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理念变迁研究(1917-1937)

自由诗理念变迁研究(1917-1937)

论文摘要

自由诗(Free Verse),从字面上理解是放弃诗中一切韵法、律法、格式等所有形式因素随意抒写而成的诗歌;但是,作为一种西方现代诗歌体式,西方大多数自由诗中仍然存在着某种形式的格律,仍然讲究音缀、音步、音节甚至还用比较宽的脚韵,同时非常注重节奏的传情达意功能的诗歌体式。这一诗歌体式在晚清到五四的文学革命过程中被引进到中国的“诗体革命”中来,并在随后成为了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中的主导体式。作为一种西方现代诗歌体式,自由诗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被引进到中国的“诗歌革命”中来,从“外”向“内”看,是由于在中国社会追求现代化的语境下,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急于“求解放”的历史情结;从“内”向“外”看,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唐代走过它的巅峰之后,晚清诗歌形式符号的物化抑制了诗人感性经验与美学诉求的诗歌实践,因而必须以内容的物质性去冲击原有的诗歌形式体制。在这一宏大的历史方阵中,自由诗成了中国“新诗”中最常见的一种诗歌体式。然而,中国“新诗”在接纳西方自由诗体式的过程中是否真正“领悟”了这一诗歌体式所蕴含的可能和限度?在从“文言”向“白话”转换的语言革命中,由于现代汉语的不成熟,中国的自由诗在语言和形式上遭遇了多方的非难和攻击,它是如何回应这些辩难的?从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类出发,自由诗无论怎样“自由”,它依然还是诗,但中国的自由诗从一开始是否就遵循了诗歌感觉、情绪思维的特点和基本的文类规则?在不断敞开的诗歌实践中,中国的自由诗又是如何运用本土独特的语言文字应对自身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的自由诗从最早被文学革命倡导者翻译过来,到后来提倡者的创作实践和理论阐释,它始终处在提倡诗体革命的理论家和新诗人的运作和掌控之中;然而,中国的自由诗也不是“任人摆布”的诗歌体式,在其被“规训”的过程中,不仅有其对立面的辩难,更为重要也更为内在的是,它时时遭遇了诗歌作为一种特殊文类必须遵循基本形式规范的质疑和抗辩,因而对其复杂性的讨论也就应从多个层面来展开。本文第一章从中国自由诗的最早形式——白话诗的提倡为讨论的起点,重在展示自由诗这一诗歌体式在被翻译引进的过程中被挪用和改造的命运以及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纠缠,同时也探讨了白话诗在向西方自由诗“看齐”中对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歌的误读,从而滑向了浪漫主义的原因。第二章主要论述格律诗派和新月诗派贡献,他们对早期“新诗”的自由化、散文化的反思提出了形式秩序的必要性,为自由诗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质素;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自由诗在三十年代的进展。进入三十年代后,自由诗的诗歌体式再一次的成为新诗坛的主流体式,但是,它已不是重复过去的老调,而是在重新接纳中国古典诗词有益资源的同时,吸纳了西方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歌的“精髓”,使得自己在语言和形式方面有了新的超越。在这一章中,笔者从程千帆先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戴望舒《望舒草》的评论出发,试图重新思考戴望舒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得与失。第四章从众多报刊杂志对自由诗这一诗歌体式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的角度切入,以废名的“新诗”理论、朱光潜与罗念生对“节奏”的探讨为例,重新检审“自由”与“诗”在语言与形式上相互缠绕又互相磋商的复杂关系。需要提及的是,本文为了使讨论的问题集中和探讨的便利,因而把论题的时间限定在1917-1937年这个时间段,其实,站在反思的立场看,中国自由诗的理念变迁和对其的争论在这一时期也最剧烈,这也可以说是本论题的出发点。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被开拓的“新诗”
  • 第一节:被译介的“自由诗”
  • 一、含混的“自由诗”定义
  • 二、被“创造”的新“诗体”
  • 第二节:“白话诗”和自由诗
  • 一、“白话诗”的提倡
  • 二、“白话诗”与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歌
  • 三、郭沫若与自由诗
  • 第二章:寻找诗美的“新”范式
  • 第一节:一群寻找新“体制”的求索者
  • 一、“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
  • 二、“‘诗’与‘歌’的分途”
  • 三、“有节奏的自由诗”
  • 第二节:格律诗派的启示
  • 一、刘梦苇:“新诗形式运动的总先锋”
  • 二、格律诗派的理论创见
  • 三、格律诗派的理论盲点
  • 第三章:《现代》场域中的自由诗
  • 第一节:《现代》诗中的“新风气”
  • 一、《现代》对自由诗的推崇
  • 二、编者和读者的“塑造”
  • 三、“晦涩”与新的诗艺追求
  • 第二节:戴望舒的转变及其意义
  • 一、早期:对“传统”的回望
  • 二、转型期:在“表现”和“隐藏”之间写作
  • 三、西方象征主义的“中国化”
  • 第四章:“自由”与“诗”的协商
  • 第一节:“新诗应该是自由诗”
  • 一、废名的“新诗”理论
  • 二、对自由诗形式的思考
  • 第二节:在磋商中寻求新美学
  • 一、自由诗和韵律诗的探讨
  • 二、朱光潜与罗念生对“节奏”的切磋
  • 三、自由诗:向丰富的语言敞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体式早餐机设计[J]. 设计艺术研究 2018(04)
    • [2].不同类型的瑜伽体式相对应寓意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7(05)
    • [3].水封移动一体式通风除尘罩在矿槽除尘系统的应用[J]. 中国设备工程 2017(15)
    • [4].形意拳三体式的力学分析[J]. 武魂 2013(05)
    • [5].电机一体式卡钳驻车力与工作电流研究[J]. 机电技术 2020(01)
    • [6].基于文本体式分类重组对提升教师结构化教学的作用[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 2020(01)
    • [7].浅析瑜伽运动的发展[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06)
    • [8].真、伪写作教学的博弈与妥协——教学、考试体式的前世今生[J]. 语文教学通讯 2015(31)
    • [9].漫谈诗词曲的体式问题[J]. 中华书画家 2014(12)
    • [10].流行体:流行性的言说体式[J]. 语言研究集刊 2012(00)
    • [11].小学作文教学体式的反思与重构[J]. 小学语文教学 2008(09)
    • [12].写作“共能” “异能”论——“议论”体式写作应成为中小学生写作教学的重点[J]. 语文建设 2011(10)
    • [13].古代皇命文书“册”(策)之功用及体式研究——古代文书种类功用及体式研究之六[J]. 档案 2019(08)
    • [14].基于CATIA的一体式折叠桌椅设计[J]. 机械工程师 2015(04)
    • [15].网络语境时尚“体式”初探——以“甄嬛体”为例[J]. 青春岁月 2014(13)
    • [16].“形式”何以成为问题:延安文艺体式变革探因[J]. 文史哲 2010(01)
    • [17].一体式体温计消毒盒的制作与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10(19)
    • [18].浅析合体式立领的结构设计[J]. 广西轻工业 2009(02)
    • [19].探析一体式离合器助力器的应用[J]. 时代汽车 2017(12)
    • [20].汉代策书体式考述[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5(06)
    • [21].瑜伽拉伸体式在坐位体前屈训练中的应用[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04)
    • [22].立式钻攻中心的一体式外防护罩结构设计[J].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5(03)
    • [23].情境喜剧的体式与创新[J]. 东南传播 2008(12)
    • [24].志书体式结构分析及其选用[J]. 新疆地方志 2008(03)
    • [25].例谈演讲稿的五种表述体式[J]. 应用写作 2017(11)
    • [26].综合体式武器装舰对准过程中的风险与对策[J].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 2016(03)
    • [27].掘锚一体式掘进机现状及发展[J]. 煤矿机械 2015(08)
    • [28].初中数学“一体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 学周刊 2012(01)
    • [29].浅析常见妊娠问题的体式序列[J]. 考试周刊 2018(25)
    • [30].略论网络文学的体式特点[J]. 青年文学家 2013(32)

    标签:;  ;  ;  ;  ;  ;  

    自由诗理念变迁研究(1917-1937)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