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作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习作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殷丽莉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德育渗透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通过高中习作对学生进行作文知识的传授,用其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句、广博的内容、真切的情感,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产生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使学生铭刻于心。

关键词:德育;教学;习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6-0000-01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思想品德占首位的社会文化素质作为素质发展的最高层次,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科学文化素养和成就水平,全面体现了人的社会发展水准。但当今社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上出现了“经济至上”、“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这些思潮鄙视人文精神,视理想、信念为粪土,使历来居于首位的德育面临困境。面对特殊的时代氛围,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园地,必须重视德育工作。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决定了德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始终有意识地把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我发现真正能从中捕捉到学生真实思想倾向的是习作。

从教以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我一直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两到三篇习作。在批阅中,我不仅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更注意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正是在习作中,时常会看到一些平日教学中学生们未曾表露的想法、观点。如:

人到底为啥活着?没劲!(刘江)

我们都是高中生了,却处处受限制,一点儿自由都没有。(高童心)

相信自己吧,人都是自私的,(李元刚)

有钱就是能使鬼推磨。(蔡琳)……

“言为心声”,我相信这些话是出自内心的。但这些话又显得那么无奈、偏激,所显示的思想又是那么令人担忧。学生的思想品德都是在一定的知识和个人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学生萌发了不正确的认识,又未得到及时纠正,就会发展为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帮助学生“解惑”呢?我认为,正确解决学生习作中发现的思想问题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解决措施因人而异、多种多样,有两点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法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方法。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在看待学生身上的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特点既具有年龄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年龄特征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时代特征则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特点,它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而相应变化。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反映到学生头脑里,必然会形成新的道德价值观,新的思想特点。但他们毕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尚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因而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与行为的影响。习作中出现的思想倾向,事实上都是和现实社会相关的。遇到这些偏激、片面的思想认识,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各种思想观念,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高童心同学抱怨没有自由,一方面是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中学生必须遵守;另一方面是他本人有一定才能,社会上各行各业中那么重视个人价值,给予充分的自由空间,为什么他就没有?交谈时我告诉他:“我国教育强调充分发展个性,你身上所体现出的自主意识和个性意识对你成为富于创造性、自信自立的人非常重要的。但是,现代生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仅需要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还需要具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一个人在享受自由、民主的同时,还需要纪律和法律的保障。”此外还举了一些例子:美国是最强调人的个性发展的,但在二战后,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更强调的是养成学生的“宽容与合作精神”,“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及能力”,具有“社会的共同准则意识”;日本企业界的用人标准是“有个性的人,能与人合作的人”;我国广泛开展的“希望工程”“献爱心”等等活动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经过几次教学,我发现他在转变,有一次他在习作中这样写道:“老师没有像其他人说我是搞自由化,也没有说我不知道天高地厚,谢谢您。其实,我也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读了这篇作文,我很欣慰,试想,若我当时只是一通批评,结果会怎样呢?

其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为语文教师,解决习作中的思想问题,我认为不同于日常教学。我们不但要晓之以理,同时要动之以情。第一个“情”是尊重学生。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德育的前提条件。有些学生知道自己对社会的一些看法不符合所受的学校教育,如“自私”、“拜金主义”、“人活着没劲”等,知道说出来“不光彩”,我之所以能在习作中了解到平常教学中没听到的,这主要是学生对我的信任,教师一定要尊重这种信任,体现这种信任的就是做到“他知、我知、天知、地知”。当然,这不是说放纵学生,任其发展,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第二个“情”——情感的交流。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和体验。习作中的观点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矛盾后产生的,这时老师一定要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解决困惑,不应简单地指责、训斥,甚至讽刺挖苦。刘江同学之所以认为人活着没劲,主要是由于他没考上省重点高学,觉得失去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意思。我和他交谈时谈到叶圣陶、毛泽东,谈到我校之前考入重点大学的王育琨,告诉他上普通高中并不意味着大学梦的破灭,最终他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再加以具体措施,如谈话、讨论、指导阅读有关书籍,情感陶冶等等,都能够收到预想效果。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品教育,准确地把握知识点与教育点之间的统一性,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传道”于授业之中,别具匠心,使学生轻松地获得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动机,有利地促进了作文教学;又使德育教育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德育工作情境由冷漠型趋向情感化,更为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这一德育主体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和道德行为上的认同。从而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标签:;  ;  ;  

在习作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