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贷款增速放缓分析

海南省贷款增速放缓分析

一、对海南省贷款增长适度性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倩茹[1](2020)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丘陵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机理研究 ——以赣州市为例》文中提出丘陵山区是耕地撂荒的高发、多发区,近年来呈现量大、面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农户是耕地利用的微观行为主体,也是耕地利用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探究农户撂荒行为机理,对于耕地保护和丘陵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于农户耕地撂荒行为不仅是出于收益最大化追求的经济理性行为,还具有包括观念、社会认可需求在内的社会和心理的多方面理性行为特征,并受到主观认识能力、经济因素等客观条件限制。因此,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遵循“外生变量—认知判断—意向选择—行为响应”传导机制,构建农户耕地撂荒计划行为理论逻辑分析框架,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Probit、Tobit、分位数回归等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其进行验证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诊断发现,案例区耕地撂荒现象突出,并表现出显性和隐性两种撂荒形式。显性耕地撂荒诊断发现,从撂荒户与撂荒面积两个层面测度的撂荒率分别达到36.69%和17.50%;隐性耕地撂荒诊断发现,赣南丘陵山区隐性撂荒现象突出表现为播种面积减少、复种指数下降,以及阶段性耕地收益下降和集约度降低等特征。2.基于“外生变量—认知判断—意向选择—行为响应”的计划行为理论逻辑分析框架,能较全面地揭示丘陵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机理。理论逻辑分析发现:(1)农户通过耕地撂荒认知(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撂荒意愿,从而决定撂荒行为。(2)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主要通过农户内在的自觉自省和外部舆论约束农户耕地撂荒行为,体现了撂荒行为中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非经济理性动机。(3)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促进或阻碍撂荒行为发生的实际控制条件(耕地种植客观障碍、非农就业机会、农业劳动力数量),更多体现了农户的经济理性动机。(4)影响农户撂荒认知的外生变量(人口特征、就业特征、环境特征)最终也会对撂荒行为产生影响。3.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揭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机理的科学可行性。研究表明:(1)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撂荒意愿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3、0.24、0.58且显着,撂荒意愿对撂荒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88且显着,说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显着影响农户撂荒意愿,从而决定撂荒行为。(2)在行为态度的3个观测变量中,农户对耕地撂荒的环境影响认知高于对经济、社会影响的认知。(3)在主观规范的3个观测变量中,政府对耕地撂荒的干涉程度强于家人、村民对耕地撂荒的干涉程度,但家人、村民的干涉对农户的影响大于政府干涉对村民的影响;(4)在知觉行为控制的3个观测变量中,耕地种植存在客观障碍是影响农户知觉行为控制认知的最主要观测变量,其次是农业劳动力及非农就业机会。4.构建Probit和Tobit模型,实证探究了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农户认知从而决定显性耕地撂荒的行为机理。研究发现:(1)教育水平、家庭农业劳动力占比、村庄农业劳动力占比、家庭党员人数、耕地质量、灌溉条件、转出面积等对显性撂荒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人口结构、家庭务工收入占比、耕地面积、地块数量和通勤时间对显性撂荒具有显着正向影响。(2)通过知觉行为控制对显性撂荒产生影响的变量回归结果更加稳健、显着性更强,例如务工收入占比、耕地面积等;通过主观态度、行为规范对显性撂荒产生影响的变量回归结果稳健性和显着性稍弱,例如教育水平,村庄农业劳动力占比等。5.通过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探究了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农户认知从而决定隐性耕地撂荒的行为机理。研究发现:(1)外生变量对隐性撂荒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不同程度耕地集约度或复种指数的差异化影响;(2)对轻、中、重度隐性撂荒均具有显着影响的变量,其影响程度随着隐性撂荒程度的加深而减弱。最后,本文提出了采取差异化耕地撂荒管理策略、增加农户本地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农户的耕地撂荒认知水平、营造保护耕地社会氛围等政策建议。

张楠[2](2019)在《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口译在不同国家间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过程中扮演着功不可没的角色。高质量的口译可以为双方交流奠定夯实的基础,并为合作进展扫清语言障碍。然而,不合格的口译则会严重阻碍合作的进程,更甚者会直接影响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基于美国着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的翻译指导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本文选取《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主旨演讲》为实践语料,对“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四个具体分支原则“词汇对等原则”、“句法对等原则”、“语篇对等原则”与“文体对等原则”在交替文本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译者对间接平行文本《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练习文本《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元首会议开幕讲话》和《2018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直接平行文本《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进行了口译练习,旨在为本次模拟交传奠定词汇基础。此外,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临场翻译中出现的专业词汇错译、复杂内容漏译以及注意力涣散问题进行了即时处理。本文通过对比译者译文与官方译文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应用,总结了官方译文的翻译优点以及自身翻译的不足之处,旨在最终达到提升译者自身翻译水平的目标.译者对翻译指导理论与翻译实践活动的结合具有深层次认知,可有效提升译者在此后翻译活动中的理论应用能力。此外,译者需要在翻译译前准备阶段付诸更多努力,通过丰富词汇量与背景知识来提升自身翻译水平。

李克建[3](2018)在《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安徽省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研究》文中指出自2009年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始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现象,都对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国务院在2016年12月27日正式印发并实施《“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政府希望可以在“十三五”期间逐步解决隐藏在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的深层次体制矛盾,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新医改规划中规定在基本医疗卫生领域,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明确了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承担着主要责任的角色,同时也建立了以政府医疗卫生支出作为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在我国当前的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医疗卫生投入机制是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体。自新医改推行至今10年以来,地方政府在医药卫生领域的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6年末,安徽省医疗卫生支出绝对规模达到了480亿元,相比于2009年的166亿元,增长了2.9倍,但快速增长的医疗卫生支出规模是否适度,资金的配置结构是否合理以及支出是否显着提高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地方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对于实现新医改中“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解释了政府介入卫生领域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影响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主要从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三个角度出发,接着又对医疗卫生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等角度具体分析了安徽省医疗卫生的现状,结果表明安徽省医疗卫生资源整体数量上不断增加,但增速不断下滑,同时各级政府的医疗卫生负担率差异化明显,县级医疗卫生负担率明显高于市级政府。针对安徽省在医疗卫生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文章主要运用修正后的非期望产出三阶段DEA模型对安徽省16个市2011-2016年的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第一阶段2011-2016年安徽省各市综合效率均值位于纯技术效率均值的下方,纯技术效率均值位于规模效率均值的下方,表明安徽省各市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得分较低影响的,也即是由于各市的医疗卫生支出资金管理和结构分配不合理导致的。第二阶段可知人均GDP、医疗卫生支出占比、受教育水平、城镇化率是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而人均收入水平和效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第三阶段可知,剔除了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以后,2011-2016年安徽省各市综合技术效率均值小幅下降了一部分,并且变化趋势也发生了改变,调整后纯技术效率均值上升,规模效率均值下降,并且前者均值大于后者,表示安徽省各市医疗卫生支出效率水平不高主要是因为各市的医疗卫生支出规模没有达到最优规模。在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得分以0.9作为临界值,将安徽省各市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双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双底型”。根据测算只有合肥市是处于“双高型”,剩余的其他城市都是处于“双底型”和“高低型”。最后基于文章中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主要从优化政府医疗卫生支出规模、提高预算管理和卫生资源规划水平、完善地方政府卫生考核机制以及引导社会优良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这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地方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希望能为政府拟定医疗卫生政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提供政策支撑。

李洁[4](2018)在《福建林农不同生计策略类型对种植选择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森林的林种构成是影响地区的森林质量与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林木作为林区农户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也是林农主要收入来源。集体林权制度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和林区和谐,林权制度的重新安排——林业“三权分置”,会使农户的经济收益、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网络等生计资本发生无法避免的变动,从而引致生计策略的适应性调整。林改目标与农户生计目标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性,生计策略作为生计资本的自然映射,在林改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拥有不同生计资本的林农,将会选择不同的生计策略,而他们对于森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也会有不同的衡量;种植不同林种所形成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尽相同,再加上种植成本的差异,导致林农对于种植的选择产生差异。因此,准确回答“不同生计策略类型对林农种植选择行为有什么影响”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林农的种植选择行为”等问题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首先,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和农户行为有限理性等,在理论层面分析了不同生计策略类型对林农种植选择行为的影响机理。其次,根据福建省林业统计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对福建省林农种植选择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紧接着,本研究通过对福建省10个县市地区493户林农的生计资本调查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493个样本林农家庭的生计策略类型划分为3个类型,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对不同生计策略类型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接下来,基于生计策略类型的划分结果,将不同生计策略类型作为关键变量,运用Mlogit分析方法,建立林农种植选择行为模型,实证检验生计策略类型对林农种植选择行为的影响,并探寻其他影响林农种植选择行为的因素。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本研究发现生计策略类型对林农种植选择行为有显着影响,此外,林农家庭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和对林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户主受教育程度、同交易市场的距离、地区因素等特征变量也会对林农的种植选择行为产生显着影响。最后,根据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提出拓宽生计策略多样化渠道、完善优惠政策和采伐管理、优化林业发展环境、推进林业技术培训及推广工作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对策建议,旨于提高林农生计的可持续性、种植选择的多样化水平、适应市场的能力以及对林业“三权分置”的了解,以达到促进林农收入增加、推动我国林业发展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最终目标。

夏振洲[5](2018)在《信贷投放适度性研究——以河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信贷投放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最重要的渠道,有效调控信贷投放也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主要手段。本文模型分析显示,经济增长、贷款投放和物价水平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经济-物价-信贷系统偏离均衡水平后向常态回归需要较长时间,说明了金融调控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根据协整结果,推测出了不同情形下信贷投放的合理增速,认为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河南省贷款投放增长10%较为合适,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政策建议。

江维国[6](2017)在《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用与升华,社会保障作为全社会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在社会实践层面践行着“以人为本”理念,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高度契合才符合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向。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一系列会议精神和制度安排,无不彰显着对两者的高度重视。然而,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部分失地农民不幸成为“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收入无路”的“四无”人员,其社会保障及其可持续性困境严重偏离了“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如何为这个游离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夹层群体提供适宜的社会保障,使之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就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研究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以及实证与规范结合、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发展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学者相关理论指导下,围绕“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首先,在对失地农民、新型城镇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核心概念进行辨析与界定后,分别梳理与总结了土地产权理论、地租理论等国外经典理论。然后从发展理念、动力机制、空间结构等维度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对新型城镇化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理论阐释,然后运用福利经济学基本理论、社会无差异曲线等工具对两者的内在关联作了进一步的经济学分析。其次,在作出征地补偿决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收入假设后,通过构建农地社会保障价值与社会保障适度支出测算模型,分别对调查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理论收入与适度支出进行了测算,并将其与实际收入与实际支出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以调查地区五种新型城镇化模式下1151名失地农民为样本,对其社会保障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再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主成分回归分析,对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了数理探究。以此为基础,借鉴他人成果,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归纳了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通过固定效应、有序Logistic回归实证分析,探究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差异、满意度差异的原因,并通过理论分析归纳总结其他影响因素。最后,在对英、德等发达经济体的国际经验和北京、青岛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内实践进行借鉴与反思的基础上,在相关经典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完善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组织保障与对策建议。本研究的贡献主要有:第一,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新型城镇化进行了融合研究,弥补了以往同类研究大都是独立展开的不足;第二,拓展了我国城乡统筹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和特色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视野;第三,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互动的理论模型以及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理论收入与适度支出水平测算模型。第四,对失地农民经济层面和非经济层面社会保障的同等关注,为以后同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张维霖[7](2016)在《我国民营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营银行在国内起步较晚,当前正进入试点发展关键时期,鉴于行业特殊性及法律滞后性,考虑到金融行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民营银行监管法律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重点讨论与研究的问题。本文从民营银行基础理论研究入手,明确了民营银行概念定性与功能作用,结合域外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对国内民营银行发展现状进行总结与梳理。对民营银行监管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不同民营银行监管模式,提出了我国民营银行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当前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和整个金融行业综合经营的趋势不相匹配。文章思考了综合经营下民营银行监管模式的创新举措,提出要从建立综合性监管思路入手,创建统一的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统一的监管机构组织体系和统一的监管信息系统。结合法律监管的不同内容,文章从准入、运行、退出三方面对民营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认为我国民营银行无论是在哪一个环节,都存在监管法律不清晰、不具体、制度保障不健全等问题,随后对每一个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详细的完善建议。文章的最后是关于民营银行配套法律制度的介绍。根据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律制度问题,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提出了自己关于完善民营银行监管配套法律制度的建议。

何琼妹[8](2013)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证测评:调整机制与保障优化 ——基于海南二市县的调研》文中提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学城等圈占成千上万亩地,大批良田被政府征收,全国各地都在修建工程及大型建筑等。然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有大量农民失去原有的土地,沦为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的身份被转为城市“居民”,但是他们并不能够享受到城市人一样的“市民待遇”’。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民市民化,然而长期的二元结构体制催生了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给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供给带来一定障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异常复杂,体现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其中突出的当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保障存在水平过低、制度改革滞后、覆盖面较窄、农民参与率较低等问题。1996-2010年间,由于全国城市快速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中国建设用地面积急速增长,从43771万亩增加到51181万亩,增加了7410万亩,增幅为16.9%,年均增加529.3万亩,这一状况在2006年后的几年中到了顶峰时期,建设用地规模增长更为迅猛,2010年全国土地供应总量达到645万亩,2011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给量达到58.8万公顷,比2006年增长了83.8%‘。同时,土地出让的收入也随之大幅度增加。2001年-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从1296亿元增加到28198亿元,增长了21.8倍。在土地建设面积和土地出让收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同时,过去这么多年来,全国每年大约有200-300万2农民因城市迅速扩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失去土地。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每1平方公里土地基本上只能容纳每1万左右城镇人口,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1270万城市人口,同时需要占用耕地面积约12.7万公顷。据研究,在一般的情况下,每征用1亩(约0.067公顷)耕地,就有1.5个农民失去其自己的土地。据我国目前失地农民人数大约在5100-5525万之间,如果加上因农村超生等原因没有分到土地劳动力,这个数目则逾6000万。同时,按照我国现有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今后每年仍需征用农地16.7-20万公顷,预计每年将新增失地农民375-450万人,再过几年,失地农民总数将会接近1亿人。由此带来的失地农民就业和基本生活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大量失地农民的“四无”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证、医疗无保。这一特殊群体进而转化为城市贫民,基本生活无法保证,群众信访、申请行政仲裁等事件在近几年不断增加,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证失地农民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学界面前:如果城镇化、工业化一如既往的持续下去,失地农民是否在社会总体经济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他们的“体面保障”能够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而实现吗?从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城市化、工业化开始,这也就是中国失地农民产生的历史起点,同样也是经济、社会分析的逻辑起点。改革之初,农民还未出现分化,这一群体都是以土地作为其生活、养老、社保等系列保障,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速度加快,中国农民这一群体既有的格局发生变化:即出现了失地农民和非失地农民。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一是从海南省的层面来看,海南省失地农民实际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海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也不尽合理。以2011年为例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海南省失地农民实际人均养老保险支出额只占适度人均养老保险支出额的57.87%,低于适度水平;同时,海南省失地农民人均养老保险占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的95.05%,该比例高于养老保险的适度范围(42.72%-48.09%)。同样,海南省失地农民人均医疗保险住处水平也比较底,而失地农民的生育保险及失业保险基本是一片空白。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海南省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虽然逐年呈递增的趋势,但增长速度也是比较缓慢的。二是从具体的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建立测算模型,以海南省海口市、屯昌县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作为样本点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验证和揭示了海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无论是与城镇职工社保水平相比、还是与农村居民相比,社会保障水平覆盖率方面、还是待遇标准等方面,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都较低。从失地农民的需求来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供给严重彳<足,对其区域间差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筹兼顾、可持续性等,管理分散,监管不严,效果不是很满意。另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区域差异。三是以小见大,从海南省失地农民的上升到分析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饿问题。在分析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建议。并提出了针对性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完善措施,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失地农民经济能力等。进一步完善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五条政策建议:第一,循序渐进地完善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为近中期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做坚实的铺垫;第二,在适当的时候国家应该开征社会保障税,以进一步充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统筹账户,使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有一定的提高;第三,进一步完善我国集体土地补偿标准和机制,增强政策的连贯性、吸引性;第四,积极探索农用地入市交易机制,加大土地财政支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力度;第五,更加注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以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有效改革;第六,进一步完善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衔接。

左媚[9](2013)在《我国农业FDI偏少的原因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资引资国。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成为最主要的外资流入形式。农业是外资最早进入的领域,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资金的涌入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农业FDI总体偏少,在FDI总量中的占比一直极低,徘徊在2%左右。研究我国农业FDI偏少的原因对于我国进一步引进FDI、吸收利用FDI实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检验制约我国农业FDI引进和吸收的因素,分析造成我国农业FDI偏少的来自于FDI各个主体的原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部分为导论。本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阐述了本文运用的有关理论和国内外有关农业FDI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为我国农业FDI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本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FDI的发展现状,从纵向与横向分析两个方面陈述了我国农业FDI偏少的事实。然后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法构建出我国农业FDI制约因素体系。第四部分,实证结果与分析。本部分首先就我国农业FDI引进的制约因素体系的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对我国农业FDI吸收能力进行测算,最后分我国农业、国际农业FDI以及政府服务三个主体进行阐述,全面分析我国业FDI偏少的原因。第五部分,结论。本部分提出研究我国农业FDI偏少原因后对我国农业FDI吸收使用的结论。在对以上内容的研究过程中,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农业市场需求和规模、对外贸易依存度、基础设施、汇率、政府投入、人力资本等构成制约我国农业FDI引进的主要因素,其中,首要的因素是我国农业生产物质条件。(2)劳动力寻找型仍然是我国农业FDI的主要特征,我国农业对FDI的使用还基本属于资金利用阶段,人力资本制约着我国农业FDI的吸收使用;(3)造成我国农业FDI偏少的原因至少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自身过于依赖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且生产投资环境不利于吸引外资;二是国际农业FDI在我国还基本处于劳动力寻找型,且农业跨国公司的产业安全威胁不能消除;三是我国政府服务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对农业FDI的配套意识较弱。(4)我国农业FDI偏少的原因与农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伴随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我国庞大的农村市场规模和巨大的农业经济增长空间将为FDI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我国农业FDI规模有望较大扩大。与现代农业建设相辅相成。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农业FDI的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如下几点:首先是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选择了前人研究较少,分析较浅的我国农业FDI偏少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主体归类。其次是在分析思路上,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对比外商投资理论找我国农业利用FDI的缺陷,而是以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证分析找出我国农业中制约FDI引进和吸收的影响因子;再次是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互为补充的方法,通过设计我国农业FDI制约因素体系和基于FDI吸收能力测算方程分析我国农业FDI偏少原因。最后在观念厘清上,本文首次借用FDI适度规模的概念,以农业FDI的资本积累效应系数为正对我国农业FDI规模偏少做出客观判断,为我国农业FDI确实偏少这一观念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唐红[10](2012)在《FDI对我国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越来越多的体现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截至到2011年,我国吸引FDI的规模已经连续19年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就总量而言也位居世界前列。我国FDI存量的GDP占比连续多年超过20%,在2011年达到25%②,长期以来作为我国融资的主要形式,对我国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FDI通过资本形成、竞争效应和技术外溢等途径,推动了就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实现内部均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进出口贸易占到了我国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对我国贸易账户的顺差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资金缺口的缩窄,利用FDI缓解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意义逐渐降低,而长年累积的FDI存量不仅成为我国负债的主体,还构成了经常账户下收入项目的主要支出。传统理论普遍将FDI视为长期投资,认为其较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当国际环境逆转,东道国的政治或经济形势发生短期波动的时候,FDI不容易撤出东道国,对东道国的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影响较小。但是,近年来,我国FDI无论从流入的规模还是从结构上都发生了显着的改变。欧美国家对我国大幅减投、投资来源地向香港等亚洲地区的进一步倾斜,资金流入领域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乃至危机背景下,FDI利润的加速汇回和撤资规模的大幅提升,加之,伴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和引资政策优惠力度的降低,FDI呈现出高于以往的波动性,对我国经济和国际收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历年累计在中国的未分配利润,形成了庞大的存量,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不稳定因素。这部分利润若集中汇出境内,将会对我国经常账户,乃至国际收支带来较大的逆差压力。本文重点研究FDI影响国际收支的三类渠道,即FDI流入规模及行为变迁对国际收支资本金融账户稳定性的影响,FDI通过自身进出口和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对国际收支经常项下贸易账户的影响和FDI利润处置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收益账户的影响。并将这三大类影响统一放在一个综合动态分析框架下,分析了FDI对国际收支的净影响。本文将FDI利润的处置情况分为三类,即FDI利润汇回、FDI利润再投资和FDI的留置利润,其中FDI留置利润包括未分配利润和已分配未汇回利润,而其中又以未分配利润为主。为了准确测量FDI利润,本文根据Lane etal(2001,2007b)对资产负债进行估值效应测度的方法重新估算了FDI存量,对FDI存量进行了汇率调整并扣除了通胀因素,同时将低估或未估算的留置利润纳入到FDI存量中,并考虑了留置利润再投资对FDI存量的扩大作用。根据各年汇率对每一年的FDI留置利润进行换算,截至2011年累计额达69700亿元人民币,再将这一数值以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价6.45的汇率进行折算,得到10791.7亿美元,相当于2011年底全国外汇储备(32558亿美元)的33.15%、全年外贸顺差(1883亿美元)的近6倍。从FDI存量数据来看,2011年总规模达到21617.6亿美元,相当于全国外汇储备的66.4%,全年贸易顺差的11.5倍。如果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逆转,历年累积的FDI留置利润极有可能成为资本大规模撤出的“领头羊”,进而对国际收支造成潜在的威胁。此外,由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利润转移和加速折旧等现象,FDI在我国实际的留置利润规模可能比本文估算的更大,即便是这些资金一部分投资于非流动性资产,其集中流出的风险和冲击依然不可低估。因此,及时调整FDI政策,加强对FDI留置利润的监测监管是我国刻不容缓的任务。此外,本文在研究FDI对贸易的净影响的时候,不仅考虑了外商投资企业自身对设备、原材料等的进口、制成品的出口和进口替代效应,还考虑了FDI对内资企业带来的外溢效应。FDI可以通过竞争效应,示范效应、信息外部性等渠道对内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带来影响。本文运用动态面板两步法系统广义矩估计(Twostep SYS-GMM)模型对内资企业进口和出口的FDI弹性系数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FDI对内资企业的出口有显着的正面影响,对内资企业的进口贸易有显着的负面影响。这从侧面反映出FDI有利于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降低企业出口成本,增强当地出口部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FDI的流入产生了进口替代效应,并促进了当地进口替代部门的增长,进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进口水平。最后,本文综合上述三类途径,在卡莱斯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的动态分析框架,结果表明FDI对国际收支的净影响不可能持续为正,除非FDI能够保持每年高速增长。但是,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FDI的投资行为(包括FDI投资方式,FDI投资领域,FDI投资来源国分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加上世界范围内直接投资流动规模和流向的调整,我国FDI已经从快速增长进入稳步增长的调整阶段。如果每年的投资利润全部汇回,除非资本流入的速度大于或者等于净利润率,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润汇出的规模会超过新增资本流入的规模。但是,在实际情况中,FDI或许可能在一段时期内维持高速增长,且增长的速度超过投资利润率,进而不断扩大国际收支的顺差。而从长期来看,这种增长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旦新增资本流入缺乏动力,FDI对国际收支的正效应就会减弱,逐渐形成国际收支的逆差。另一种情况,即便FDI利润全部用于再投资,即没有利润汇回,也没有留置利润集中汇出的风险,只要撤资规模占FDI存量的比例保持稳定或不断增大,经过一定的时点,资本也将表现为净流出(新增资本流入小于撤资的规模),对国际收支形成逆差压力。当对FDI利润进行一般化处置的时候,即一部分用于汇回,一部分用于再投资,一部分留置在境内,在经济、政治形势逆转的时候,企业经营风险上行、或者亏损,外商投资企业会选择将留置利润汇回,此时,新增资本流入的速度高于或等于净利润率(投资利润率减去投资损失率)将变成对国际收支净效应为正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换言之,即便资本流入的速度超过了净利润率,也不能必然满足利润汇出的规模低于资本净流入,只有超出的部分还能够弥补留置利润汇出部分占FDI存量的比例和一定的增量,才能满足对国际收支的净效应为正。否则,必然会存在一个时刻,使得利润的汇出超过资本净流入。即便经济、政治形势良好、企业盈利,外商投资企业会选择将大部分利润留置在境内,FDI对国际收支的净效应也未必总是正的。当新增资本流入速度高于或者等于净利润率时,国际收支顺差会不断增大。当新增资本流入速度低于净利润率时,FDI新增资本流入扣除撤资会在某个时点小于利润汇出。可见,无论FDI利润如何处置,对国际收支的净效应都不必然为正。

二、对海南省贷款增长适度性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海南省贷款增长适度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丘陵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机理研究 ——以赣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研究进展
    2.1 耕地撂荒的内涵与界定
    2.2 耕地撂荒的驱动力研究
    2.3 耕地撂荒过程机理研究
        2.3.1 耕地收益视角的耕地撂荒过程机理研究
        2.3.2 个体理性视角的耕地撂荒过程机理研究
        2.3.3 要素替代视角的耕地撂荒过程机理研究
    2.4 农户行为理论研究
        2.4.1 农户的内涵与界定
        2.4.2 形式主义学派
        2.4.3 实体主义学派
        2.4.4 历史学派
        2.4.5 社会心理学派
    2.5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在农户行为决策中的应用计划行为理论
        2.5.1 计划行为理论
        2.5.2 计划行为理论在农户行为决策中的应用
    2.6 文献述评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耕地资源概况
    3.2 数据来源
        3.2.1 统计数据及政府报告
        3.2.2 实地调研
4 研究区耕地撂荒现象诊断
    4.1 赣南丘陵山区显性耕地撂荒现象诊断
        4.1.1 耕地生产经营状况
        4.1.2 显性耕地撂荒整体情况
        4.1.3 显性撂荒耕地及可能转化地类比较分析
    4.2 赣南丘陵山区隐性耕地撂荒现象诊断
        4.2.1 播种面积及复种指数变化趋势
        4.2.2 耕地收益变化趋势
        4.2.3 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趋势
    4.3 本章小结
5 丘陵山区农户耕地撂荒的计划行为理论逻辑分析框架
    5.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决策模型构建
    5.2 行为态度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机理
    5.3 主观规范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机理
    5.4 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机理
        5.4.1 耕地种植客观障碍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机理
        5.4.2 非农就业机会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机理
        5.4.3 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机理
    5.5 外生变量对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机理
        5.5.1 影响撂荒认知的变量选取
        5.5.2 影响撂荒认知的变量对撂荒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与实证验证框架
        5.6.1 本章小结
        5.6.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验证框架
6 丘陵山区农户耕地撂荒的计划行为理论适用性验证
    6.1 研究假说
    6.2 模型构建
        6.2.1 结构方程模型
        6.2.2 变量选取
    6.3 实证分析与研究结果
        6.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6.3.2 模型拟合与适配度检验
        6.3.3 假说检验与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丘陵山区农户显性耕地撂荒行为实证分析
    7.1 模型构建
        7.1.1 Probit模型
        7.1.2 Tobit模型
    7.2 实证分析
        7.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7.2.2 实证检验
    7.3 本章小结
8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丘陵山区农户隐性耕地撂荒行为实证分析
    8.1 模型构建
    8.2 实证分析
        8.2.1 指标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8.2.2 实证检验
    8.3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启示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9.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模拟交传实践背景
    1.1 模拟交传语料的选取
    1.2 模拟交传对译员素养的要求
    1.3 模拟交传的预期目标
第2章 模拟交传实践过程
    2.1 模拟交传准备阶段
        2.1.1 功能对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2.1.2 平行文本的口译练习
        2.1.3 模拟交传实践环境与资料准备
    2.2 模拟交传过程描述
        2.2.1 交传实践时长与译员状态
        2.2.2 交传中遇到的困难与即时应对策略
第3章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策略与交传译文分析
    3.1 词汇对等原则
        3.1.1 字词对等
        3.1.2 多词同义
        3.1.3 一词多义
        3.1.4 词义交织
        3.1.5 无对等语
    3.2 句法对等原则
        3.2.1 英汉单复数表达
        3.2.2 英汉主被动转换
        3.2.3 英汉主语补足
    3.3 篇章对等原则
        3.3.1 上下文语境
        3.3.2 情景语境
        3.3.3 文化语境
    3.4 文体对等原则
        3.4.1 语意传达
        3.4.2 语气强调
第4章 模拟交替传译经验总结
    4.1 翻译理论应用
    4.2 译前准备
        4.2.1 词汇量储备
        4.2.2 背景知识储备
    4.3 口译实践经验
附录1 口译原文及官方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术语总结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后记

(3)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安徽省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研究主体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影响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因素
        五、现有文献总结和启示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或有创新和不足
        一、或有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政府医疗卫生支出
        二、效率
        三、财政支出效率
        四、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
    第二节 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物品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节 影响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理论机制分析
        一、经济因素
        二、制度因素
        三、社会因素
第三章 安徽省医疗卫生现状分析
    第一节 安徽省医疗卫生支出的规模分析
        一、绝对规模分析
        二、相对规模分析
    第二节 安徽省医疗卫生支出的结构分析
        一、安徽省医疗卫生支出的使用结构分析
        二、安徽省医疗卫生支出的分配结构分析
        三、安徽省医疗卫生支出各级政府负担结构分析
    第三节 安徽省医疗卫生资源情况
        一、医疗卫生机构数
        二、医疗卫生床铺数
        三、医疗卫生人员
    第四节 安徽省医疗卫生服务情况
        一、安徽省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服务情况
        二、安徽省医疗机构病床使用情况
第四章 安徽省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安徽省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计量方法
        一、模型选择
        二、修正后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DEA模型
        三、变量的选取和指标的说明
        四、数据来源和数据统计性分析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第一阶段:效率初步测算-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二、第二阶段:决策单元投入变量的调整-基于SFA模型
        三、第三阶段:利用调整好的数据重新测算医疗卫生支出效率
第五章 改进安徽省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节 优化安徽省部分市政府医疗卫生支出规模
    第二节 提高安徽省政府预算管理和医疗卫生资源规划水平
        一、提高安徽省政府的预算管理水平
        二、提高安徽省政府医疗卫生资源规划的合理性
    第三节 建立省以下地方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绩效考核机制
    第四节 积极引导社会优良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福建林农不同生计策略类型对种植选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户生计研究
        1.2.2 农户种植选择研究
        1.2.3 林农种植选择研究
        1.2.4 综合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农
        2.1.2 生计策略
        2.1.3 种植选择
    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1 可持续生计内涵
        2.2.2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2.3 农户行为理论
3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
    3.3 研究区样本林农种植选择
4 研究区林农生计策略选择分析
    4.1 林农生计资本分析
        4.1.1 人力资本
        4.1.2 自然资本
        4.1.3 社会资本
        4.1.4 金融资本
        4.1.5 物质资本
    4.2 林农生计策略分析框架和方法
        4.2.1 分析框架
        4.2.2 分析方法
    4.3 林农生计策略类型聚类分析变量选择
    4.4 林农生计策略类型分类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生计策略类型对林农种植选择行为的影响分析
    5.1 影响林农种植选择行为的可能因素
        5.1.1 家庭基本特征
        5.1.2 家庭林地经营特征
        5.1.3 外部环境特征
    5.2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5.2.1 模型的设定
        5.2.2 变量的选择
    5.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拓宽生计策略多样化渠道,实现林农生计的可持续性
        6.2.2 完善优惠政策和采伐管理,提高林农经营用材林的发展效益
        6.2.3 优化林业发展环境,提高林农经营经济林积极性
        6.2.4 推进林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林农生产技术和信息获取能力
        6.2.5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农对林地“三权分置”的了解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信贷投放适度性研究——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二、数据来源及单位根检验
三、模型的建立
    (一) 约翰森协整检验
    (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三) 误差修正模型
    (四) 方差分解
四、对适度信贷投放的讨论
五、政策建议
    (一) 科学落实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二) 发挥宏观审慎评估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三) 引导地方政府消除信贷饥渴
    (四) 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作为

(6)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简要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辨析及基本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民与失地农民
        2.1.2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2.1.3 社会保障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2.1.4 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2.2 基本理论阐述
        2.2.1 土地产权理论
        2.2.2 地租理论
        2.2.3 社会保障理论
        2.2.4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5 理论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城镇化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在关联
    3.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3.1.1 发展理念
        3.1.2 动力机制
        3.1.3 空间结构
        3.1.4 城乡关系
        3.1.5 发展模式
    3.2 新型城镇化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必然要求
        3.2.1 发展理念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3.2.2 动力机制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3.2.3 空间结构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3.2.4 城乡关系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3.2.5 发展模式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3.3 新型城镇化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经济学分析
        3.3.1 社会保障残缺、福利损失与新型城镇化内涵漂移
        3.3.2 社会保障完善、福利改进与新型城镇化内涵彰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宏观层面问题:基于社会保障水平测算的分析
    4.1 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理论收入与实际收入测算
        4.1.1 基本假设
        4.1.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理论收入测算模型
        4.1.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理论收入测算
        4.1.4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际收入测算
        4.1.5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理论收入与实际收入对比分析
    4.2 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适度支出与实际支出测算
        4.2.1 基本假设
        4.2.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适度支出测算模型
        4.2.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适度支出测算
        4.2.4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际支出测算
        4.2.5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适度支出与实际支出对比分析
    4.3 基于水平测算的问题分析
        4.3.1 社会保障实际收入与理论收入失衡严重
        4.3.2 社会保障实际支出大幅低于适度支出
        4.3.3 社会保障水平地区差异过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观层面问题:基于社会保障满意度调查的分析
    5.1 问卷设计与计量尺度
        5.1.1 问卷设计
        5.1.2 计量尺度
    5.2 预调查及问卷修正
        5.2.1 预调查设计
        5.2.2 问卷测试与修正
    5.3 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满意度调查
        5.3.1 调查总体概述
        5.3.2 各结构维度信度检验
        5.3.3 各结构维度效度检验
        5.3.4 各结构维度探索性因子分析
    5.4 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5.4.1 总体满意度分析
        5.4.2 人口学变量与总体满意度的关联
        5.4.3 环境变量与总体满意度的关联
        5.4.4 基于主成分的总体满意度回归分析
        5.4.5 回归计量结果分析
    5.5 基于满意度调查的问题分析
        5.5.1 就业保障水平低下
        5.5.2 权利保障状况不乐观
        5.5.3 单位完全责任保障难落实
        5.5.4 发展保障情况有待改进
        5.5.5 社会适应性保障需完善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1 社会保障水平测算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6.1.2 模型的引入
        6.1.3 分析与结果
    6.2 失地农民满意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6.2.2 模型的引入
        6.2.3 分析与结果
    6.3 其他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6.3.1 法制因素
        6.3.2 制度因素
        6.3.3 政策因素
        6.3.4 社会因素
        6.3.5 微观主体因素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启示与国内实践反思
    7.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
        7.1.1 英国经验
        7.1.2 德国经验
        7.1.3 美国经验
        7.1.4 日本经验
        7.1.5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国际经验的启示
    7.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国内实践
        7.2.1 北京实践
        7.2.2 青岛实践
        7.2.3 上海实践
        7.2.4 重庆实践
        7.2.5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国内实践的反思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完善
    8.1 完善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8.1.1 城乡一体化
        8.1.2 因地制宜
        8.1.3 新型城镇化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同步推进
        8.1.4 公平与效率兼顾
        8.1.5 保障生存及促进发展
    8.2 完善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组织保障
    8.3 完善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8.3.1 法制建议
        8.3.2 制度建议
        8.3.3 政策建议
        8.3.4 社会建议
        8.3.5 微观主体建议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件

(7)我国民营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民营银行监管基础问题
    第一节 民营银行概述
        一、民营银行的概念与功能
        二、民营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节 民营银行法律监管理论基础
        一、民营银行法律监管的经济学基础
        二、民营银行法律监管的法理学基础
    第三节 我国民营银行监管模式
        一、现阶段民营银行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二、综合经营下监管模式的创新
第二章 我国民营银行监管具体法律制度
    第一节 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监管制度
        一、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监管制度现状
        二、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监管存在问题
        三、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监管完善建议
    第二节 民营银行市场运行监管制度
        一、民营银行市场运营监管制度现状
        二、民营银行市场运行监管存在问题
        三、民营银行市场运行监管完善建议
    第三节 民营银行市场退出监管制度
        一、民营银行市场退出监管制度现状
        二、民营银行市场退出监管制度问题
        三、民营银行市场退出监管完善建议
第三章 我国民营银行监管配套法律制度
    第一节 创新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第二节 继续深入银行业监管机构改革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制度
    第四节 健全民营银行监管主体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证测评:调整机制与保障优化 ——基于海南二市县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1.2.1 理论基础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创新与展望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展望
    1.5 论文的基本逻辑框架
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
    2.1 论依据、理论综述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关系
        2.1.1 公共产品理论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2.1.2 福利经济学理论综述与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的积极作用
        2.1.3 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理论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完善的作用
    2.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公共产品属性
        2.2.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产品的属性
        2.2.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目标及功能
        2.2.3.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目标
        2.2.3.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功能
    2.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征
        2.3.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构成
        2.3.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特征
        2.4.2.1 特定性
        2.4.2.2 过渡性
        2.4.2.3 补偿性
    2.4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路径完善的必要性
        2.4.1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
        2.4.2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财政职能的发挥
        2.4.3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解决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的社会稳定问题
    2.5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的基本原则
        2.5.1 公平、效率原则
        2.5.2 社会保障效益最优化原则
        2.5.3 城乡一体化原则
        2.5.4 渐进性原则
    2.6 本章小结
3 海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及适度性分析
    3.1 海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本现状
        3.1.1 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
        3.1.2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3.1.3 失地农民医疗保险
        3.1.4 失地农民失业保险
        3.1.5 失地农民生育保险
    3.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测算的原则
        3.2.1 社会保障金保值增值原则
        3.2.2 统账相结合的原则
        3.2.3 保障水平动态调整的原则
    3.3 海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及适度性分析
        3.3.1 海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基本分析
        3.3.1.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匡算的统计口径
        3.3.1.2 海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态势分析
        3.3.2 海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适度性测算
        3.3.2.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测算模型选择
        3.3.2.2 海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测算
        3.3.2.3 海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匡算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海南省社会保障水平案例分析
    4.1 海口市案例分析
        4.1.1 海口市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4.1.1.1 过去十年征用土地面积和失地农民人数
        4.1.1.2 到2020年征用土地面积及失地农民人数预测
        4.1.1.3 失地农民的相关情况
    4.2 海口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测算
        4.2.1 测算模型确定
        4.2.1.1 海口市失地农民个人账户支付模型
        4.2.1.2 海口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统筹账户支付模型
        4.2.1.3 参数确定
    4.3 屯昌县案例分析
        4.3.1 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4.3.1.1 屯昌县概括
        4.3.1.2 调查方法和有关的数据处理
        4.3.1.3 样本点分布状况
        4.3.2 调查、访谈的总体情况
        4.3.2.1 调查对象
        4.3.2.2 调查失地农民参保情况
        4.3.2.3 调查被征地农民缴费情况
        4.3.2.4 失地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4.4 测算结果及合理性分析
        4.4.1 测算结果
        4.4.2 合理性分析
    4.5 海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问题
    4.6 本章小结
5 海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动态调整
    5.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动态调整的理论基础
    5.2 海口市、屯昌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动态水平的现状分析
    5.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动态调整机
        5.3.1 动态投资模型
        5.3.2 动态测算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海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成因分析
    6.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
        6.1.1 宏观影响因素
        6.1.1.1 经济发展水平
        6.1.1.2 制度存在缺陷
        6.1.2 微观影响因素
        6.1.2.1 失地农民保障金领取年龄
        6.1.2.3 市场利率
        6.1.2.4 物价水平
    6.2 海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
        6.2.1 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
        6.2.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公共品财政供给缺失的例证
    6.3 公共财政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实证分析
        6.3.1 公共财政理论框架视角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产品公共产品属性分析
        6.3.2 财政扶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实证模型分析
    6.4 公共财政支持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整机制和优化的路径及政策安排
    7.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机制调整
        7.1.1 机制调整的目标
        7.1.2 机制调整的内容
    7.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政策建议
        7.2.1 统一取消设置单独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7.2.1.1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统筹准备金
        7.2.1.2 缴费补贴的范围和标准
        7.2.1.3 各项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转移衔接
        7.2.2 提高补贴标准,改革土地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7.2.3 适时开征农村社会保障税,充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统筹账户
        7.2.3.1 开征农村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分析
        7.2.3.2 开征农村社会保障税的优点
        7.2.3.3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税的制度设计框架
        7.2.4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深化改革,实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城镇化
        7.2.4.1 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7.2.4.2 进一步深化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思路与措施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一 2010年海南省各市县每亩补贴标准(单位:元)
附录二 海南省失地农民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个人账户月领取表格
附录三 失地农民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我国农业FDI偏少的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缺口理论
        2.1.2 国际生产的折衷理论
        2.1.3 卢卡斯悖论
        2.1.4 制约FDI吸收能力的相关准则
        2.1.5 FDI适度规模理论
    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3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4 文献述评
3. 我国农业FDI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我国农业FDI发展现状
        3.1.1 农业FDI的规模不断扩大
        3.1.2 农业FDI的规模总体偏小
    3.2 我国农业FDI制约因素指标体系
        3.2.1 我国农业FDI制约因素确定办法
        3.2.2 我国农业FDI制约因素指标体系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农业FDI制约因素指标体系回归结果分析
        4.1.1 农村生产物质条件是制约我国农业FDI的首要因素
        4.1.2 农村市场需求和市场规模是制约我国农业FDI的重要因素
        4.1.3 劳动力寻找型仍然是我国农业FDI的主要特征
    4.2 虚拟变量分析
    4.3 基于吸收能力的我国农业FDI制约因素分析
        4.3.1 概述
        4.3.2 测算
        4.3.3 分析
    4.4 我国农业FDI偏少的原因总结
        4.4.1 概述
        4.4.2 来自我国农业自身条件的原因
        4.4.3 来自国际农业FDI性质的原因
        4.4.4 来自我国政府服务层面的原因
5. 结论
    5.1 我国农业FDI偏少的原因与农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5.2 未来我国农业FDI规模有望较大扩大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FDI对我国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FDI 通过进出口贸易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1.2.2 FDI 通过利润汇回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1.2.3 FDI 流动对国际收支稳定性的影响
        1.2.4 研究评述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结构安排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FDI 与国际收支关系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FDI 与潜在国际收支危机关系的经验分析
        2.1.1 国际收支危机概念的界定
        2.1.2 四次国际收支危机事件的历史回顾
        2.1.3 国际收支危机可能发生的条件:基于 FDI 的视角
    第二节 FDI 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渠道分析
        2.2.1 我国国际收支总体变动情况
        2.2.2 FDI 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的渠道
    第三节 FDI 对国际收支变动影响的综合分析框架
        2.3.1 FDI 的国际收支效应度量模型
        2.3.2 利润汇出、再投资利润、留置利润与 FDI 的动态分析框架
        2.3.3 FDI 对中国国际收支影响的综合分析框架
第三章 FDI 规模及行为变迁对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 FDI 发展现状分析
        3.1.1 我国 FDI 历史发展阶段分析
        3.1.2 我国 FDI 流量增长特点分析
        3.1.3 我国 FDI 构成变动特点分析
    第二节 FDI 类型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对我国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
        3.2.1 我国 FDI 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及其变动趋势
        3.2.2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类型转变及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3.2.3 FDI 区位转移及撤资对我国国际收支变动影响的判断
    第三节 FDI 行为变迁对我国国际收支稳定性影响的分析
        3.3.1 我国 FDI 行为变迁的现状分析
        3.3.2 我国 FDI 行为变迁影响国际收支的机理分析
        3.3.3 我国不同分类 FDI 波动率的测算
第四章 FDI 利润汇回和留置利润对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投资收益现状分析
        4.1.1 我国投资收益变动情况
        4.1.2 投资收益逆差原因分析
    第二节 我国 FDI 存量和未分配利润的测算及分析
        4.2.1 FDI 存量和留置利润的估算方法
        4.2.2 FDI 存量及留置利润的估算结果及分析
        4.2.3 投资收益滞留中国境内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FDI 利润汇回对我国国际收支潜在压力的经验判断
        4.3.1 FDI 的投资持续性和利润汇出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压力分析
        4.3.2 留置利润汇回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压力分析
第五章 FDI 的贸易效应对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 FDI 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5.1.1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货物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总况
        5.1.2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
        5.1.3 我国 FDI 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及特点
    第二节 FDI 对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账户的影响力评估
        5.2.1 FDI 对我国货物贸易贡献度的评估
        5.2.2 我国 FDI 服务贸易效应的评估
    第三节 FDI 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机制分析
        5.3.1 我国 FDI 对外资企业进出口贸易的直接影响
        5.3.2 我国 FDI 对内资企业进出口贸易的间接影响
    第四节 FDI 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FDI 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模型设定
        5.4.2 模型估计方法的选择
        5.4.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4.4 FDI 对出口影响的 SYS_GMM 模型估计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5.4.5 FDI 对进口影响的 SYS_GMM 模型估计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FDI 对我国国际收支变动影响的动态估计和预测
    第一节 FDI 对我国收益账户影响的动态估计和预测
        6.1.1 FDI 收益效应相关参数的估计
        6.1.2 FDI 收益效应的预测结果
    第二节 FDI 对我国贸易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动态预测
        6.2.1 FDI 对我国内外资企业贸易影响的动态分析框架
        6.2.2 内资企业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
        6.2.3 FDI 贸易效应相关参数的估计结果
        6.2.4 FDI 对内外资企业贸易效应的估计和预测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FDI 对我国国际收支变动影响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全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7.3.1 创新点
        7.3.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对海南省贷款增长适度性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丘陵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机理研究 ——以赣州市为例[D]. 陈倩茹. 江西财经大学, 2020
  • [2]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为例[D]. 张楠.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3]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安徽省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研究[D]. 李克建. 安徽财经大学, 2018(09)
  • [4]福建林农不同生计策略类型对种植选择的影响研究[D]. 李洁.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5]信贷投放适度性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夏振洲. 青海金融, 2018(01)
  • [6]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江维国.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1)
  • [7]我国民营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 张维霖. 烟台大学, 2016(03)
  • [8]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证测评:调整机制与保障优化 ——基于海南二市县的调研[D]. 何琼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9]我国农业FDI偏少的原因研究[D]. 左媚. 海南大学, 2013(02)
  • [10]FDI对我国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分析[D]. 唐红. 南开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海南省贷款增速放缓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