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人类的记忆并非想象的那样可靠,不仅容易逝去,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信息的误导,还会自发的发生改变,错误记忆无时无处不在,记忆的这种特点使得对错误记忆的研究成为记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错误记忆近年来成为记忆研究的热点,它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在以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以DRM范式为基础,将传统的完全随机呈现法、词表顺序呈现法扩展为完全随机呈现法、词表顺序呈现法及整体呈现法,并进一步针对影响错误记忆的时间因素进行实验设计,来验证和完善现有的理论。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主要考察由呈现方式的不同导致的呈现时间不同对错误记忆是否有影响,以检验在感觉记忆阶段是否存在错误记忆的遗忘;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实验二通过对学习—测验间隔时间的控制,考察感觉记忆阶段、短时记忆阶段及长时记忆阶段错误记忆的水平,进而完善实验一的讨论及错误记忆的理论解释。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整体呈现法能够启动错误记忆效应。2.不同的呈现方式、学习—测验间隔时间条件对错误记忆存在影响。3.呈现方式因素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有主效应,而学习—测验间隔时间因素不具有主效应,呈现方式×学习—测验间隔时间交互作用显著。4.不同呈现方式条件下真实记忆存在显著性差异,学习—测验间隔时间对真实记忆不存在影响。5.真实记忆与错误记忆之间存在动态共变关系;同时真实记忆与错误记忆之间又存在分离。6.本研究验证了激活/监测理论的观点,同时发现激活过程与监测过程相辅相成。最后,本研究通过对错误记忆规律的探讨,为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提供建设性意见,以提高记忆水平,减少遗忘。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引言2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2.1 错误记忆的概念2.2 错误记忆的早期研究——Bartlett 的先驱性研究2.2.1 系列再生实验2.2.2 重复再生实验2.3 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2.3.1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2.3.2 联想研究范式2.3.3 KK 范式2.4 错误记忆的研究现状2.4.1 影响错误记忆效应的因素2.4.2 错误记忆易感性的个体差异2.4.3 错误记忆的脑机制研究2.5 错误记忆的理论机制2.5.1 基于激活的解释模型2.5.2 基于监测的解释模型2.5.3 基于激活和监测的双加工模型2.6 问题提出和研究构思2.6.1 问题提出2.6.2 研究构思2.6.3 研究假设与目的2.6.4 研究的意义3 错误记忆的实验研究实验一 不同呈现方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3.1 方法3.1.1 被试3.1.2 材料3.1.3 实验设计3.1.4 变量的控制3.1.5 实验程序3.2 结果3.2.1 各种呈现方式条件下的再认率之间的差异3.2.2 不同呈现方式下的再认率3.3 讨论实验二 呈现方式与学习-测验时间间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3.4 方法3.4.1 被试3.4.2 材料3.4.3 实验设计3.4.4 变量的控制3.4.5 实验程序3.5 结果3.5.1 不同呈现方式下的各种再认率3.5.2 不同时间间隔条件下的再认率3.5.3 正确再认3.5.4 错误再认3.5.5 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与关键诱饵的虚报率的相关3.6 讨论3.6.1 呈现方式的影响3.6.2 学习—测验时间间隔的影响3.6.3 呈现方式与学习—时间间隔的共同影响3.6.4 真实记忆与错误记忆的关系4 总讨论4.1 错误再认需要对关键诱饵的连续激活4.2 极短的保持时间内错误再认率保持稳定4.3 真实记忆与错误记忆关系复杂,既存在分离又存在共变4.4 本研究对激活/监测理论的补充4.5 本研究对学习及教学的启发与建议4.6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5 结论注释参考文献附录致谢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错误记忆论文; 呈现方式论文; 间隔时间论文; 范式论文;