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二区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肠内营养干预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7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行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行肠内营养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炎性反应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实施肠内营养干预后,患者术后的炎性反应和预后情况都要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实施肠内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发生率,还能够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内营养;胃肠道肿瘤;炎性反应;预后
胃肠道肿瘤是临床医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发病人群广的特点。就我国而言,每年胃肠道肿瘤的发病人群要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饮食习惯的改变,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本文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8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干预和肠外营养治疗,并加以对比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7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分布在27至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3.1)岁。观察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分布在26至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9±2.8)岁。78例患者均符合胃肠道肿瘤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标准,患者及其家属也均同意签订手术协议书,并在性别、年龄等基本治疗的对比上并无明显差距,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距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疗法,对照组行肠外营养治疗方式,观察组行肠内营养干预方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肠内营养干预方式:手术期间,设置鼻空肠营养管,也可以设置空肠造口管,在手术1d之后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干预。肠内营养干预所采用的营养液为L-谷氨酰胺30g/d的全能全力肠内营养混悬液,利用输液泵泵入混悬液,术后1d和术后2d分别给予全量的1/3和2/3,术后3d至术后8d均给予全量。
肠外营养治疗方式:术后1d开始对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治疗,通过静脉将营养液输入,术后1d和术后2d分别给予全量的1/3和2/3,术后3d至术后8d均给予全量。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实施不同的营养支持期间,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情况给予患者补液或者补充电解质,切忌不要口服摄入食物记忆口服药物。
1.3样品的收集和检测
手术之前收集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BIM信息,抽取所有患者在入院手术的时候早晨空腹静脉血5ml,对患者术前的空腹血糖、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等方面进行检测,检测所使用的仪器是Vitros-350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术后1、3、9d内分别抽取早晨患者空腹静脉血5ml,将血清分离出来,然后检测C反应蛋白、IL-6、肿瘤坏死因子等,检测时利用酶联免疫法加以检测,检测时严格根据相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1.4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手术住院时间等方面。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炎性反应指标对比分析
实施两种不同的营养支持措施之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炎性反应指标发现,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IL-6、肿瘤坏死因子等与术前1d相比均有不同幅度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后炎性反应指标对比分析(`x±s)
注:①、②、③代表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P<0.05.
2.2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分析
实施不同的营养支持措施之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发现,观察组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手术住院时间等方面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2。
表2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对比分析(`x±s)
3.讨论
急性创伤、感染极易诱发机体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最典型的有IL-6、肿瘤坏死因子等,还可以诱发肝脏产生急性反应蛋白[1]。急性反应蛋白在临床医学中简称为“CRP”,如果机体受到感染或者创伤之后,CRP将会是反应最为灵敏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CRP能够起到激活补体,促进粒细蛋白的吞噬作用[2]。有关研究表明,手术之后血清CRP和手术的损伤程度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反应出组织的损伤程度,所以CRP能够作为术后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3-4]。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炎性反应指标上都能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预后情况的对比上,与对照相比,观察组在各项对比项目上的降低幅度都要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了肠内营养干预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创伤带来的高代谢现象,对胃肠道黏膜功能的发挥起到良好的而保护作用,增强手术患者的免疫力,阻止炎性反应,还能够降低各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起到显著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干预既能够有效抑制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的炎性反应,也能够起到很好的预后效果,加速了患者的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华鑫.肠内营养干预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和预后的影响[J].武警医学,2016,12(06):597-600.
[2]王菲,胡卫军,易钢锋.围手术期增强免疫型肠内营养对限期手术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支持后营养状态、炎症反应、胃肠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5,24(06):442-446.
[3]卜德勇,罗华友.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45(04):15-19.
[4]王宏星,夏艳,邵少英.术前和术后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5(03):375-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