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微空心阴极放电(MHCD)是在普通空心阴极放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高气压下亚毫米级微放电技术。MHCD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是:高能电子多,放电电压高。高能电子多,在放电空间中电离作用显著,电子和离子密度非常高。由于这些特征,MHCD可以广泛的应用于需要高密度的电子或离子的领域:如真空镀膜,表面处理,气体激光器,外部电离源等。另一方面,由于放电气压高,三体碰撞形成准分子的几率大大提高,MHCD产生的紫外及真空紫外辐射的强度也很高。这些特征可以为平板紫外光源和等离体显示开辟新的途径。本文侧重于MHCD的理论研究,建立了流体模型,并利用它对氦气在平板阳极、孔状阳极两种结构的微空心阴极放电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稳定放电时电子和离子的浓度分布、电子能量分布、电势分布和电场分布等参数。结果表明MHCD运行在辉光放电中,电子和离子的浓度在1019 m-3左右,电子平均能量在几十eV,与相同条件的实验结果相似。并且模拟了不同气压,不同结构,不同阴极孔径下MHCD的特征,通过分析得到增大气压和阴极孔径限制了放电空间,也证明了要使气体击穿,pd值应在一个范围内。在实验方面,目的寻找持久放电的微空心阴极结构,制作了钼—Kapton聚酰亚胺薄膜—钼和铜—Kapton聚酰亚胺薄膜—铜两种放电结构,在制作铜—Kapton聚酰亚胺薄膜—铜时,采用了激光打孔的方法,通过对Nd:YAG激光电源不同参数下打孔质量的考察,发现选择430A、8ms的参数时,能够得到质量比较高的空心阴极结构。并用这两种结构在不同的气压、气体中进行了放电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虽然可以得到辉光放电,但放电不是很稳定。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微生物燃料电池空气阴极的原理及制备方法综述[J]. 广东化工 2020(01)
- [2].节流孔板位置对空心阴极特性的影响研究[J]. 推进技术 2020(01)
- [3].空心阴极热特性优化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0(01)
- [4].海源铝业完成阴极除尘袋笼加工制作任务[J]. 有色设备 2016(06)
- [5].氧阴极技术在氯碱工业中的应用[J]. 中国氯碱 2016(02)
- [6].持续放电对空心阴极电性能及腐蚀特性的影响[J].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8(07)
- [7].离子膜电解槽阴极出液管打火现象探讨[J]. 中国氯碱 2017(05)
- [8].阴极电极保护在变电站防雷接地中的作用[J]. 电子世界 2017(12)
- [9].微生物燃料电池空气阴极和扩大化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 2014(10)
- [10].浅论大型铝电解槽异型阴极可行性[J]. 科技创新导报 2014(07)
- [11].电推进系统空心阴极热特性研究进展[J]. 真空与低温 2010(02)
- [12].基于对称双阴极结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乙醇燃料内直接重整的电化学性能[J]. 硅酸盐学报 2020(03)
- [13].浅谈2017年中国铝用阴极供需情况[J]. 轻金属 2018(01)
- [14].铬还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阴极中的应用[J].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7)
- [15].单室无膜微生物电解池中阴极生物膜的电活性[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04)
- [16].空间用六硼化镧空心阴极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6(06)
- [17].空心阴极真空环境焊接研究进展[J]. 焊接 2012(10)
- [18].制备工艺对等离子炬阴极使用寿命影响的研究[J]. 热加工工艺 2014(03)
- [19].微生物燃料电池中阴极长期运行的性能分析[J]. 化工学报 2014(09)
- [20].基于阴极高速平动的电铸实验研究[J]. 电镀与环保 2013(02)
- [21].铝电解槽废阴极的性能研究[J]. 轻金属 2008(06)
- [22].铼掺杂对碳化钍钨热电子阴极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 真空电子技术 2020(04)
- [23].冷启动空心阴极结构与关键特性分析[J]. 真空与低温 2017(04)
- [24].掺镧锆钛酸铅铁电阴极电子发射(英文)[J].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16(01)
- [25].大型铝电解槽异型阴极可行性的探讨[J]. 建材与装饰 2016(25)
- [26].大电流密度钪酸盐阴极制备的研究[J]. 真空电子技术 2016(04)
- [27].真空电子管螺旋型阴极下垂问题初探[J]. 真空电子技术 2015(03)
- [28].钪酸盐阴极的研究进展[J]. 材料保护 2013(S2)
- [29].生物阴极式碳纸隔膜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反硝化和产电性能[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06)
- [30].新型滴滤式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