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芸薹属植物种间杂交与植株再生及其遗传评价

若干芸薹属植物种间杂交与植株再生及其遗传评价

论文题目: 若干芸薹属植物种间杂交与植株再生及其遗传评价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学

作者: 张国庆

导师: 周伟军

关键词: 油菜,子房培养,胚胎培养,染色体加倍,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植株再生,秋水仙碱,冷击,部分干燥,子叶切除,群体,农艺性状,品质性状,遗传力,相关性,偏相关分析,抗草甘膦,抗盖草能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1.利用41个微卫星引物对11个中国甘蓝型油菜和12个欧洲甘蓝型油菜进行PCR分析,共产生了50个多态性位点。对50个位点分析,等位基因在1到14个,平均为2.7个。SSR标记分析表明,一个标记可以区分14个不同的DNA片断。对图谱的聚类分析清楚表明,可将所有油菜基因型分为3组,其中一组全为瑞典油菜,另外两组是中国油菜。且中国油菜较瑞典油菜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瑞典油菜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在69.5-95.6%之间,且遗传距离较小;而中国油菜的相似性则在57.1-81.6%,且遗传距离较大。试验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微卫星引物对甘蓝型油菜杂交亲本进行选择,并对杂交优势进行预测。 2.将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进行正反交,通过对杂交子房培养获得其再生植株。试验结果表明,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Ames 24521×沪油15,Vittasso×浙双72)杂交子房培养效果好于其反交。取授粉后15d的杂交子房进行培养,其植株再生率高于授粉10d后的杂交子房培养,而产生的愈伤组织则少于授粉10d的杂交子房培养。同时,对培养基筛选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0.3mg/L NAA和1.5 mg/L BAP,与0.3 mg/L NAA和2.0 mg/L BAP,子房培养效果较好,其愈伤形成率和植株再生率分别达到55.43%和26.65%与66.98%和24.61%。 3.以白菜型油菜Hauarad(708)、茅山-3(714)及油白(715)和甘蓝京丰一号(6012)为供体材料,对白菜型油菜与甘蓝杂交种进行胚胎挽救研究。结果表明,取授粉后不同天数的子房进行培养,获得的种子数不同。不同杂交组合所获得的种子数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还表明,结籽率与培养基类型和组合方式有关。对所获得的种子在分化(萌发)培养基上培养表明,来自于杂交715×6012的种子萌发效果最好,种子萌发率达66.7%;并在生根培养基上得到了再生植株,对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初步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其单倍体的染色体数均为19,为真杂种。 4.以白菜型油菜和甘蓝杂交子房培养获得的再生苗为供体材料,研究影响再生苗生根和成活率的因素。再生根数和长度与培养基类型和培养时间有关,且当培养时间超过14 d,根数与根长则不再发生明显变化。试验还表明,不同基因型和培养时间的再生苗的叶片数和最大叶宽差异不显著。将再生苗转移到炼苗室进行锻炼,炼苗8d,再生苗的成活率可以达到80%以上,好于炼苗4d的再生苗的成活率。试验利用秋水仙碱直接对再生植株浸根进行加倍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秋水仙碱浓度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其加倍率也随之提高。 5.试验以42份不同油菜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小孢子培养,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其小孢子培养反应能力存在差异,胚产量不同。直接从大田取材研究了温度对小孢子胚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材料ZU5138、ZU5218、ZU5313和ZU5325在8-10℃取其花蕾进行小孢子培养,效果最好,而材料ZU5207则在11-15℃取材进行培养效果最好,其胚产量达到了219.3胚/花蕾。试验还表明,花蕾大小也是影响小孢子培养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材料ZU5207和ZU5325,取处于花瓣与雄蕊比例为1/2的花蕾进行小孢子培养效果最好,其胚产量分别达到了314.0和48.6胚/花蕾。另外,热击组合试验表明,材料ZU5138,ZU5218和ZU5313的小孢子分离后,在32℃下热击培养3 d的效果好于30℃下热击培养7 d。

论文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芸薹属油料作物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1 远缘杂交的定义及特点

1.2 远缘杂交不亲和机理研究

1.2.1 远缘杂交受精前障碍

1.2.2 远缘杂交受精后的胚胎发育

1.3 克服远缘杂交受精前不可交配性的方法

1.3.1 促使花期相遇

1.3.2 选择适当的亲本并注意正反交

1.3.3 改变授粉时期

1.3.4 体细胞融合

1.3.5 遗传转化

1.4 克服杂种不育的方法

1.4.1 离胚培养

1.4.2 小孢子培养

1.4.3 利用回交法

1.4.4 诱导二倍体

1.5 问题与展望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孢子培养在芸薹属作物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2.1 诱变育种

2.2 双单倍体育种

2.3 转基因育种

2.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影响小孢子培养因素研究

3.1 单倍体育种与小孢子培养

3.1.1 单倍体育种

3.1.2 花药培养与小孢子培养

3.1.3 小孢子培养的优势

3.2 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3.2.1 影响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因素

3.2.2 胚状体植株再生

3.2.3 加倍技术研究

3.3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第一章 用SSR标记技术分析中国和欧洲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

1.1.2 DNA提取

1.1.3 引物

1.1.4 PCR扩增

1.1.5 数据分析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杂交胚挽救获得再生植株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杂交方法

2.1.3 培养方法与培养基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对愈伤形成与植株再生的影响

2.2.2 不同取材时间对愈伤形成与植株再生的影响

2.2.3 杂交方式对愈伤形成与植株再生的影响

2.3 讨论

2.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白菜型油菜和甘蓝杂交子房培养体系建立

3.1 杂交子房培养初步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杂交子房培养再生苗生根及成活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染色体加倍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田条件下油菜小孢子培养高效胚分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与生长环境

4.1.2 小孢子培养与热击处理

4.1.3 胚分化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基因型材料小孢子分化能力

4.2.2 热击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4.2.3 取材时期温度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4.2.4 小孢子发育阶段对胚分化的影响

4.3 讨论

4.4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诱导小孢子胚分化产生植株及染色体加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诱导胚分化培养基筛选

5.1.2 冷击与部分干燥诱导小孢子胚分化产生植株

5.1.3 子叶去除诱导小孢子胚分化产生植株

5.1.4 胚长和继代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5.1.5 染色体加倍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5.2.2 干燥处理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5.2.3 冷击处理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5.2.4 子叶切除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5.2.5 胚状体大小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5.2.6 继代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5.2.7 秋水仙碱处理对胚胎发生与再生植株加倍的影响

5.3 讨论

5.4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利用小孢子胚离体培养筛选抗除草剂油菜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小孢子分离培养和植株再生及染色体加倍

6.1.3 草甘膦筛选

6.1.4 盖草能筛选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草甘膦筛选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6.2.2 盖草能筛选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6.2.3 对除草剂筛选的抗性检验及染色体加倍

6.3 讨论

6.4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小孢子培养获得DH群体后代的遗传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

7.1.2 农艺性状考察

7.1.3 籽粒品质性状分析

7.1.4 数据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DH群体与亲本农艺性状分析

7.2.2 决定DH群体农艺性状的基因对数与基因互作方式分析

7.2.3 决定DH群体籽粒品质性状的基因对数分析

7.2.4 DH群体农艺性状间偏相关分析

7.2.5 籽粒品质性状间偏相关分析

7.3 讨论

7.4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白菜型油菜与甘蓝杂交子房培养获得甘蓝型油菜后代性状的遗传分析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供试材料

8.1.2 性状数据采集

8.1.3 统计分析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各农艺性状遗传率和决定性状的基因对数分析

8.2.2 农艺性状偏相关性分析

8.2.3 株产量与其他农艺性状间回归分析

8.2.4 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率分析

8.3 讨论

8.4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结语

3.1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

3.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3 展望

第四部分 附录: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05-07-22

参考文献

  • [1].Pol TCMS小孢子培养体系的建立与温敏基因的QTL定位[D]. 杨立勇.华中农业大学2005
  • [2].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优化及单倍体耐盐、耐低氮胁迫筛选体系的建立[D]. 陆瑞菊.南京农业大学2012
  • [3].不同来源甘蓝型油菜品系DH群体遗传变异研究及抗(耐)菌核病恢复系选育[D]. 俞斌.华中农业大学2009
  • [4].基于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和胚状体诱导的植株再生、转化与诱变体系的构建[D]. 万光龙.浙江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芸薹属种间杂交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及杂交后代的研究[D]. 文静.华中农业大学2008
  • [2].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牛应泽.四川农业大学2003
  • [3].芸薹属植物与芸芥属间杂交的研究[D]. 戴林建.湖南农业大学2003
  • [4].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及特殊种质资源的研究[D]. 何余堂.华中农业大学2004
  • [5].甘蓝型油菜株高和开花时间的QTL定位及黄籽性状的分子标记[D]. 梅德圣.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 [6].白菜类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D]. 赵建军.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 [7].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芥酸含量和花色的遗传研究[D]. 刘雪平.华中农业大学2005
  • [8].芸苔属蔬菜小孢子培养及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鉴定[D]. 王涛涛.华中农业大学2006
  • [9].Pol TCMS小孢子培养体系的建立与温敏基因的QTL定位[D]. 杨立勇.华中农业大学2005
  • [10].芸薹属与诸葛菜属间远缘杂交及种质创新的研究[D]. 王爱云.湖南农业大学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若干芸薹属植物种间杂交与植株再生及其遗传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