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利(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骨关节病科471002)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8-0100-02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料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等其它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护理意外事件[1-2]。随着社会对护理要求的提高以及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护理风险越来越大,为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将2009年以来我院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出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护理技能不熟练。因素分析:一些年轻护士由于刚参加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其理论及专业知识相对不熟练,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相对欠缺,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未采取预见性护理手段或不能正确及时的处理。一些年老的护士,由于缺乏继续学习,吸收先进的经验不够,面对不断更新的医疗器械和应用技术,在工作中应用不能得心应手,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处理好。对策:医院在新护士入科均前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科室,入科后再有一名资深护理人员带教,首先再次强化岗前培训,尔后再进行本科室的基本技能培训,直到考核掌握为止。院内及科室定期开展岗位大练兵,针对每个科室的不同情况强化基本知识培训,科室护理基本功训练使每一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并定期进行各项知识考核。
2.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不及时观察、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所导致的护理差错。因素分析:护理工作量大,护士忙于常规处置,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业务水平不够,执行力有偏差。延误了病人的治疗和康复,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患者的利益,从根本上违反了护士职业道德。从而造成不良事件。对策: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从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的角度入手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护士的任何一项处置或决策,都可能与病人的生命安危紧密相关,有的护理决策需要护士单独作出并执行,这就需要护士具有“慎独”意识。
3.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评估能力不足和沟通不良。因素分析:低年资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够,业务能力差,缺少临床经验,对患者评估不够全面,容易遗漏有价值的护理资料。对风险意识评估不足,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易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对策: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教授护理人员学会与患者及家属建立新型友善的护患关系。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离不开医疗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及辛勤劳作,而且也离不开患者的密切配合。护士要牢牢树立为患者服务的理念,用患者及家属能够接受的方式与患者与家属沟通、交流。进行浅显易懂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能够积极配合诊疗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有效避免护患间的纠纷。
4.医护之间沟通、交流不充分。因素分析:医护之间是合作关系,要共同为病人的生命负责,护士是病情观察的前沿兵,若不为医生提供第一手的病情资料,不认真审核,把关,对医生开具的错误医嘱盲目的执行,这些都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隐患。对策:加强医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日常工作中不可盲目执行医嘱,认真审核每一项医嘱的正确与否,如有疑义或不解需咨询医生核实,执行后经三班双人核对,以确保准确安全。
5.护士护理安全防范意识差。因素分析:对护理工作是一个高风险职业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操作不规范,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缺少事前控制,没有把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对策:建立健全护理规章制度,由全科护士共同参与制定将各种护理工作流程化,由护士长及相关护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定期进行相关工作的检查及考核。针对年老、体弱、小儿、易跌倒、坠床、烫伤等高风险病人要提高警惕,加强护理安全健康教育,做好安全防护,设立醒目标识,认真床头交接班。健全护理差错管理制度,成立院内护理风险管理小组,鼓励护士自愿、非惩罚性上报不良事件,将其分类,分析原因,及时提出处理及预防措施。每个月汇总,分发给每个科室,供全科护士学习,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每一件上报的不良事件及时认真处理,从而能够做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四方面的工作,并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及处理能力。[3]
综上所述,护士在医学发展中和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面对的是生命的延续和生存的质量,因此,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成为每一个护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全面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玮琳,叶文琴.加拿大Mcgill大学对护理差错的认识和处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4(10):94.
[1]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2]凌桂莲.护理差错管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