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力墙防裂措施——某工程超长高强混凝土剪力墙防裂工程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何柳辰[1](2017)在《建筑结构设计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建筑业跟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对建筑美感的追求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高层、日益复杂的建筑造型和环境作用使结构设计的任务更加困难。结构设计的综合性较强,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要满足复杂的建筑造型,但也要尽可能保证结构的规则性和安全等性能要求;确保结构具有足够刚度承受荷载的同时还要确保结构的延性设计;要尽可能地使结构经济但也要确保结构的安全适用等。虽然在近十年时间里,计算机逐渐普及和计算性能得到了飞速发展,让即使再小的设计院也能对高层结构甚至超高层结构进行计算,但我国结构设计质量的水平差距过大的现象并未有所缓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设计任务紧迫和结构设计人员水平及经验上的差距,导致在结构设计的过程对结构体系、计算模型和参数等各技术环节中的各关键因素处理和选择有所不同,而这些都是构成结构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分阶段、有层次的结构设计质量评价办法。论文首先概括了国内外关于建筑结构设计评价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国内研究的主要问题。接着总结归纳了结构设计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根据相关规范、规程和图集等国家现行有效的文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各阶段的关键因素为基础确定了各阶段的评价指标和建立了评价标准,利用模糊层次评价法构建了一套评价体系,客观科学地对设计质量进行评价并准确找到其中需改进的关键环节,明确设计改进的方向。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文首先概括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国内建筑结构设计评价的缺陷,以及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推广的原因,通过结构设计这一环节对提高建筑产品投资效益的重大作用探讨了结构设计质量评价的重要性。(2)将结构设计过程分为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并归纳了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和工作内容。(3)通过各种典型评价方法的特点对比,选取了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作为结构设计质量的评价方法。根据结构设计各阶段工作内容的划分明确了各项评价指标,根据相关规范、规程和图集等国家现行有效的文件确定了各项评价标准。(4)由于各评价指标对结构设计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咨询相关结构设计方面的专家,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5)根据结构设计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的特点,提出了一套有层次、分阶段的评价体系。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咨询相关结构设计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并对得分较低的指标进行了分析讨论,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证明了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可行性。
李博渊[2](2016)在《竖向混凝土构件水平裂缝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说明竖向混凝土构件水平裂缝的产生使其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下降,严重时会造成结构的安全隐患,就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混凝土的沉缩、失水、失温、水泥熟化时的干缩及钢筋、模板阻挡作用等多因素耦合的结果。本试验通过对现有竖向混凝土构件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并结合试验柱抗剪试验及检查,探索了竖向混凝土构件产生水平裂缝的机理,提出了控制或减少混凝土竖向构件施工期水平裂缝的措施,为防止水平裂缝的产生提供了积极意义。
刘阳[3](2016)在《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温度场与应变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城市用地的日益紧张和停车难等问题的突出,我国带有地下室式的建筑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出于对结构的完整性、工期以及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地下室墙体的混凝土采用一次性的浇筑方法。地下室外墙在长度方向上一般尺寸较大,属于超长混凝土结构。超长混凝土结构的开裂一直是工程界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和超长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场以及应变场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简要地介绍了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场与温度应力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个实际的超长混凝土结构—陕西延长石油科研中心裙楼地下室墙体。首先,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对该地下室混凝土超长墙体的温度场与应力场进行分析;其次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在墙体内部关键部位埋设振弦式温度应变传感器,对混凝土进行温度应变监测,并将实测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在厘清墙体内部温度场与应变场分布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工程,总结了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的裂缝控制措施。本文得出的结论有:(1)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两者虽然在数值上略有差异,但反映出的总体趋势基本相近,实测结果中混凝土的温度时程曲线与有限元给出的基本吻合。可见,在合理建立模型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取定模型参数的情况下,有限元软件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出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并以此为依据,在实际工程中,选择合理的裂缝控制措施;(2)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的裂缝控制应采取综合措施,即从材料、设计、施工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并结合具体的实际工程,在施工准备阶段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墙体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预分析,据此在结构关键部位埋设温度应变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内部的温度和应变分布情况,为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裂措施做准备;(3)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的温峰值一般约在混凝土浇筑后20h出现,温峰值约为55℃。墙体上部温度一般较高,下部温度较低,上下约存在5℃的温差。在墙体内布置冷却水管能降低墙体温度,有一定的阻裂作用。
庞二波,刘通,周文俊,陈超[4](2014)在《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混凝土开裂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结合目前超高层建筑中通常采用的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特点,介绍了该类结构的开裂因素,并采用数学方法描述了钢板与混凝土在水化阶段的变形协调性问题;讨论了钢板初始温度与混凝土浇筑温度差异的3种情况;对钢板与混凝土相互约束状态下的应变发展规律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指出应变发展规律与温度发展规律基本一致,混凝土在温升阶段产生拉应力,降温阶段产生压应力,并逐步消除温升阶段积累的拉应力;在数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该类结构的防裂要素,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初步验证。
洪义兵[5](2014)在《超长地下室裂缝控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展,土地供应量日趋紧张,致使地下车库建设与日俱增。地下车库设计的现状是:车库单体面积日益扩大,尤其是车库长度不断扩大,地下室的平面尺寸越来越大,地下室层数越来越多,势必面临进行超长车库的设计难题。在国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朱伯芳院士早在1970年代就对水工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和裂缝控制的研究;1980年代,全国建筑防水专家委员会主任叶琳昌就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性能和温度进行分析,提出从原材料冷却、混凝土养护时候的温度控制、混凝土测温技术和设计施工时防止裂缝;近年来,以王铁梦教授为首的裂缝控制专家,在他的《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机理、温度应力理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方法,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抗”和“放”的设计原则,根据工程实践得出伸缩缝间距及裂缝控制的计算公式,为设计人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则规定长度超过55m应在中部设置结构断开的“温度伸缩缝”。然而,在地下车库中使用上、构造上都不宜人为设缝。目前,尚未见超长车库的合理设计方法,导致地下室难免产生因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和季节温差变形下车库结构的开裂。为避免裂缝的产生,目前设计单位仅在施工中“增设后浇带”和在混凝土中掺加“微膨胀剂”解决。事实证明,这两种措施无法从根本上防治超长地下室的裂缝。为克服超长结构因混凝土产生体积变形而产生的“次内力”,而找不到有效的计算方法,往往计算出的次内力甚大,无法实施。这是超长地下室碰到的重大难题。本文先系统阐述地下室裂缝造成的危害,分析裂缝成因,然后通过工程实例分析混凝土在硬化阶段,结构构件内部温度变化情况。最后采用“综合温差法”,对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混凝土收缩和季节温差变形下次内力的计算原理、次内力的分布和次内力的实用简化计算方法进行深入地介绍。在文中,作者试图从设计和施工多方面的技术进行攻关,重点结合自己的工程实践,通过对软件的使用,结构布置的调整,计算参数的选取,计算结果的分析,逐步找到解决地下室裂缝的一些办法。在施工服务过程中,通过现场施工、查勘、测量等手段,了解地下室裂缝形成现状,然后通过分析地下室裂缝形成的通病,从中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来。通过对超长地下室裂缝的深入探讨,本文意在深入了解裂缝形成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多方面探索能够为超长地下室裂缝控制工作提供借鉴意义。通过介绍“综合温差法”,提供一种简明、实用的计算方法,便于设计人员掌握使用,供工程界借鉴和推广应用。
杜文卓[6](2012)在《高层建筑地下室剪力墙裂缝分析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层建筑地下室作为大体积混凝土的一种,具有沿水平方向壁长且薄的特性。混凝土浇筑初期,剪力墙受基础底板约束,容易出现早期温度收缩裂缝,严重的影响了结构的可靠性和使用性。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对墙体温度收缩应力分析计算,避免混凝土开裂,达到裂缝控制的目的,成为现今工程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针对地下室超长混凝土剪力墙混凝土裂缝的分布状态,从温差与收缩两个角度,分析了地下室剪力墙裂缝的形成机理。其次,系统的应用了地下室剪力墙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有限元分析理论,为后续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再次,结合某工程实例,运用理论对地下室超长混凝土剪力墙温度收缩应力进行分析,得出地下室剪力墙伸缩缝间距;并通过非稳态温度场理论,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求解地下室超长混凝土剪力墙温度场,论述了混凝土剪力墙浇筑后7d内的墙体温度场分布规律,进而通过温度场进行温度收缩应力的求解,研究了地下室剪力墙温度收缩应力的分布及变化规律;通过理论分析及有限元计算结果并与实际工程情况进行比较,讨论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地下室混凝土剪力墙伸缩缝间距规定的现状,进而对混凝土剪力墙伸缩缝间距设置提出一些建议。最后,论文从分析结果出发,针对实际工程,在材料、设计构造和施工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地下室超长混凝土剪力墙裂缝控制的一些技术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以对高层建筑地下室剪力墙裂缝产生机理和温度应力场分布情况的研究做些补充,并为地下室剪力墙混凝土的抗裂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吴健[7](2011)在《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防裂技术措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超大面积混凝土结构的需求日益增长,平面尺寸超长、超大的建筑迅速涌现。而在城市内,由于建筑用地的紧张和“停车难”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更大规模地开发地下空间。由于地下工程有防水要求,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设置永久伸缩缝要比地上结构困难得多,因此,目前在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已很少再设置永久伸缩缝。取消了地下室混凝土结构的永久伸缩缝,给地下建筑提供了良好的使用条件,却同时给地下室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带来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即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的无缝设计及防裂技术的研究。本文首先从开裂原因、裂缝种类、裂缝危害三个方面对混凝土结构裂缝进行分析;从材料选用、结构设计、施工技术和保温技术这四个方面,对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防裂技术研究进行研究。其次,以试点工程-“沈阳恒隆中街广场”为例进行无缝设计分析,该工程属平面超长结构,多方面综合考虑后,结构没有设置伸缩缝,由此给建筑效果、结构布置及使用功能等都带来了很大好处,通过温差和混凝土长期收缩等非荷载效应对结构影响的分析,可以认为结构不设缝的方案是完全可行的。采用ETABS V9.0.8结构分析软件,对此无缝设计对结构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温度和收缩效应影响)进行模型分析,主要包括竖向构件内力分析、楼板应力分析、梁应力分析、基础地板分析和施加预应力对结构温差收缩效应影响的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提出设置后浇带、设置膨胀加强带、设置钢筋加强区等相应的防裂措施。本课题采取了设后浇带、膨胀加强带、设置钢筋加强区、增加构造配筋等各种对策和措施,从实际情况及计算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来看,这些对策和措施是能够实现的。最后,本文列举多项工程实例,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总结了一些经验,,为今后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防裂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康明[8](2010)在《施工期钢筋混凝土构件约束收缩变形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普遍存在早期变形裂缝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国内外主要侧重于研究素混凝土材料的自由收缩变形性能,然而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是以配筋构件的形式,处于受钢筋、模板、相邻构件约束的作用下,其收缩变形性能与自由收缩相比有较大差异。由于施工期混凝土力学、变形性能及约束程度均具有时效特性,钢筋混凝土构件中早期约束应力的理论计算不易实现。开展施工期钢筋混凝土构件约束收缩变形性能的研究,实现早期约束应力的计算有助于为早期开裂的准确预测与裂缝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为现浇混凝土结构早期裂缝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论文在总结国内外早龄期混凝土性能、施工期混凝土结构特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单一方向变形起主导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为研究对象,依托重庆大学图文信息中心等实际工程,采用现场调研、资料收集整理、理论分析、室内和现场试验等研究方法,系统地开展施工期钢筋混凝土构件约束收缩变形性能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施工现场,对钢筋混凝土墙板类构件早期裂缝综合控制措施进行应用研究。论文的研究工作及主要成果如下:①根据混凝土构件施工早期单一方向主导的开裂模式,提出钢筋—混凝土—周边约束(模板、相邻构件)组合体系,分别建立端部约束、周边连续约束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模型,分析收缩、温度变形耦合作用下的混凝土构件约束变形性能,建立包含钢筋作用的混凝土约束应力计算方程。定量研究了钢筋约束、周边约束对混凝土早期应力的影响。基于增量迭代理论,建立了混凝土徐变效应下应力—应变时程关系。②改进自由收缩试验模具,选取工程实用配合比,模拟接近实际构件不完全约束情况下的变形受力状况,研究不同配筋混凝土构件在标准状态下早期约束收缩性能。详细测量了浇筑至28天时段内混凝土约束收缩性能,获得了纵向钢筋约束条件下混凝土早期(特别是浇筑后3天时段)收缩变形的变化规律,明确了钢筋对混凝土早期收缩的约束效应,并分析了配合比参数、配筋特征等因素对混凝土早期约束收缩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约束度与配筋之间的定量关系。③基于国内外混凝土性能估算模式,研究了早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时变规律,开展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预测。通过分析早期混凝土自由收缩发展速率,提出混凝土早期自由收缩估算建议公式。根据素混凝土和配筋混凝土的对比收缩试验结果,提出配筋混凝土早期约束收缩估算建议公式。建立混凝土在收缩拉应力作用下早期徐变系数计算公式,利用增量迭代算法,实现对钢筋约束条件下混凝土的自生拉应力和早期受拉徐变的量化计算。④选取实际工程典型单向收缩构件,进行施工期混凝土构件早期约束收缩性能的原位试验研究。通过试验获得了浇筑初期至28天混凝土内部温度、钢筋与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时程发展曲线,得到混凝土实体构件在早期收缩作用下应力发展及变形分布特征演化规律。结合周边连续约束组合体系在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形耦合作用下的力学分析模型,分析了模板、相邻构件约束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应力的影响,初步确定了模板与混凝土的水平阻力系数。通过混凝土及钢筋应变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验证了连续约束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构件力学分析模型、约束应力理论计算方程的合理性。⑤结合工程实践,根据原位试验相关研究成果,建立施工期混凝土结构早期裂缝综合防治的总体思路。提出早期防裂重点控制时段,定量评价拆模、洒水养护等对混凝土构件应力应变的影响,提出混凝土结构早期防裂的施工措施及相关建议。
姜隆之,徐强[9](2004)在《剪力墙防裂措施——某工程超长高强混凝土剪力墙防裂工程实例》文中认为防止混凝土早期开裂应根据其开裂的原因进行防裂措施的选择,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减小混凝土的温升及降温速率,以减小温度收缩,并且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从结构设计角度,从混凝土选择原材料和配合比,以及生产和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切实控制,使混凝土坚实、匀质,有效防止混凝土出现有害裂纹,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万奎元[10](2002)在《高强混凝土高层筒体结构剪力墙温度应力分析与裂缝控制》文中研究说明高强混凝土在高层建筑筒体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由于高强混凝土水泥用量大,水泥标号高,再加上筒体结构剪力墙周长较长,约束较大,因此,高强混凝土筒体结构剪力墙在早期易产生温度裂缝。为了进行裂缝控制应掌握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本文在介绍了现浇大体积混凝土早期的温度应力和高强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基础上,探讨了影响高混凝土温度应力的材料的热学性能和物理性能,以及降低高强混凝土绝热温升的方法,并推导了混凝土的三维温度场有限元法解。 根据高层建筑筒体结构剪力墙的特点和工程实况,本文对高强混凝土剪力墙内部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进行了模拟分析讨论,己初步掌握其规律性。通过将工程实例同模拟计算结果相比较,对仿真计算提供了依据。最后,本文根据模拟分析,对高强混凝土筒体结构剪力墙裂缝控制提出了探索性措施。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帮助高强混凝土早期温度应力的仿真计算参数的取值,并且,根据本文的一系列模拟分析结果,进一步了解高强混凝土剪力墙的温度分布和温度应力分布,可以帮助制定工程抗裂方案:本文提出的高强混凝土筒体结构剪力墙裂缝控制的探索性措施,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剪力墙防裂措施——某工程超长高强混凝土剪力墙防裂工程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剪力墙防裂措施——某工程超长高强混凝土剪力墙防裂工程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结构设计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评价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结构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
2.1 结构设计质量 |
2.1.1 结构设计质量的涵义 |
2.1.2 结构设计质量的评价 |
2.1.3 结构设计依据 |
2.2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及设计评价的重要性 |
2.3 结构设计评价方法的研究 |
2.3.1 评价方法的研究 |
2.3.2 结构设计质量模糊层次分析法 |
2.4 结构设计质量评价的原则 |
2.4.1 评价原则 |
2.4.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方案设计阶段评价体系的建立 |
3.1 方案设计阶段概念及特点 |
3.1.1 方案设计阶段概念 |
3.1.2 方案设计阶段主要特点 |
3.2 方案设计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及评价指标解析 |
3.2.1 结构体系 |
3.2.2 结构分缝 |
3.2.3 结构布置 |
3.2.4 主要构件截面尺寸估算 |
3.2.5 特殊技术措施 |
3.2.6 耐久性 |
3.2.7 可持续性 |
3.3 方案设计阶段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
3.3.1 评价体系框架 |
3.3.2 各指标评价标准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构计算阶段评价体系的建立 |
4.1 结构计算阶段概念及特点 |
4.1.1 结构计算阶段概念 |
4.1.2 结构计算阶段主要特点 |
4.2 结构计算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及评份指标解析 |
4.2.1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
4.2.2 计算参数的设置 |
4.2.3 计算结果分析 |
4.3 结构计算阶段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
4.3.1 评价体系框架 |
4.3.2 各指标评价标准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图设计阶段评价体系的建立 |
5.1 施工图设计阶段概念及特点 |
5.1.1 施工图设计阶段概念 |
5.1.2 施工图设计阶段主要特点 |
5.2 施工图设计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及评价指标解析 |
5.2.1 结构计算书 |
5.2.2 施工图绘制 |
5.3 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
5.3.1 评价体系框架 |
5.3.2 各指标评价标准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构设计质量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
6.1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6.1.1 合理确定权重的意义 |
6.1.2 权重的确定 |
6.2 评价细则 |
6.3 某酒店的结构设计质量评价 |
6.3.1 工程概况 |
6.3.2 结构设计评价依据 |
6.3.3 结构设计质量评价 |
6.3.4 分析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2)竖向混凝土构件水平裂缝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案例分析及试验研究 |
1.1 竖向构件工程案例 |
1.1.1 实例一—剪力墙结构 |
1.1.2 实例二—桥墩结构 |
1.1.3 实例三—框架柱结构 |
1.2 病因初步分析 |
1.3 试验验证分析 |
1.3.1 试验方案 |
1.3.2 试验结果 |
1.4 机理分析 |
2 防止竖向构件水平裂缝发生的措施 |
2.1 合理配合比 |
2.2 优化混凝土振捣工艺 |
2.3 规范混凝土浇筑、拆模及养护流程 |
2.4 其他措施 |
3 结论 |
(3)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温度场与应变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温度场与应力场的理论分析 |
2.1 温度场的理论分析 |
2.1.1 温度场的基本概念 |
2.1.2 热传导微分方程 |
2.1.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2.2 温度应力的理论分析 |
2.2.1 温度应力的基本概念 |
2.2.2 温度应力的有限元理论 |
2.3 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 |
2.3.1 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 |
2.3.2 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 |
2.3.3 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2.4 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的体积稳定性分析 |
2.4.1 高性能混凝土收缩的种类划分 |
2.4.2 产生原因分析 |
2.4.3 影响因素分析 |
3 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施工期数值分析 |
3.1 有限元模型 |
3.1.1 MIDAS/civil简介及应用情况 |
3.1.2 基本分析过程简介 |
3.1.3 基本假定 |
3.2 计算参数及模型建立 |
3.2.1 计算实例 |
3.2.2 计算参数 |
3.2.3 模型建立 |
3.3 分析结果 |
3.3.1 分析点选取 |
3.3.2 分析点节点编号 |
3.3.3 分析结果 |
3.3.4 分析结论及建议 |
3.4 本章小结 |
4 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温度与应变的现场实测 |
4.1 工程概况 |
4.2 测试目的 |
4.3 仪器设备 |
4.4 测点布置 |
4.5 监测要点 |
4.6 监测过程 |
4.7 混凝土应变的监测机理 |
4.7.1 混凝土结构的总体应变和应力相关应变 |
4.7.2 运用振弦式应变计监测混凝土应变的原理 |
4.7.3 无应力装置的设置和应力相关应变的计算 |
4.8 数据处理 |
4.8.1 应变的计算公式 |
4.8.2 应变值的温度修正 |
4.9 监测结果及分析 |
4.9.1 温度 |
4.9.2 应变 |
4.10 实测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对比 |
4.10.1 实测温度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对比 |
4.10.2 应力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对比 |
4.11 本章小结 |
5 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的裂缝控制 |
5.1 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的裂缝 |
5.1.1 裂缝的概念 |
5.1.2 裂缝的种类 |
5.2 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裂缝的机理分析 |
5.2.1 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 |
5.2.2 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约束 |
5.2.3 高性能混凝土的徐变 |
5.2.4 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的开裂机理 |
5.3 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的裂缝控制试验 |
5.3.1 试验概况 |
5.3.2 试验设备 |
5.3.3 试验方案 |
5.3.4 试验结果分析 |
5.4 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裂缝的控制措施 |
5.4.1 材料措施 |
5.4.2 设计措施 |
5.4.3 施工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
附录二 :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现场实测图片 |
(4)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混凝土开裂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现状 |
2 开裂性分析 |
2.1 开裂原因简述 |
2.2 开裂数学分析 |
2.2.1 钢板-混凝土无相对约束状态 |
2.2.2 钢板-混凝土相对约束状态 |
2.3 防裂措施 |
3 工程案例 |
4 结语 |
(5)超长地下室裂缝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序言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地下室裂缝造成的危害 |
2.1 造成地下室渗漏 |
2.2 降低结构的强度 |
2.3 影响社会对工程质量的信心 |
3、地下室裂缝成因 |
3.1 材料方面 |
3.2 外加剂影响 |
3.3 荷载作用 |
3.4 温度作用 |
3.5 设计阶段 |
3.5.1 裂缝计算公式的缺陷 |
3.5.2 设计软件的局限 |
3.5.3 设计院的管理 |
3.6 施工阶段 |
3.6.1 控制水化热 |
3.6.2 地下室上浮 |
3.6.3 施工措施不到位 |
3.7 监理单位 |
3.8 混凝土供应商 |
3.8.1 最小水泥用量 |
4、解决办法 |
4.1 设计方法 |
4.1.1 设置伸缩缝 |
4.1.2 采用微膨胀混凝土 |
4.1.3 采用低强度混凝土 |
4.1.4 采用钢筋网片 |
4.1.5 优化混凝土外墙配筋 |
4.1.6 地下室上浮防治措施 |
4.1.7 减少差异沉降形成的裂缝 |
4.1.8 人防地下室设计 |
4.1.9 计算机仿真 |
4.1.10 预应力钢筋 |
4.1.11 温度测试 |
4.1.12 一种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裂缝控制设计方法的介绍 |
4.2 施工方法 |
4.2.1 跳仓法 |
4.2.2 后浇带法 |
4.2.3 加强振捣、养护措施 |
4.2.4 裂缝修补 |
5、工程实例 |
5.1 项目概况 |
5.2 超长墙体控制技术措施 |
5.3 预应力的难点 |
5.4 结构测试 |
5.4.1 结构测试目的 |
5.4.2 预应力筋张拉阶段框架梁测试 |
5.4.3 预应力筋张拉阶段墙板应变测试及裂缝观测测试 |
5.4.4 结论 |
5.5 技术经济分析 |
6、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超长地下室裂缝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6)高层建筑地下室剪力墙裂缝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及特点 |
1.1.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
1.1.2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地下室剪力墙裂缝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地下室剪力墙裂缝的形成机理 |
2.1 裂缝的种类及分布状态 |
2.1.1 混凝土裂缝的种类 |
2.1.2 地下室剪力墙混凝土裂缝的分布状态 |
2.2 地下室剪力墙裂缝的形成机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下室剪力墙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
3.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收缩应力的有限元计算原理 |
3.1.1 混凝土温度场的计算原理 |
3.1.2 混凝土的温度应力理论 |
3.2 地下室混凝土剪力墙的非稳定温度场有限单元法 |
3.2.1 变分原理 |
3.2.2 非稳定温度场的隐式解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下室剪力墙有限元分析计算及工程实例 |
4.1 影响剪力墙温度应力的有关因素 |
4.2 地下室剪力墙理论分析计算 |
4.2.1 地下室剪力墙的计算理论 |
4.2.2 某实际工程地下室剪力墙温度收缩应力的计算 |
4.3 某实际工程地下室剪力墙 ANSYS 仿真分析 |
4.3.1 基于 ANSYS 软件的混凝土温控防裂仿真分析的基本方法 |
4.3.2 温度场的仿真计算 |
4.3.3 应力场的仿真分析 |
4.3.4 不同墙长的温度应力仿真比较 |
4.3.5 不同墙高的温度应力仿真比较 |
4.4 理论分析和有限元计算结果与某实际工程情况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下室裂缝的控制及技术处理 |
5.1 材料的控制 |
5.1.1 水泥使用量和水泥品种的选择 |
5.1.2 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的选择 |
5.1.3 混凝土骨料的选择 |
5.1.4 外加剂的选择 |
5.2 设计过程的控制 |
5.2.1 分布钢筋的影响 |
5.2.2 结构构造设计的影响 |
5.3 施工技术的控制 |
5.3.1 混凝土的搅拌、振捣和浇筑 |
5.3.2 混凝土出机和浇筑时温度的控制 |
5.3.3 混凝土的养护 |
5.3.4 防风和土体回填 |
5.4 裂缝的处理方法 |
5.4.1 对于影响结构承载能力的裂缝的处理 |
5.4.2 对于影响结构正常使用的裂缝的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部分地下室超长剪力墙温度应力计算 ANSYS 命令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防裂技术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 |
1.2.1 材料 |
1.2.2 设计和施工 |
1.2.3 裂缝的种类 |
1.2.4 裂缝的危害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1.4 小结 |
第二章 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防裂技术研究 |
2.1 材料方面 |
2.1.1 预应力混凝土 |
2.1.2 纤维混凝土 |
2.1.3 补偿收缩混凝土 |
2.1.4 结构自防水 |
2.2 结构设计方面 |
2.2.1 控制受力裂缝 |
2.2.2 设置混凝土后浇带 |
2.2.3 设置混凝土膨胀加强带 |
2.2.4 加强配筋 |
2.3 施工技术方面 |
2.3.1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 |
2.3.2 采用分层、分段或跳仓浇筑等混凝土施工工艺 |
2.3.3 控制地下室墙体的拆模时间 |
2.3.4 及时回填基坑 |
2.4 保温技术方面 |
2.5 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收缩和温度作用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沈阳地区的气象条件 |
3.3 温差效应的影响 |
3.3.1 施工阶段的温差效应 |
3.3.2 使用阶段的温差效应 |
3.4 混凝土长期收缩的影响 |
3.5 模型分析 |
3.5.1 设计参数 |
3.5.2 分析工况 |
3.5.3 温差取值 |
3.5.4 混凝土收缩量计算 |
3.5.5 温差和收缩综合效应 |
3.6 竖向构件内力分析 |
3.7 楼板应力分析 |
3.8 梁应力分析 |
3.9 基础底板分析 |
3.10 施加预应力对结构温差收缩效应影响的分析 |
3.10.1 施加预应力对楼板受力的影响 |
3.10.2 施加预应力对梁受力的影响 |
3.11 小结 |
第四章 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防裂措施 |
4.1 设置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 |
4.2 采用保温隔热构造 |
4.3 合理选用原材料 |
4.4 设置钢筋加强区域 |
4.5 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5.1 光达大厦 |
5.2 中润科技城 |
5.3 曼哈顿广场 |
5.4 昌鑫置地广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施工期钢筋混凝土构件约束收缩变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结构裂缝 |
1.1.2 早期裂缝 |
1.1.3 施工期早期裂缝问题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自由变形及抗裂性能研究 |
1.3.2 约束变形性能研究 |
1.3.3 工程防裂应用研究 |
1.4 施工期裂缝防治难点及研究不足之处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2 钢筋混凝土构件约束收缩受力性能分析 |
2.1 混凝土收缩类型 |
2.2 混凝土早期收缩与约束 |
2.2.1 混凝土早期收缩 |
2.2.2 约束 |
2.2.3 约束度 |
2.2.4 约束模量 |
2.3 端部约束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收缩受力性能分析 |
2.3.1 端部约束下收缩力学模型 |
2.3.2 钢筋及端部外约束影响分析 |
2.3.3 收缩与当量温差的关系 |
2.4 周边连续约束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收缩受力性能分析 |
2.4.1 周边连续约束下收缩力学模型 |
2.4.2 钢筋及周边连续约束影响分析 |
2.5 徐变效应下钢筋混凝土早期收缩应力 |
2.5.1 徐变作用与早期应力应变 |
2.5.3 混凝土早期变形 |
2.5.4 应力应变增量关系 |
2.5.5 徐变效应下应力计算 |
2.5.6 早期收缩应力计算探讨 |
2.6 本章小结 |
3 配筋混凝土早期约束收缩性能试验研究 |
3.1 混凝土早期收缩试验方法 |
3.1.1 混凝土早期自由收缩试验方法 |
3.1.2 混凝土早期约束收缩试验方法 |
3.1.3 本文混凝土早期约束收缩试验思路 |
3.2 配筋混凝土早期约束收缩试验 |
3.2.1 试验方案 |
3.2.2 试件制作 |
3.2.3 收缩量测 |
3.3 早期约束收缩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基础试验 |
3.3.2 自由收缩试验 |
3.3.3 7 天约束收缩试验 |
3.3.4 28 天约束收缩试验 |
3.4 约束度分析 |
3.4.1 约束度曲线 |
3.4.2 约束度发展规律 |
3.4.3 约束度与配筋率的关系 |
3.5 配筋对早期收缩性能的影响 |
3.5.1 不同配筋率情况下混凝土收缩变形 |
3.5.2 配筋特征影响分析 |
3.5.3 配筋混凝土时域收缩公式 |
3.6 本章小结 |
4 配筋混凝土早期性能估算模式研究 |
4.1 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估算 |
4.1.1 早期抗压强度 |
4.1.2 早期抗拉强度 |
4.1.3 早期弹性模量 |
4.1.4 徐变 |
4.1.5 与已有模式估算值的对比分析 |
4.2 混凝土收缩估算 |
4.2.1 自由收缩 |
4.2.2 配筋收缩 |
4.3 混凝土早期自由收缩估算建议公式 |
4.3.1 自由收缩回归公式 |
4.3.2 关于自由收缩建议公式的讨论 |
4.3.3 自由收缩估算建议公式的提出 |
4.4 混凝土早期受拉徐变 |
4.4.1 理论求解 |
4.4.2 试验分析结果 |
4.5 配筋混凝土约束收缩估算建议公式 |
4.5.1 与已有模式估算值的对比分析 |
4.5.2 配筋混凝土约束收缩建议公式 |
4.5.3 关于设计配筋的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施工期钢筋混凝土薄板早期约束收缩性能研究 |
5.1 原位试验方案 |
5.1.1 试验思路 |
5.1.2 测试内容 |
5.1.3 测试元件 |
5.1.4 测点布置 |
5.1.5 测试周期 |
5.2 早期约束收缩性能原位试验 |
5.2.1 测试元件安装 |
5.2.2 现场试验概况 |
5.3 早期约束收缩性能原位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基础试验数据 |
5.3.2 内部温度 |
5.3.3 混凝土应变 |
5.3.4 钢筋应变 |
5.4 施工期外约束对混凝土构件收缩受力影响分析 |
5.4.1 分析模型 |
5.4.2 模板水平阻力系数 |
5.4.3 拆模前后收缩应力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钢筋混凝土墙板构件早期防裂控制措施应用研究 |
6.1 墙板构件早期裂缝的综合防治 |
6.1.1 综合控制的总体思路 |
6.1.2 全过程的主动性控制 |
6.2 某工程剪力墙早期开裂事故 |
6.2.1 工程情况 |
6.2.2 裂缝特点 |
6.2.3 早期裂缝成因分析 |
6.2.4 讨论 |
6.3 墙板构件早期防裂综合控制措施 |
6.3.1 早期防裂重点时段 |
6.3.2 混凝土质量控制 |
6.3.3 减小约束的方式 |
6.3.4 动态养护 |
6.4 早期防裂措施工程应用实践 |
6.4.1 工程情况 |
6.4.2 主要早期防裂措施 |
6.4.3 实施及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主要科研成果 |
B. 工程实践科技成果鉴定报告 |
(10)高强混凝土高层筒体结构剪力墙温度应力分析与裂缝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参考文献Ⅰ |
第二章 高强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合比 |
第一节 高强混凝土的原材料 |
第二节 泵送混凝土的特点 |
第三章 高强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湿度场分析 |
第一节 影响高强混凝土水化热温度的因素 |
第二节 高强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湿度场理论分析 |
第三节 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水化热的研究 |
第四章 高强混凝土抗拉力学性能 |
第一节 龄期和温度对混凝土抗拉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二节 配筋对混凝土极限拉伸的影响 |
第三节 高强混凝土和密筋高强混凝土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 |
第四节 混凝土的微观内应力状态 |
第五节 高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与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 |
第五章 高强混凝土筒体结构剪力墙应力场数值分析 |
第一节 混凝土粘弹性模型的特点 |
第二节 空间三维等参数有限元水化热及干缩粘弹性应力场建立 |
第三节 高强混凝土筒体结构剪力墙温度应力分析 |
第六章 高强混凝土筒体结构剪力墙裂缝控制对策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Ⅱ |
致谢 |
附录1. 算例 |
附录2. 附图 |
四、剪力墙防裂措施——某工程超长高强混凝土剪力墙防裂工程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结构设计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D]. 何柳辰. 厦门大学, 2017(11)
- [2]竖向混凝土构件水平裂缝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J]. 李博渊. 混凝土, 2016(05)
- [3]地下室高性能混凝土超长墙体温度场与应变场的研究[D]. 刘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4]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混凝土开裂原因分析[J]. 庞二波,刘通,周文俊,陈超. 施工技术, 2014(24)
- [5]超长地下室裂缝控制技术[D]. 洪义兵. 浙江大学, 2014(08)
- [6]高层建筑地下室剪力墙裂缝分析与控制[D]. 杜文卓.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3)
- [7]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防裂技术措施研究[D]. 吴健. 沈阳建筑大学, 2011(07)
- [8]施工期钢筋混凝土构件约束收缩变形性能研究[D]. 康明. 重庆大学, 2010(12)
- [9]剪力墙防裂措施——某工程超长高强混凝土剪力墙防裂工程实例[J]. 姜隆之,徐强. 中国建材科技, 2004(06)
- [10]高强混凝土高层筒体结构剪力墙温度应力分析与裂缝控制[D]. 万奎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