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产业集聚和空间结构调整研究

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产业集聚和空间结构调整研究

论文摘要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方式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巨大的活力和推动作用。区域可达性是评价区域交通网络状况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可达性变化对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变化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和可达性的研究历程,尝试从可达性视角,分析产业集聚变化对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期推进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文章由引言和正文组成,引言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理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等,并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安排。正文以江苏省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的研究方法分析各县域单元的区域经济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苏省陆路交通的综合可达性格局及其演变进行了分析,将可达性与区域经济水平、产业和空间结构相结合进行分析,并对可达性的演变与产业集聚与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一些为促进江苏省县域可达性和产业良性发展有参考性价值的结论。本文以江苏省65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得出文章主要结论:(1)构成改革以来江苏县域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是第二产业高产值份额与非农产业在不同县域集聚所致,即表现为结构效应与集中效应共同起作用。(2)研究期内江苏省平均可达性空间格局总体上没有大的改变,区域几何中心可达性水平高于外围,西北部边缘县域的可达性明显差于东南部边缘县域;区外可达性呈现出以上海为顶点的由江苏省东南向西北递减的不规则扇形分布格局;各县域综合可达性程度都有所提高,提升率较高的县域均为苏北的县域。(3)1978年江苏省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特征;1995年这一时期江苏省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相比较而言,表现出更强的空间聚集特征,但是苏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要快于江苏其它地区;近年来江苏省整体经济集聚趋势有所下降,但交通设施和交通运输水平的地区差距有所增大,出现了强者更强的现象。(4)江苏省空间结构调整的建议: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和转移,以加快推进南通为中心的沿海开发为重点,以打造淮安为中心的苏北新核心,以建设南京都市圈为手段缩小苏南地区差距,以建设过江通道为依托实现长江两岸一体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产业集聚
  • 1.2.2 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极化
  • 1.2.3 空间结构调整
  • 1.2.4 可达性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2.2 产业集聚理论
  • 2.3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2.4 区域分工理论
  • 2.5 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 第3章 江苏省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 3.1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 3.1.1 江苏与全国经济发展的比较
  • 3.1.2 江苏省地带间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3.1.3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3.2 江苏各县域产业集聚分析
  • 3.2.1 改革以来地区间产业收入差距的总体趋势
  • 3.2.2 地区差距的产业构成
  • 3.2.3 按产业结构分解的基尼系数变化
  • 3.2.4 江苏省产业集聚水平演化阶段划分
  • 3.3 江苏县域产业发展相关分析
  • 3.3.1 HHI测度分析
  • 3.3.2 专业化指数分析
  • 3.3.3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第4章 江苏省县域可达性格局与演变研究
  • 4.1 江苏省交通发展历程综述
  • 4.2 可达性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4.2.1 可达性概念
  • 4.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4.3 可达性的评价结果
  • 4.3.1 县域可达性结果分析
  • 4.3.2 可达性空间格局的演变
  • 4.3.3 基于上海为中心的可达性评价分析
  • 4.3.4 基于交通运输强度的可达性评价分析
  • 第5章 可达性变化与产业集聚关系研究
  • 5.1 可达性与产业集聚关系理论分析
  • 5.1.1 交通可达性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
  • 5.1.2 产业集聚对交通可达性的影响
  • 5.2 县域可达性演变与产业集聚关系研究
  • 5.2.1 江苏省产业集聚演变分析
  • 5.2.2 产业集聚与可达性水平演变格局分析
  • 5.2.3 江苏省产业集聚水平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
  • 5.3 基于可达性视角的空间结构调整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1 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 财富生活 2019(18)
    • [2].对外贸易与江苏省电子产业集聚研究[J].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11(01)
    • [3].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良性互动[J]. 人民论坛 2014(34)
    • [4].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角色转换[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01)
    • [5].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理研究[J]. 时代金融 2015(27)
    • [6].产业集聚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 2019(03)
    • [7].我国产业集聚升级路径及政府作用分析[J]. 学术论坛 2012(05)
    • [8].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12)
    • [9].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 财经界(学术版) 2015(27)
    • [10].产业集聚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11)
    • [11].复合指标区位商方法的可行性分析[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19)
    • [12].产业集聚成因与发展理论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10)
    • [13].浅谈如何通过加快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发展——以辽宁省调兵山市为例[J]. 赤子(上中旬) 2015(21)
    • [14].产业集聚中的地方政府行为——以江苏连云港为例[J]. 北方经济 2009(18)
    • [15].产业集聚视角下湖北省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J]. 物流技术 2015(14)
    • [16].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指标综述[J]. 东方企业文化 2012(21)
    • [17].产业集聚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J]. 经济师 2009(04)
    • [18].产业集聚策动性机理:企业家创业的视角[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8(06)
    • [19].产业集聚视角下临空经济产业选择研究[J]. 商业时代 2014(33)
    • [20].河南省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5(01)
    • [21].产业集聚视角下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对策研究[J]. 商业时代 2011(31)
    • [22].产业集聚趋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J]. 商业经济 2018(01)
    • [23].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8)
    • [24].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09(15)
    • [25].内蒙古产业集聚分析与优势产业发展[J]. 网络财富 2009(17)
    • [26].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初探[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04)
    • [27].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研究[J]. 商业时代 2008(22)
    • [28].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技术学习成本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 2016(10)
    • [29].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 知识经济 2015(22)
    • [30].产业集聚态势下地方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J]. 长江丛刊 2016(17)

    标签:;  ;  ;  ;  

    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产业集聚和空间结构调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