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4ARF与p16在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SCC)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组织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取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妇产科2000年1月~2005年6月期间的手术标本的存档蜡块为研究对象。选46例SCC、18例CIN1、35例CIN2/3为研究组,8例因良性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为对照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年龄最小26岁,最大70岁,中位年龄50岁;CIN组最大年龄67岁,最小21岁,中位年龄39.6岁;正常宫颈组年龄最大66岁,最小42岁,中位年龄45.5岁。患者均无放、化疗史。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改良分期、分级法进行分期和分级。利用抗生物素蛋白链霉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技术,用p14ARF、p16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应用Image-Pro Plus 5.0图像分析软件对切片着色细胞蛋白表达进行图像分析,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着色典型的视野,计算每个视野的具体累积光密度值(inter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取其均数作为该切片的着色强度,结果以(?)±s表示。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Student-Newman-Keuls方差分析,t检验和回归分析。结果:1.p14ARF阳性表现为均匀棕黄色或粗颗粒状核染。在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p14ARF表达阴性;在CIN1中除1例标本在近基底膜细胞中呈散在弱阳性表达外其余呈阴性表达。在CIN2/3及其以上程度的病变中,p14ARF均有阳性表达。在CIN2/3中,p14ARF阳性细胞分布于上皮的中、下层,尤其是在基底膜部位。早期SCC中,p14ARF阳性细胞分布类似CIN2/3,分布于上皮的中下层,但在发生点状突破的浸润细胞中及发生远处脉管转移的细胞中阳性表达程度尤其较高。在晚期SCC中,p14ARF呈弥漫性阳性表达。p14ARF在SCC中表达显著高于CIN2/3(P<0.05)。2.p16阳性表达为棕黄色胞浆内均匀染色合并均匀或粗颗粒状核染。正常宫颈和CIN1中,p16表达阴性。在CIN2/3及其以上程度的病变中,p16均有阳性表达。在CIN2/3中,p16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的中、上层;在SCC中,p16呈弥漫性阳性表达,且其表达强度显著高于CIN2/3(P<0.05)。3.SCC组织切片p14ARF的IOD值如下:14例低分化SCC为379071.1±123.45、32例高中分化SCC为177233.0±286.90;36例无淋巴结转移SCC为159689.3±563.9、10例淋巴结转移组为412560.85±267.11;33例FIGOⅠ期组为241800.1±212.30、13例Ⅱ、Ⅲ期组为185370.0±744.62。经回归分析,p14ARF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组织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与FIGO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1)。p14ARF表达在低分化癌中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癌(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5);而FIGOⅠ期与Ⅱ、Ⅲ期组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4.SCC组织切片中p16蛋白表达的IOD值如下:14例低分化SCC为270516.4±148.38、32例高中分化SCC为266825.1±195.58;36例无淋巴结转移SCC为284657.6±312.20、10例淋巴结转移组为300505.74±421.56;33例FIGOⅠ期组为367150.1±227.75、13例Ⅱ、Ⅲ期组为108508.8±111.39。经回归分析,p16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组织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1),与FIGO分期密切相关(P<0.01)。p16蛋白的表达在FIGOⅠ期组中明显高于Ⅱ、Ⅲ期组(P<0.05),而在高中分化癌与低分化癌以及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无转移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5.p14ARF和p16在35例CIN2/3中和46例宫颈癌中表达呈线性正相关(r=0.663,P<0.01),但二者表达强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14ARF在CIN中的阳性表达提示恶性变的启动和发生部位,于SCC中提示预后不良。与p16相比较,p14ARF可能成为继p16之后更好的宫颈癌标志物。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宫颈环形电切术与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效果对比[J]. 基层医学论坛 2020(02)
- [2].中西医结合治疗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1例报告[J]. 湖南中医杂志 2020(01)
- [3].宫颈环形电切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疗效[J]. 河南医学研究 2020(16)
- [4].两种术式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12)
- [5].410例高频电波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0(08)
- [6].23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肿瘤医学 2020(19)
- [7].一体化健康管理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0(09)
- [8].宫颈上皮内瘤变与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85)
- [9].宫颈上皮内瘤变病因及诊断的相关研究进展[J]. 医学信息 2018(02)
- [10].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宫颈锥切术对妊娠及孕期宫颈管长度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34)
- [11].不同宫颈锥切方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疗效评价[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14)
- [12].不同的宫颈锥切方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临床疗效[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7(05)
- [13].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采用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疗效观察[J]. 浙江创伤外科 2016(02)
- [14].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状况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14)
- [15].用宫颈环形电切术对9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6(18)
- [16].对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的认识与管理[J].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4(12)
- [17].宫颈环形电切术用于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观察[J]. 青海医药杂志 2015(04)
- [18].老年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的临床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5(20)
- [19].不同宫颈锥切方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临床疗效评价[J]. 健康之路 2017(08)
- [20].宫颈上皮内瘤变应用干扰素联合LEEP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 健康之路 2017(10)
- [21].未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患者的随访结局评价[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0(04)
- [22].阴道镜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临床价值[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01)
- [23].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诊治[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9(04)
- [24].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分级转化及其临床意义[J]. 当代医学 2018(03)
- [25].联用血清糖类抗原19-9和人端粒酶RNA基因检测法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研讨[J]. 当代医药论丛 2018(03)
- [26].不同术式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疗效观察[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08)
- [27].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术后随诊情况及其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06)
- [28].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分级转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51)
- [29].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诊治[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3)
- [30].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术后随诊情况及其临床结局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19)
标签:宫颈肿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