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杰河北省邯郸市广泰中学056000
摘要"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不处不在。要掌握技术,先要学好数学,想攀登科学的高峰,更要学好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关键词改进方法技能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一、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中科院王梓坤院士说,对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我们只是看到了成功的结果,那些逐步抛弃的中间假设则从不公布,是很可惜的,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经验教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采用“解决问题”序列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二、扩大学生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
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狭隘的“单科”思想,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3、引导学生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在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应用题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补充“打折销售”问题。节假日,到商场购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多,商家为了争客源,纷纷采取了各种促销手段,谁知道商家最常用的手段有哪些?“打折,买几送几”、“抽奖,办理贵宾卡”、“做广告,售后服务”。学生们争着回答,“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销售,七五折就是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然后出示一组情景:谢老师家里的洗洁用品没有了,他来到苏果超市购买日用品,超市的优惠更多。舒洁卫生纸0.6元/包---买十送四、家佳洗洁精单价3.5元/瓶打五折,洗衣粉3.6元/袋买三送一。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比较合算的购买方案。
生1:买10包送四包,买3袋送一袋,买2瓶洗洁精,买3包洗衣粉,这样能得到优惠。
生2:买20包卫生纸送8包,买6袋洗衣粉送2袋,买4瓶洗洁精,我想:碰到打折的机会也不容易,多买一些,反正今后都是能用的。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方案,并要求算出三种商品各几折。
0.6×10&pide;(0.6×14)=71%就是七一折。
3.5×1&pide;(3.5×2)=50%就是对折销售。
3&pide;(3+1)=75%就是七五折销售。
学生弄清了买几送几就是打折销售,利用生活中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
创造性思维是二十一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爱学习,会思维,能创造。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接触创造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