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醒世姻缘传》是《金瓶梅》之后又一部伟大的世情白话小说,是连接《金瓶梅》与《红楼梦》的文学纽带。它所描写的山东风土人情的现实意义,早已超过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意义。胡适称它所描写的社会状况是“两幅伟大的写真”,是“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社会风俗史学者,必定要研究这部书;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教育史的学者,必定要研究这部书;将俩研究十七世纪中国经济史(如粮食价格、如灾荒、如捐官价格等等)的学者,必定要研究这部书;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政治腐败、民生苦痛、宗教生活的学者,也必定要研究这部书”①,非常积极的肯定了这部小说的价值。鲁迅也评价这部小说是“较之《平山冷燕》之流,盖诚乎其杰出者也”②。然而,由于学术界研究长期受到“左”的影响,建国后,不仅在文学史和小说史等著作中存在着偏低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小说传播中,也到了八十年代《醒世姻缘传》才得以大量出版,广大读者才得以有机会重新认识这部“五名内的一部大小说”。海外学者也给以了这部小说足够的关注,如蒲安迪就认为应将《醒世姻缘传》等同于《金瓶梅》等四大奇书,是“晚清文化不朽的纪念碑”③。但是长期以来,对《醒世姻缘传》的研究并未全面展开,而仅仅限于对作者问题的考察,两世轮回及简单的因果报应分析。本文主要试着从故事源流本身,道德伦理价值及小说感情倾向、创作意图上加以分析。首先,从《醒世姻缘传》本身的叙事源流和故事框架来分析“两世姻缘”这一特殊的叙事模式。本文通过检索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现与其相似的题材,从而加以比较,进而阐发《醒世姻缘传》在前人作品中的借鉴和突破之处。在前人作品中,有叙述朋友相交两世或多世至深类,多是叙述朋友之友谊,几经世道轮回仍不变的故事;也有简单的两世姻缘因果报应类,此类作品多是描述两世姻缘的简单轮回,并没有涉及社会层面,最后以大团圆收尾;也有个人私怨报复类,多是叙述个人之间怨怨相报的故事,无甚积极意义;也有宣扬佛教佛理故事类,单纯的宣传佛教佛理,以因果报应为主;还有一类便是与《醒世姻缘传》相似的两世姻缘报应与世事描写相结合的世情小说。通过分析这五类小说,从而总结出《醒世姻缘传》在题材和描写手法上的,讽刺效果的阐发上均有较大突破,进一步肯定了《醒世姻缘传》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醒世姻缘传》作为世情小说,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从而了解当时社会的概况。本文从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从这些角度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从家庭到社会,又从社会到家庭到个人,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进而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是多么的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纯粹是一副世道混乱、人伦颠倒的社会写生图。最后,试从宗教特别是佛教的角度寻求作者创作《醒世姻缘传》的意图及所要表达的惩恶扬善的思想倾向。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从叙事结构上,运用晁源的恶与晁老夫人的善形成对比,并以旁人对他们的评价及其自身所受到的境遇,再结合当时社会儒、道、释三宗思想交融的情况,分析作者产生这样思想的社会土壤,加以剖析;二者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感情倾向上褒贬分明,旗帜鲜明的对人物褒贬有度;再者作者直接跳出来对人或事件的评论,带有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从而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情感导向。本文从小说文本本身的源流及叙事传统上加以作者在小说中的人伦关系的解读,进而得出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及其思想倾向,从整体上把握《醒世姻缘传》的道德价值和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