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北方城市妇女妊娠前、妊娠期及产后家庭暴力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颖[1](2021)在《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究由孕期、分娩至产后阶段高危妊娠孕产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2.归纳产科医护人员对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服务现状的看法与改进建议。3.构建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方法:1.选取福州市某三甲医院的17名高危妊娠孕产妇和8名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了解高危妊娠孕产妇在就诊及住院期间的实际护理需求,了解医护人员对现有的孕产妇服务内容与模式的看法。2.检索并分析核心助产士和孕产妇全程护理相关文献,同时采用循证方法,检索并评价妊娠高危因素护理相关指南,结合高危妊娠孕产妇和医护人员访谈结果,经研究小组讨论后,形成护理方案草案。3.采用德尔菲法集中专家意见,对“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子方案进行论证,并确定该子方案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会议法,论证“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两个子方案,最终确定完整方案。结果:1.根据访谈资料提取出3个主题:(1)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中应关注的问题,包括孕期需求、分娩阶段需求、产后需求、高危妊娠风险意识及依从性欠佳4个副主题;(2)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实践情况,包括高危孕产妇服务内容和现有服务的不足2个副主题;(3)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实施的影响因素,包括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2个副主题。2.通过分析核心助产士服务和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相关文献,初步构建“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和“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2个子方案。经专家论证修订后,确定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内容:(1)“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子方案,包括(1)“核心助产士角色界定”,含有“资格标准”6个条目和“服务规范”7个条目,(2)“护理实践内容”,含有3个一级条目,19个二级条目,58个三级条目;(2)“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子方案,包括(1)“孕早期体重异常(BMI>25kg/m2)孕产妇的管理”40个条目,(2)“高龄孕产妇的管理”23个条目,(3)“疤痕子宫孕产妇的管理”25个条目,(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管理”53个条目,(5)“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管理”41个条目。结论:1.高危妊娠孕产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护理需求,并且不同个体需求的侧重点和程度不同,孕产妇对高危妊娠的风险意识和依从性均有待加强。2.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紧张、助产士对新型服务模式存在担忧,开展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还需医院从人力调配、医疗资源、政策制度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以合理组织助产士的工作。3.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内容包括“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和“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2个子方案,为高危妊娠孕产妇的护理提供了参考。
张瞳[2](2021)在《二孩政策下高龄孕产妇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全面二孩政策下高龄孕产妇与适龄孕产妇在受孕方式、妊娠合并症、妊娠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的不同,为提高现行政策下高龄孕产妇围产保健水平,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母婴不良后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及山西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共2000份问卷,采用封闭式问卷,面对面询问。其中高龄孕产妇383例,适龄孕产妇1597例。记录其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家庭年收入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受孕方式、妊娠合并症、妊娠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等临床资料。运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高龄孕产妇与适龄孕产妇在受孕方式、妊娠合并症、妊娠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的差异。结果:1.一般人口学资料:高龄孕产妇组年龄为36.97±2.14岁,适龄孕产妇组年龄为29.14±2.8岁;高龄孕产妇组在与适龄孕产妇组在学历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01);高龄孕产妇与适龄孕产妇组在职业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高龄孕产妇与适龄孕产妇在婚姻状况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01);高龄孕产妇组与适龄孕产妇组在家庭年收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受孕方式:高龄孕产妇组自然受孕占比为90.6%(347/383),明显低于适龄孕产妇组的94.3%(1506/1597),高龄孕产妇组辅助生殖占比为9.4%(36/383),明显高于适龄孕产妇组的5.7%(91/1597),两组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不良孕产史:高龄孕产妇组曾将发生过自然流产占比为25.8%(99/383),高于适龄孕产妇的17.7%(283/1597),高龄孕产妇与适龄孕产妇在自然流产方面具有显着性(p<0.001);高龄孕产妇组异位妊娠占比为4.2%(16/383),高于适龄孕产妇组的2%(29/1597),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妊娠合并症:高龄孕产妇组孕前糖尿病占比2.3%(9/383),高于适龄孕产妇组0.8%(13/1597),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孕产妇组子宫肌瘤占比为8.6%(33/383),高于适龄孕产妇组的2.8%(46/1597),两组间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适龄孕产妇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占比为1.3%(20/1597),高于高龄孕产妇组0.0%(0/383),两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适龄孕产妇组贫血占比为21.2%(339/1597),高于高龄孕产妇组的16.4%(63/383),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慢性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肾炎肾病、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梅毒、卵巢肿瘤、宫颈病变的占比在高龄组及适龄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妊娠并发症:高龄孕产妇组妊娠期糖尿病占比为25.8%(99/383),高于适龄孕产妇组18%(289/1597),两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适龄孕产妇胎膜早破占比为25.9%(415/1597),高于高龄孕产妇组19%(73/383),两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剧吐、早产、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羊水量多、羊水量少、胎儿生长受限的占比在高龄组及适龄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分娩方式:高龄孕产妇组经阴道分娩占比37.8%(145/383),明显低于适龄孕产妇的52.9%(845/383);高龄孕产妇组经剖宫产分娩占比为62.2%(238/383),高于适龄孕产妇组的47.1%(751/1597),两组间在分娩方式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7.围产儿结局:高龄孕产妇组巨大儿、足月低体重儿、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及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占比为6%(23/383)、2.3%(9/383)、10.1%(39/383)、2.8%(11/383)、2.8%(11/383),适龄孕产妇组占比分别为7.5%(121/1597)、1.5%(25/1597)、10.3%(166/383)、1.4%(23/383)、2.9%(47/383),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龄孕产妇组自然受孕占比较低。2.高龄孕产妇组合并孕前糖尿病、子宫肌瘤及并发妊娠期糖尿病占比较高。3.高龄孕产妇组经剖宫产分娩占比较高。
宋美[3](2020)在《经历早年应激的个体成年后DSM-Ⅳ轴Ⅰ精神障碍的患病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级7.8级,造成近250,000人死亡。本研究旨在明确早年时期(胎儿期、婴儿期)经历地震应激对成年期重性精神障碍患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设计,基于人口普查结果,采用多级分层抽样方法,对唐山市符合条件的受试者进行调查。本研究招募了出生于1975年7月29日至1978年4月28日(唐山地震发生前1年和发生后1.9年)的受试者。符合入组标准受试者总计1,608人,参与并有效地完成各项检查1,380人,完成率为85.8%。基于受试者的出生日期,将其分为三组:(1)婴儿期暴露组(infant exposure group)(出生日期为1975年7月29日至1976年4月28日,即在出生后3-12月龄暴露于地震者,共调查392人。);(2)胎儿期暴露组(fetal exposure group)(出生日期为1976年7月29日至1977年4月28日,即在胎儿期暴露于地震者,共调查399人。);(3)未暴露组(no exposure group)(出生日期为1977年7月29日至1978年4月28日,即在地震后1-1.9年出生,共调查589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信息,其母亲妊娠和分娩期间的相关情况,胎儿出生时情况,母亲经历地震情况,既往躯体疾病史。采用儿童期创伤量表-简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28 Short Form,CTQ-SF)和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评估其儿童期和成年期经历应激情况。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ve Scale17 items,HAMD-17)、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14items,HAMA-14)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受试者情绪及睡眠情况。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第二版(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Evaluation Scale,second edition,FACES II)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估受试者的社会支持情况。采用针对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Version,Text Revision,DSM-IV-TR)轴I障碍设计的临床定式检查(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SCID-I/P)对受试者进行DSM轴I精神障碍的诊断性评估。结果:1. 婴儿期暴露组、胎儿期暴露组和未暴露组除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社会人口学资料、母亲妊娠期躯体疾病、经历地震应激时的情况和出生时的情况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2. 三组间经历儿童期和成年期创伤比较:婴儿期暴露组在躯体虐待(5.60±1.612 vs.5.53±1.772 vs.5.56±1.551,Z=17.756,P=0.000)和CTQ总分(33.42±8.153 vs.34.72±8.841 vs.33.80±7.754,Z=6.452,P=0.040)显着低于胎儿期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婴儿期暴露组在正性生活事件(15.04±17.492 vs.17.18±18.849 vs.17.97±18.793,Z=6.452,P=0.034)、家庭相关问题(18.33±21.118 vs.22.06±24.048 vs.21.80±22.115,Z=7.998,P=0.018)、学习和工作相关问题(3.56±6.898 vs.3.80±8.461 vs.4.48±8.537,Z=6.657,P=0.036)、其他社会问题因子(0.81±2.708 vs.0.85±3.512 vs.1.23±4.967,Z=6.477,P=0.039)得分显着低于胎儿期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三组在LES总分(21.90±23.230 vs.25.03±26.943 vs.27.07±32.988,Z=5.599,P=0.061)和负性生活事件得分(7.63±12.640 vs.9.32±17.339 vs.9.33±16.222,Z=2.674,P=0.263)无明显差异。三组间社会心理支持状况方面FACE-CV和SSRS得分之间无明显差异。3. 所有研究人群中,存在睡眠障碍(PSQI≥7分)的人数为225人(16.3%),三组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7.1%vs.16.7%vs.15.4%,χ2=0.283,P=0.868)。此外,7.5%的研究人群有焦虑症状(HAMA≥7分),三组患者焦虑症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6.6%vs.8.5%vs.7.4%,χ2=1.302,P=0.522)。2.5%的研究对象出现抑郁症状(HAMD≥7分),三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2.6%vs.3.0%vs.1.7%,χ2=2.407,P=0.359)。4. 所有研究人群中共筛查出终身患有1种DSM-IV轴I精神障碍的人数为231人(16.7%),当前患有1种DSM-IV轴I精神障碍的人数为175人(12.7%)。其中,双相情感障碍的现患人数为10人(0.7%),终身患病人数为10人(0.7%),重性抑郁障碍的现患人数为24人(1.7%),终身患病人数为34人(2.5%),酒精使用障碍的现患人数为86人(6.2%),终身患病人数为106人(7.7%),精神分裂症的现患人数为14人(1.0%),终身患病人数为14人(1.0%),焦虑障碍的现患人数为50人(3.6%),终身患病人数为76人(5.5%)。各种轴I精神障碍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如下:婴儿期暴露组、胎儿期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双相情感障碍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0.8%vs.0.6 vs.0.9%,χ2=0.412,P=0.814)无明显差异,三组重性抑郁障碍的现患率(1.9%vs.2.3%vs.1.6%,χ2=0.994,P=0.608)和终身患病率(2.8%vs.2.5%vs.2.3%,χ2=0.356,P=0.837)无明显差异,三组酒精使用障碍的现患率(7.0%vs.6.8%vs.5.3%,χ2=1.905,P=0.386)和终身患病率(7.9%vs.8.3%vs.7.1%,χ2=0.476,P=0.788)无明显差异,三组焦虑障碍的现患率(3.9%vs.3.6%vs.3.9%,χ2=0.067,P=0.967)和终身患病率(4.9%vs.5.7%vs.5.7%,χ2=0.457,P=0.796)无明显差异。精神分裂症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有明显差异(1.0%vs.2.3%vs.0.2%,χ2=10.273,P=0.006),胎儿期暴露组人群精神分裂症患病率(2.3%)明显高于婴儿期暴露组(1.0%)和未暴露组(0.2%)。5.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早产(5.3%vs.0.6%,χ2=11.095,P=0.029)和低出生体重(2.3%vs.0.6%,χ2=5.141,P=0.023)的个体与其他个体相比,双相情感障碍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1.6%vs.7.0%,χ2=8.039,P=0.003)、早产史(15.8%vs.5.9%,χ2=6.180,P=0.026)和低出生体重(11.7%vs.5.7%,χ2=7.269,P=0.012)人群与个体与其它个体相比,酒精使用障碍的现患率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女性(1.6%vs.8.8%,χ2=11.742,P=0.000)、受教育程度低(4.3%vs.8.6%,χ2=5.046,P=0.025)、早产史(28.9%vs.7.2%,χ2=6.180,P=0.026)和低出生体重(14.8%vs.7.1%,χ2=8.947,P=0.003)人群与个体与非暴露组相比,酒精使用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3.2%vs.0.7%,χ2=22.692,P=0.000)、未婚(4.5%vs.0.7%,χ2=14.594,P=0.003)和低出生体重(5.5%vs.0.6%,χ2=27.875,P=0.000)人群与个体与非暴露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胎儿期应激组(2.3%vs.0.2%,χ2=10.329,P=0.002)个体精神分裂症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与非暴露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产前应激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高患病率有一定的影响。婴儿期应激组个体(1.0%vs.0.2%,χ2=3.358,P=0.086)精神分裂症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与非暴露组相比也有一定差异,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受教育程度低、无婚姻、收入水平低,有吸烟史、饮酒史、早产史、低出生体重的人群和非暴露组相比,重性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的现患与终身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双相情感障碍的现患和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低出生体重(OR=4.257,95%CI=1.087-16.677,P=0.038),见表9-1;酒精使用障碍现患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男性(OR=4.762,95%CI=1.486-15.385,P=0.009)和低出生体重(OR=4.250,95%CI=1.316-4.329,P=0.004);酒精使用障碍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男性(OR=6.993,95%CI=2.165-22.727,P=0.001)、受教育水平低(OR=2.196,95%CI=1.120-4.306,P=0.000)、低出生体重(OR=1.887,95%CI=1.054-3.378,P=0.032)和早产(OR=4.018,95%CI=1.864-8.662,P=0.000)。精神分裂症的现患和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是女性(OR=7.424,95%CI=2.438-22.610,P=0.000)和未婚(OR=8.333,95%CI=2.433-28.571,P=0.000)以及低出生体重(OR=13.095,95%CI=4.049-42.355,P=0.001)。胎儿期和婴儿期地震应激不是任何DSM轴I精神障碍现患和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产前应激对精神分裂症的患病具有一定的影响趋势,结果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效力(OR=1.949,95%CI=0.965-3.922,P=0.063)。结论:1.胎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的个体成年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婴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的个体和未暴露个体。2.其它DSM-IV轴I精神障碍的现患率与终身患病率在胎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婴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和未暴露个体之间没有显着差异。3.胎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不构成任何一个DSM-IV轴I精神障碍的现患率与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涵[4](2019)在《孕晚期妇女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后,高龄孕产妇的比例出现大幅度上升。与此同时,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也出现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不仅会对孕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健康产生严重损害,而且给家庭经济和国家卫生费用支出造成沉重负担,甚至对整个社会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会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孕晚期妇女的各器官功能负荷逐渐接近最高值,面临着与分娩有关的各种问题,她们更容易出现健康损害。而这一时期妇女的健康状态,与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出生结局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探索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因素,对孕晚期妇女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进行评估,对于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保证妇儿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主要基于风险管理理论,遵循“风险识别-风险测量-风险评价和预测-风险治理”的研究思路,运用多种模型及算法,从躯体状况、心理状况、孕产情况、行为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出发,综合地分析可能引发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因素,建立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基于风险扩散理论探索性地对不良妊娠结局可能引发的风险扩散进行阐述。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及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出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预防、干预策略,为前瞻性地预防、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5月至9月抽取在吉林省某医院进行产检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孕产、行为、社会交往、社会支持、睡眠质量、压力等。通过查阅电子病历,追踪被调查者的妊娠结局有关信息。运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SPSS 24.0、R Stutio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c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初步探索各变量与不良妊娠结局、不良出生结局以及妊娠合并症/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以及随机森林算法用于分析可能影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因素。利用风险评分算法建立风险评估模型,计算调查对象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分数,根据调查对象的风险评分绘制ROC曲线,根据Youden指数最大点的风险评分将人群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配对c2检验用于比较预测风险分组与实际风险分组之间的差异。结果:(1)966名孕妇中,共有518名(53.6%)出现了不良妊娠结局。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率为8.4%,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1.9%。不良出生结局以早产儿为主,妊娠合并症/并发症以妊娠期糖尿病为主。(2)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次、BMI指数、体重增加、分娩方式、被动吸烟、补充维生素钙剂、患病史、夫妻关系、社会支持、舒张压及羊水指数为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P神经网络模型中,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产生影响的变量按照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舒张压、孕前体重、社会支持、体重增加、分娩方式、腹围、患病史、夫妻关系、孕妇学校、蔬菜水果摄入、补充维生素钙剂、焦虑等。随机森林模型中根据Gini指数平均减少量对影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变量重要性由大到小进行排序,依次是舒张压、收缩压、社会支持、羊水指数、BMI指数、孕前体重、焦虑、体重增加等。(3)根据不同模型对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的预测效果来看,随机森林算法的正确率、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均最高,Logistic回归模型的灵敏度优于随机森林算法,阳性预测值与随机森林算法一致,BP神经网络模型在此次检验中表现欠佳。(4)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评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71。以最佳临界点的风险得分为切点,确定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将两组与实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进行配对c2检验分析。Mc Nemar检验P值为0.188>0.05,认为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5)通过确定风险源、风险点、风险扩散方向、形成风险扩散机制这一流程,梳理出不良妊娠结局可能引发的风险扩散机制是复杂的,不仅包括单向的直接扩散,还包括双向风险扩散及多向风险扩散。为了降低后续新风险点的形成及风险扩散的严重性,在不同的路径阶段采取预防干预措施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结论:(1)孕前BMI指数高、孕前患有疾病、孕期体重增加少、夫妻关系不好、领悟社会支持低、被动吸烟、舒张压高、羊水指数低的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更高。(2)不良出生结局和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存在共同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各自的影响因素。(3)在预测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时,Logistic回归模型的灵敏度最高。不同模型都各有利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多种模型的结果综合进行分析。(4)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评分模型正确预测孕晚期妇女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的效果尚可,但是判别和预测能力仍然是有限的。可以为临床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但是在应用时还需进一步的验证与完善。(5)为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其引发的风险扩散,增强孕前保健,严密监测体重变化,形成支持网络,及时心理疏导,建立妊娠风险防范体系、高龄妊娠风险预警和危重抢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牛建梅[5](2018)在《孕妇抑郁现况调查及瘦素与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孕妇抑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产妇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的关系,探讨PPD的生物学机制,为PPD的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孕妇抑郁现况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银川市妇幼保健院、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吴忠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中卫市中医院怀孕28周后进行产检和住院待产孕妇,共1202人,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调查孕妇抑郁状况。(2)Lep与PPD的相关性研究:选择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和中卫市中医院200名产妇,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调查PPD。产后3天产妇自行填写调查问卷,产后42天问卷调查采用电话随访方式。选择产后3天、产后42天EPDS得分均≥13分作为抑郁组和产后3天、产后42天EPDS得分<13分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两组人群血清Lep含量,分析Lep与PPD的关系。结果(1)孕妇抑郁现况调查:1202名SDS平均得分为(48.29±11.11)分,高于全国常模(41.88±1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75,P<0.001)。不同文化程度之间SD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49,P<0.001);从事体力劳动者SDS得分高于脑力劳动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8,P<0.001)。孕妇抑郁检出率为44.6%(536/1202),轻度抑郁67.1%、中度抑郁29.9%、重度抑郁3.0%。不同年龄的孕妇抑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6,P<0.05);不同文化程度之间抑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62,P<0.001);从事体力劳动者抑郁检出率高于脑力劳动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95,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文化程度低(OR=0.713,95%CI:0.6240.816)及负性生活事件(OR=1.721,95%CI:1.2302.409)是孕妇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2)Lep与PPD的相关性研究:161例产后血清Lep含量为(0.3712.22)ug/l,平均含量为(1.77±1.30)ug/l。产后3天抑郁组Lep含量(1.44±0.39)ug/l,对照组含量(1.88±1.46)ug/l,抑郁组Lep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2,P=0.003),产后42天抑郁组Lep含量为(1.19±0.18)ug/l,对照组为(1.86±1.37)ug/l,抑郁组Lep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3,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产后3天EPDS得分与血清Lep含量呈负相关(r=-0.139,P<0.05);产后42天内EPDS得分与血清Lep含量呈负相关(r=-0.16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ep含量高是PPD的保护因素(OR=0.008,95%CI:0.0010.118)。结论(1)孕妇抑郁检出率较高(42.8%),以轻度抑郁为主(67.1%)。(2)文化程度、负性生活事件与孕妇抑郁检出率有关,文化程度低、经历负性生活事件是孕妇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3)产后3天、产后42天抑郁组血清Le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Lep含量与产后3天、产后42天EPDS得分均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ep含量高是PPD的保护因素,提示Lep可能与PPD有关。
刘彬[6](2018)在《家庭暴力调查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构建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受暴主体以及特殊人群的家暴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暴力现象普遍、行为隐蔽、手段多样、时间持续,后果恶劣,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我国要加强反家庭暴力的宣传,加大普法、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多机构、多层次联合的反家庭暴力的救助和维权机制。
张勇,邹韶红,张亚林[7](2013)在《孕期受虐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调查孕期受虐相关社会心理因素,探讨家暴态度、家暴目睹经历、意外怀孕和流产史与孕期受虐的关系,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用虐待评估问卷(AAS),对846名孕妇进行家庭暴力筛查,96名孕妇筛查为受虐者,从无受虐者中抽取匹配对照者150名,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自尊量表(SE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心理评估,并比较孕期受虐者和无受虐者间相关社会心理特征的差异性。结果:孕期受虐总的发生率为11.3%,精神暴力为主要形式(占所有被调查者的7.0%)。受虐组孕妇的流产史(19.8%)、意外怀孕(91.9%)、家暴认可态度(70.9%)和家暴目睹史(93.0%)的发生率均高于无受虐者(1.5%~42.3%,P<0.001),受虐组孕妇的积极应对、SSRS、SES和EPQ的内外向得分均低于无受虐者(均P<0.05),而消极应对和EPQ的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得分高于无受虐者(均P<0.01)。孕期精神暴力和性暴力与流产史、意外怀孕、家暴认可态度、家暴目睹史呈正相关(r=0.21~0.35,Ps<0.05)。回归分析显示,丈夫有吸烟史(OR=2.82)、经济状况较好(OR=10.39)、家暴认可态度(OR=57.90)、家暴目睹史(OR=45.32)、意外怀孕(OR=45.45)、流产史(OR=4.03)、主观支持缺乏(OR=3.45)者孕期发生受虐的可能性更大(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经济状况较好、丈夫有吸烟史、家暴认可、有家暴目睹史、意外怀孕、有流产史以及缺乏主观支持的孕妇,孕期越有可能发生受虐待。
章景丽[8](2011)在《妊娠相关焦虑与不良妊娠结局关联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孕早期孕妇的妊娠相关焦虑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妊娠相关焦虑与5种不良出生结局之间的关联。方法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以安徽省8个地市的妇幼保健机构孕早期建卡并随访到分娩记录的孕妇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孕产期母婴健康记录表》收集孕妇的社会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妊娠及疾病史;孕前半年及孕早期环境暴露情况;孕早期心理健康状况,包括妊娠相关焦虑、妊娠期生活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影响程度、焦虑症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症状(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追踪并记录产时分娩情况,包括新生儿性别、孕周、头围、胸围及出生体重等。截止到2010年10月,共收集有效问卷20 308份,已有12 355名孕妇被随访到结局。对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孕早期妊娠相关焦虑的可能影响因素;运用方差分析比较妊娠相关焦虑不同分组的孕妇所分娩的婴儿其出生体重是否不同;最后用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妊娠相关焦虑与5种不良妊娠结局(早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小于胎龄儿以及大于胎龄儿)之间的关联。结果妊娠相关焦虑总问卷得分为20.57±5.04分。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相关焦虑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孕前半年母亲吸烟、饮酒、孕早期工作压力大以及非意愿妊娠,其OR值分别为1.89(95% CI:1.35-2.65),1.81(95% CI:1.18-2.75),2.26(95% CI:1.94-2.65),2.23(95% CI:2.08-2.60),另外,母亲年龄较小,家庭收入低、孕前半年及孕早期药物使用、妊娠间隔短以及孕早期出现不良反应等也是妊娠相关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本次研究中,早产的发生率为3.5%,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1.9%、10.1%,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为3.6%、24.3%。将妊娠相关焦虑与以上5种不良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发现妊娠相关焦虑与这5种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自然分娩组,孕妇孕早期妊娠相关焦虑高中低3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分别为3344.01±419.64、3302.36±414.91、3312.74±400.87,差异具有显着性(F=3.98,P=0.019);在剖宫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调整了孕妇的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婴儿性别、孕前半年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后,对分娩较为担心的孕妇,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有所增加(OR=1.33,95%CI:1.07-1.67);有抑郁症状增加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OR=1.53,95%CI:1.02-2.28)。结论孕前半年及孕早期众多环境暴露因素均可对孕妇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妊娠相关焦虑的发生,虽然孕早期出现的妊娠相关焦虑与多种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应激,其在整个妊娠期的发生情况及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还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吴爽[9](2011)在《武汉市妇女产褥期营养保健知识与相关行为调查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与背景产褥期(Puerperium)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通常规定为6 w,我国民间将这段时间俗称为“坐月子”。我国妇女在“月子”里无论在饮食还是在行为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许多限制与禁忌。本课题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目前武汉市妇女产褥期营养保健知识,产褥期饮食、生活卫生行为习惯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产褥期相关疾病或症状,为之后的干预研究奠定基础。2.研究方法整个调查过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9年5月2010年1月抽取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部共648名产后17 d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逐一进行住院部问卷调查,获有效问卷625份,有效率96.5%。第二部分于2010年3月7月进行,继续将这625名女性,即,于2009年5月2010年1月期间分娩的产后一年内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员固定的前提下,以第一部分的调查问卷为基础,自行设计调查表,逐一进行电话个人访谈式调查,有效应答共502例,有效率80.3%。调查得到的资料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产褥期营养保健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及饮食、生活卫生行为的影响因素等。3.研究结果3.1武汉市妇女产褥期营养保健知识的调查研究结果妇女产褥期营养保健知识的知晓情况不够全面,营养保健知识水平不高,相关营养素及食物选择方面的知识仍然比较欠缺。调查对象中,知晓钙、铁的良好食物来源的人分别只占15.7%和39.4%,优质蛋白质的良好食物来源知晓不全面,只有19.5%的人知晓黄豆是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来源之一。一半左右的妇女认为产褥期不能吃水果,认为不能吃蔬菜的占26.4%。影响营养保健知识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程度(P <0.01)和年龄(P <0.05)。3.2武汉市妇女产褥期饮食、生活卫生行为及相关疾病的现况调查结果3.2.1武汉市妇女在产褥期间的饮食不均衡,肉禽鱼蛋类等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水果摄入过少,蔬菜摄入不足。产褥期从不吃水果的人占38.8%,很少甚至从未摄入蔬菜者占28.0%;牛奶的摄入量较高,27.1%的人在产褥期增加了奶类摄入,每天摄入牛奶者达到41.4%;红糖摄入量较少,只有4.8%的妇女在产褥期每天摄入红糖。产褥期间平均每日卧床时间(10.26±3.63)h,且有55.0%的调查对象从未有过室外活动;从不做简单家务的人所占比例高达86.9%;每天做产后体操的仅占9.6%。居室不通风、不晒太阳、不刷牙、不洗头、不洗澡等产褥期不良卫生行为依然存在。产褥期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是否接受过营养指导和产后检查、传统观念、来自书刊杂志的观点、妇女本人及丈夫文化程度、分娩方式、本人年龄、家庭年收入、是否患有产褥期病症等。其中,负性影响因素有来自父母、公婆等长辈的传统观念(P <0.05)、产褥期病症(P <0.05)、剖宫产(P <0.01)、本人年龄(P <0.01)等。3.2.2调查发现,调查对象中,有54.2%的人在产褥期患有至少一种疾病或症状。其中,患病率最高的疾病是贫血,达39.2%。其他常见的病症包括乳腺炎、小腿抽筋、便秘、腰背痛、头晕、乳房肿胀、关节痛等。另外,还有31.7%的妇女在产褥期发生超重或是肥胖。4.研究结论4.1产褥期妇女的营养保健知识水平偏低武汉市妇女产褥期营养保健知识掌握情况不佳,调查对象对某些营养保健知识的知晓情况参差不齐、不够全面,不少营养观念和知识依然受到我国传统饮食习俗的影响。4.2妇女产褥期休养方式误区,存在的健康问题较多妇女在产褥期间的饮食虽然种类丰富,但却不均衡,高蛋白、高脂肪饮食,水果摄入过少,蔬菜摄入不足;不良生活、卫生行为习惯依然存在。另外,产褥期相关疾病或问题也较多,值得引起高度重视。4.3建议采取的干预措施对产妇及其家人通过集中授课、发放宣传材料(图文并茂的手册、VCD等)等途径进行营养健康宣教,改变传统的、不良的产褥期观念与习惯,提倡科学的、合理的休养方式。
周英凤[10](2010)在《社区孕产妇基本保健适宜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孕产妇保健技术和方法众多,如何遴选出“安全、成熟、价廉、易操作、参与度高且效果明显的”孕产妇保健技术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全面系统了解国内、外孕产妇保健现状和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遵循卫生技术评估和循证医学的原理,遴选出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结合国内社区的特点,通过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遴选并论证出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提出被我国社区普遍接受的孕产妇孕前、产前、产时和产后等各期保健间隔周期、保健内容和保健路径,是本研究的目的。方法本研究力图对个体、技术、操作三个维度进行整合,以全流程、系统性和操作性作为总体研究思路,以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卫生技术评估、循证医学、项目管理及业务流程管理思路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以文献计量分析、专家咨询、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焦点组访谈、现场调查、综合评价法为具体的研究的方法,实现孕产妇保健技术到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再到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的遴选和论证。资料主要来自国内外文献资料和现场资料,现场资料包括北京、常州、嘉定三地的妇幼保健院及下属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场调查和专家论证。结果(一)国内外孕产妇保健现状的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系统了解国内外孕产妇保健现状和技术使用情况。因此,通过对24本国内保健手册、56篇国内文献、48项国内法规政策和10本国外保健指南的国内外文献的系统评阅和来自北京、常州和嘉定三家妇幼保健院及下属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0名专家和40位孕产妇的访谈的现场资料的收集,系统、全面地了解了目前国内外孕产妇保健的现状和技术使用情况。孕前保健在框架、评价方法、保健流程及实施形式上已基本完善,但国内尚未系统开展孕前保健服务;产前保健在政策支持和开展模式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国外已经形成了基于社区的孕产妇保健模式,而国内针对社区的孕产妇保健研究甚少;产时保健以住院分娩为主;产后保健基本上建立了基于社区的产后家庭访视模式。在技术方面,孕产妇保健技术和方法众多,其中,孕前保健主要包括六大类技术,67个条目;产前保健主要包括七大类技术,107个条目;产时保健主要包括四大类技术,24个条目;产后保健针对产妇的包括七大类技术,22个条目,对新生儿的包括四三大类技术,16个条目。(二)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的遴选与论证在系统了解孕产妇保健现状和技术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本研究第二部分是从众多孕产妇保健技术中遴选出适宜的孕产妇保健技术。因此,本研究根据卫生技术评估和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孕产妇保健技术的适宜性进行了文献遴选和现场论证,文献主要包括20篇国内期刊文献、186篇国外期刊文献和5本国外保健指南,现场论证包括北京、常州和嘉定三个保健院及下属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名专家。结果表明,孕前保健具有较好的效益和效果,孕前保健包括风险评估、孕前咨询与健康促进、知情选择与医学干预,但涉及的大部分技术均来自专家建议,缺乏系统的文献评价。产前保健也具有较好的效益和效果,产前保健包括信息采集、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健康档案管理、转诊评估和健康教育与促进,涉及的大部分技术均有系统的文献评价,评价显示,部分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保健技术的效果是缺乏证据支持的。产时保健中,与分娩相关的大部分技术均有系统的文献评价,并根据技术的适宜性分为有益的技术、常用但不适宜的技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技术和应该废除的技术四大类。产后保健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产后保健包括针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评估和健康教育与促进,产后保健服务并不涉及复杂的技术。经过文献遴选和现场论证,孕产妇保健技术中,除了已经被普遍接受的适宜技术(如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健康教育)外,孕产妇保健方面共有27项适宜技术,其中11项技术为产时适宜技术。(三)构建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在明确了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遴选出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本研究第三部分构建了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课题组通过对417篇国内期刊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结合国内社区的特点,拟定了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通过对来自北京、常州和嘉定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0名专家进行的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由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六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安全性0.2710、经济性0.1737、有效性0.1796、成熟性0.1397、可操作性0.1333、参与度0.1027。(四)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的遴选与评估本研究第四部分主要是借助指标体系实现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到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的遴选,并进一步明确所遴选出的社区适宜技术在社区机构的可操作性。因此,课题组根据构建的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及来自北京、常州、嘉定妇保院的下属16个社区机构的30名专家及40名孕产妇的现场调查,按照指标体系的评分标准和筛选流程,对课题组前期遴选出的16项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进行了社区适宜性评估,按照指标体系进行评分,≥7分为社区适宜的原则,遴选并论证出了10项适宜于我国社区的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然后,通过基线调查及研究的阶段性评估,对课题组遴选出的社区适宜技术在社区机构的操作性及认可度进行了评估,评估显示,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在社区内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但社区发展不平衡,部分社区机构的孕产妇保健服务日趋萎缩,部分社区机构不适宜技术过度使用。同时,对我国社区开展孕产妇保健的频次、时机和内容进行了评价,为构建我国社区孕产妇保健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结论亟需建立基于社区的孕产妇全流程保健模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亟需从政策、供方、需方促进孕前保健服务的系统开展,并逐步过渡到基于社区的孕前保健模式;政府需要制定政策引导和增加资源支持,促进我国社区孕产妇保健模式的建立,根据经济水平和社区服务提供能力,制定频次适宜的产前保健服务包,并制定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促进社区对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的使用,避免非适宜技术的过度使用;加强产时保健适宜技术的使用;进一步强化基于社区的产后保健模式,促进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二、中国北方城市妇女妊娠前、妊娠期及产后家庭暴力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北方城市妇女妊娠前、妊娠期及产后家庭暴力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理论框架 |
2.1 理论框架的发展 |
2.2 可操作性定义 |
2.3 研究问题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服务现况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资料收集方法 |
1.4 资料分析方法 |
1.5 科研质量控制 |
1.6 科研伦理考虑 |
2 研究结果 |
2.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
2.2 访谈资料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高危孕产妇需求分析 |
3.2 关于方案实施的建议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
1 拟定方案主题 |
2 成立研究小组 |
3 文献检索与分析 |
3.1 核心助产士主导的孕产妇护理实践内容 |
3.2 常见高危因素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 |
4 制定方案草案 |
第三部分 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修订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方案修订方法 |
1.3 资料分析方法 |
1.4 科研质量控制 |
1.5 科研伦理考虑 |
2 研究结果 |
2.1 专家函询结果 |
2.2 专家会议论证结果 |
2.3 确定方案内容 |
3 讨论 |
3.1 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
3.2 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
3.3 方案的适用性分析 |
3.4 方案具有临床意义 |
第四部分 总结 |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 未来研究的方向 |
4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高危妊娠孕产妇的助产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2)二孩政策下高龄孕产妇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诊断标准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高龄孕产妇组与适龄孕产妇组人口学特征的比较 |
2.2 高龄孕产妇组与适龄孕产妇组受孕方式的比较 |
2.3 高龄孕产妇组与适龄孕产妇组不良孕产史比较 |
2.4 高龄孕产妇组与适龄孕产妇组妊娠合并症发生率比较 |
2.5 高龄孕产妇组与适龄孕产妇组妊娠期并发症的比较 |
2.6 高龄孕产妇组与适龄孕产妇组分娩方式的比较 |
2.7 高龄孕产妇与适龄孕产妇围产儿结局的比较 |
3 讨论 |
3.1 高龄孕产妇比例增加 |
3.2 高龄妇女自然受孕能力下降 |
3.3 妊娠合并症相对较多 |
3.4 妊娠期并发症相对高发 |
3.5 分娩方式 |
3.6 围产儿结局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面二孩政策下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相关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经历早年应激的个体成年后DSM-Ⅳ轴Ⅰ精神障碍的患病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经历早年应激的个体成年后心境障碍及焦虑障碍的患病现状和危险因素调查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历产前应激对个体成年后精神分裂症患病风险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酒精使用障碍的危险因素及产前应激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产前应激与后代精神疾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孕晚期妇女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健康风险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妊娠结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目的 |
1.4 理论基础 |
1.4.1 风险及风险管理 |
1.4.2 风险管理的步骤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2.1.2 样本量的计算 |
2.1.3 调查方案 |
2.2 调查内容 |
2.2.1 一般资料 |
2.2.2 孕产因素 |
2.2.3 行为因素 |
2.2.4 社会交往 |
2.2.5 社会支持 |
2.2.6 睡眠情况 |
2.2.7 压力 |
2.2.8 焦虑 |
2.2.9 抑郁 |
2.2.10 生命质量 |
2.2.11 其他信息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资料收集方法 |
2.3.2 资料分析方法 |
2.4 变量的界定、诊断标准及测量方法 |
2.4.1 孕晚期 |
2.4.2 健康风险 |
2.4.3 健康风险评估 |
2.4.4 分娩结局 |
2.4.5 不良出生结局 |
2.4.6 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 |
2.4.7 不良妊娠结局 |
2.4.8 疾病史 |
2.4.9 妇科疾病 |
2.4.10 不良婚育史 |
2.4.11 家族史 |
2.4.12 妊娠期高血压 |
2.4.13 妊娠期糖尿病 |
2.4.14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 |
2.4.15 胎膜早破 |
2.4.16 羊水指数 |
2.4.17 早产 |
2.4.18 巨大儿 |
2.4.19 低出生体重 |
2.4.20 体质指数 |
2.5 方法学基础 |
2.5.1 Logistic回归模型 |
2.5.2 BP神经网络模型 |
2.5.3 随机森林算法 |
2.5.4 风险评分模型 |
2.6 质量控制 |
2.7 技术路线 |
第3章 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分析 |
3.1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分析 |
3.1.1 被调查者的人口社会特征 |
3.1.2 孕产情况 |
3.1.3 行为生活方式 |
3.1.4 既往史 |
3.1.5 社会交往情况 |
3.1.6 睡眠质量 |
3.1.7 压力、焦虑、抑郁、生命质量 |
3.1.8 孕妇的各项体征 |
3.1.9 新生儿的基本情况 |
3.2 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 |
3.2.1 不良妊娠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
3.2.2 不良出生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
3.2.3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 |
3.3 讨论 |
3.3.1 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高,妊娠合并症/并发症高发 |
3.3.2 年龄与体重、孕产史的关系 |
3.3.3 年龄与行为生活习惯的关系 |
3.3.4 年龄与压力、不良情绪、生命质量的关系 |
3.3.5 年龄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
3.3.6 社会经济特征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种模型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4.1 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4.1.1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
4.1.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
4.1.3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
4.2 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基于Logistic回归的不良出生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
4.2.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不良出生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
4.2.3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不良出生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
4.3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
4.3.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
4.3.3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
4.4 不同方法建立的模型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效果比较 |
4.5 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4.6 讨论 |
4.6.1 孕产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
4.6.2 个人体征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
4.6.3 体重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
4.6.4 社会交往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
4.6.5 行为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
4.6.6 心理状况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
4.6.7 患病史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风险 |
4.7 小结 |
第5章 不良妊娠结局引发的风险扩散及扩散机制研究 |
5.1 确定风险源 |
5.2 确定风险点 |
5.3 确定风险扩散方向 |
5.4 形成风险扩散机制 |
第6章 不良妊娠结局的防控对策 |
6.1 普及孕前优生,开展孕前保健 |
6.2 设置高危门诊,提高应急能力 |
6.3 科学指导饮食,监测体重变化 |
6.4 改善夫妻关系,增强支持网络 |
6.5 给予心理指导,缓解不良情绪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孕妇抑郁现况调查及瘦素与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孕妇抑郁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瘦素与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性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家庭暴力调查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家庭暴力现状的调查 |
(一) 对不同受暴主体的调查 |
(二) 对特殊人群家庭暴力的调查 |
二、家庭暴力发生的特点、原因、应对策略和后果研究 |
(一) 家庭暴力发生的特点 |
(二) 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 |
(三) 家庭暴力应对策略 |
(四) 家庭暴力的后果研究 |
四、家庭暴力的多视角研究 |
(一) 家庭暴力中的社会性别视角 |
(二) 社会文化视角 |
(三) 妇女家庭地位视角 |
五、家庭暴力调查的研究方法 |
(7)孕期受虐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调查方法 |
1.3工具 |
1.3.1 自编一般人口学及社会因素调查表 |
1.3.2 虐待评估调查问卷 (Abuse Assessment Screen, AAS) [10] |
1.3.3 心理评估问卷 |
1.4 调查人员培训与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2 结 果 |
2.1孕期受虐的发生率及表现形式 |
2.2.受虐组与无受虐组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 |
2.3 受虐组与无受虐组社会因素分布比较 |
2.4受虐组与无受虐组心理特征比较 |
2.5 孕期受虐与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分析 |
2.6孕期受虐的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 论 |
4 未来研究方向 |
(8)妊娠相关焦虑与不良妊娠结局关联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概述(总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背景 |
1 妊娠相关焦虑概念的提出 |
2 妊娠相关焦虑评定量表 |
3 妊娠相关焦虑的流行病学研究 |
4 妊娠相关焦虑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研究 |
5 妊娠相关焦虑致不良结局的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孕早期妊娠相关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妊娠相关焦虑与5 种不良妊娠结局关联的队列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研究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妊娠期不良应激原与不良妊娠结局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妊娠相关焦虑量表 |
致谢 |
(9)武汉市妇女产褥期营养保健知识与相关行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社区孕产妇基本保健适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
三、质量控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结果与分析 |
第一部分 国内外孕产妇保健现状的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结果与分析 |
(一) 文献评阅结果与分析 |
(二) 供需方访谈结果与分析 |
五、讨论与建议 |
(一) 孕前保健 |
(二) 产前保健 |
(三) 产时保健 |
(四) 产后保健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的遴选和论证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结果与分析 |
(一) 文献评阅结果与分析 |
(二) 论证结果与分析 |
五、讨论与建议 |
(一) 孕前保健 |
(二) 产前保健 |
(三) 产时保健 |
(四) 产后保健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结果与分析 |
(一) 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的拟定 |
(二) 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的论证 |
(三) 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
五、讨论与建议 |
(一) 指标体系的拟定 |
(二) 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分析 |
(三) 指标体系的技术性分析 |
(四) 指标体系的社区适宜性分析 |
(五) 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分析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的遴选与评估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结果与分析 |
(一) 确定需要评估的适宜技术 |
(二) 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评价结果 |
(三) 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社区适宜性分析 |
(四) 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的操作性分析 |
五、讨论与建议 |
(一) 推广社区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适时开展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 |
(二) 加强社区发展,提升孕产妇保健服务能力 |
(三) 亟需建立适宜于我国社区的孕产妇保健模式 |
(四) 亟需建立促进孕产妇社区适宜技术规范使用的技术和管理规范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小结 |
一、研究小结 |
二、研究建议 |
三、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综述 |
附件 |
四、中国北方城市妇女妊娠前、妊娠期及产后家庭暴力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构建[D]. 张少颖.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二孩政策下高龄孕产妇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的分析[D]. 张瞳.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经历早年应激的个体成年后DSM-Ⅳ轴Ⅰ精神障碍的患病现状[D]. 宋美.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4]孕晚期妇女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研究[D]. 张涵. 吉林大学, 2019(10)
- [5]孕妇抑郁现况调查及瘦素与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性[D]. 牛建梅. 宁夏医科大学, 2018(10)
- [6]家庭暴力调查研究综述[J]. 刘彬.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8(01)
- [7]孕期受虐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J]. 张勇,邹韶红,张亚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02)
- [8]妊娠相关焦虑与不良妊娠结局关联的队列研究[D]. 章景丽.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0)
- [9]武汉市妇女产褥期营养保健知识与相关行为调查研究[D]. 吴爽.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10]社区孕产妇基本保健适宜技术研究[D]. 周英凤. 复旦大学, 2010(11)
标签:产后护理论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论文; 怀孕论文; 孕妇保健论文; 产后抑郁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