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硬化患者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蓉,陈清,熊美娥[1](2021)在《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硬化腹水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硬化腹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对象均采用彩色超声显像仪行SMA血流动力学检测,且观察组患者经综合治疗腹水消失后1周再进行彩色超声显像仪检测,比较健康组及观察组患者经治疗腹水消退前后的SMA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SMA脉动指数(SMA-PI)和SMA阻力指数(SMA-RI)等SMA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MA内径长于对照组,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血流量多于对照组,SMA-PI、SMA-R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腹水消退后的SMA内径短于腹水消退前,血流速度慢于腹水消退前,血流量低于腹水消退前,SMA-PI、SMA-RI高于腹水消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MA内径(β=0.74,OR=1.18,95%CI=1.05~1.97)、血流速度(β=1.49,OR=2.04,95%CI=2.01~2.69)、血流量(β=1.26,OR=2.09,95%CI=2.03~2.78)、SMA-PI(β=-0.26,OR=0.68,95%CI=0.60~0.83)、SMA-RI(β=-0.31,OR=0.72,95%CI=0.69~0.98)是引发肝硬化腹水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SMA高动力循环为腹水形成的原因之一,为预防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或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需尽早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肠系膜动脉血流高动力循环状态。
王飞[2](2021)在《部分脾栓塞术对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SE)对肝硬化脾亢患者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并探讨肝脏血液灌注改变与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PSE术后肝脏灌注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研究,共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诊断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并行PSE术患者27例。采集外周血分析术前、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利用CT“一站式”全肝灌注成像检测PSE术前、术后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血容量(BV)、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于轴位原始图像上测量肝总动脉及脾动脉主干内径变化。同时检测血常规(WBC、PLT)、肝肾功能指标(TBiL、ALB及Cr)、凝血指标(PT及INR),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CT灌注参数、肝总动脉、脾动脉及脾动脉/肝总动脉内径比值,分析CT灌注参数与肝功能之间相关性。[结果]1.肝脏CT灌注的变化术前 HAF 值 0.18±0.17、HAP 值为 16.51±14.6 ml·min-1·(100ml)-1、PVP值为 93.86±52.22 ml·min-1·(100ml)-1、TLP 值为 110.72 ± 49.73ml.min-1·(100ml)-1、BV 值为 18.99±3.86 ml·min-1·100g;术后 7 天 HAF 值为 0.40±0.25、HAP 值为 21.93±12.38 ml·min-1·(100ml)-1、PVP值为36.89±21.22 ml·min-1·(100ml)-1、TLP 值为 58.51±15.14 ml·min-1·(100ml)-1 BV 值为 18.77±4.25 ml·min-1·100g;术后 1 月 HAF 值 0.28±0.18、HAP 值为 25.30±23.15 ml·min-1·(100ml)-1、PVP 值为 63.86±29.38 ml·min-1·(100ml)-1、TLP值为 89.17± 7.96 ml·min-1·(100ml)-1 BV 值为 18.93±4.60 ml·min-1·100 g。与术前比较,PSE术后HAF明显增高,呈显着升高后缓慢下降的动态变化过程,术后7天、1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P术后呈现上升趋势,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与术后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VP及TLP术后明显下降,呈显着下降后缓慢升高,术后7天、1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V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肝总动脉与脾动脉内径的变化术前肝总动脉内径为3.71 ±0.34mm,脾动脉内径为6.20±0.30mm,脾/肝总动脉内径比为1.69±0.25;术后7天肝总动脉内径为4.13±0.15mm,脾动脉内径为5.93±0.24mm,脾/肝总动脉内径比为1.44±0.08;术后1月肝总动脉内径为4.08±0.15mm,脾动脉内径为5.49±0.20mm,脾/肝总动脉内径比为1.35±0.06。PSE术后肝总动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增大,术后1月较术后7天有所缩小,但仍大于术前。脾动脉直径及脾/肝总动脉直径比值术后呈明显减小,术后7天、1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肝功能的变化PSE术后3天、7天外周血TBiL及PT均较术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TBiL下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PT较术前稍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MELD评分为9.15±2.51,术后7天MELD评分为11.18±3.06,术后1月MELD评分为7.32±1.80,MELD评分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术后1月降至稍低于术前。4.PSE术后CT灌注参数与MELD评分相关性分析患者术后7天MELD评分与HAP无相关性,MELD评分与PVP及TLP存在负相关关系(HAP:r0.058,P>0.05;PVP:r=-0.751,P<0.05;TLP:r=-0.685,P<0.05)。5.外周血象的变化PSE术前外周WBC为2.41±0.87 × 109/L,术后7天迅速升至最高6.47±4.00× 109/L,术后1月下降至3.45±1.03 × 109/L,呈速升速降;术前外周PLT为43.75±17.98 × 109/L,术后 7 天上升至 108.81±52.69 × 109/L,术后 1 月保持于 100.81±26.06 × 109/L,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结论]1.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存在SASS,PSE术能缓解SASS,改善肝脏循环。2.PSE术后短期肝脏CT灌注参数改变,提示PSE术后肝动脉灌注量增加,门静脉及总肝灌注量降低,PSE引起PVP下降主要不是营养性及功能性肝灌注减少,而是调节性PVP减少,有利于改善门脉高压的肝脏循环障碍。3.PSE术后PVP及TLP一过性减少可能是造成肝功能短期内损伤的因素之一。
鲍应军[3](2020)在《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患者进行分析,评价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明确不同类型支架在TIPS应用中的效果有无差异。本研究以使用不同支架行TIPS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使用核医学方法对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的灌注量进行定量测定,计算TIPS手术对门静脉灌注量的影响及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综合评估肝性脑病与支架类型、门静脉灌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门静脉动态显像的方法评价TIPS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不同支架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8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中心171例行TIPS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使用单纯裸支架后单纯覆膜支架、Fluency覆膜支架与裸支架的组合支架或使用Viatorr支架建立肝内分流道。通过对影响患者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危险因素;2)对2014年4月至2017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中心行TIPS手术的患者160例。所有患者使用组合支架或Viatorr支架进行分流道的建立,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组病例在TIPS术后短期疗效级中期疗效方面有无差异。比较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肝性脑病发病率的情况有无差别;3)对拟行TIPS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通过弹丸式注射锝99m动态扫描的方法,计算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支架对TIPS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1)TIPS术后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支架类型是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因素;2)不同类型支架建立分流道后均有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但不同类型支架其肝性脑病发病率具有明显差异;3)Viatorr支架建立肝内分流道,可降低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支架类型的不同是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组合支架与Viatorr支架建立分流道后短期内对肝功能的影响无显着差异。Viatorr支架组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低,可能与不同类型支架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同有关;5)TIPS术后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门静脉的灌注量较术前明显增加,肝动脉的灌注量较术前无明显差异。肝脏的总灌注量增加。结论: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支架类型的不同是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类型支架对TIPS手术疗效的影响不同,主要体现在肝性脑病发病率及分流道通常率方面。TIPS术后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将发生明显变化。
陈静[4](2019)在《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穿刺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的影响,并观察其对肝性脑病、分流道功能障碍、再出血及腹水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因消化道出血采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71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穿刺部位分为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左支门腔分流术患者组(左支分流组)30例和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右支门腔分流术患者组(右支分流组)41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门脉系统不同分支的血氨水平,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血氨水平;测量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分流道功能障碍发生率、再出血及腹水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门静脉压力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门静脉压力均显着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门静脉压力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系统中以脾静脉的血氨浓度最低,分别为(32.2±9.5)μmol/L(左支组)和(30.6±8.6)μmol/L(右支组),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氨浓度最高,左支与右支分流组分别为(69.1±22.1)μmol/L和(68.6±18.3)μmol/L两组患者门脉左右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氨浓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动静脉血血氨浓度的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及组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支分流组中,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氨浓度均高于术前,且动脉血血氨浓度在不同时间点均高于静脉血血氨浓度(P<0.001),静脉血血氨浓度在术后半年较术后3个月明显上升(P<0.001),右支分流组中,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氨浓度均高于术前,且动脉血血氨浓度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均高于静脉血血氨浓度(P<0.001)然而在术后半年动脉血血氨浓度较术后3个月明显上升(P<0.001),在术前动静脉血血氨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左支分流组和右支分流组动脉血血氨浓度的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及组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静脉血血氨浓度的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支分流组在术后1d及术后3个月动脉血氨浓度低于右支分流组(P<0.05);而不同时间点左支分流组和右支分流组静脉血氨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左支分流组术后支架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右支分流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与腹水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门脉不同分支存在血氨浓度的差异,其中以脾静脉的血氨浓度最低,肠系膜上静脉的最高。不同分支的穿刺引流可能影响外周血的血氨浓度,TIPS术后动脉血氨浓度会明显上升,但经左支分流术后血氨的上升幅度较右支分流术低,这可能会造成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差异。经左支分流和经右支分流在降低门静脉压力上效果相当,但前者术后支架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相对低,提示经左支分流优于经右支分流。
孙艺波,阴继凯,董瑞,李智,王栋,黄博,杨媛,鲁建国[5](2019)在《腹腔镜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系统和肝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LSD)对门静脉系统和肝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门静脉高压症病人270例,所有病人均接受了LSD治疗,观察和比较手术前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肝动脉在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LSD手术后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均明显小于术前(P<0.001);②肠系膜上静脉直径明显小于术前(P<0.001),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速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5),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小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③术后肝动脉直径明显大于术前(P=0.001),最大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大于术前(均P<0.01),肝动脉血流量也明显大于术前(P=0.02)。结论从血流动力学变化来看,LSD能明显改善门静脉系统的高动力循环状态,而不会影响消化道的静脉回流,同时能够明显改善肝脏动脉灌注,对于门静脉高压症预后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罗方舟[6](2019)在《肝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究肝移植患者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肝移植手术的影响以及移植后患者的并发症、预后的影响。研究背景:门静脉血栓形成指门静脉主干以及门静脉属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内血栓形成。过去,门脉血栓形成常被视为是肝移植的手术禁忌症,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门脉血栓不再被视为是移植的禁忌症。大量文献报道了门脉血栓形成并不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然而,部分文献报道门脉血栓形成会影响患者短期预后,并增加肝移植的手术难度,对于门脉血栓形成对肝移植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浙大一院2015.1.1-2018.9.3因非肿瘤性疾病行肝移植的患者,根据术前患者影像学资料以及患者术中手术资料筛选出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4例,同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因采用倾向性匹配方法按1:1比例在同期行肝移植患者中匹配移植前无门脉血栓形成患者4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凝血功能指标,术中的手术资料,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及术后患者生存情况,总结出门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危险因素、门脉血栓形成对手术的影响以及对术后的生存影响。研究结果:门脉血栓形成组患者术前的脾切除史、存在胃底食道静脉曲张及曲张静脉出血史、曲张静脉套扎治疗史、消化道出血史方面与非门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显着差异(P<0.05)。肝移植术中,门脉血栓组患者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309.5分钟(269~388),P=0.039以及更多的红细胞输注量7U(4.81~10),P=0.017。门脉血栓组患者术后门脉血栓再形成的风险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门脉血栓患者的术后累积生存率(77.06%)与非门脉血栓组的累积生存率(62.61%)无明显差异。(P=0.18)研究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前存在门脉血栓并不影响患者的短期与长期预后,但会给手术带来一定的难度,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术中需要使用更多的血制品用量。患者术后发生再发门静脉血栓的概率增加。术前患者存在脾脏切除史、曲张的胃底食道静脉、曲张胃底食道静脉套扎术史以及术前存在消化道出血史可能与门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常帅[7](2018)在《相位对比法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乙型肝炎硬化肝功能状况评价中的应用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相位对比法磁共振成像(PC-MRI)技术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在患者肝功能状况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肝硬化临床诊断标准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乙型肝炎硬化患者93例,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组27例、B组35例和C组31例,另选因其他疾病接受PC-MRI检查但无肝脏疾病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3.0MR对全部病例进行PC-MRI测量,分别测得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横截面积(S)、平均每搏血流量(Q)、平均血流速度(V)、血流量(Q)。用成组t检验进行不同静脉相同参数间的比较;用One-Way ANOVA进行肝硬化不同分级组和对照组间参数的比较,用SNK-q检验进行不同组间参数的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患者MEL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门静脉血管截面积、每搏血流量、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两比较,门静脉每搏血流量、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均依A、B、C组之序递降(P均<0.05),且除A组血流速度、B组每搏血流量和血流量外,肝硬化各组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肠系膜上静脉参数四组间比较仅血管截面积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两两比较,A、B和C组血管截面积显着高于对照组(P均<0.05)。脾静脉血管截面积、每搏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B组血管截面积高于对照组(P<0.05),C组每搏血流量和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均<0.05)。三组肝硬化患者门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加脾静脉的血流参数对比显示,仅C组的肠系膜上静脉加脾静脉总每搏血流量、总血流量显着高于门静脉(P<0.05,<0.01)。93例肝硬化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LED)评分为(9.76±6.13)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门静脉和脾静脉的每搏血流量、血流量和血流速度与患者的MELD评分结果分别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采用PC-MRI技术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结果能很好的反应患者的肝功能受损情况,可为研究肝硬化患者复杂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和评估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提供较可靠的参考依据。
张延彬,高伟,张蓓蓓[8](2012)在《肠系膜上动脉超声成像与脑动脉DSA造影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肠系膜上动脉CDFI超声成像,分析肠系膜上动脉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例正常老年人和30例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老年人的SMA血流情况进行观测,同时行脑动脉DSA造影进行对比分析。观察:①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病变范围与脑动脉硬化狭窄的关系;②脑梗死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者分布的特点。结果有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老年人的SMA的血流量和血管直径比正常老年人相应参数明显减小,收缩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明显增大(P<0.05);脑动脉损害越严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越严重。结论老年人脑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之间有紧密相关性,脑动脉损害越严重,肠系膜上动脉损害越严重,应重视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老年人并发肠缺血的存在。
吕胜军,宋洋[9](2007)在《彩色多普勒对肝硬化患者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涂美琳[10](2006)在《老年患者肠系膜下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多普勒检测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导致动脉硬化疾病的增多,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有着逐渐增多的趋势。缺血性肠病属肠道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供应肠道血液的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发生血运障碍,导致相应肠道发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损害,动脉硬化是最常见病因。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以女性多见,常伴有某些基础疾病,腹痛是本病最突出表现,但无特异性症状,发病部位以肠系膜下动脉供血的左半结肠多见,累及降结肠和乙状结肠者最多,其次为结肠脾曲及横结肠,少数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供血的升结肠或肝曲,极少数发生在直肠。对疑及本病者常行血清学、CT、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及内镜等检查。血管造影、内镜均属有创性检查,彩色多普勒以其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得到了逐步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多位学者对肠道的供血动脉和缺血性肠炎的超声表现作了相关研究,由于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受到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肠系膜上动脉由于位置较表浅,供血范围广泛,超声显像清晰获得较多关注,包括:正常餐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伴发肝硬化、肠炎、炎性肠病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的分析等等。肠系膜下动脉管径细,位置深而较少获得关注,但近年超声对其研究有所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探讨不同年龄组正常成年人的肠系膜下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范围及餐前、后的改变;2.炎性肠病的程度、范围对肠系膜下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3.腹腔大动脉及其分支的阻塞性病变造成肠系膜下动脉的代偿性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还有部分学者试图通过肠壁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改变来鉴别诊断缺血性肠病。动脉硬化的确切病因不明,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有些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明显的统计学关系,如:年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等,这些危险因素累及肠系膜血管时均对肠道血供和功能改变产生一定影响。由于缺血性肠病发生的时间、过程和程度均无法预知,做好疾病预防尤为重要。为了探讨老年人的肠道血流动力学改变,本研究较客观地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的肠系膜下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在这些危险因素的影响下是否有差异,并提供参考值,为临床综合分析肠道功能提供参考因素。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杭州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65岁以上老年患者,排除肠道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共138例,分为4组:Ⅰ组:健康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均为健康体检者,年龄:67—83岁,平均年龄:72.0岁,无高血压及糖尿病;Ⅱ组:2型糖尿病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67—83岁,平均年龄:72.6岁,病程:1—13年,平均:6.3年;Ⅲ组:高血压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65—90岁,平均年龄:74.4岁,高血压史:1—20年,平均:8.4年,无糖尿病病史;Ⅳ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69—90岁,平均年龄:75.5岁,糖尿病病程:1—20年,平均病程:8.2年,高血压病程:2—30年,平均病程:10.5年。采用Siemens Sequoia 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使用4C1—S凸阵探头,全部受检者均空腹8—12小时后行彩超检查,由同一医师操作。被检者取平卧位,先用二维超声找到肠系膜下动脉(IMA)起始部,并测量内径(D),后于起始端0.5—1.0cm取样,取样容积为管径的1/2,适当加压和倾斜探头角度,使多普勒声束与血管夹角小于60°,并校正取样角度,连续测取三个无杂波,形态一致的波形,使用仪器自带测量系统测取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将所得数值用SPSS 13.0分析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并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数据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肠系膜下动脉声像图:Ⅰ组IMA管壁较光整,无明显增厚,彩色血流显示充盈良好,血流频谱均呈高速高阻型,峰高尖,舒张期频带宽,少数可见收缩期后短暂反流;Ⅱ、Ⅲ、Ⅳ组IMA内膜不光整,CDFI显示彩色充盈缺损,彩色血流粗细不均,血流频谱均呈高速高阻型,峰高尖,舒张期频带变窄,所有频谱收缩期后短暂反流消失。2.Ⅱ、Ⅲ、Ⅳ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各参数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内径增大,PSV增高,EDV减低,RI、PI增高。3.Ⅱ、Ⅲ、Ⅳ组两两比较:Ⅲ、Ⅳ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均高于Ⅱ组,Ⅱ、Ⅲ组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EDV)高于Ⅳ组;Ⅳ组RI大于Ⅱ组。(P≤0.05)结论:1.高血压老年患者和糖尿病老年患者肠系膜下动脉内径较对照组老年人略增宽,超声显像动脉管壁硬化较正常组明显。2.提出对照组老年人的肠系膜下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参考值,高血压老年患者和糖尿病老年患者肠系膜下动脉的PSV,RI,PI与对照组老年人相比有不同程度增高,EDV下降,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PSV,RI,PI最高,EDV最低。3.高血压患者的PSV、RI高于正常对照组,伴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肠系膜下动脉PSV、RI高于不伴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提示高血压对于肠系膜下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有较大影响,高血压可加重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程度。
二、肝硬化患者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患者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硬化腹水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SMA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比较 |
2.2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腹水消退前后SMA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比较 |
2.3 SMA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2)部分脾栓塞术对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肝脏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观察指标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Viatorr支架与组合支架TIPS术后肝性脑病及临床疗效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门静脉核素显像测定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4)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腹腔镜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系统和肝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 一般资料 |
二、手术方法 |
1.病人体位及Trocar位置 |
2.手术步骤 |
3.术后管理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一、病人一般临床资料 |
二、手术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 (表1) |
三、手术前后肝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表2) |
讨 论 |
(6)肝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绪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与病例选择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门脉血栓确诊方式 |
1.3 术中门脉血栓处理方式 |
1.4 研究资料 |
1.5 门静脉血栓的分型 |
1.6 研究方法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3.2 患者术中情况 |
3.3 患者移植术后并发症 |
3.4 患者术后长期生存随访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相位对比法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乙型肝炎硬化肝功能状况评价中的应用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汇对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相位对比磁共振门静脉血流测量的应用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目录 |
(10)老年患者肠系膜下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多普勒检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二、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三、综述 |
四、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五、致谢 |
四、肝硬化患者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硬化腹水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 刘蓉,陈清,熊美娥. 中国当代医药, 2021(13)
- [2]部分脾栓塞术对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的研究[D]. 王飞.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D]. 鲍应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4]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及预后的影响[D]. 陈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5]腹腔镜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系统和肝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孙艺波,阴继凯,董瑞,李智,王栋,黄博,杨媛,鲁建国. 腹部外科, 2019(02)
- [6]肝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 罗方舟. 浙江大学, 2019(03)
- [7]相位对比法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乙型肝炎硬化肝功能状况评价中的应用及意义[D]. 常帅. 滨州医学院, 2018(06)
- [8]肠系膜上动脉超声成像与脑动脉DSA造影相关性研究[J]. 张延彬,高伟,张蓓蓓.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11)
- [9]彩色多普勒对肝硬化患者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观察[J]. 吕胜军,宋洋.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12)
- [10]老年患者肠系膜下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多普勒检测意义[D]. 涂美琳. 浙江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