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沿海秋茄红树林天然林生态学特征及其与人工林的比较研究

闽东沿海秋茄红树林天然林生态学特征及其与人工林的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闽东沿海(福鼎市)不同起源的秋茄红树林种群结构、生命表、空间分布格局、生物量、碳储量,热值等生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起源秋茄林在高度径级别有一定的差异。天然林高度结构主要集中在0~0.5m,而人工林则集中在1.5~2m。不同起源秋茄林在地径径级结构上差异明显,天然林径级主要集中在第Ⅰ级,并呈现随着径级的增大而减少。人工林第Ⅰ级缺失,呈现以第Ⅲ级为中心的正态分布。②秋茄种群在发育和演替过程中,存在2个死亡高峰,即由幼苗转化为幼树阶段出现第1个高峰,成年期出现第2个高峰,第Ⅷ龄级时大多数个体死亡。个体平均生存能力的期望在第Ⅸ龄级最大;存活曲线属于典型的Deevey-Ⅲ型,种群前期存活数随龄级下降较快,而后期存活值波动不大。③采用聚集强度指标法、Iwao M*-χ的回归与Taylor幂法则对不同起源秋茄林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福鼎秋茄天然林幼苗群呈聚集分布,小树群、大树群、老树群均呈现随机分布。秋茄人工林小树群、大树群呈随机分布。④秋茄天然林生物量为58.305t/hm2,其中地上部分为32.919t/hm2,地下部分为25.386t/hm2;秋茄人工林生物量为25.359t/hm2,其中地上部分为14.711t/hm2,地下部分为10.648t/hm2。根据花、叶、枝、干等生物量数据显示,不同起源秋茄生物量分配均为枝>干>粗根>叶>中根>墩>细根>花。⑤闽东沿海秋茄林碳储蓄量主要由灌木层、死地被物层、土壤层组成的。按其碳库大小顺序排列为:土壤层>灌木层>死地被物层。结果表明:秋茄天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221.505t?hm-2,其中地上部分为28.732t?hm-2,地下部分为192.782t?hm-2;秋茄人工林碳储量为154.739t?hm-2,其中地上部分为10.271t?hm-2,地下部分为144.468t?hm-2。⑥秋茄天然林的各组分热值大小顺序为叶>花>枝>干>墩>粗根>中根>细根。各组分干重热值波动范围为12kJ/g~18kJ/g;人工林的各组分热值大小顺序为叶>干>枝>墩>花>粗根>细根>中根。不同起源秋茄林都以叶的热值最高,大于17kJ/g。根的热值最低,小于13kJ/g。不同树龄的秋茄叶片热值也有差异,表现为随着树龄不断增高,其叶片热值随之下降的趋势。秋茄叶热值还随纬度不同而异,叶片的热值呈现随纬度升高而下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秋茄的的栽培历史和研究概况
  • 1.1.1 我国红树林的栽培历史
  •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收集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2 资料收集
  • 3 研究方法
  • 3.1 种群结构划分
  • 3.1.1 高度结构划分
  • 3.1.2 地径结构划分
  • 3.2 生命表编制方法
  • 3.3 分布格局测定方法
  • 3.3.1 聚集度指标法
  • 3.3.2 Iwao M*对x的回归
  • 3.3.3 Taylor 幂法则模型
  • 3.4 生物量测定方法
  • 3.4.1 乔木生物量测定方法
  • 3.4.2 林下灌木层生物量测定方法
  • 3.4.3 死亡木生物量测定方法
  • 3.5 秋茄碳储量测定方法
  • 3.6 热值测定方法
  • 3.7 数据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秋茄天然林与人工林种群结构对比研究
  • 4.1.1 高度结构
  • 4.1.2 径级结构
  • 4.1.3 秋茄种群胸径与树高关系模型拟合
  • 4.1.4 小结
  • 4.2 秋茄天然林静态生命表
  • 4.2.1 存活曲线
  • 4.2.2 小结
  • 4.3 秋茄天然林与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对比研究
  • 4.3.1 聚集度指标测定
  • 4.3.2 Iwao 模型
  • 4.3.3 Taylor 模型
  • 4.3.4 小结
  • 4.4 秋茄天然林与人工林生物量对比研究
  • 4.4.1 秋茄天然林与人工林群落现存量与各组分分配
  • 4.4.2 不同纬度带红树林生物量比较
  • 4.4.3 不同林分林下生物量及其分配
  • 4.4.4 小结
  • 4.5 秋茄天然林与人工林碳储量对比研究
  • 4.5.1 不同起源秋茄林乔木层各器官含碳量及分配
  • 4.5.2 不同起源秋茄林土壤各层有机碳含量以及碳储量
  • 4.5.3 不同起源秋茄林土壤碳储量
  • 4.5.4 不同起源秋茄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格局
  • 4.5.5 小结
  • 4.6 秋茄天然林与人工林热值对比研究
  • 4.6.1 不同起源秋茄林不同组分的干重热值比较
  • 4.6.2 不同龄级天然林秋茄热值差异
  • 4.6.3 不同纬度秋茄的热值差异
  • 4.6.4 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存在问题和保护措施
  • 5.2.1 存在问题
  • 5.2.2 措施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福鼎白茶非遗文化系统构建及旅游优化升级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20(01)
    • [2].福鼎风采[J]. 茶世界 2018(06)
    • [3].福鼎风情[J]. 福建史志 2017(05)
    • [4].福鼎栀子 夏花的美与经济梦[J]. 海峡旅游 2020(06)
    • [5].荒了许多年的那片茶园[J]. 茶道 2016(07)
    • [6].闻香识白茶[J]. 茶道 2016(03)
    • [7].从古至今的技艺承袭[J]. 福建乡土 2016(04)
    • [8].我心中的白茶[J]. 茶道 2016(03)
    • [9].妈妈捎来的品品香[J]. 茶道 2016(03)
    • [10].颂福鼎赞白茶[J]. 茶道 2016(03)
    • [11].一叶福鼎白茶[J]. 茶道 2016(03)
    • [12].一个爱白茶的老父亲[J]. 茶道 2016(03)
    • [13].施家美食趣闻[J]. 福建乡土 2016(06)
    • [14].福德之邦 鼎盛之地[J]. 福建乡土 2016(06)
    • [15].太姥畲风[J]. 福建乡土 2016(06)
    • [16].福鼎习俗[J]. 福建乡土 2016(06)
    • [17].福鼎白茶王 白毫针刺芒[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18)
    • [18].林振传的饮茶信条[J]. 茶博览 2017(04)
    • [19].福鼎有个百宝箱[J]. 海峡影艺 2016(04)
    • [20].福鼎 等你来“泡点心”[J]. 明日风尚 2015(11)
    • [21].在福鼎享“口福”[J]. 风景名胜 2010(09)
    • [22].福鼎有感[J]. 安徽文学 2010(12)
    • [23].题福鼎管阳清云洞(外二首)[J]. 诗刊 2011(11)
    • [24].福鼎:一方水土的爱与哺育[J]. 城市地理 2020(10)
    • [25].横屿应属宁德 不属福鼎[J]. 炎黄纵横 2008(11)
    • [26].县城里的春节[J].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6(Z1)
    • [27].这一方水土的爱与哺育[J]. 福建乡土 2020(01)
    • [28].应用驱动 共建共享——福鼎一中信息化建设简介[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11)
    • [29].好口福缔造“福鼎味道”[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4(07)
    • [30].福鼎饼花习俗的传承与流变——兼论传统民俗、民艺的共生与互动[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标签:;  ;  ;  ;  ;  

    闽东沿海秋茄红树林天然林生态学特征及其与人工林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