明,研钵溶解加热法、95%酚水溶液、5mM CaCl:浓度及70%的酒精终浓度的工艺条件,能够得到符合下一步工艺研究要求的LPS;25%冰乙酸终浓度及95℃水解脱毒温度能够得到符合下一步工艺要求的O-SP;水解后的O-SP原液,用5L注射用水,1KD膜超滤,超滤浓缩液中加入CaCl2储液至终浓度为0.5 mol/L,加入乙醇至终浓度为25%,室温搅拌30min,于2-8℃静置过夜。沉淀过夜的溶液离心,收集上清,上清经1KD膜超滤浓缩后真空干燥,然后用0.2mol/L NaCl溶液溶解O-SP,上样于S100层析柱,收集大分子峰部分,超滤浓缩后真空干燥既得到合格的SPB-O-SP。实验摸索出的以上工业参数,能保证最终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表明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抗原的工艺研究是成功的,适合用于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生产。
李傅冬[4](2013)在《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可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信息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别。帮助公共卫生现场处置人员在暴发现场快速科学地识别疫情类别,为疫情处置争取先机,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为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对近些年浙江省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得出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病种作为本研究的疾病范围。通过查询历史疫情文献、法定传染病报告网络等方法收集这些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率等数据。应用贝叶斯分类算法建立分类模型,采用SAS软件完成程序编写。并用3起历史疫情的个案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25种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手足口病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93.55%,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1秒;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60.61%,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0秒;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88.73%,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3秒。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输入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指标,可计算各类可能发生的疾病的概率,并按概率进行排序、输出判别列表,完成疾病分类判别。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较快的分类速度,且在可解释性、伸缩性和稳健性等方面表现较好,符合实际应用要求。
冉燕[5](2009)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甲型副伤寒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血培养、Widal reaction(肥达反应)、脂多糖—被动血凝试验(LPS-PHA)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在临床高度怀疑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发热患者中的检出阳性率,初步探讨荧光定量PCR早期诊断甲型副伤寒的临床价值,并评价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敏感性和可重复性。方法:(1)采用硅胶材料制成的HiBind膜基质结合离心柱技术对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福氏志贺菌七株标准菌株,分别提取DNA。再分别加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及探针,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并进行敏感性及重复性实验。(2)30例临床高度怀疑为甲型副伤寒的发热患者为甲型副伤寒组,分别进行血培养、肥达反应、LPS-PHA及荧光定量PCR四种方法检测。11例明确为其它原因导致发热的患者为对照组,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将甲型副伤寒以1×105Copies/ml分为高DNA载量组和低DNA载量组,比较两组与血培养、肥达反应及LPS-PHA结果的关系。结果:(1)七株标准菌株中仅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荧光定量PCR结果为阳性,而其他非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结果均为阴性。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DNA经过逐级倍比稀释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最低检测下限达1×102Copies/ml。将1×108、1×107、1×106Copies/ml三个梯度每个梯度重复三次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1×106Copies/ml:22.22±0.50;1×107Copies/ml:17.49±0.34;1×108Copies/ml:12.69±0.18。(2)荧光定量PCR检测30例高度怀疑为甲型副伤寒发热患者,22例为阳性,对照组中11例均为阴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甲型副伤寒组30例患者通过四种方法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7%(8/30)、23%(7/30)、17%(5/30)和73%(22/30)。荧光定量PCR与血培养、肥达反应、LPS-PHA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均P<0.0083),而血培养、肥达反应、LPS-PHA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83)。(3)对病程第1周的12例患者进行四种方法分析,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3/12)、17%(2/12)、17%(2/12)和67%(8/12),经统计学处理,四种方法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优于血培养、肥达反应、LPS-PHA传统实验室诊断方法,为甲型副伤寒的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简和,周丽[6](2008)在《儿童甲型副伤寒69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
陈国琪[7](2006)在《《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说明:(1)主题词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2)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汉字的拼音排序,如汉字相同,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3)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英文字母顺序排在各(字母)部之后;(4)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滕承志[8](2006)在《小儿甲型副伤寒5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龚健,董柏青[9](2003)在《我国甲型副伤寒防治研究近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波,蔡远芳,刘玉琴,班忠忠[10](2001)在《小儿甲、乙、丙型副伤寒43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副伤寒的致病性 ,流行病学情况及药敏试验 ,为副伤寒的诊断、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 4 3例副伤寒的临床血培养及药敏试验 ,肥达氏反应 ,70、80、90 3个年代副伤寒的发病情况 ,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血培养阳性 38例 ,阳性率达88%。肥达氏反应对丙型、乙型副伤寒的诊断价值大 ,而甲型副伤寒靠血培养确诊。同时随着耐药菌珠的出现 ,副伤寒的治疗以头孢类、喹喏酮类及氨基糖甙类为主。本组副伤寒合并 2个以上器官功能损害 14例 (32 % ) ,病情较轻 ,未见肠出血、肠穿孔。结论 随着计划免疫的实施 ,有效预防了伤寒的发病 ,而比较之下副伤寒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 ,为计划免疫提出了新课题
二、小儿甲、乙、丙型副伤寒43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甲、乙、丙型副伤寒4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副伤寒的临床分析及其并发症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略缩词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诊断 |
2.3 临床表现 |
2.4 实验室检查 |
2.5 副伤寒沙门菌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性 |
2.6 治疗情况 |
2.7 预后情况 |
2.8 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儿童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 |
3.2 儿童副伤寒的临床特点 |
3.3 儿童副伤寒的辅助检查 |
3.4 副伤寒菌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性 |
3.5 儿童副伤寒的治疗和预后 |
3.6 儿童副伤寒的并发症 |
4 总结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副伤寒流行病学和耐药情况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2)150例确诊伤寒及副伤寒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O-特异多糖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副伤寒及副伤寒沙门氏菌概述 |
1.2 伤寒及副伤寒的流行情况 |
1.3 副伤寒的病原学 |
1.3.1 副伤寒的病原体 |
1.3.2 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细胞壁组成 |
1.3.3 副伤寒的Lps组成 |
1.3.4 副伤寒脂多糖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
1.3.5 伤寒及副伤寒的分型与命名 |
1.3.6 伤寒和副伤寒的耐药性 |
1.3.7 伤寒和副伤寒的理化特性 |
1.4 副伤寒的临床诊断 |
1.4.1 血清学诊断 |
1.4.2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分离 |
1.5 副伤寒的临床预防及治疗方法 |
1.5.1 副伤寒的临床预防 |
1.5.2 副伤寒的临床治疗 |
1.6 乙型副伤寒疫苗研究进展 |
1.6.1 伤寒、副甲乙三联菌体疫苗 |
1.6.2 口服菌苗 |
1.6.3 全细胞灭活伤寒疫苗 |
1.6.4 Vi亚单位伤寒疫苗 |
1.6.5 伤寒口服减毒活疫苗 |
1.6.6 目前关于副伤寒疫苗的研究现状 |
1.7 立题依据 |
1.7.1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7.2 乙型副伤寒疫苗介绍 |
1.7.3 研究方案 |
1.7.4 研究工艺的可行性 |
1.7.5 研究工艺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
2、乙型副伤寒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的制备 |
2.1 乙型副伤寒蛋白结合疫苗菌种的制备 |
2.1.1 材料 |
2.1.2 生产用菌种历史资料 |
2.1.3 生产用菌种全面检定资料 |
2.1.4 方法 |
2.1.5 结果 |
2.2 乙型副伤寒蛋白结合疫苗培养液的制备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结果 |
2.3 乙型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培养液的灭活验证试验 |
2.3.1 材料 |
2.3.2 方法 |
2.3.3 结果 |
2.4 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湿菌体的收集及保存 |
2.4.1 材料 |
2.4.2 方法 |
2.4.3 结果 |
2.5 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脂多糖提取及水解 |
2.5.1 材料 |
2.5.2 方法 |
2.5.3 结果 |
2.6 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O-SP纯化 |
2.6.1 材料 |
2.6.2 方法 |
2.6.3 结果 |
2.7 讨论 |
3、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抗原(O-特异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3.1 菌体不同的溶解方式对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结果 |
3.2 不同苯酚浓度对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2.3 结果 |
3.3 不同CACL_2浓度对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
3.3.1 材料 |
3.3.2 方法 |
3.3.3 结果 |
3.4 第二次酒精沉淀时酒精终浓度对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
3.4.1 材料 |
3.4.2 方法 |
3.4.3 结果 |
3.5 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水解脱毒时10%冰乙酸终浓度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3.5.1 材料 |
3.5.2 方法 |
3.5.3 结果 |
3.6 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水解脱毒时水解温度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3.6.1 材料 |
3.6.2 方法 |
3.6.3 结果 |
3.7 乙型副伤寒疫苗O-特异多糖纯化工艺研究收集峰确定 |
3.7.1 材料 |
3.7.2 方法 |
3.7.3 结果 |
3.8 乙型副伤寒疫苗O-特异多糖中有机溶剂的去除 |
3.8.1 材料 |
3.8.2 方法 |
3.8.3 结果 |
3.9 讨论 |
4、总结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次 |
1 引言 |
1.1 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 |
1.2 浙江省各类传染病防制现状 |
1.3 浙江省传染病辅助分类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确定疾病范围 |
2.2 分类模型设计 |
2.3 数据收集、存储、整理 |
2.4 模型程序编写 |
2.5 模型验证 |
2.6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总结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疾病类别 |
3.2 文献数据收集结果 |
3.3 模型验证结果 |
4 讨论 |
4.1 模型性能 |
4.2 贝叶斯分类算法在本研究中应用的优点 |
4.3 相关问题的说明 |
4.4 本研究创新点 |
4.5 今后研究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变量名表 |
附录二 SAS程序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甲型副伤寒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甲型副伤寒的应用研究 |
1.1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1.2 中文摘要 |
1.3 英文摘要 |
1.4 前言 |
1.5 材料与方法 |
1.6 结果 |
1.7 讨论 |
1.8 结论 |
1.9 参考文献 |
2 伤寒副伤寒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综述) |
3 致谢 |
(6)儿童甲型副伤寒6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并发症 |
1.4 实验室检查 |
1.5 药敏试验 |
1.6 诊断及治疗转归 |
2 讨论 |
(7)《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8)小儿甲型副伤寒5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表现 |
3 辅助检查 |
4 药敏实验 |
5 治疗方法 |
6 治疗结果 |
讨 论 |
(9)我国甲型副伤寒防治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情况 |
2 临床表现 |
3 误诊 |
4 并发症 |
5 实验室检查 |
5.1 血象 |
5.2 粪便 |
6 细菌学检查 |
7 血清学检查 |
7.1 肥达氏反应 |
7.2 脂多糖被动血凝试验 (LPS-PHA) |
7.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7.4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方法 (RAPD) |
8 治疗 |
(10)小儿甲、乙、丙型副伤寒4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室资料 |
2 治疗 |
3 讨论 |
四、小儿甲、乙、丙型副伤寒43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副伤寒的临床分析及其并发症相关因素研究[D]. 陈小琴.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150例确诊伤寒及副伤寒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D]. 牟春燕.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3]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O-特异多糖制备工艺研究[D]. 徐道俊. 云南大学, 2016(05)
- [4]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D]. 李傅冬. 浙江大学, 2013(03)
- [5]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甲型副伤寒的应用研究[D]. 冉燕. 遵义医学院, 2009(07)
- [6]儿童甲型副伤寒69例临床分析[J]. 简和,周丽.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8(05)
- [7]《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陈国琪.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6(06)
- [8]小儿甲型副伤寒53例临床分析[J]. 滕承志. 浙江预防医学, 2006(01)
- [9]我国甲型副伤寒防治研究近况[J]. 龚健,董柏青. 中国热带医学, 2003(03)
- [10]小儿甲、乙、丙型副伤寒43例临床分析[J]. 李波,蔡远芳,刘玉琴,班忠忠.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