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①研究肾阳虚证候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证候特征②确立老龄肾阳虚证候的辨证因子和诊断标准③寻找老龄肾阳虚证候的特异性基因表达方法①本研究查阅了秦汉至现代的中医文献650余篇,对肾阳虚证候的发展历史脉络和理论构架作了深入的挖掘和归纳,对肾阳虚证候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框架和证候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②在前期研究总结的肾阳虚40个辨证因子基础上,通过23位专家的权重排序,建立肾阳虚辨证因子专家评定系统。③设计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按照流行病学调查设计要求进行老龄人群的证候调查,比较分析老龄肾阳虚证人群的证候流行病学规律,并与专家系统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得出老龄肾阳虚证候的特征因子、常见证因子和参考因子,初步确定老龄肾阳虚的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和辨证诊断标准。④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筛选典型老龄肾阳虚病例和健康对照,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老龄肾阳虚证差异表达基因谱,采用共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基因功能分类、聚类分析、分子通路等方法探讨老龄肾阳虚证差异表达基因谱的临床意义。结果①从14个类别36个项目总结了历代文献记载的肾阳虚证临床表现。②根据科研、临床、疑难杂证不同辨证对象,将肾阳虚证候诊断标准划分为三个层次。③为使临床辨证更为细致、准确,将肾阳虚证初步细化分为12个亚型。④形成具有特征因子3项、常见因子8项,参考因子10项,涉及7大类的老龄肾阳虚证候辨证因子与诊断标准。⑤将3例老龄肾阳虚证和3例健康对照组的基因芯片结果进行差异基因筛选、聚类分析和基因特征GO类及Pathways分析,分别得到20条上调和48条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涉及13条信号通路和神经内分泌、代谢、免疫三大系统功能。结论①肾阳虚证候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坚实而丰富的理论积淀,由零散到系统的科学发展轨迹并与临床实践高度统一,有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深入研究。②肾阳虚证科研、临床、疑难杂证的辨证标准必须有机结合,形成肾阳虚证候诊断的完整概念,才能提高整体辨证水平。③肾阳虚证候是一个基础、复杂、笼统的证候,尚需进行细化分型,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效地指导临床。④通过流行病调查结果与专家系统的比较,形成初步的老龄肾阳虚证候的诊断标准。是对肾阳虚证候诊断标准研究方法上的初步尝试。⑤神经内分泌、代谢、免疫3大系统的调控网络异常可能是老龄肾阳虚证发生的主要机制,其中神经内分泌紊乱和多重代谢紊乱是老龄肾阳虚证发生的重要环节。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目录表格目录图形目录主要专业词汇中英文缩写对照前言1.老龄肾阳虚证发生率高,涵盖各类疾病2.挖掘传统证候表现,提高肾阳虚证候诊断水平3.引入分子流行病学观,研究肾阳虚证候标准3.1 流行病学观对肾阳虚证候的研究意义3.2 探索传统证候与分子流行病学相结合的立体研究方法4.从基因组学入手,揭示肾阳虚证的分子内涵5.肾阳虚证候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5.1 传统肾阳虚证候研究现状5.2 肾阳虚证候实质的研究现状5.2.1.肾阳虚证与内分泌功能5.2.2 肾阳虚证与免疫功能5.2.3 肾阳虚证与能量代谢5.2.4 肾阳虚证与蛋白组学5.3 肾阳虚证的基因研究进展6.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6.1 肾阳虚证候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证候特征6.2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辨证因子和诊断标准6.3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基因表达差异正文第一部分 肾阳虚证候的理论发展研究1.肾阳虚证诠释1.1 肾阳虚证的概念1.2 肾阳虚证的名称考证2.肾阳虚证候理论发展的时代特征2.1 秦汉时期——肾阳虚证理论基础的奠基2.2 晋隋时期——肾阳虚证候开始分类描述2.3 唐宋时期——方证论述推动肾阳虚证候的发展2.4 金元时代——肾阳虚证候理论取得重要发展2.5 明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理论系统的形成2.6 清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理论逐渐成熟2.7 近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的扩展和补充2.8.现代肾阳虚证候研究总结2.8.1 全国统编教材2.8.1.1 中医诊断学教材2.8.1.2 临床各科教材2.8.2 科研诊断标准2.8.2.1 肾阳虚证科研参考诊断标准2.8.2.2 证候诊断专业书籍肾阳虚证诊断标准2.8.2.3 国家、行业颁布肾阳虚证诊断标准3.结果3.1 肾阳虚证候历代文献记载的症状总结3.2 肾阳虚证候诊断标准归纳3.2.1 肾阳虚证科研诊断参考指标3.2.2 肾阳虚证临床常用诊断参考指标3.2.3 肾阳虚证疑难杂证诊断参考指标3.3 肾阳虚证细化分型研究3.3.1 温煦失职证3.3.2 腰府失养证3.3.3 髓海空虚证3.3.4 生殖减退证3.3.5 水气泛滥证3.3.6 火不暖土证3.3.7 水泉不止证3.3.8 阳虚失纳证3.3.9 阳浮于上证(戴阳)3.3.10 格阳于外证(格阳)3.3.11 冲气上逆证(奔豚气)3.3.12 冲任不调证3.3.12.1 冲任失调证3.3.12.2 胞宫虚寒证3.3.12.3 寒凝血瘀证4.讨论4.1 肾阳虚证候理论历史发展特征4.1.1 适应时代的坚实而丰富的理论积淀4.1.2 由原则到临床、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轨迹4.1.3 紧密联系临床实践4.2 相关学派对肾阳虚证候理论的贡献4.2.1 温补学派的贡献4.2.1.1 重视命门加深对肾阳虚证候理论的认识4.2.1.2 阐明肾阳虚衰对脏腑虚损病证的影响。4.2.1.3 丰富了肾阳虚证候的鉴别诊断。4.2.2 火神派的贡献4.2.2.1 突出阳虚证的辨识4.2.2.2 强调阴证三候对辨识肾阳虚证的作用4.2.2.3 阐明假热证对肾阳虚证的鉴别意义4.3 肾阳虚证候理论的主要局限4.3.1 尊古尚古观念影响肾阳虚证候理论的发展4.3.2 主观色彩浓重导致规范性较弱4.3.3 证候表现认识不够均衡4.4 关于肾阳虚证诊断标准比较4.5 肾阳虚证细化分型的设想4.5.1 肾阳虚证细化分型的依据4.5.1.1 脏腑辨证有层次之分4.5.1.2 肾阳虚证候有多重内涵4.5.2 肾阳虚证候细化分型的实施和意义5.结论5.1 归纳总结了医籍文献肾阳虚证候的临床表现5.2 提出不同层次的三种肾阳虚证候诊断参考标准。5.3 提出肾阳虚证候细化分型的设想第二部分 老龄肾阳虚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及辨证因子研究1.研究方法1.1 建立肾阳虚证候辨证因子专家评定系统。1.2 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筛选1.2.1 证候普查1.2.2 病例纳入(国家标准)1.3 调查分析2.结果2.1 专家设定的肾阳虚证候诊断标准(23个专家资料分析)2.1.1 辨证因子权重排序2.1.2 专家意见2.2 流行病调查结果2.2.1 老龄人群肾阳虚与非肾阳虚证的35个辨证因子比较2.2.2 专家排序前10位辨证因子比较2.2.3 专家排序后10位辨证因子比较2.2.4 性及生殖类辨证因子比较2.2.5 水液代谢异常辨证因子比较2.2.6 大便异常辨证因子比较2.2.7 舌象脉象辨证因子比较3.结论3.1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特征因子3.2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常见因子3.3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排除因子3.4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参考因子3.5 老龄肾阳虚辨证因子与诊断标准的确立4.讨论4.1 老龄肾阳虚证候研究4.1.1 老龄人群性及性功能问题4.1.2 大小便失禁问题4.1.3 舌象问题4.1.4 国家标准问题4.2 肾阳虚证候标准化、客观化研究4.2.1 肾阳虚证候标准化、规范化研究的利弊4.2.2 各家学说对肾阳虚证标准化、客观化的影响4.2.3 深入开展细化分型对证候标准化有重要意义4.2.4 肾阳虚证候标准化、规范化方法学探讨第三部分 基因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的采集与分离白细胞1.1.1 主要仪器与试剂1.1.2 实验步骤1.2 RNA的提取1.2.1 主要仪器与试剂1.2.2 实验步骤1.2.2.1 物品器械的去RNA酶处理1.2.2.2 总RNA的提取1.2.2.3 总RNA的纯化1.2.2.4 RNA样品质量检测1.2.2.5 基因芯片实验1.2.2.6 芯片数据分析2 结果2.1 肾阳虚证病例筛选结果2.2 基因芯片实验结果2.2.1 基因芯片的杂交2.2.2 肾阳虚证差异表达基因2.2.3 芯片数据聚类结果2.2.4 差异表达基因GO分子功能注释2.2.5 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信号通路3 讨论3.1 老龄肾阳虚证差异表达基因探讨3.2 聚类结果分析3.3 差异表达基因GO的注释分类分析3.4 差异表达基因分子通路分析4.结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肾阳虚证候理论发展综述1.秦汉时期——肾阳虚证理论基础的奠基2.晋隋时期——肾阳虚证候开始分类描述3.唐宋时期——方证推动肾阳虚证候的发展4.金元时代——肾阳虚证候理论取得重要发展5.明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理论系统的形成6.清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理论逐渐成熟7.近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的扩展和补充主要参考古籍书目附件1:中医证候普查表附件2: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操作手册附件3: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 [1].肾阳虚吃什么食物[J]. 现代养生 2017(12)
- [2].分型诊治肾阳虚[J]. 家庭医学 2011(12)
- [3].基于肾阳虚证候研究制首乌对肝细胞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8)
- [4].方鸿教授治疗肾阳虚失眠经验浅谈[J]. 西藏医药 2016(01)
- [5].温补肾阳法治疗变应性鼻炎之浅见[J]. 四川中医 2008(02)
- [6].冬日进补肾阳虚药膳[J]. 现代养生 2019(23)
- [7].男性肾阳虚的分型治疗[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3(11)
- [8].麻黄细辛附子汤对肾阳虚外感小鼠及正常小鼠的效-毒作用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20(07)
- [9].真武汤温阳利水治疗肾阳虚高血压36例[J]. 北方药学 2012(01)
- [10].阳和汤治疗肾阳虚哮喘体会[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28)
- [11].“阳虚易治、阴虚难调”机理探讨[J]. 中医药信息 2009(01)
- [12].右归丸调控老龄肾阳虚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07)
- [13].阳和汤加减治疗肾阳虚哮喘体会[J]. 北方药学 2015(07)
- [14].女性肾阳虚的症状有哪些[J]. 福建农业 2013(08)
- [15].肾阳虚的自然疗法[J]. 中华养生保健 2008(01)
- [16].千鼎健肾宝治疗肾阳虚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05)
- [17].从肾阳虚论治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理论探讨[J]. 湖北中医杂志 2012(03)
- [18].冬巧补肾,改善冬天手脚冰凉[J]. 大家健康 2010(01)
- [19].肾阳虚所致排尿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J]. 西部中医药 2011(08)
- [20].肾阳虚外感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10)
- [21].肾阳虚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04)
- [22].氢化可的松诱导的肾阳虚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08)
- [23].李氏肾气丸加味治疗肾阳虚失眠刍议[J]. 亚太传统医药 2015(24)
- [24].5招快速识别肾阳虚[J]. 健康 2010(09)
- [25].冠脉通片补肾活血法对大鼠肾阳虚心梗模型的拆方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06)
- [26].心衰从肾阳虚论治探析[J]. 中国中医急症 2019(05)
- [27].奶母果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钙调蛋白mRNA表达量的影响[J]. 中国药业 2015(20)
- [28].如何快速识别肾阳虚和肾阴虚[J]. 东方养生 2010(10)
- [29].关于“肾阳虚”家兔模型的几点反思[J]. 内蒙古中医药 2010(10)
- [30].肾阳虚水肿证代谢组学的研究[J]. 中成药 2019(07)
标签:老龄论文; 肾阳虚证论文; 理论发展论文; 辨证因子论文; 诊断标准论文; 基因表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